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肌钙蛋白Ⅰ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参考范围:<0.1nm/mL 排除心肌损伤0.1~0.5ng/mL 心肌损伤低风险,需结合多种诊断结果及临床症状综合判定0.5~25ng/mL 心肌损伤高风险>25ng/mL 严重心肌损伤临床意义:CTnI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指标。
心肌梗死发生后4~8h血清中cTnI水平即可升高,12~14h达到峰值,升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达6~10天。
CTnI的诊断特异性优于Mb和CK-MB,可用于评价不稳定心绞痛,cTnI水平升高预示有较高的短期死亡危险性,连续监测cTnI有助于判断血栓溶解和心肌再灌注。
在AMI时,所有生化标志物的敏感度都与时间有关。
对于胸痛发作4h以内的患者,首先应测定Mb水平;3h后得到的血液标本,应同时评价Mb和人cTnI。
所有阳性结果,都可确认为AMI;所有阴性结果都可以排除心肌损伤,当结果不一致时,需要进一步联合检查胸痛发作后9h,此时所有的生化标志物都达到最大的敏感度。
D-二聚体(D-Dimer)参考范围<500ng/ml 可以排除>500ng/ml 提示出现高凝状态,并结合临床临床意义1.是交联蛋白降解中的一个特异性产物,在深静脉恤衫、肺栓塞、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炎、肺栓塞等疾病中升高。
2.也可作为溶栓治疗的观察指标3.陈旧性血栓患者D-二聚体并不升高4.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呈阳性,故其特异性较低。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BNP)参考范围检测结果<300pg/ml可排除心衰50岁以下>450pg/ml提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50岁-75岁>9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75岁以上>1800pg/ml提示病人心衰的可能性较大临床意义①、BNP 诊断症状性心衰: 心力衰竭时,心脏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心肌受到牵张或室壁压力增大,引起血中BNP 浓度增高,可诊断心力衰竭。
②、BNP 诊断无症状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 在无症状性左室收缩功能低下的患者中,NT2ANP 和BNP均会增高。
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的临床意义
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是衡量心肌损伤、心肌缺血和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重要指标,通常出现于心肌梗死患者。
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的测定,是高效快速诊断心脏病的客观可靠的手段,促进了早期心肌梗死的有效及时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临床作用。
肌红蛋白是心肌细胞内所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其正常浓度很低,当发生心肌梗死时,体表浓度会急剧升高。
在动脉血中,肌红蛋白往往仅用1小时就可检测出,能及时判断是否患有心肌梗死,以便由此采取必要的治疗手段。
研究表明,肌红蛋白检测能够准确提前诊断心肌梗死,而且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协助临床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判断穿刺后心肌梗死的复发可能性。
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内大分子量的肌蛋白,在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前后的6-9小时出现在血浆中。
肌红蛋白及其后定量的升高是发生心肌坏死的急性阶段,而肌钙蛋白则是第二阶段,有利于衡量心肌坏死的总体大小以及总供氧需求量,使临床医生及时判断患者的病情,便于科学施治。
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12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设定为研究组,和随机选取的体检健康者120进行对照,观察ami患者和正常体检人员的血清ctnⅰ、ck-mb数值的变化。
结果:研究组ctnⅰ、ck-mb数值在发病早期升高,中期时候达到高峰值,在晚期会有一定的下降。
数据显示研究组在发病之后的这3个时间段里面都要比对照组高,而且ctnⅰ比ck-mb的升高倍数还要高,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nⅰ具有高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在对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急性心肌梗死(ami)ck-mb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16-01本文探讨了我院ami患者,并进行ctnⅰ和ck-mb比较,说明了ctnⅰ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120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2~79岁,平均年龄为63.8岁,将其设定为研究组,随机选取的体检健康者120进行对照,设定为健康组,其中男性73例,女性患者为47例,平均年龄为61.8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都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收集研究组的患者在发病之后不同时期的样本,发病早期(12小时内)中期(3~5天)、晚期(8~12天)三个时期,分别在静脉进行采血。
同一个时间段,对健康组的人进行采血,采血样本在采集之后,必须马上进行血清分离,并做有关的测定。
观察并记录ami患者和健康组人员的血清ctnⅰ、ck-mb的动态变化数值。
1.3统计学方法。
ctnⅰ和ck-mb的值都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具有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冠心病PCI术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病症,是由于心脏血管的狭窄或堵塞而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有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而有的患者需要手术干预。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即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CI)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能够通过扩张狭窄血管或植入支架等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PCI手术后,术后监测肌钙蛋白I(cTnI)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cTnI 是一种高灵敏的心肌坏死标志物,能够反映心肌细胞受损和坏死。
