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ppt
- 格式:ppt
- 大小:740.50 KB
- 文档页数:54
201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八章 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知识点:金融犯罪的种类● 定义:分别按照行为方式分、按照侵犯的主客体不同分、按照实施主体的不同分● 详细描述:① 按行为方式分:诈骗型金融犯罪、伪造型金融犯罪、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规避型金融犯罪② 按侵犯的主客体不同分为: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业务管理制度的犯罪③ 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针对银行的犯罪(外部犯罪)和银行人员职务犯罪(内部犯罪)。
例题:1.根据金融犯罪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
A.针对银行犯罪B.银行人员职务犯罪C.外部犯罪D.内部犯罪E.诈骗型金融犯罪正确答案:A,B,C,D解析: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分为:针对银行的犯罪(外部犯罪)和银行人员职务犯罪(内部犯罪)。
2.根据金融犯罪的行为方式的不同来划分,金融犯罪包括()。
A.银行人员职务犯罪B.伪造型金融犯罪C.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D.规避型金融犯罪E.诈骗型金融犯罪正确答案:B,C,D,E解析:按行为方式分:诈骗型金融犯罪、伪造型金融犯罪、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规避型金融犯罪。
3.根据金融犯罪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A.诈骗型金融犯罪B.伪造型金融犯罪C.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D.针对银行的犯罪E.银行人员职务犯罪正确答案:A,B,C解析:按行为方式分:诈骗型金融犯罪、伪造型金融犯罪、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规避型金融犯罪。
4.下列关于金融犯罪的表述,错误的是()。
A.金融犯罪不一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B.金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C.金融犯罪的主体违反了金融管理法规D.金融犯罪的客体都是危害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犯罪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可以分为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业务管理制度的犯罪。
所以金融犯罪的客体不都是危害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犯罪。
第8章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本章概要本章介绍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分为金融犯罪概述、破坏金融秩序管理罪(包括危害货币管理罪、破坏金融机构组织管理罪、破坏银行管理罪等)、金融诈骗罪和银行业职务犯罪四个部分。
目的在于正确理解《刑法》有关金融犯罪和职务犯罪条文的含义及司法实践的审判标准,有效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遵纪守法与防范犯罪的法律意识。
8.1 金融犯罪概述8.1.1 金融犯罪的概念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使公私财产权利遭受严重损失,根据《刑法》规定应受惩罚的行为。
我国的金融犯罪主要规定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及第五节“金融诈骗罪”中。
8.1.2 金融犯罪的种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金融犯罪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金融犯罪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诈骗型金融犯罪、伪造型金融犯罪、利用便利型金融犯罪和规避型金融犯罪。
2.根据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不同,可以分为危害货币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机构管理制度的犯罪、危害金融业务管理制度的犯罪。
3.根据金融犯罪实施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针对银行的犯罪和银行人员职务犯罪。
针对银行的犯罪又称为外部犯罪,主要包括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等。
银行人员职务犯罪又称为内部犯罪,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签订合同失职罪等。
8.1.3 金融犯罪的构成1.犯罪客体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
金融安全有序,是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正因为如此,国家发布了大量的金融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以规范金融活动。
但金融犯罪违反金融管理法规,冲击国家金融市场,扰乱金融管理秩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金融管理秩序是银行管理秩序、货币管理秩序、外汇管理秩序、信贷管理秩序、证券管理秩序、票据管理秩序、保险管理秩序等的总称,侵犯其中任何一种秩序都属于侵害金融管理秩序。
考点2 金融犯罪常见罪名以及相应的构成要件 [ 熟练掌握 ]要点内容金融犯罪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使公私财产权利遭受严重损失,根据《刑法》规定应受惩罚的行为。
金融犯罪构成• 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客体:金融管理秩序• 主观:只能是故意• 客观:表现为违反金融管理法规,非法从事货币资金融通活动,危害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考点2-1 金融犯罪的种类 [ 熟练掌握]考点2-2 金融犯罪常见罪名以及相应的构成要件 [ 熟练掌握 ]•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危害货币管理•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犯罪构成• 主体:特殊主体,为年满16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
• 客体: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主观:故意• 客观:一是购买假币;二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假币换取货币,即利用职务上管理金库、出纳现金、吸收付出存款等便利条件,将假币调换成真币。
刑罚• 3-10年;2-20万元• 数额巨大:10年以上或无期;2-20万元或没收财产• 情节较轻:3年以下或拘役;1-10万元• 持有、使用假币罪犯罪构成• 主体:一般主体,为年满十六周岁,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自然人。
• 客体: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主观:故意• 客观:持有、使用伪造的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
