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疗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43
登革热诊疗指南一、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并以高热、头痛、皮疹和关节痛等症状特点明显。
本文档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种疾病。
二、临床特点1.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4至7天,最长可达14天。
2.发病初期症状:高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和全身不适。
3.皮疹:发热2至5天后常伴有皮疹,疹子呈小点状或斑丘疹,可在躯干、四肢和面部等部位出现。
4.溶血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明显。
5.登革热的严重类型:部分患者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登革热,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血浆漏出和器官功能损害。
三、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登革热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临床特征:发热持续2至7天,伴有至少两项症状:头痛、眼结膜充血、肌肉疼痛、关节痛、皮疹、出血现象等。
2.实验室检测:患者血清IgM和IgG抗体检测阳性,或病毒RNA、抗原检测阳性。
3.流行病学联系:患者近期有旅行史或居住地为登革热疫区。
四、治疗方法目前,登革热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休息:患者在感染初期需要充分休息,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2.液体补充:病人应饮食清淡,多饮清水和含电解质的液体,以防止脱水。
3.退热药物:对于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对成人安全且适用的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4.控制疼痛: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其他止痛药缓解头痛和关节痛。
5.监测血小板:对于有血小板减少症状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必要时进行输血。
6.预防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五、并发症预防和处理严重登革热可导致出血、血浆漏出和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做好以下预防和处理工作:1.全面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进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登革热诊疗指南登革热诊疗指南1:简介1.1 疾病概述1.2 流行状况2:病因与传播2.1 病因2.2 传播途径2.3 潜伏期3:临床表现3.1 症状3.2 体征3.3 并发症4:实验室诊断4.1 血液检测4.2 分离与鉴定4.3 血清学检测4.4 分子生物学检测5:影像学检查5.1 X射线检查5.2 CT扫描5.3 MRI6:诊断标准6.1 主要诊断标准 6.2 次要诊断标准7:临床分型与分级7.1 临床分型7.2 严重程度分级8:治疗原则8.1 对症治疗8.2 对病因治疗8.3 常规综合治疗9:药物治疗9.1 解热镇痛药9.2 抗药物9.3 免疫治疗药物9.4 补液与营养支持药物 9.5 其他药物治疗10:并发症处理10:1 血小板减少10:2 出血10:3 创面感染10:4 其他并发症处理11:预防与控制11.1 流行病学调查11.2 个体预防11.3 社区防控11.4 医疗机构防控12:康复与护理12.1 疾病康复12.2 心理护理12.3 饮食护理12.4 生活护理13:附件注释:- 登革热:一种由登革热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潜伏期:指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间隔。
- X射线:常用于检查肺部病变和骨骼损伤的医学影像学方法。
-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断层图像来检查患者内部器官结构。
- MRI: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局部磁场和无线电波产生高分辨率的人体组织图像。
-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较正常人减少,容易导致出血现象。
- 登革热预防:包括个人预防措施和社区卫生防控措施两部分,旨在减少蚊虫叮咬和传播风险。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1 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
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为规范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登革热诊疗与防控指南》[1]、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WS216-2018)》[3],于2018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登革热诊断和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涵盖或解决登革热诊治及管理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师在面对具体患者时,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合理的诊疗方案。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B和C 3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两个等级[根据推荐意见分级评估和制定及评价(GRADE)分级修订],见表1。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2 术语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
非结构蛋白1 (Non-structural protein 1, NS1蛋白): DENV基因组编码的NS1蛋白,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可出现ADE,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登革热诊疗指南第二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2014-10-11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广东省登革热诊疗指引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该病的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虽然登革热在大多数地区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但在广东省,由于气候和环境特点,登革热疫情的流行具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为了提高对登革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特制定本诊疗指引。
二、诊断1、临床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体温在24小时内升至39℃或以上,并伴有以下至少两项症状:头痛、眼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转氨酶升高。
此外,登革热病毒抗原阳性,病毒核酸阳性或病毒分离阳性也是确诊的依据。
三、治疗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使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
2、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3、预防性治疗:对于接触过登革热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四、预防1、消除蚊虫孳生地:定期清理垃圾,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重要措施。
2、防蚊灭蚊:使用蚊帐、蚊香、驱蚊液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3、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登革热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五、总结登革热是一种具有较高传播能力和危害性的传染病,对于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本诊疗指引的实施,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登革热,从而有效地控制疫情的传播。
我们也呼吁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来,共同维护我们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化改革,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广泛的和重视。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广东省制定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