PCI手术可以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和坏死,从而导致 cTnI 水平升高。
监测术后 cTnI 水平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估手术后的心肌损伤情况,对术后护理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nI 变化与术后心肌损伤在 PCI 手术后,cTnI 水平通常会升高,这是由于手术对心肌的损伤所致。
cTnI的升高水平与手术的复杂程度、操作时间、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术后 cTnI 水平的升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即刻型升高,通常出现在手术后的4-8小时,峰值出现在 12-24 小时内。
第二个阶段是滞后型升高,开始于 12 小时后,大约持续了 3-5 天。
研究表明,即刻型升高提供了术后心肌损伤的最早信息,可以用于预测手术后的心血管事件和预后。
滞后型升高通常与手术后的炎性反应有关,尤其是对于存在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升高的幅度更大。
因此,对于术后 cTnI 水平的监测,既要关注即刻型升高,也要注意滞后型升高的趋势。
术后心血管事件和 cTnI的预测价值高 cTnI 水平与 PCI 手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有关。
多项研究表明,cTnI 的升高水平和机制与PCI 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血管再狭窄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具体来说,即刻型 cTnI 水平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再次住院率等有关。
因此,术后 cTnI 的监测对于指导后续治疗和预测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I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海军青岛疗养院军以上干部疗养科何勤郭呈香20世纪80年代前,世界卫生组织(WHO ) 一直将心肌酶谱活性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标准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科研人员发现,肌钙蛋白 (troponin,Tn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乳酸脱氢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标志。
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可检出微小心肌损害,成为心肌细胞损伤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强的标志物之一,是公认的快速诊断AMI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 ),以及协助ACS危险分层和反映其预后的主要生化标志。
CTnI的物生学特性Tn是由TnI、TnT和TnC三个亚单位组成,其中TnI是抑制性亚单位,可抑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组合,阻止肌肉收缩,TnT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亚单位;TnC是与钙离子结合的受体。
1.CTnI的心肌特异性和抗原性TnI有三种亚型:分子量分别为24kD的cTnI,20kD的快骨骼肌和慢骨骼肌肌钙蛋白I ( sTnI)。
CTcI与sTnI的氨基酸序列有40%的异源性,cTnI氨基端有31 个氨基酸是sTnI所不具有的;两者在人体中的含量相差也较大,cTnI为5.7±0. 6mg/g, sTnI 为8. 4±2. 7|ig /g,比值为680±7 5 ;cTnI 与sTnI 的交叉反应最早认为是2%,后来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交叉反应已降至0.007%。
在出生9个月后,新生儿心肌中仅存cTnI,且无任何亚型。
在个体发生的全过程中,无论骨骼肌受到任何病理刺激,均不表达cTnI,,所以cTnI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
人cTnI有五个螺旋区域,呈伸展式构型。
抗体识别相应抗原表位不依赖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使nTnI氨基酸序列易被免疫系统识别,故cTnI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胸痛的患者161例,所有患者均联合检测肌钙蛋白I(cTnⅠ)、心肌酶谱,确诊为AMI患者5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
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
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
结论::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病情严重的心脏病,其病死率可达10%-38%,统计结果显示,约25%的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1],这也对AMI的早期诊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是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
单独使用心电图(ECG)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早期时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2]。
AMI的发生和进展与血清心肌酶坏死标志物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3]。
我们对急性胸痛的患者常规检测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161例,其中经症状诊断、实验室检查(均采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联合检查法)、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AMI诊断标准共临床确诊AMI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3~30 h,平均(6.5±1.6)h。
1.2 检测方法采集全部受试者的血标本并立即做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谱测定,肌钙蛋白I检测采用金标免疫法,心肌酶谱采用酶法检测,应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⑴检测阳性:心肌酶谱包括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值范围;CK,30-60U/L;CK-MB,0-25U/L ;肌钙蛋白I,正常值0-0.3μg/L。
心肌肌钙蛋白i荧光免疫测定的临床意义以心肌肌钙蛋白I荧光免疫测定的临床意义为标题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一种心肌特异性蛋白,它在心肌细胞的收缩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在心肌损伤时会增加,因此,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成为了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和评估的关键指标。
