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六章病性辨证.
- 格式:ppt
- 大小:425.00 KB
- 文档页数:106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讲义细目一、六淫辨证1.风淫证2.寒淫证3.暑淫证4.湿淫证5.燥淫证6.火淫证1.暑淫证候的表现是A.头昏沉,嗜睡,胸脘痞闷B.口渴饮水,口唇、鼻、咽干燥C.发热恶热,汗出,气短,神疲D.突发皮肤瘙痒、丘疹E.肠鸣腹泻、脘腹拘急冷痛【正确答案】C2.患者出现头重如裹,脘痞苔腻,肢体困重,属A.热证B.暑证C.燥证D.湿证E.寒证【正确答案】D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
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2.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3.亡阳证: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亦可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所致。
4.亡阴证: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而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大量出血、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
亡阴亡阳鉴别细目三、辨气血类证候一、气虚类证1.气虚证临床表现: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意义:机体元气生成不足,消耗太过。
2.气陷证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意义: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般指脾(中)气的下陷。
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表现: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第六章八纲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表里各种辨证的总纲领,四诊所获的病情病理性质——寒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表证——病较轻浅外内浅深里证——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1.定义:六淫疫毒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外邪客于皮毛肌腠 ,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头身疼痛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忧思证的主要表现是A、精神萎靡,头晕健忘B、心悸失眠,疲乏少力C、忧愁不乐、失眠多梦D、烦躁易怒,面红目赤E、胸闷胁胀,心悸失眠2、下列不属于悲恐证的临床表现是A、精神萎靡B、胆怯易惊C、心悸失眠D、疲乏少力E、头晕健忘3、怒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A、烦躁易怒B、胸胁胀闷C、面红目赤D、舌红苔黄E、以上都是4、以烦躁多怒、胸胁胀闷、面赤头痛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是A、喜证B、怒证C、悲恐证D、忧思证E、以上都不是5、喜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精神涣散B、语无伦次C、举止失常D、烦躁易怒E、心神不安6、下列属于津液亏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皮肤干燥B、眼球深陷C、口渴欲饮D、脉细数无力E、以上均是7、阳水的水肿特点是A、足胫先肿B、下肢先肿C、腰部先肿D、腹部先肿E、眼睑、颜面先肿8、下列各项中,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部痞胀,舌淡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A、痰证B、饮证C、水停证D、津液亏虚证E、以上都不是9、支饮饮停于心包的临床表现是A、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B、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C、肢体沉重、酸痛,或浮肿,小便不利D、泛吐清水,房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E、以上都不是10、饮邪停留于胃肠,可见泛吐清水,脱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者属于A、痰饮B、支饮C、溢饮D、悬饮E、以上都不是11、痰饮的饮停部位为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2、悬饮的饮停部位为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3、以胸胁胀满疼痛,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为主要证候的是A、气滞血瘀证B、气血两虚证C、气随血脱证D、气不摄血证E、气虚血瘀证14、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淡,脉微欲绝者。
辨证属于A、气血两虚证B、气虚血瘀证C、气不摄血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5、下列各项中,以吐血,便血,皮下瘀斑,鼻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淡白,舌淡,脉弱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血两虚证B、气虚血瘀证C、气不摄血证D、气随血脱证E、气滞血瘀证16、下列属于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晕目眩B、心悸失眠C、形体消瘦D、面色晦滞E、脉细弱17、气血两虚证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头晕目眩B、面色晦滞C、少气懒言D、神疲乏力E、心悸失眠18、血热证的表现特点为A、身热夜甚B、心烦失眠C、燥扰不宁D、口渴面赤E、以上都是19、血瘀证的疼痛特点为A、胀痛B、重痛C、刺痛D、空痛E、虚痛20、以咳嗽喘促、呃逆、呕吐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属于A、气逆证B、气闭证C、气滞证D、血瘀证E、血虚证21、引起气滞证的病因为A、情志不舒B、气机郁结C、痰饮、瘀血D、宿食、蛔虫E、以上都是22、下列各项中,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益为主要表现的是A、气虚证B、气脱证C、血脱证D、血虚证E、气不固证23、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是A、面色苍白B、四肢厥冷C、心悸气短D、舌色枯白E、两目干涩24、以自汗,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属于A、气陷证B、气虚证C、气脱证D、血虚证E、气不固证25、以下哪项不是气脱证的临床表现A、呼吸微弱B、汗出不止C、少气乏力D、面色苍白E、舌淡脉微26、症见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舌质淡嫩,脉虚,此属于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阳虚证E、气滞证27、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脱腹坠胀感,形体消瘦并见脱肛,此表现为A、气虚证B、气陷证C、气脱证D、气滞证E、气逆证28、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是A、身凉或身灼B、四肢厥逆或温和C、面白或面赤D、汗质的稀冷如水或黏热如油E、以上都是29、亡阳证的表现不包括A、冷汗淋漓B、身灼肢温C、呼吸气弱D、面色苍白E、神情淡漠30、亡阴之汗的特点是A、汗热而黏如油B、汗热味淡不黏C、汗冷味淡不黏D、汗冷味淡而黏E、以上都不是31、下列属于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A、口淡不渴B、五心烦热C、大便稀薄D、脉沉迟无力E、畏冷肢凉32、临床上常见的阳虚证不包括A、脾阳虚证B、胃阳虚证C、肾阳虚证D、肝阳虚证E、心阳虚证33、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A、畏冷肢凉B、五心烦热C、两额潮红D、大便干结E、舌红脉细数34、发热恶热,口渴喜饮,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此属A、风淫证B、燥淫证C、火热证D、暑淫证E、湿淫证35、以下哪项不是湿淫证的证候表现A、头重如裹B、气短神疲C、胸脱痞闷D、纳呆恶心E、口腻不渴36、新起恶寒,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舌苔白,脉浮紧,证属A、内寒证B、里寒证C、伤寒证D、中寒证E、虚寒证37、具有严格季节性的证候是A、风淫证B、寒淫证C、湿淫证D、暑淫证E、燥淫证38、湿淫证的临床表现特点为A、身体困重B、胸闷脱痞C、口腻不渴D、脉濡缓E、以上都是39、暑淫证的临床表现不包括的是A、口渴喜饮B、肢体困倦C、汗出不止D、舌红苔黄E、脉浮紧40、下列属于寒淫证临床表现的是A、头身疼痛B、脱腹疼痛C、肠鸣腹泻D、发热无汗E、以上都是41、中寒证又称为A、内寒证B、表寒证C、寒邪束表证D、太阳表实证E、太阳伤寒证42、下列不属于寒邪特性的是A、凝滞B、收引C、属于阴邪D、易伤阳气E、善行而数变43、寒淫证的脉象表现为A、脉浮紧B、脉浮缓C、脉沉迟D、脉沉数E、脉浮数44、风淫证的脉象表现为A、脉浮紧B、脉浮缓C、脉沉迟D、脉沉数E、脉浮数45、风淫证临床表现可见A、汗出微热B、头身疼痛C、肢体厥冷D、肠鸣腹泻E、脉浮紧二、B1、A.