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doc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4
安徽省以芜湖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园区规划一、安徽省以芜湖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发展战略1.1安徽省及芜湖市现代物流基础条件分析(1)安徽省及芜湖市的现代物流运输条件分析近年来,安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己构成铁路、水运、公路、空运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芜湖是安徽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青弋江、裕溪河与长江汇合处,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更加突出了芜湖在全省最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
芜湖历史上一直都是安徽东南沿江地区物资集散地,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港口之一。
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为以芜湖市为中心的安徽省物流中心的建成提供了较好的物流集散条件,成为物流中心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2)芜湖现代物流仓储条件分析芜湖仓储业的现状是,港口车站的仓库利用率较高,而传统商业企业、流通企业的仓库或出租、或闲置,利用率不高。
安徽省及芜湖市的一些仓储企业正在逐渐接受现代物流观念,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服务项目单一,以被动的代储代运业务为主,缺少主动为生产企业着想的物流服务业务。
1.2芜湖现代物流环境条件分析(1)区位优势芜湖市相对于安徽省其他城市,如合肥、蚌埠、阜阳等,具有以下一些区位优势:芜湖地理上处于安徽省皖江,以沿江的芜湖、安庆、马鞍山、铜陵4个省辖市和巢湖、池洲、宣城3个地区为一线,和距皖江100公里左右的江北省会城市合肥、江南旅游城市黄山为两点,所构成的中间东西一线、侧翼南北两点的“一线两点”开发开放战略的中心地带,客观上形成了对“一线两点”范围内城市的吸引和辐射的中心作用。
从生产力布局来说,芜湖是安徽省最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
芜湖经济发展迅速,经济上有望成为仅次于合肥的地级城市。
芜湖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优势。
(2)技术条件分析表明,无论是物流设施、还是物流工具,芜湖市的物流技术条件都较差,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大部分拥有物流设施的组织由于规模较小,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物流设施、设备的技术水平,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整合,将芜湖市的物流设施、设备组合运用,提高芜湖市物流设施设备的水平,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需要。
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本规划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芜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与芜湖市中心城区规划两大部分内容。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6~2020年。
第一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区域协调发展规划1、芜湖市区域定位目标为泛长三角城市群中资源环境优越的大型综合性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镇带核心城市。
2、芜湖市在东向发展中的战略总体目标使“长三角”成为芜湖市的四个“依托中心”:产业升级的依托中心、招商引资的依托中心、科技人才的依托中心、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使芜湖市成为“长三角”五个重要的“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科研成果创新转化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
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第一阶段:2006~2010年,GDP年增长率为17%,2010年GDP达1000亿元,人均GDP 超过5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达64%。
第二阶段:2011~2020年,GDP年增长率为13.4%,2020年GDP达3500亿元左右,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超过80%,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目标到2010年,市域人口达到29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4%;到2020年,市域人口达35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80%;规划期内,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提高1.70个百分点。
四、市域空间利用与空间管制根据自然生态约束与经济开发支撑单元评价,将芜湖市域划分为四类地区,即适宜开发一类(优化开发)、适宜开发二类(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开发功能区。
五、市域经济功能片区划分市域经济功能片区划分为“一带、一环、一主、一副”。
1、“一带”即沿江经济带,重点发展电能、船舶、汽车、建材、造纸、化工等产业。
2、“一环”即环形生态廊带,以都市农业、生态林业、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各类观光休闲与生态旅游,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交通管理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5.13•【字号】芜政办秘〔2015〕101号•【施行日期】2015.05.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道路交通管理正文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芜湖市交通管理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芜政办秘〔2015〕101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为全面改善我市道路通行环境,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芜湖市交通管理提升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相关责任单位要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宣传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人民群众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资金,做好提升工作的后勤保障;市政府督办室定期督查工作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015年5月13日芜湖市交通管理提升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交通拥堵和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城市交通环境及交通管理等系列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改善道路通行环境,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下发了《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城市交通提升行动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芜政秘〔2015〕14号),市域交通硬件设施将在未来6年内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