心肌肌钙蛋白I荧光免疫测定作为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意义。
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可以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ACS发生后的数小时内,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就会升高,这可以提供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与传统的心肌酶学标志物相比,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升高更为迅速和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因此,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有助于提高ACS的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有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心肌损伤的程度。
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也可以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与心肌损伤的大小和范围密切相关,浓度越高,心肌损伤越严重。
通过定量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一些研究表明,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与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率之间存在相关性。
因此,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也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
除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也可以用于其他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例如,心肌肌钙蛋白I的浓度在心肌炎、心肌病、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等疾病中也会升高,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的重要指标。
此外,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还可以用于评估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帮助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和监测术后的心肌损伤情况。
心肌肌钙蛋白Ⅰ的检测与临床意义海军青岛疗养院军以上干部疗养科何勤郭呈香20世纪80年代前,世界卫生组织(W H O)一直将心肌酶谱活性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 M I)的诊断标准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科研人员发现,肌钙蛋白(t r o p o n i n,T 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磷酸肌酸激酶(C 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 K-M B)、乳酸脱氢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标志。
心肌肌钙蛋白I(c T n I)可检出微小心肌损害,成为心肌细胞损伤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强的标志物之一,是公认的快速诊断A M I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 c u t e c o r o n a r y s y n d r o m e s,A C S),以及协助A C S危险分层和反映其预后的主要生化标志。
C T n I的物生学特性T n是由T n I、T n T和T n C三个亚单位组成,其中T n I是抑制性亚单位,可抑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组合,阻止肌肉收缩,T n T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亚单位;T n C是与钙离子结合的受体。
1.C T n I的心肌特异性和抗原性T n I有三种亚型:分子量分别为24k D的c T n I,20k D的快骨骼肌和慢骨骼肌肌钙蛋白I(s T n I)。
C T c I与s T n I的氨基酸序列有40%的异源性,c T n I氨基端有31个氨基酸是s T n I所不具有的;两者在人体中的含量相差也较大,c T n I为5.7±0.6m g/g, s T n I为8.4±2.7µg/g,比值为680±75;c T n I与s T n I的交叉反应最早认为是2%,后来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交叉反应已降至0.007%。
在出生9个月后,新生儿心肌中仅存c T n I,且无任何亚型。
在个体发生的全过程中,无论骨骼肌受到任何病理刺激,均不表达c T n I,,所以c T n I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
人c T n I有五个螺旋区域,呈伸展式构型。
抗体识别相应抗原表位不依赖于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使n T n I氨基酸序列易被免疫系统识别,故c T n I具有较强的抗原性。
2.c T n I的存在方式c T n I大部分以C T n I-C T n C复合物形式存在于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的胞质中,3%的C T n I游离于心肌细胞的胞质内,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状态下,c T n I不能透过细胞膜入血循环。
当心肌损伤时,外周血中90%以上的c T n I,仍然以c T n I-c T n C复合物形式存在,游离的c T n I较少。
C T n I的检测方法及其影响因素C T n I的测定方法很多,1987年C o m m i n s采用多克隆抗体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c T n I浓度,最低检测浓度为10µg/L,与s T n I只有2%的交叉反应,检测时间为24-36h。
L a r u e d等应用的c T n I单抗酶免疫检测法,最低浓度为0.2µg/L,并与s T n I无交叉反应,检测时间为30m i n以内,明显优于C o m m i n s法。
为了使检验更便捷,有研究者将金标记或硒标记单克隆抗体与免疫层析技术相结合,用纸条法定量或半定量床边检测c T n I浓度,根据测试纸条上线条是否呈红色来制定c T n I浓度,最低检测值为0.4µg/L。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1.S t r a t u s检测法S t r a t u s检测法是一种先进的自动双位点荧光酶免疫定量检测法,使用两种c T n I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高,灵敏度为0.35µg/L。
当A M I临界值为 1.5µg/L时,不精密性(C V)小于或等于10%,检测时间为10m i n。
