匈奴的兴起(北师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93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背景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汉朝不同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及原因”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史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以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背景、人物性格,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昭君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
教学重点: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汉与匈奴的和战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想一想我们第一次接触匈奴这个民族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它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如何?(秦朝时期,匈奴不断进扰,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
)匈奴敢于不断进扰秦朝疆域,说明什么?(匈奴的强大)那么,匈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它与西汉的关系又如何呢?【学习探究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兴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谈谈对匈奴族的认识(生活在蒙古草原上,靠放牧为生,逐水草迁徙。
)[教师补充]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商代时称鬼方,春秋时称为戎”、狄”战国、秦汉以来才称为匈奴”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
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过程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2. 通过分析匈奴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以及与汉朝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能力;3.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条件。
二、教学内容1. 匈奴的兴起背景:地理环境、民族迁徙等;2. 匈奴的社会制度:游牧经济、社会组织、军事制度等;3. 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和亲政策、战争冲突、和平共处等;4. 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影响: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边疆安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匈奴的兴起过程、社会制度特点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匈奴与汉朝和战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匈奴的兴起背景、社会制度特点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2. 教学PPT;3. 历史地图或图片;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匈奴的兴起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讲解匈奴的兴起过程:阐述匈奴的起源、发展及其社会制度特点;3. 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和战:介绍匈奴与汉朝的和亲政策、战争冲突以及和平共处;4. 讨论匈奴与汉朝和战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战对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影响;5. 总结课程内容:概括匈奴的兴起及其与汉朝的和战历史,强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课堂讲解,简述匈奴的兴起过程及其社会制度特点;2. 分析匈奴与汉朝的和战原因及其影响;3. 结合历史地图,标注匈奴与汉朝和战的主要战役地点。
八、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匈奴的历史文化;3. 参与线上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收获。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讲解、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科目:七年级历史上册课题:大变革的时代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学习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自主学习:1、匈奴杰出的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秦始皇派________北伐匈奴。
西汉初期,汉高祖采取政策。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采取攻势,夺去了和地区。
3、公元前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和出击匈奴。
从此以后,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4、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率部归汉,汉元帝将宫女嫁给他。
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5、,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堂探究:回顾前两课内容,结合本课,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结构: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
1.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A.可汗 B.单于C.赞普D.大王2.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 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进了民族融合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D.打击了外族入侵4.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A.白登之国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5.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②④6.“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二、拓展提升搜集有关赞扬王昭君的诗歌、传说故事、画卷、散文、戏曲等,准备在班内交流。
霍去病墓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的骠骑将军,曾六次击退匈奴的南犯,特别是祁连山战役功劳最大。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24岁,汉武帝为了纪念他的战功,命令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并在墓前刻立各种石像。
霍去病墓在今陕西兴平县内,是茂陵(汉武帝的陵墓)的陪葬墓之一。
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冢高25米。
墓前立有怪人、卧猪、跃马、卧象、卧虎等石刻共16件。
这些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刻,个性突出,形神兼备,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墓前列置各种人兽石刻的形式,开创了中国墓前设置石人、石兽的先例,为以后历代陵墓所继承。
- 1 -。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2教学目标1、能说出匈奴的起源生活习惯,分析归纳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
2、概括出两汉时期匈奴与两汉的关系的史实,讲述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昭君出塞的故事。
3、认同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有56个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是从古到今逐渐形成的,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民族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有时也会出现矛盾与战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和”与“战”。
汉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与匈奴族关系的一个主题是什么?历史上的匈奴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样兴起的?和汉朝的关系如何?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了解这段历史,学习第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老师:要想知道汉与匈奴的关系,首先得了解匈奴族是怎样的民族,在生活上有什么习惯,在生产上有什么发展?请同学带着这些疑问来阅读77页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字后)匈奴族生活在蒙古草原上,过游牧生活。
秦汉之际,匈奴族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老师:听了同学们的讲述,我了解了匈奴族的起源,生活习俗,而且还结识了他们的一位杰出首领冒顿单于,是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冒顿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格治军(举例说明)。
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老师:统一后的匈奴族在生产上又有了哪些发展呢?学生:1、畜牧业兴旺发达;2、冶铸业发展起来;3、从汉族那里学会了农耕。
【过渡】:统一后匈奴族强大于蒙古草原,中原地区经历了秦末汉初的征战,后来开始了两汉的统治,那么匈奴族同汉朝又发生了怎样的联系呢?下面同学快速浏览教材78和79页的文字,简单概括出汉与匈奴联系的具体事件有哪些。
西元前三世纪,一支神秘的部族开始在草原上崛起,他们被称为匈奴。
在数十年内,他们扩张了领土,成为东亚地区最具威胁的部族之一,他们的兴起对其它部族和中原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汉朝来说,匈奴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匈奴的崛起,使得汉朝不得不重视草原地区的动态,创设了一些制度和政策,以弥补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差距。
一.匈奴的兴起匈奴是一个进入草原的民族,据记载,他们起初是东部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因为有不同的理由,包括气候变化和符文的刺激,大约在西元前三世纪,他们开始向西和南移动,开始在蒙古草原地区形成自己的王国。
匈奴定居在干他河和黑河之间的草原上,逐渐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游牧部族。
相较于其它草原民族如鲜卑和羌族,匈奴勇猛、机智,其军事力量更为强大,成为当时草原地区的霸主。
匈奴与战争密不可分,其弓箭手精良,骑射技术高超,尤其是马术水平极为娴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军事信息和进行骑兵突击。
据《史记》的记载,匈奴打败了当时的游牧部落,如王恢、奚人等,一直向东扩张。
同时,他们也与其它国家和部族发生过多次战争,他们与韩国、魏国、越南、朝鲜王朝等地的国家和地区的战争,使得匈奴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游牧民族。
匈奴兴起并不单单是草原上的自然演化,而是与时代和灾害都与之紧密相关。
草原上富足的动物资源和文化环境吸引了匈奴的崛起,也让他们逐渐解决了食品问题,而不难想象,众多的部族与土著居民相互竞争,也使得匈奴这样的长于战争的游牧民族有机会兴起。
二. 匈奴对汉朝的影响1.经济上的影响匈奴的兴起对汉朝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匈奴凭借其游牧特性,常常袭击汉朝的边境城镇,并抢夺汉朝的物资和财富。
为了尽量减少对汉朝的经济和财政影响,汉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推广农业和加强对边境贸易的管理。
虽然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朝的经济困境,但是对于匈奴的军事威胁却没有任何改变。
2.战略上的影响匈奴的兴起对汉朝的战略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匈奴的兴起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打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中华民族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比较分析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
通过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悄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冒顿单于、卫青、霍去病、昭君的小故事,最好有历史遗迹的照片。
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讣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前奏:《微山湖》
导入:
【多媒体1】长城图片
师:秦朝修筑长城的LI的是什么?