为尽快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市区道路通行状况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缓解交通拥堵和改善交通环境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标本兼治,科学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有效提高交通服务质量,多措并举,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建立城市建设与交通增长协调、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计划利用6年时间,使我市交通设施更加完善,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交通管理更加科学,交通执法更加规范,市民出行的法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征求意见稿)一、规划的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名已成为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和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在丰富城市内涵,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芜湖是一座襟江带河的江南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同样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
它是芜湖人文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变迁发展的缩影与见证。
近年来,随着芜湖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新生地名大量产生,迫切需要对地名命名作出科学的、前瞻性地规划设计,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标准高效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进一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味,给城市建设融入文化内涵,为城市品位加分,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芜湖的路名产生于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目前在市地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市区路名有580多条,很多老地名对弘扬芜湖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
随着芜湖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新建道路、小区、各类建筑物等新地名大量产生。
由于以往“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很多暂用名称、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先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序和混乱,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我市的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2000年全市地名规范化管理确定了主要道路命名“东西为山、南北为水”的基本规律。
但总的来看,目前“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使地名命名始终滞后于城市建设,地名的系统性不强,体现芜湖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不够,品味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名命名与芜湖“大建设、大发展”的形势和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的要求不相适应。
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市区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展到72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扩大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给地名规划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要求地名命名必须依托城市规划所及的720平方公里大区域,展望今后发展,进行前瞻性地规划设计。
交通运输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芜湖港总体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16.10.12•【文号】交规划函〔2016〕721号•【施行日期】2016.10.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交通运输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芜湖港总体规划(2016—2030年)的批复交规划函〔2016〕721号芜湖市人民政府:《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恳请批准芜湖港总体规划(修订)的请示》(芜政〔2016〕61号)收悉。
经研究,原则同意《芜湖港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
现就《规划》的主要内容批复如下:一、《规划》包括芜湖市行政区划内的长江港口和合裕线、芜申运河、西河、青弋江、漳河、黄浒河、青山河、青弋江分洪道、永安河等主要支流港口。
二、芜湖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区域综合运输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托和安徽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是芜湖市及皖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以集装箱、商品汽车滚装、煤炭、建材、非金属矿石运输为主,兼顾旅游客运的综合性港口。
三、同意《规划》提出的港口岸线利用规划,规划港口岸线87.904千米,其中已开发利用18.721千米。
(一)长江岸线。
共规划港口岸线59.304千米,其中已开发利用18.481千米。
左岸:荻港过江电缆下游600米至泥汊,自然岸线长4600米,规划为港口岸线。
江坝至大兴洲,自然岸线长1750米,规划为港口岸线,其中已开发利用49米。
同心村至规划芜湖长江公路二桥上游800米,自然岸线长1920米,规划为港口岸线。
外香墩至三坝,自然岸线长10220米,除河口占用500米岸线外,其余9720米规划为港口岸线。
横埂至徐埂,自然岸线长2500米,规划为港口岸线。
商合杭铁路芜湖公铁长江大桥上游940米至820米,自然岸线长120米,规划为港口岸线。
一、《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1.规划要点(1)城市性质: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滨江特色旅游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到2020年,芜湖市域人口规模357万人,城镇化水平80%,城镇人口286万人左右。
中心城区人口195万,城镇建设用地195平方公里。
(3)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市区行政辖域(720平方公里),以及方村镇域全部用地(63平方公里),面积共计783平方公里。
(4)市域城乡结构:分为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1000个左右)四级。
(5)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拟采用组团式结构,将规划建成区按区位划分为城市中部综合服务区、北部产业区、南部高教高新技术园区、城东及城西南(三山)两个新兴综合性城市组团。
形成“五大组团”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2.对芜湖县的要求(1)城镇职能:湾址镇(包括花桥)为综合服务型,六郎镇为工贸型,陶辛镇为旅游服务型,红杨镇为农业型。
(2)市域城乡空间结构:湾址镇(包括花桥)作为次中心城区,六郎镇、陶辛镇作为重点镇,花桥镇为一般镇。
