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一章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7.31 MB
- 文档页数:37
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考试科目807交通运输工程学参考书《交通运输工程学》(第二版)沈志云邓学钧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9月题型及分数比例150分一、选择题20分;二、简答题40分;三、论述题50分;四、分析题30分;五、计算题10分考试大纲:一交通运输系统规划1、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概论2、水运交通系统规划二智能运输系统1、智能运输系统的评价和标准化2、水路智能运输系统三物流工程1、物流及物流工程2、物流机械设备3、物流信息系统与技术4、物流系统四水路运输系统1、水路运输概述2、水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3、船舶与水运基础设施4、航行安全保障技术5、船舶运输组织6、港口装卸工艺7、水路运输现代化五综合运输与多式联运1、综合运输体系的结构2、综合运输布局与规划3、集装箱运输4、多种运输方式联合学科专业名称: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代码:085222学位授权类别:工学一、学科简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交通运输学院的主体学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定为交通部重点学科。
目前学科的科研水平在国内领先。
近年来,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各类横向项目300多项,其中一部分项目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二、培养目标交通运输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适合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关业务知识的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培养学员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通晓运输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有较强的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熟练掌握和应用一门外语。
三、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生导师方向名称交通交通运输工程运输工程四、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单位任课教师拟定任课教师公共学位课(必修,6-8学分)自然辩证法362一文理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2一文理学院英语A类研究生722一二外语学院B类研究生1444一二外语学院学位基础课(修5学分)运筹学543一文理学院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543一文理学院决策理论与方法362二交通运输学院袁群计算机仿真技术181二交通运输学院真虹*数值分析543二文理学院专交通运输362一交通余静业学位课(修8学分)系统分析运输学院运输经济学362一交通运输学院刘伟港口现代化管理362一交通运输学院真虹航运现代化管理362一交通运输学院赵刚物流管理362二交通运输学院赵刚*交通规划方法362一交通运输学院韩皓王正专业选修课(1 0-1 2学分)交通运输工程学362二交通运输学院徐大振集装箱运输实务与法规362二交通运输学院杨志刚运输市场学362一交通运输学院王学锋供应链管理362二交通运输学院沙梅企业竞争362二交通郑士源博弈论运输学院运输与物流信息系统362二交通运输学院秦天保*港区及集疏运系统规划与设计362一交通运输学院韩皓*交通模型及应用362二经济管理学院任乐钱红波港航工程362二交通运输学院王晓补修课(2门,不计学分)远洋运输业务54一交通运输学院李玉如海上货物运输法54一交通运输学院蒋正雄交通管理与控制36二交通运输学院刘兰辉其他必修环节(学术活动与专题讨论会8次二三导师实践环节60二导师文献阅读一二导师不计学分)中期考核第三学期初科研要求参加一项以上(含一项)科研项目;发表一篇以上(含一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第三、四学期备注:(1)入学时英语为A类的研究生:需选修72学时,2学分的公共英语课程(高级英语课程),至少需修8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
交通运输工程学(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4410010学分:2.5学时:40(其中:课堂教学学时:40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交通运输导论、交通运输认识实习适用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教材:《交通运输工程学》,于英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课程性质《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本课程概括介绍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趋势,系统阐述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现代化基本运输方式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管理和方法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运输方式的主要内容、特点、组织方法、管理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熟悉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现代载运设备及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了解交通运输系统当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储备必要的交通运输基础知识,同时为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工作以及开拓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1了解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状况、前沿技术和未来趋势;1.2熟悉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各种基本运输方式的特点、适用范围、主要设施、设备以及载运工具;1.3掌握各种基本运输方式的客、货运输组织和管理方法、基于多式联运的货物运输组织过程、集装箱运输组织过程以及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设施及组织管理方法。
课程目标2.能力与素质方面2.1具有综合运用交通运输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2具有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运输过程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三、本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无)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五、课程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平时及作业、测验情况考核。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成绩计算方法:课程成绩=平时X 20%+期末考试X 80%。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1. 引言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交通运输领域中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
2. 基本概念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是指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交通运输系统指的是包括道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在内的整个交通网络及其附属设施。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旨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优化交通网络的布局、提高交通设施的效率、增强交通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安全、便捷和可持续发展。
3. 发展历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最初,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主要集中在交通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方面,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为目标。
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增加和复杂性的增加,交通运输系统工程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20世纪中叶,随着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