刑罚• 数额较大:3年以下或拘役;1-10万元• 数额巨大:3-10年;2-20万元• 数额特别巨大:10以上;5-50万元或没收财产•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破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管理类犯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构成• 主体: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 客体:国家的银行管理制度• 主观:故意,且不具有非法占有不特定对象资金的目的• 客观:非法吸收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刑罚• 3年以下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3-10年;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10年以上,并处罚金• 高利转贷罪犯罪构成• 主体: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201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八章 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知识点: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概念● 定义:违反国家对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各种法规,从事危害国家对货币或金融管理的活动。
● 详细描述: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对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从事危害国家对货币管理、金融机构组织管理、银行管理的活动,破坏金融市场秩序,金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行为。
例题:1.下列行为中,没有构成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是()。
A.持有,使用假币B.洗钱C.使用信用证D.高利转贷正确答案:C解析: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包括:危害货币管理罪和破坏银行管理罪。
其中危害货币管理罪表现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持有、使用假币罪。
破坏银行管理罪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利转贷罪;违法放贷罪;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洗钱罪等。
2.金融管理秩序是()等的总称。
A.银行管理秩序B.货币管理秩序C.外汇管理秩序D.证券管理秩序E.信贷管理秩序正确答案:A,B,C,D,E解析:金融管理秩序包括银行管理秩序货币管理秩序外汇管理秩序证券管理秩序信贷管理秩序。
3.下列行为没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是()。
A.持有、使用假币B.洗钱C.高利转贷D.使用信用证正确答案:D解析:D项没有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属于正常的贸易融资。
4.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增设了()。
A.《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骗购外汇罪B.《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骗购外汇罪C.《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洗钱罪D.《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洗钱罪正确答案:A解析: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增设了骗购外汇罪。
201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八章 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知识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概念● 定义:指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行为。
● 详细描述: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行为,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
①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己职务上组织、领导、主管、经营、负责某项工作的便利条件。
“索取他人财物”,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他人求其谋取利益或解决困难等时,主动向对方索要贿赂的行为。
“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权力,收受他人主动送予财物的行为。
“为他人谋取利益”,既包括他人应当得到的合法的、正当的利益,也包括他人不应当得到的非法的、不正当的利益;既包括已为他人谋取的利益,也包括意图谋取或正在谋取,但尚未谋取到的利益。
② 本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是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
例题:1.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B.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只能是非国有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C.收受他人财物一般是直接收取,不可以是间接收取D.在客观上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的行为,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正确答案:C解析:“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权力,收受他人主动送予财物的行为。
一般是直接收取,但也可以是间接收取。
2.依《刑法》的相关规定,下列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受贿罪及单位受贿罪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选项?A.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交往中,非法暗中收取回扣款且不入账的商业受贿行为应被定性为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B.索取他人财物构成受贿时不要求行为人为他人谋取利益,但是索取他人财物的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或单位受贿罪时则要求行为人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主观意思C.国有企业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收受他人贿赂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以受贿罪定罪处罚D.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合法利益的行为也可构成受贿罪,但是收受他人贿赂的情况下,只有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才能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单位受贿罪正确答案:B,C解析:依据《刑法》第385条第2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201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八章 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知识点:金融犯罪的构成● 定义:包括: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详细描述:① 犯罪客体: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
金融犯罪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各种金融工具。
② 犯罪客观方面:金融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金融管理法规,非法从事货币资金融通活动,危害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③ 犯罪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单位。
④ 犯罪主观方面:金融犯罪是一种图利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例题:1.下列关于金融犯罪对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金融犯罪对象的金融工具不包括货币B.金融犯罪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各种金融工具C.金融犯罪的对象只能是金融工具D.金融犯罪的对象只能是人正确答案:B解析:金融犯罪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各种金融工具。
