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384.50 KB
- 文档页数:13
生态补偿保护机制生态补偿保护机制是一种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或其他政策工具来调整和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这一机制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内化环境保护活动中的外部性,即将生态保护的成本、环境改善的利益以及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代价纳入到经济活动中,从而鼓励和引导相关方积极采取措施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具体而言,生态补偿机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组成部分:1. 补偿范围:明确哪些类型的生态保护活动或者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需要进行补偿,例如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湿地修复等。
2. 补偿项目:确定具体的补偿内容,如对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关键区域实施补偿、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行为进行奖励或补偿等。
3. 补偿目标:设立清晰的生态保护目标,确保补偿行为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比如水质达标、碳汇增加、物种多样性恢复等。
4. 补偿主客体:规定补偿的资金流动方向,即谁应当为生态保护支付补偿(受益者或污染者),以及补偿金将流向哪些承担了生态保护成本或受损责任的主体。
5. 补偿标准:根据生态价值评估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制定合理的补偿额度计算标准,以反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失或增益。
6. 补偿实施:建立一套完善的补偿资金管理与支付流程,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给相应主体,并用于指定的生态保护工作。
7. 监督与效果评价: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效果的监测体系,定期对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验证补偿机制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并据此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
在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已经从理论研究阶段发展到了实践应用层面,不仅在地方层面进行了诸多跨地区流域补偿的试点,也在国家层面上推动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高效的生态补偿制度框架。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指集中国家资源对流域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等生态系统进行经济补偿的一种政策制度。
目的是通过经济手段,鼓励各级政府加强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引导地方政府增加投入,同时激励各类用户采取更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合作,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按照这一制度,国家在经济上给予流域环境保护者和水污染治理者经济补偿,以增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能够增加流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调动人们的环保积极性,推动流域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首先是对于水环境资源的重大保护措施。
多数地区的水环境一直处于恶劣的状况,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善。
流域生态补偿制的推出,能够引导各地政府深入推进水环境资源的治理措施,从而有效保护水环境的资源和生态环境。
其次,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推行,能够帮助各地政府提高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的水平。
在推行生态补偿制度的同时,各地政府会逐步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对水资源治理的投入,从而提高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环境问题的产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环境基础。
最后,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能够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的均衡分配。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不同,而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所处的地位相对优越。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推出,可以把不同地区的资源进行均衡分配,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地区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措施。
通过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推动,可以提高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管理水平,使不同地区的资源进行均衡分配,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较好的环境基础。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而其中,生态补偿机制的跨区域协调机制更是在解决区域间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的跨区域协调机制呢?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协调不同地区之间在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与优化的制度安排。
我们生活的地球,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
有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能需要限制开发和利用;而有些地区则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对资源的消耗较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种有效的协调机制,就容易导致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生态环境的不公平。
生态补偿机制的跨区域协调机制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它通过明确各个地区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和权利,建立合理的补偿标准和方式,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比如说,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可能需要放弃一些工业项目的发展,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
而下游地区则受益于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获得了清洁的水源和良好的生态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下游地区就应该向上游地区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鼓励上游地区继续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这种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科学的评估体系。
要准确评估不同地区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和范围。
这需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服务价值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商和沟通机制。
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诉求和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充分的协商和沟通,才能达成共识,制定出符合各方利益的生态补偿方案。
再者,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也是关键。
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资金从哪里来作者:刘通陈龙桂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21期流域是一个自然概念,多数流域跨越多个行政区。
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分割性,流域上游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
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天赋用水、无偿用水的传统做法,以及流域上中下游保护利用水资源关系错综复杂,使得建立流域内上下游补偿关系十分复杂。
流域生态补偿主要难在建立稳定资金渠道,这是建立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重要前提。
按照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紧密程度,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渠道包括水质类补偿、水量类补偿、收益类补偿、工程类补偿、额度类补偿和一体化补偿等6种渠道。
综合利用好6类渠道,可以为开展流域生态补偿创造更好的条件。
一、水质类补偿水资源保护区域和受益区域围绕水质标准而达成的补偿协议,就是水质类补偿。
2011年10月财政部、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试点期限暂定3年(2012—2014年),中央财政出资3亿元,浙江、安徽各1亿元。
环保部每年组织安徽、浙江联合监测跨界水质,并以省界断面达标的水质为基本标准。
经过考核,水质达到协议补偿标准,安徽获得5亿元补偿;达不到协议补偿标准,获得3亿元补偿。
一般而言,水质类补偿采用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补偿标准相对固定,调整时间比较长。
同时固定补偿缺乏弹性,没有反映水资源保护努力与下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利于受水地区对生态补偿形成正确的认识,甚而将补偿误认为扶贫。
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较多,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水质的波动也可能导致补偿标准的不利变化,进而不利于上下游建立正常的补偿关系。
二、水量类补偿水量类补偿主要根据用水量的多少,在水费或者水资源费上附加或者提取一定的比重作为补偿资金。
福建省2015年1月印发的《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提出对闽江、九龙江、敖江三个流域实行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包括三块:省里支持一块,上下游县市财政资金按照0.2%—0.4%上解,上下游用水者按用水量的一定价格缴纳。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是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的水危机和水污染而提出的,旨在保护流域的水质和水环境,提高流域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