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优化,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
到了21世纪,随着智能交通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进一步发展为智能交通系统工程。
智能交通系统工程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目前,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在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交通仿真模拟、交通运输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应用领域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应用广泛涉及到交通运输领域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4.1 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设施规划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质量,解决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等问题。
4.2 交通设施设计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在交通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道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的设计与建设。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考试形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20%,考试成绩80%考试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题、论述题考核重点:(分章)第一章运输和交通系统1.运输、交通的概念及其区别与联系运输是指借助交通网络及其设施和载运工具,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技术,实现人和物空间位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构成运输的四个基本要素:运输网络及设施,载运工具,组织管理系统和运输对象(人和物)。
交通被定义为: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技术,实现载运工具在交通网络上流动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交通的三个要素:公共交通网络及其设施,载运工具和组织管理系统.运输和交通的关系①同一过程(载运工具在交通网上的流动)中的两个方面a. 交通关注载运工具的流动情况,包括流量大小和拥挤程度等;b.运输关注载运工具上所载运的人和物的多少和输送的距离等。
②习惯上将"交通"和"运输"二词合并使用,合并起来可以理解为:载运工具在交通网上流动和载运工具载运人和物在两地之间位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总称。
区别见上,要素不同!2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及各类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和适用性组成:载运工具、站场、线路、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设施管理系统(五个)各类交通运输系统的特点①装载能力递减:水运>铁路>航空>公路②线路上通过能力水运最大③成本递增:管道<海运<内河<铁路<公路<航空除了与运量有关的固定费用以外,还与运输距离和运载工具的载运能力有关。
④能源消耗水运最低,铁路,公路,航空依次递增⑤占地水运最少,航空,铁路(30亩/KM),公路(60亩/KM)⑥环境污染水运最小,公路最严重⑦技术速度水运最低,空运最高⑧运输经常性和机动性管道<水运<铁路<航空<公路3水路运输系统的分类及沿海港口群的分布水路运输系统分为内河、沿海、远洋三部分。
沿海港口群的分布:①环渤海(大连、天津、青岛等)②长三角(上海、宁波-舟山等)③珠三角(广州、深圳港口群)④东南沿海⑤西南沿海港口群第二章载运工具的运行特性1.轨道载运工具的应用类型及其区别类型包括:有轨电车、轻轨列车、地铁列车、市郊铁路列车、普通铁路列车、高速铁路列车、高速磁浮列车。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基本原理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是指为了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而制定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方案。
它基于对现有交通状况的评估和对未来需求的预测,旨在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应该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它应该鼓励人们使用环境友好型出行方式,如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此外,规划应该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性,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
3.安全性原则安全是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首要考虑因素。
规划应该确保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这可以通过提供良好的交通设施、交通标志和交通管制措施来实现。
此外,规划应该鼓励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并提供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训。
4.灵活性原则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应该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
规划应该具有多样化的交通选择,以满足不同人群和地区的需求。
此外,规划还应该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自动驾驶车辆和共享出行模式,以便合理地利用新的技术和趋势。
5.参与性原则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应该是透明和参与性的过程。
规划应该与公众、政府和相关利益方进行广泛的讨论和合作。
这有助于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并充分利用各方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规划还应考虑不同利益方的需求和利益平衡。
在制定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资金和资源的可行性、土地使用规划的一致性、交通需求的变化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些因素都可以影响规划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总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利益。
它应该以可持续、安全、灵活、参与和综合性为原则,以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这需要政府、专业人员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以确保规划的成功实施。
交通运输工程学主要内容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学科,主要涉及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等方面。
交通运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运输规划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交通运输规划是指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包括交通需求分析、交通网络设计、交通模式选择、交通设施布局等方面。
交通运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等问题。
交通运输设计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交通运输设计是指根据交通运输规划的要求,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具体的设计,包括道路、桥梁、隧道、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等方面。
交通运输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通行能力和舒适性。
第三,交通运输建设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建设是指根据交通运输规划和交通运输设计的要求,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建设,包括道路、桥梁、隧道、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等方面。