(3)城镇规模:湾址镇(包括花桥)20—25万人,六郎镇3—4万人,陶辛镇2.5—3万人,红杨镇1—1.5万人。
(4)行政区划调整建议: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建议将位于芜湖市近郊区范围以内、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的方村镇域全部划入中心城区,与其北侧的镜湖区荆山片区统筹安排。
将位于芜湖县城东侧的花桥镇并入湾沚镇,满足以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为主体的东部新城区发展需求。
(5)芜湖市域各级城镇建设标准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二、《芜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1.规划要点芜湖县“十一五”规划首先分析了芜湖县的内在优势。
主要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具备了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建立了以机械制造加工为特色的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承载吸纳能力不断增强等。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正文:----------------------------------------------------------------------------------------------------------------------------------------------------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通知芜政〔2016〕8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省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驻芜各单位:《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已经2016年6月17日市政府第3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2016年9月2日1 总则1.1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等顺利实施,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为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提供规划管理依据,根据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芜湖市城乡规划管理实际,特制定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以下简称控规通则)。
1.2 编制依据控规通则以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等为编制依据,衔接各专业规划中的设施配建要求。
1.3 适用范围芜湖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的规划管理和各项工程设计和建设,除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的各项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外,同时应符合控规通则。
1.4 控规体系芜湖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由控规通则和地块图则两部分组成。
控规通则是国有土地使用和建设开发的一般性通用管理规定;地块图则是明确各地块的使用性质、控制指标、配套设施等具体规划建设要求的管理规定。
控规通则和地块图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文件,经依法审批并公示后,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对于已组织编制地块图则的,地块相关控制指标以地块图则中确定的指标为准,未编制地块图则的地块,按本通则规定合理确定。
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2008年以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芜湖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在指导芜湖市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芜湖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机遇,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打造三个强省(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要求,特编制《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第2条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机遇,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大战略,不断推动产业高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生态化,全面推进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着力建设长江流域最具创新能力的经济文化强市、最为优美和谐的生态园林城市。
第3条规划原则1、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3、坚持土地集约节约化利用的原则;4、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5、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4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3、《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7、《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8、《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9、国家和省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芜湖总规⽂本A4总则第1条编制⽬的2008年以来,经安徽省⼈民政府批准实施的《芜湖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在指导芜湖市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芜湖进⼊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范区、合芜蚌⾃主创新综合配套改⾰试验区建设和新⼀轮⾏政区划调整的重⼤机遇,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撑条件。
依据《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打造三个强省(经济强省、⽂化强省、⽣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要求,特编制《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第2条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范区、合芜蚌⾃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新⼀轮⾏政区划调整的重⼤机遇,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放合作、和谐发展五⼤战略,不断推动产业⾼端化、城市现代化、环境⽣态化,全⾯推进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着⼒建设长江流域最具创新能⼒的经济⽂化强市、最为优美和谐的⽣态园林城市。
第3条规划原则1、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3、坚持⼟地集约节约化利⽤的原则;4、坚持经济、社会和⽣态环境三⼤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5、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为本的原则。