2.金融犯罪的客体是()。
A.金融管理秩序B.金融工具C.金融机构工作人员D.金融机构正确答案:A解析:金融犯罪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
3.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
A.贷款管理制度B.银行管理制度C.金融管理秩序D.货币管理制度正确答案:C解析: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
4.下列罪名中,个人不能构成犯罪主体的是()A.高利转贷罪B.违法发放贷款罪C.背信发放贷款罪D.洗钱罪正确答案:C解析:考查金融犯罪的内容,其余三项个人都可以进行犯罪5.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
A.贷款管理制度B.银行管理制度C.金融管理秩序D.货币管理制度正确答案:C解析:金融犯罪侵犯的客体是金融管理秩序。
6.金融犯罪的主体是( )。
A.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B.只能是自然人C.只能是单位D.金融企业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金融犯罪的构成的概念理解和记忆。
正确答案是A。
犯罪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单位。
7.金融犯罪的主体是( )。
A.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B.只能是自然人C.只能是单位D.金融企业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金融犯罪的构成的概念理解和记忆。
刑法中的金融犯罪与刑事责任金融犯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以非法手段获取非法利益或者使他人遭受损失的行为。
在刑法中,针对金融犯罪的行为,设立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刑罚,以维护社会的金融秩序和公平正义。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金融犯罪与刑事责任的问题。
一、金融犯罪的种类和犯罪手段金融犯罪的种类繁多,包括了诈骗、洗钱、内幕交易、金融诈骗等等。
其中,诈骗是最为广泛和常见的金融犯罪行为之一。
诈骗是指通过虚假宣传、欺骗、虚构事实等手段,使他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取得其财物的行为。
除了诈骗,还有洗钱犯罪。
洗钱犯罪是指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手段,将非法获利的资金或财物转化为合法的资金或财物的行为。
内幕交易是指在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上,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行为。
金融诈骗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以欺骗、虚假宣传等手段,使他人遭受经济损失的行为。
二、金融犯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金融犯罪行为将会受到相应的刑事责任。
一般而言,金融犯罪主要构成犯罪的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手段、犯罪目的等。
这些要件的存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犯罪的成立与否。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金融犯罪行为将会受到不同的刑事责任。
如诈骗罪,其刑事责任一般为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管制,并可以并处罚金;洗钱罪的刑事责任则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罚金;内幕交易罪的刑事责任为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管制,并可以并处罚金等。
同时,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一些严重的金融犯罪行为还可能构成犯罪集团或恶势力犯罪,导致犯罪分子受到更为严厉的刑事惩罚。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应对金融犯罪的专门机构和司法实践,以便对金融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查处和处理。
三、金融犯罪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金融犯罪的存在给社会经济秩序和金融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金融犯罪行为不仅损害了金融机构和个人的利益,还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公平性。
因此,加强金融犯罪的防范和打击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行为,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
201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第八章 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知识点:破坏银行管理罪的类型● 定义: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利转贷罪;违法发放贷款罪;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对违法票据承兑、付款、保证罪;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洗钱罪十类。
● 详细描述: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A. 客体是国家的银行管理制度B.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吸收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C. 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D. 本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不具有非法占有不特定对象资金的目的,否则可能构成集资诈骗罪。
“非法”包括主体不合法和方式不合法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人不具有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定主体资格而吸收公众存款,如个人私设银行、钱庄,企事业单位私设银行、储蓄所等,非法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另一种是行为人虽然有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定资格,但采取非法的方式吸收公众存款,如有些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了争揽客户,以擅自提高利率或在存款时以先支付利息等手段吸收公众存款。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二万以上二十万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处五万以上五十万以下罚金。
② 高利转贷罪(一般主体,客体为国家对贷款的管理制度):是指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③ 违法发放贷款罪(特殊主体,客体为国家对贷款的管理制度):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④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特殊主体,客体是国家对存款的管理制度),是指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⑤ 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一般主体,客体是国家对金融票证的管理制度):有形伪造是指没有金融票证制作权的人,假冒他人名义,擅自制造外观上足以使一般人误认为是真实金融票证的假金融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