分析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特点,总结和借鉴不同国家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和经验,并提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生态补偿实践,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措施。
流域生态补偿作为现阶段国内研究的新课题,已引起政府、研究和实际部门的高度重视。
国内一些省区对流域生态补偿问题已有一些初步成果和实践探究。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上对流域生态补偿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补偿的系统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方法架构。
国外的一些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较早地涉及流域间利益的分配和补偿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基础和借鉴。
一、生态补偿及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一般说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是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
具体来说,生态补偿机制则是指为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调整相关利益者因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活动产生的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内化相关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为原则的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制度。
作为生态补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流域生态补偿,是指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由造成水生态破坏或由此对其他利益主体造成损害的责任主体承担恢复责任或补偿责任;由水生态效益的受益主体,对水生态保护主体所投入的成本按受益比例进行分担;对难以明确界定受益主体的公益性生态保护成本,则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予以补偿。
二、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探索(一)德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和主要模式德国是欧洲开展生态补偿比较早的国家之一,其补偿机制最大的特点是资金到位,核算公平,资金支出主要是横向转移支付。
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生态补偿机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对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激励,对损害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
其核心目的是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在水资源管理中,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解决水资源的外部性问题。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会对周边环境和其他相关方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例如,上游地区为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限制了一些产业的发展,付出了经济代价;而下游地区则享受到了优质的水资源。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使得上游地区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从而激励更多的地区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
其次,生态补偿机制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分配。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各不相同。
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公平分配是一个关键问题。
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根据各地的水资源状况和贡献,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和补偿,确保每个地区都能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水资源,同时也能促使水资源的使用者更加珍惜和节约水资源。
此外,生态补偿机制还有利于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当人们意识到保护水资源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时,就会更加积极地采取节水措施、改进用水技术,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那么,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呢?一般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确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
补偿主体通常是那些从水资源保护中受益或者对水资源造成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如用水企业、城市居民等;受偿主体则是为水资源保护做出贡献或者因水资源开发利用而受到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如水源地保护区的居民、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者等。
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考核机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0.20•【字号】市政办发〔2016〕62号•【施行日期】2016.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其他规定正文晋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考核机制的通知市政办发〔2016〕62号各县(区、市)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促进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根据《山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晋政发〔2015〕59号)、《晋中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市政发〔2016〕8号)以及省与市、市与县(区、市)签订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参照山西省环保厅、山西财政厅《关于优化地表水跨界断面完善水质考核机制的通知》(晋环水〔2016〕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工作实际,现对我市2013年下发的《关于完善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机制的通知》(市政办发〔2013〕67号)文件进行修订如下:一、考核范围考核范围为各县(区)行政区域内(扩权强县的介休市、灵石县除外)主要河流相关跨界断面(考核断面见附件)。
扩权强县的介休市、灵石县由省环保厅直接考核,考核办法按晋环水〔2016〕6号文件执行。
由市环保局根据考核需要和实际情况组织相关县(区)环保局对考核断面进行适时调整。
二、考核指标和目标(一)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以COD和氨氮2项为主、其他超标污染物为辅。
当考核断面COD、氨氮均未超标而有其他污染物超标时,选取其他污染物中超标最严重的一项进行考核。
(二)考核目标。
(各断面考核目标见附件)由市环保局根据省环保厅对水质考核目标的调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以及河流实际水质情况对我市考核指标和考核目标进行适时调整。
三、监测(或复测)及数据采用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市环境监测站或委托有资质第三方监测机构对全市跨界考核断面进行水质监测。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剂与管理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维系生态环境的关键要素。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尤其是在一些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紧张地区,供水难题成为了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问题,需要采取跨区域调剂和管理的措施。
一、水资源的跨区域调剂1.1 水资源状况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势复杂,分布不均,水资源的状况也是如此。
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富裕,北方地区则因为缺乏地表水、地下水丰富而成为水资源紧缺地区。
同时,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使用量越来越大,这也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
1.2 水资源调剂为了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跨区域调剂的措施成为了必然选择。
跨区域调剂一般指将区域之间不平衡的水资源需求通过运输和调配来实现资源的平衡配置,包括引水调剂和水资源交易两个方面。
引水调剂是通过引自丰水期或跨流域调水补给的方式,解决干旱或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需求。
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
水资源交易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跨区域调剂。
通过建立水资源市场,将水资源交易和配置的权利交给市场,将水资源的稀缺性转化为价格。
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市场化调剂。
二、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当然,水资源的跨区域调剂只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一种手段,更加重要的还是从源头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水资源管理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和实施。
2.1 加强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有限的,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未来的生命线。
加强水资源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划定水资源保护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水资源环境保护法律等。
2.2 推进水资源节约利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是保障供需平衡的重要措施。
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推广水资源节约型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等。
2.3 建立水资源监管制度建立水资源监管制度是保障水资源稳定供应的重要方面。
可以从建立水资源管理部门、建立水资源定量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计量和监测等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