胃肠B.胸胁C.心包D.四肢E.肝胆<1>、支饮的饮停部位是ABCDE<2>、溢饮的饮停部位是ABCDE2、A.恶寒发热,无汗头痛B.发热恶风,头痛汗出C.发热汗出,口渴乏力D.胸院痞闷,口腻不渴E.干咳少痰,口渴饮水<1>、燥淫证的特点是ABCDE<2>、湿淫证的特点是ABCDE3、A.气虚证B.气陷证C.气不固证D.气脱证E.气闭证<1>、头晕眼花,气短疲乏,屈腹坠胀感属于ABCDE<2>、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伴小便失禁或余沥不尽属于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忧思证指由于思虑过度,或过分忧愁,导致心、脾等脏腑气机紊乱,以忧愁不乐、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的情志证候。
1. 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问询、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进而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作出概况性判断诊法:是中医诊察、采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等,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问诊是医生问询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肤、手足、胸腹、月俞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有关部位的异常征兆,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3.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
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4.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
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5.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
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断”交互进行。
6.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一、全身望诊熟悉望神的主要内容;少神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了解望神的原理;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四诊所获的病情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二、八纲辨证源流《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1.定义: 六淫 疫毒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邪阻经络,气血不行——头身疼痛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咳嗽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 邪正盛衰——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 执简驭繁二、八纲辨证源流《内经》无“八纲”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及。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表——皮毛,肌腠,经络(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 里证——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 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1.定义: 六淫疫毒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邪阻经络,气血不行——头身疼痛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脉浮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咳嗽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一) 何谓表里:表一一皮毛、肌腠、经络》表里具有相对 里一一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表里具有相对(二) 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 广表证——病较轻浅(四)表证: 1.定义:六淫| 皮毛 ■正气 L侵入机 疫毒了 等邪气口鼻侵入机(卫抗邪于肤表浅层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 觉发热),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四诊所获的病情 资料,以辨别「病位深浅一一表里 病理性质——寒热 邪正盛衰——虚实 病证类别一一阴阳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辨别归类 执简驭繁外内浅深 2.辨别病势的进退里证 ---- 病较深重病邪由表入里 病邪由里出表- -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势减轻,为势退。
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一一恶寒卜卫气郁而化热外邪客于 *正气奋起抗邪发热皮毛肌騰J * 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一一头身疼痛\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一一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一肺失宣发肺气失宣一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一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二、八纲辨证源流《内经》无“八纲” 《伤寒杂病论》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王执中《伤寒正脉》1以八纲为审证治病之法, 张三锡《医学六要》J明代为诸多医家重视接受,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二纲六变” ,近人祝味菊《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八纲”名称,解放后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使八纲得到普 及。
、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四)表证:八纲:表、里、寒、 热、虚、实、阴、阳。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位深浅一一表里 病理性质一一寒热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一一虚实 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一一阴阳执简驭繁之名,但已见散在内容, 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表一一皮毛,肌腠,经络里一一脏腑、骨髓、气血阴阳・表里具有相对性1.辨别病位 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里证一一病较深重2.辨别病势的进退一一外感病 { 病邪由表入里一一病渐深重,为势进;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一一脉浮>卫气内通于肺一肺失宣发 「肺气上逆一咳嗽'病未入里一一苔薄白4. 表证特点: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 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 常见证型:(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