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疗指南2018版
- 格式:ppt
- 大小:937.00 KB
- 文档页数:63
登革热诊疗指南登革热(Dengue Fever,简称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毒科(F1aviviridae)黄病毒属(F1avivirus)。
DEV属虫媒病毒B组,血清学上分4个血清型,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
临床上主要分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简称DHF) 两种不同临床类型。
登革热主要以高热、头痛、疲乏、肌肉和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皮疹、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
登革出血热是以高热、出血、血浆外渗,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
伴有休克的称为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近几年来,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DHF流行较为严重,已成为该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病原学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共有四种血清型(DEN-1, DEN-2, DEN-3和DEN-4)和多种生物型。
成熟的病毒颗粒核心直径约30 nm,由单股正链RNA与壳蛋白C构成,外包一层厚约10nm的脂质包膜,包含膜蛋白E和膜蛋白M。
RNA有一个开放性阅读框架,约含11000个核苷酸序列,编码3种结构蛋白和7和非结构蛋白。
结构蛋白包括核壳蛋白C,包膜蛋白E和M。
包膜蛋白E诱导生成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保护性抗体。
抗E的抗体具有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
最外层为两种糖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用中和试验可鉴定其型别。
登革病毒结构与其它黄病毒相近,4个血清型可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度30min,100度2min均可使之灭活,但可耐用低温及干燥,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
《中国登革热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1 前言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
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患者为成人,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不足。
2 术语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可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
NS1蛋白(NS1): DENV基因组编码的非结构蛋白1,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大量分泌于患者血清中,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DE):二次感染异型DENV 可出现依赖抗体感染增强作用,是重症发病机制之一。
输入性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输入病例包括境外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入病例两类。
地方性流行:重症预警指征:登革热可能发生重症的临床及实验室预警指标。
重症登革热: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临床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严重脏器损伤等。
束臂试验: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红细胞比容(HCT):输液过量:重症登革热患者如静脉补液过多、过快或补液种类不恰当导致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或急性肺水肿、大量胸腔积液和张力性腹水等表现。
3 流行病学和预防3.1 流行病学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
DENV后,人体会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的免疫,但对不同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3.2 预防推荐意见1:本病目前没有可使用的疫苗,早发现对防控有重大意义,因此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很重要( B1。
推荐意见2:发病5天内患者应采取防蚊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医院收治病房周围要立即杀灭成蚊,医务人员需穿长袖衣裤,值班房安装纱门和纱窗等预防蚊虫叮咬(C1)。
登革热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一、登革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登革热(ICD-10编码:APO.x0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第2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登革热临床常见证候:急性发热期:邪犯肺卫证极期:湿热郁遏证气营(血)两燔证阴竭阳脱证恢复期:余邪未尽、气阴两伤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登革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登革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登革热(ICD-10编码:APO.x0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登革热属于外感急性热病,按卫气营血辨证,邪热不仅从卫气深入营血,而且变证丛生,极易出现危候。
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湿热毒邪蕴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及出血,证候学观察的重点是发热,出血,神志改变,伴随症状及舌脉特点。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2.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心肌酶学、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
3.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胆脾胰彩超、双肾输尿管膀4.胱彩超、心脏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急性发热期邪犯肺卫证:清暑利湿透邪极期(1)湿热郁遏证:清暑化湿,解毒透邪(2)气营(血)两燔证:清气透营,凉血解毒(3)阴竭阳脱证:回阳固脱恢复期余邪未尽,气阴两伤证:清热化湿,健脾和胃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1)中医外洗治疗(2)中药灌肠治疗4.西药治疗5.护理调摄6.预防(九)出院标准1.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的通知【法规类别】传染病防治【发文字号】国卫办医函[2014]746号【发布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4.08.19【实施日期】2014.08.1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4〕7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医政(医管)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医政处:近年登革热疫情呈现上升趋势,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病例诊疗工作,指导医疗机构做好登革热医疗救治,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委组织制定了《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供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参考使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年8月19日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为指导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登革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登革热诊断、治疗、预防与控制指南》,结合我国登革热疫情及临床特点,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5~55nm。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可灭活,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关于印发《XXXX医院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2018年版)》的通知院属各部门:根据《XX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年版)》(粤卫办〔2015〕20号)、《XX市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府办函〔2015〕42号)、《XX市登革热疫情应急预案(2018年版)》(穗卫〔2018〕3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登革热防控及临床诊治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XX医院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2018年版)》并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医院原相关文件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XXXXX医院2018年XX月XX日XXXXXX医院登革热防控工作方案(2018年版)登革热是通过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XX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防止出现全院性的暴发疫情,降低疫情发生和传播风险,把疫情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健全登革热防控工作机制。
健全医院领导主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全院医务人员广泛参与的登革热防控工作机制;依法明确和落实蚊媒防制、疫情处置主体责任;加大防控经费投入,加强能力建设,调动大家力量,做实防控措施。
(二)完善日常蚊媒科学治理体系。
落实以环境卫生整治、清除室内外蚊虫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性防蚊灭蚊措施;完善蚊媒监测管理,每周开展一次全院性的巡查,使蚊媒密度控制在不致发生登革热流行的程度。
(三)完善疫情监测预警和医疗救治体系。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理,提高疫情预警和医疗救治能力。
做好传染源管理和病例救治,重症病例及时邀请广州市登革热临床救治专家组会诊,需要转诊的做好转诊工作。
(四)落实疫情应急处置,确保疫情在早期得到控制。
按照XXXX市卫生计生委及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做好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和规范落实每一个疫点的处置,确保疫情不发生传播扩散。
二、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防蚊灭蚊、隔离与治疗并重;专业指导,科学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