第4条规划基本依据1、《中华⼈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2004年);3、《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年);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5、《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6、《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7、《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范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2015年)》;8、《芜湖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9、国家和省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芜湖港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芜湖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1.25•【字号】芜政办[2009]54号•【施行日期】2009.11.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芜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芜湖港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芜政办〔2009〕5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芜湖港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交通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
《规划》明确芜湖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安徽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和皖江经济带开发的重要依托,是我市及皖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沿江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为切实有效保护和科学合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充分发挥港口在发展现代物流中的重要作用,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做好组织实施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学习宣传,提高对《规划》实施重要性的认识《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市港口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实现港口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加快《规划》实施步伐,必将进一步凸显芜湖港在长江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物流通道节点的作用,推动我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大《规划》学习、宣传力度,切实了解、理解并掌握《规划》内容,明确执行《规划》的职责和义务。
市港航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学习宣传《规划》的组织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了解规划、执行规划、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明确各县区各部门实施规划的职责《规划》的实施涉及到陆域和水域,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规划等密切相关。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应切实承担各自的职责。
市港航管理部门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责任部门,全面负责做好具体实施工作。
芜湖住建委芜湖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规划研究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规划研究(征求意见稿)北京交通大学课题组 20__4.3 前言《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规划研究》项目,是受芜湖市计划委员会委托,于20__3年9月立项的研究项目,历经半年多的时间完成。
该项目是北方交通大学20__1年完成的“安徽省以芜湖市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体系规划”的后续研究项目,目的是在进一步明确芜湖市发展现代物流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对芜湖市的重点物流项目进行规划,为今后芜湖市招商引资、项目立项审批和项目建设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在项目调研和研究过程中,得到芜湖市计划委员会、规划局和有关区县、企业领导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该项目由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研究所鞠颂东教授主持完成。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芜湖市物流发展总体框架,主要撰写人:田源副教授、李伊松副教授、张文杰教授;二是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总体布局及建设规划,主要撰写人:徐杰副教授、汝宜红教授、鞠颂东教授;三是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的相关建议,主要撰写人:周建勤讲师。
课题组的其他研究成员有:硕士生张娜、张小燕等。
最后,研究报告在鞠颂东教授审阅的基础上汇总而成。
目录前言 2 1 芜湖市物流发展总体框架 6 1.1 国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6 1.1.1 国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6 1.1.2 国内各主要城市物流规划的借鉴 9 1.2 芜湖市发展现代物流的环境与区位优势分析 11 1.2.1芜湖市发展现代物流的外部环境 11 1.2.2 芜湖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4 1.2.3 芜湖市发展现代物流的区位优势 18 1.3 芜湖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0 1.3.1 社会物流量现状 20 1.3.2 物流需求现状及预测分析 21 1.3.3芜湖市物流供给状况 25 1.3.4 物流技术保障体系现状 27 1.3.5 物流业政策保障体系现状 28 1.3.6芜湖市物流发展状况小结 30 1.4芜湖市物流发展战略目标和总体框架 30 2.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总体布局规划 32 2.1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布局规划的说明 32 2.1.1规划的指导思想 32 2.1.2规划的范围;32 2.1.3规划的依据;32 2.1.4规划期限的确定 33 2.2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总体布局规划 33 2.2.1总体布局规划的原则 33 2.2.2总体布局规划的方案 34 2.2.3对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布局体系的说明 35 2.3芜湖市规划的各重点物流项目的系统性关系 37 3.