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质谱图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40
实验十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酯类混合试样的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 了解GC-M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初步掌握GC-MS的操作过程;3. 掌握GC-MS对未知化合物定性的分析方法。
二、基本原理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仪可看作是以MS为检测器的GC或以GC为进样、分离装置的MS,因此同时具备GC对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效能和MS对未知物的强定性能力,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多组分混合物质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在所有联用技术中,GC-MS的发展最为完善,广泛应用于环保、食品、石油化工、轻工、农药、医药、法医毒品及兴奋剂检测等各个领域。
气相色谱(GC)是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方法,仪器结构见图9-1,待测样品由进样口注入到色谱分离柱柱顶(进样后瞬间被气化),然后在惰性载气(流动相)的带动下进入色谱柱(常为石英毛细管柱,内壁涂覆固定相),组分在随载气运动的同时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不同组分与相同固定相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因此固定相对不同组分的保留能力不同,作用力小的组分会随流动相在较短时间流出色谱柱,作用力大的组分则需较长的时间才能流出色谱柱,因此实现了分离。
利用柱末端的检测器对流出组分的实时测定,就可以获得色谱流出曲线(见图9-2),根据各组分的保留时间(从进样到出现色谱峰值的时间)和峰面积就可分别实现对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但仅利用保留时间定性(相同测定条件下,同一组分的保留时间不变)的可靠性不高,而常用色谱检测器也无法提供其它可反映结构的信息。
图10-1 气相色谱仪器示意图图10-2 色谱流出曲线质谱法(MS)是在离子源(能量源)的作用下把待测试样转化为运动的气态离子并按核质比(m/z)大小进行分离记录的方法,测量结果可以质谱图(见图9-3)表示。
离子源能量一定时,同一化合物可生成的碎片离子及各离子间的相对强度是一定的,即质谱图可反映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因此可用来进行定性及结构解析。
此外离子强度(任一离子或总离子强度和)与进样量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正比关系,这为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据。
仪器分析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及操作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内容:涵盖光学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常见仪器分析方法。
二、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及操作方法。
2. 演示:进行仪器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了解仪器使用过程。
3. 实验: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4.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光学分析法1.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1.2 红外光谱分析1.3 拉曼光谱分析2. 第二章:电化学分析法2.1 电位分析法2.2 电解分析法2.3 库仑分析法3. 第三章:色谱分析法3.1 气相色谱分析3.2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3.3 薄层色谱分析4. 第四章:质谱分析法4.1 质谱仪原理及构造4.2 质谱图解析4.3 质谱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5. 第五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5.1 原子光谱分析5.2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5.3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四、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周)2. 实验时间:16课时(每周1课时,共16周)3. 课程设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及分析,占比30%。
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占比40%。
4. 综合评价: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第四章:质谱分析法(续)4.4 质谱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4.5 质谱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七、第五章: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续)5.4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5.5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八、第六章:数据分析与处理8.1 数据分析基础8.2 数据处理方法8.3 仪器分析数据的可靠性评估九、第七章:仪器分析在科研中的应用9.1 仪器分析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9.2 仪器分析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9.3 仪器分析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十、第八章:仪器分析实验技巧与安全10.1 实验基本操作技巧10.2 实验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0.3 实验室安全知识六、教学安排1. 授课时间:32课时(每周2课时,共16周)2. 实验时间:16课时(每周1课时,共16周)七、课程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