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质谱图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40
实验十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酯类混合试样的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 了解GC-M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初步掌握GC-MS的操作过程;3. 掌握GC-MS对未知化合物定性的分析方法。
二、基本原理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仪可看作是以MS为检测器的GC或以GC为进样、分离装置的MS,因此同时具备GC对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效能和MS对未知物的强定性能力,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多组分混合物质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在所有联用技术中,GC-MS的发展最为完善,广泛应用于环保、食品、石油化工、轻工、农药、医药、法医毒品及兴奋剂检测等各个领域。
气相色谱(GC)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方法,仪器结构见图9-1,待测样品由进样口注入到色谱分离柱柱顶(进样后瞬间被气化),然后在惰性载气(流动相)的带动下进入色谱柱(常为石英毛细管柱,内壁涂覆固定相),组分在随载气运动的同时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不同组分与相同固定相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因此固定相对不同组分的保留能力不同,作用力小的组分会随流动相在较短时间流出色谱柱,作用力大的组分则需较长的时间才能流出色谱柱,因此实现了分离。
利用柱末端的检测器对流出组分的实时测定,就可以获得色谱流出曲线(见图9-2),根据各组分的保留时间(从进样到出现色谱峰值的时间)和峰面积就可分别实现对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但仅利用保留时间定性(相同测定条件下,同一组分的保留时间不变)的可靠性不高,而常用色谱检测器也无法提供其它可反映结构的信息。
图10-1 气相色谱仪器示意图图10-2 色谱流出曲线质谱法(MS)是在离子源(能量源)的作用下把待测试样转化为运动的气态离子并按核质比(m/z)大小进行分离记录的方法,测量结果可以质谱图(见图9-3)表示。
离子源能量一定时,同一化合物可生成的碎片离子及各离子间的相对强度是一定的,即质谱图可反映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因此可用来进行定性及结构解析。
此外离子强度(任一离子或总离子强度和)与进样量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正比关系,这为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及操作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涵盖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常见仪器分析方法。
二、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及操作方法。
2. 演示:进行仪器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仪器使用过程。
3. 实验: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光学分析法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1.2 红外光谱分析1.3 拉曼光谱分析2.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2.1 电位分析法2.2 电解分析法2.3 库仑分析法3. 第三章:色谱分析法3.1 气相色谱分析3.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3.3 薄层色谱分析4. 第四章:质谱分析法4.1 质谱仪原理及构造4.2 质谱图解析4.3 质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5. 第五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5.1 原子光谱分析5.2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5.3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四、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周)2. 实验时间:16课时(每周1课时,共16周)3. 课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及分析,占比30%。
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40%。
4. 综合评价: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第四章:质谱分析法(续)4.4 质谱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4.5 质谱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七、第五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续)5.4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5.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八、第六章:数据分析与处理8.1 数据分析基础8.2 数据处理方法8.3 仪器分析数据的可靠性评估九、第七章:仪器分析在科研中的应用9.1 仪器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9.2 仪器分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9.3 仪器分析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十、第八章:仪器分析实验技巧与安全10.1 实验基本操作技巧10.2 实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0.3 实验室安全知识六、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周)2. 实验时间:16课时(每周1课时,共16周)七、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
26种仪器分析的原理及谱图方法大全1.紫外吸收光谱 UV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2.荧光光谱法 FS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3.红外吸收光谱法 IR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4.拉曼光谱法 Ram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5.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何构型的信息6.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7.质谱分析法 MS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信息8.气相色谱法 GC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9.反气相色谱法 IGC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谱图的表示方法:探针分子比保留体积的对数值随柱温倒数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探针分子保留值与温度的关系提供聚合物的热力学参数10.裂解气相色谱法 PGC分析原理: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瞬间裂解,可获得具有一定特征的碎片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谱图的指纹性或特征碎片峰,表征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几何构型11.凝胶色谱法 GPC分析原理:样品通过凝胶柱时,按分子的流体力学体积不同进行分离,大分子先流出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提供的信息:高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12.热重法 TG分析原理:在控温环境中,样品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的重量分数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曲线陡降处为样品失重区,平台区为样品的热稳定区13.热差分析 DTA分析原理:在控温环境中,样品重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的重量分数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曲线陡降处为样品失重区,平台区为样品的热稳定区14.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DSC分析原理:样品与参比物处于同一控温环境中,记录维持温差为零时,所需能量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热量或其变化率随环境温度或时间的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提供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各种热效应的信息15.静态热―力分析 TMA分析原理:样品在恒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或时间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样品形变值随温度或时间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和力学状态16.动态热―力分析 DMA分析原理:样品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随温度的变化谱图的表示方法:模量或tgδ随温度变化曲线提供的信息:热转变温度模量和tgδ17.透射电子显微术 TEM分析原理:高能电子束穿透试样时发生散射、吸收、干涉和衍射,使得在相平面形成衬度,显示出图象谱图的表示方法:质厚衬度象、明场衍衬象、暗场衍衬象、晶格条纹象、和分子象提供的信息:晶体形貌、分子量分布、微孔尺寸分布、多相结构和晶格与缺陷等18.扫描电子显微术 SEM分析原理:用电子技术检测高能电子束与样品作用时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等并放大成象谱图的表示方法:背散射象、二次电子象、吸收电流象、元素的线分布和面分布等提供的信息:断口形貌、表面显微结构、薄膜内部的显微结构、微区元素分析与定量元素分析等19.原子吸收AAS原理:通过原子化器将待测试样原子化,待测原子吸收待测元素空心阴极灯的光,从而使用检测器检测到的能量变低,从而得到吸光度。
仪器分析——质谱法质谱法是将被测物质离子化,按离子的质荷比分离,测量各种离子谱峰的强度而实现分析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
质量是物质的固有特征之一,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质量谱——质谱,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包括分子质量和相关结构信息);谱峰强度也与它代表的化合物含量有关,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质谱仪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进样系统——按电离方式的需要,将样品送入离子源的适当部位;离子源——用来使样品分子电离生成离子,并使生成的离子会聚成有一定能量和几何形状的离子束;质量分析器——利用电磁场(包括磁场、磁场和电场的组合、高频电场、和高频脉冲电场等)的作用将来自离子源的离子束中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运动轨道稳定与否等形式进行分离;检测器——用来接受、检测和记录被分离后的离子信号。
一般情况下,进样系统将待测物在不破坏系统真空的情况下导入离子源(10-6~10-8mmHg),离子化后由质量分析器分离再检测;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进行控制、采集和处理数据,并可将质谱图与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比较。
一、进样系统和接口技术将样品导入质谱仪可分为直接进样和通过接口两种方式实现。
1.直接进样在室温和常压下,气态或液态样品可通过一个可调喷口装置以中性流的形式导入离子源。
吸附在固体上或溶解在液体中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顶空分析器进行富集,利用吸附柱捕集,再采用程序升温的方式使之解吸,经毛细管导入质谱仪。
对于固体样品,常用进样杆直接导入。
将样品置于进样杆顶部的小坩埚中,通过在离子源附近的真空环境中加热的方式导入样品,或者可通过在离子化室中将样品从一可迅速加热的金属丝上解吸或者使用激光辅助解吸的方式进行。
这种方法可与电子轰击电离、化学电离以及场电离结合,适用于热稳定性差或者难挥发物的分析。
目前质谱进样系统发展较快的是多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用以将色谱流出物导入质谱,经离子化后供质谱分析。
主要技术包括各种喷雾技术(电喷雾,热喷雾和离子喷雾);传送装置(粒子束)和粒子诱导解吸(快原子轰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