2.A x S Y M检测法A x S Y M检测法是一种近几年来才开始应用的c T n I检测法,它的基本原理与S t r a t u s法有相似之处,是一种以特异性c T n I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以c T n I多克隆抗体作酶标记抗体,建立两步夹心酶免疫法,检测游离c T n I和复合体中c T n I。
该法首先将包被着c T n I单克隆抗本的微粒、碱性磷酸酶(S L P)标记的c T n I多克隆抗体以及标本中的c T n I相混合,然后加入底物M U P(4-m e t h y l u m-b e l l i f e r y1p h o s p h a t e),产生荧光物质的比率与样本中c T n I的浓度有关,该方法与S t r a t u s检测法有显著相关性(r=0.88)即A x S Y M=3.50(S t r a t u s 检测法)-1.10,两种方法对A M I检测的一致性为95.3%。
该方法灵敏度为0.14±0.05µg/L,P O C曲线所确定的A M I临界值为 2.0µg/L;总不精密性为6.3%-10.2%,检测时间为15-20m i n。
3.R x L-H M检测法R x L-H M检测法是以两个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一步酶免疫检测法,检测时间为17m i n,灵敏度为0.1µg/L,方法简便。
E L I S A快速定量检测c T n I所需时间为10m i n,灵敏度为0.01µg/L,诊断A M I的阈值为0.15µg/L,初始敏感度为63%。
延长至4H后敏感度提高至98%,比S t r a t u s检测法(初始和4h后敏感度分别为48%和85%)更敏感,且能提供更好的预后信息。
4.C T n I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应当注意的是,虽然c T n I的检测方法很多,但因其定量测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检测方法有着不同的临界值,各种检测结果之间最大可相差达36倍。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1)无论是在患者的血流中,还是在全血或血清标本中,c T n I均会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游离和复合物形式的c T n I及其降解片段结构各异,各种检测方法使用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c T n I抗体,其免疫反应必然各不相同。
已用研究发现,虽然c T n I的N末端和C末端的抗原性很强,但无论是在血清还是在坏死的心肌组织中,都极易被蛋白酶快速水解,而中央区(30-100氨基酸序列)却有较高的稳定性,故建议选择能够优先识别这些比较稳定的氨基酸序列的抗体,被认为有助于c T n I免疫检测的标准化以及有利于提高特异性和敏感性;(2)由于多数单克隆抗体不能与c T n I-c T n C复合物结合,为了达到快速检测相应抗原的目的,常使用E D T A(C a+螯合剂)等抗凝剂,解离c T n I-c T n C复合物,促使单抗与c T n I结合,但若这些抗凝剂应用不当也会影响检测结果;(3)溶血或高胆红素血症以及风湿等因素对c T n I测定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会产生假阳性结果;(4)缺少统一的校正标准品。
最近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 S C)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 C C)组织的会议上,生物化学小组专家已提出应尽快通过检测c T n I标准化来解决上述问题。
C T n I检测的临床意义1.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预后估计和危险分层A C S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等临床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它包括了不稳定性心绞痛和A M I等各种因冠脉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以至梗死的综合症状。
目前,公认的早期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主要限于肌红蛋白(m y o g l o b i n,M b)和C K-M B,W H O对A M I诊断标准已有了许多修改。
由于C K-M B、C K和M b不仅存在于心肌组织中,也存在于非心肌组织中。
在骨骼肌受损伤时,它们可不同程度的升高。
另外,C K-M B在血中存在的时间较短(1-4天)。
C T n浓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 K-M B、C K和M b等酶标志物,患者发病后c T n出现较早,持续时间长,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较好的确定标志物。
此外作为T n之一的c T n T 在慢性肾衰、横纹肌溶解、肺炎、败血症患者也呈不同程度的增高。
而且c T n T 分子量大于c T n I。
故意在A M I发生后,c T n T释放入血时间比c T n I延迟,而c T n I 却有其独特的心肌特异性和诊断窗口期较长的优势。
在A M I初期,c T n I的敏感性略逊于M b、C K-M B;在A M I出现症状后4h,c T n I、M b和C K-M B的敏感性分别为96.9%、100%和92.3%;但此时c T n I的特异性和R O C效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5.6%,而M b为46%和56%,C K-C B为78%和81%;当出现症状后10-70h,c T n 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R O C均为100%。
国外有学者已指出,一定要在A M I出现症状后6-9h,采血检验c T n I,这一点至关重要。
M b和C K-M B的最大敏感度则分别在A M I出现的2-8h和7-24h;在70h,二者的敏感度下降了,分别为20%和37%。
所以,无论在A M I早期,还是晚期,c T n I 都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指标。
基于c T n I以上特点,国外对怀疑A M I的患者,早期做c T n I、M b和C K-M B三项血清学检查。
M b作为过筛试验,c T n I阳性和C K-M B阴性者为高危患者;c T n I和C K-M B均阴性,临床症状可疑者,需做3h、6h、9h和12h血c T n I动态观察,而c T n I其诊断窗口期最长,可达7-9天。
C T n I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A M I,并对其预后估计和危险分层也有一定的帮助。
有研究证实,c T n I在A M I症状出现后12h,对危险分层最为适宜。
M a i s e l等将c T n I和2h-M b作为C K-M B的辅助手段,对505例胸痛患者的A M I作出判断,结果表明c T n I+2h-M b二者同c T n I+2h-M b+C K-M B三者联合早期诊断A M I,结果同样准确。
所以c T n I+2h-M b检测可节省费用,并且对迟发事件的估计优于C K-M B。
同时c T n I+2h-M b对C D-M B正常者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在另一项研究中,通过对200名疑似A M I患者血中c T n I、C K-M B/C K活性、C K-M B和M b检测,并以C A S和死亡作为终点,进行了6周的随访后表明,入院时、入院2h及4h检测患者c T n I+M b,对A M I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M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