交通运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四,交通运输管理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交通运输管理是指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管理和监督,包括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运营管理、交通维护管理等方面。
交通运输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通行能力和舒适性。
交通运输运营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运输运营是指对交通运输系统进行运营和维护,包括交通运营计划、交通运营调度、交通运营监控等方面。
交通运输运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交通运输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等方面。
交通运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简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是指在交通领域中,以系统理论和工程思想为基础,综合利用现代科技和运输管理方法,开展对交通运输系统组成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整体效益、科技问题等全过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一个交通运输系统工程的课程设计。
设计要求任务:本设计任务是利用工程方法,分析一个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交通建设方案和交通管理措施。
范围:设计范围为一个中心城区的区域。
需求:1.分析当前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情况,如道路、桥梁、隧道、地下通道、轨道交通等。
2.分析当前中心城区交通状况,如道路拥堵、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交通事故等。
3.按照城市发展规划,预测未来10年中心城区交通状况的变化。
4.提出交通建设方案,包括修建或拓宽道路、建设新的交通枢纽、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等。
5.提出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通信号灯、车辆限行、路权分配等。
设计过程第一步:收集资料收集中心城区的规划图纸、交通运输数据、交通事故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对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第二步:分析基础设施情况对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分析,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下通道、轨道交通等,主要分析其现状、优缺点、改造难度和建设建议等。
第三步:分析交通状况对中心城区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包括交通流量、交通拥堵情况、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交通事故等,分析交通状况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确定改进措施的方向。
第四步:预测未来交通状况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对未来10年中心城区交通状况进行预测,预测中心城区交通流量、交通拥堵程度、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并分析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影响。
第五步:制定交通建设方案根据第二、三、四步的分析结果,制定交通建设方案,包括修建或拓宽道路、建设新的交通枢纽、优化公共交通线路等,制定建设计划、工程预算和施工方案。
第六步:制定交通管理措施根据第三、四步的分析结果,制定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通信号灯、车辆限行、路权分配等,同时制定管理计划、预算和落实方案。
第一章绪论1.填空题(1)交通运输具有(空间位移(运动))、(运输工具)和(运输服务费用)这3个要素。
(2)按照载运工具和运输方式的不同,交通运输系统由(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5种基本运输方式组成。
2.简答题(1)简述交通运输的生产特点。
交通运输的生产特点主要现在:①运输生产是在流通过程中完成的。
②远输生产过程不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态,而只改变运输对象(客、货)的空间位置,并不创造新的产品。
③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劳动工具(运输工具)和劳动对象(客、货)是同时运动的,它创造的产品(客、货在空间上的位移)不具有物质实体,并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同时被消耗掉。
④运输产品计量的特殊性。
⑤交通运输的劳动对象十分庞杂。
(2)交通运输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交通远输工程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①交通运输系统的总体规划、运行技术及运输管理。
②铁路、公路、城市道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养护。
③交通运输中的运载工具。
④交通运输安全。
⑤交通信息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综合化。
⑥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3)简述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及构成方式。
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①载运工具;②站场:;③线路;④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系统;⑤设施管理系统;⑥信息管理系统。
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这五种基本运输方式构成。
(4)简述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包括:①专门化;②大型化;③高速化;④环保化;⑤智能化。
第二章运输需求分析与交通工程基础1.填空题(1)运输需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具有突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支付能力)。
(2)按照运输需求实现的方式不同,运输需求可以分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需求。
(3)按运输需求实体的类型不同,运输需求可以分为(空运需求)和(货运需求)(4)运输量是(运输需求)、(运输供给)和(服务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简介《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是交通信息工程和控制专业专业课程,主要介绍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定义、分类、原则及其相关知识。
课程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的交通运输手段的规划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它还重点介绍了城市规划中交通运输规划的重要性,上下游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经济社会效益。
同时,还系统地讨论了未来高科技交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掌握规划方法和技术;(2)熟悉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3)掌握规划应用的经济社会效益;(4)理解城市规划中交通运输规划的重要性;(5)实践高科技交通系统的设计和规划。
三、教学内容(1)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定义、分类、原则及其相关知识;(2)不同交通运输手段的规划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5)上下游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经济社会效益;四、教学方法和形式(1)讲授课:以教授文献研究为主,结合相关项目和案例,形成课程框架;(2)实验课:以实际项目为案例,使学生结合实验实践,掌握实际交通规划过程中的手段和运用;(3)课程设计:学生根据实际案例自行设计交通运输规划,结合领域学术分析验证;(4)课后讨论:学生利用学习比较课程的知识和实践,进行讨论研讨,并实时反馈进行结果报告。
五、考核方式(1)考试:以期末考试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2)实验报告:根据实践课要求,进行实验实践报告;(3)课程设计:完成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的课程设计;(4)课程研讨:根据课程学习进行研讨,反映自身学习水平。
六、总结《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技能,使学生有能力进行交通设计规划。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各种规划方法,也能运用知识与实践结合,分析高科技交通系统的规划,让学生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