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建设规划 39 3.1朱家桥物流中心项目39 3.1.1项目的名称 39 3.1.2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分析 39 3.1.3市场需求分析 40 3.1.4项目建设的要求、水平和功能定位 42 3.1.5物流服务对象 43 3.1.6物流中心选址和建设条件 44 3.1.7建设规模和硬件设施建设内容 44 3.1.8结论和建议 45 3.2裕溪口煤炭配送中心项目 46 3.2.1项目的名称 46 3.2.2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分析 46 3.2.3市场需求分析 48 3.2.4项目建设的要求、水平和功能定位 49 3.2.5物流服务对象分析 50 3.2.6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50 3.2.7建设规模和硬件设施建设内容 51 3.2.8结论和建议 52 3.3西江汽车物流中心项目 52 3.3.1项目的名称 52 3.3.2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分析 52 3.3.3市场需求分析 55 3.3.4项目建设的要求、水平和功能定位 56 3.3.5物流服务对象分析 57 3.3.6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57 3.3.7建设规模和硬件设施建设内容 57 3.3.8结论和建议 58 3.4芜湖长江物流中心项目 58 3.4.1项目名称 58 3.4.2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 58 3.4.3市场需求分析 60 3.4.4项目建设的要求、水平及功能定位 61 3.4.5物流服务的对象、服务内容 62 3.4.6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62 3.4.7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62 3.4.8结论与建议 63 3.5芜湖绿色农业物流中心项目 64 3.5.1项目名称 64 3.5.2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 64 3.5.3市场需求分析 65 3.5.4项目建设的要求、水平及功能定位 66 3.5.5物流服务的对象和服务内容分析 67 3.5.6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68 3.5.7建设规模及硬件设施建设内容 69 3.5.8结论与建议 70 3.6对非洲出口商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规划 70 3.6.1项目名称 70 3.6.2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 70 3.6.3市场需求分析 71 3.6.4项目建设的要求、水平及功能定位 71 3.6.5物流服务的对象、服务内容 72 3.6.6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72 3.6.7建设规模及内容 73 3.6.8结论与建议 74 3.7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中心项目 74 3.7.1 项目的名称 74 3.7.2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分析 74 3.7.3市场需求分析 75 3.7.4项目建设的要求、水平和功能定位 76 3.7.5物流服务对象分析 77 3.7.6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 77 3.7.7建设规模和硬件设施建设内容 78 3.7.8结论和建议 79 4.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的相关建议 80 4.1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80 4.1.1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 80 4.1.2 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问题80 4.1.3 物流项目建设的融资问题 81 4.1.4 物流项目的运营与管理 82 4.2芜湖市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83 4.2.1 统一规划,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83 4.2.2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83 4.2.3 建立管理部门间的协调机制 84 4.2.4 执法部门统一尺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85 4.2.5 培育和扶植龙头企业 85 4.2.6 推动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 85 4.2.7 简化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86 4.3芜湖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86 附图:89 芜湖市物流项目布局图 89 芜湖市物流项目布局关系图89 物流项目交通状况示意图 89 1 芜湖市物流发展总体框架 1.1 国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1.1 国内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通过对资源的优化整合,更科学、更合理、更集约地衔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循环过程,加快经济运行节奏和效率,节约成本,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市域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一)公路交通网规划
构建以沿江高速、合杭高速为主轴,快速通道相贯通,高起点、大手笔改造芜湖市与相邻地市的出入口道路,构筑发达、便捷、快速的对外交通系统,形成以芜湖为结点,连接杭州、宁波、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大城市的快速通道;市域建设快速通道通达湾沚、繁昌和南陵三县城,通过连络线连接县城与中心镇,通过提升道路等级、完善道路网络,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中速通道为骨架的三级道路干道网络体系,全面提高市域城镇之间以及城镇与农村地区之间的通达性。
具体道路建设任务如下:
1、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沿江高速芜马段、芜青段,形成沿江高速公路网;
规划建设芜湖市(咸保)至江苏高淳的高速公路,与苏南高速公路网打通,形成通往上海的又一条高速通道;规划建设含山——无为——繁昌——南陵——泾县——黄山高速公路芜湖段,形成芜湖至黄山这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快速通道,确立芜湖皖南旅游门户城市的地位。
2、快速通道:扩建205和318国道以及芜铜路、芜屯路芜湖段至一级公路水平;新建马鞍山——博望——湾沚——红杨——弋江——南陵的皖江经济带一级公路芜湖段,提高区域外围地区的通达性;新建江西重工业区——三山——峨桥的一级公路,形成市区西缘的快速环线通道。
3、中速通道:新建荻港——繁昌县城——许镇——三元段;扩建湾石路,新建石石危——峨桥段,扩建繁昌县城——峨桥段;扩建新港——繁昌县城——南陵县城段;新建峨桥——横山——新港——荻港——孙村段;扩建南陵——工山——何湾——丫山段;扩建工山——钟鸣段。
(二)铁路交通网发展规划
铁路网发展重点是:建设宣杭铁路复线,局部改造皖赣线;改造、小杨村编组站和铁路客运站场,规划、实施客运站至峨山路之间的铁路东移工程,减少对城市南部的干扰,使城市南部的土地具有更大的开发价值,规划将原有铁路线路(长约6公里),作为城市轻轨线路用地。
(三)水运交通网发展规划
1、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及万吨级港口的有利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水上货运交通。
2、充分利用江北的中水岸线港口资源,对江南的港口岸线加以整合,将一些企业占用的岸线退让出来。
3、发展水上旅游业,利用中水和浅水岸线建设为游艇码头。
4、打通芜太运河,加强芜湖与苏浙沪之间的内河联系。
5、开发荆山河、漳河、青弋江等内河航道,与芜太运河联通成网。
(四)航空交通发展规划
近期利用南京禄口机场和合肥骆岗机场,远期结合沿江城镇带发展和芜湖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需要,拟在芜湖市南陵县城西北方向距县城约10公里的平坦地区建设民航支线机场。
(五)轨道交通发展规划
建设芜马宁轻轨:工程设计全长约100公里,设中心站3座、次中心站2座。
规划远期在芜湖市域内形成3个轻轨换乘枢纽,分别是:中心枢纽;大桥枢纽;火龙岗枢纽。
(六)港口发展规划
确立芜湖港“五基地”“三平台”发展战略。
“五基地”指:朱家桥物流基地、裕溪口物流基地、荻港物流基地、西江物流基地、综合物流基地;“三平台”是:物流平台、商务平台、信息平台。
芜湖港未来发展的蓝图为: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兴建以煤炭运输综合一体化的港口煤炭物流园区,建立完善港口物流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