生:抵御匈奴
师:匈奴什么时候兴起的?现在我国境内还有没有匈奴族?它和当时的汉朝关系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多媒体2】课题
师:大家先把学案上“自主学习”的内容交流一下(交流一一展示一一纠错互评)
下面,我们就走近匈奴,了解一下匈奴的崛起。
匈奴崛起
师: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那它是什么时候乂由谁统一了蒙古草原?
生:秦汉之际,冒顿单于
师:冒顿单于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草原?
【多媒体3】
师:统一后的匈奴生产迅速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略
标注课本,介绍学习方法。
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来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人向汉人学会了农耕,说明了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交往,匈奴与汉界限越来越小。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匈奴族,但是她曾经为我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
经济迅速发展的匈奴进入了鼎盛时期。
它不断南下掠夺财物,给西汉带来了严重威胁。
面对匈奴的南下侵扰,这时候的汉王朝只能采取什么政策?(生回答)
师:什么是“和亲” ?(生答)西汉愿意和亲吗?既然不愿意,为什么还要和亲?
学生分析国力状况。
[多媒体4】匈奴一一强盛汉初一一萧条
“和亲”
用这种方式换来的和平对堂堂大汉王朝来说,无疑是忍气呑声,是委曲求全, 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那么,是哪位帝王洗刷了汉朝屈辱,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呢?(生回答)
汉武雄风
【多媒体5】和?战?
师:在当时环境下,是继续之前的“和亲”的政策还是发动战争反击匈奴,你有何高见呢?并说明理山。
生:阐述观点。
【多媒体6】地图
师:汉武帝雄才大略,先后对匈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击。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有一次,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注意提炼战役的时间、人物、地点、结果、影响。
【多媒体7】卫青、霍去病打破匈奴视频
【多媒体8】展示战争要素(进行学法指导)
师:请同学们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复述战争经过。
【多媒体9】《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生:复述
师:漠北战役,基本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作为本次战役的著名领导人卫青、霍去病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的风云人物。
卫青、霍去病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多媒体10]展示卫青、霍去病图
师:简介卫青、霍去病(冠军、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也使汉武帝完成了他在军事上的大一统。
我们一起回顾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11】汉武帝大一统
师:汉武帝通过战争大破匈奴,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
汉武帝也因此在中华民族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可是,汉元帝时,西汉与匈奴则再次和亲,这乂是怎么回事呢?
昭君出塞
【多媒体12】展示昭君图片
师:这就是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名遍香溪,是中国古代有“落雁” 之称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昭君怀抱琵琶,跟随垂老的呼韩邪单于走在漫天黄沙的塞外,以后将一个人在茫茫大漠、异族他乡,面对胡邦异族,饮腥食膻,听胡风浩浩,看冰霜凛凛,
遥望家乡,备受思念之痛,这是何等的悲伤和凄凉?然而,为了边媼人民的安F, 为了汉匈之间的和平,她毅然出塞,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胆识,何等的胸襟?现
在,让我们穿越时空为昭君送行,你想给她说些什么呢?
生:
【多媒体13】比一比,西汉初年的“和亲”和昭君出塞有什么异同?(背景、结果)
师:昭君出塞,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的和平交往,这也正彰显了我们儿千年的“和为贵”的思想,她用自己的行动,为汉匈两族谱写了一曲和平之歌,也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多媒体14]评价(伴《昭君出塞》琵琶曲)
生读
师:在汉朝,有昭君出塞换来汉匈两族的友好;在唐朝,则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吐蕃,在汉藏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这些远嫁异族的女子,她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牺牲自我的精神,千古传颂!
师:我们总结一下本课的内容:
【多媒体15】总结(学生总结)
小结升华:山此可见,汉与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而战争是暂时的,和平交往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我们国家一直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决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缔造了并继续缔造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
这正是:民族团结齐吕盛,和谐发展共繁荣!
【多媒体16]歌曲:《爱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