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学检验4
- 格式:ppt
- 大小:19.75 MB
- 文档页数:107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输血学检验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免疫学和生物技术,诊断及预防输血及其相关的疾病的综合技术。
输血学检验的技术包括对于输血受者的血液样本的检测,对血液产品的检测,血液保藏期间的监测,输血反应的诊断及致病细菌的侦测等。
二、检测对象
1.血液受者:输血学检验首先指对于血液受者的抗原——抗体及其免疫功能的检测,一般包括ABO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直接血型鉴定,自身抗体鉴定,Donath-Landsteiner试验,自身抗原的检测,以及核酸酶鉴定(NAT)等。
2.血液产品:输血学检验还指对于血液产品的检测,一般包括血液抗原的检测,血型鉴定,血液免疫学检测,血液产品的微生物检测,血液产品的重组DNA检测,血液储存期间的监测,血液成分分离技术,以及输血反应的诊断等。
三、应用
1.常规检测: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技术,主要用于血液受者的血液样本检测,血型鉴定,免疫学检验,Donath-Landsteiner试验,核酸酶鉴定(NAT)等。
2.实时检测:实时检测技术是指利用高通量、低成本的技术,实时鉴定血液受者的ABO血型、Rh血型、免疫特异性抗体及直接血型等。
3.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指应用精准医疗技术,个体化诊疗,有
效指导输血,以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
四、总结
输血学检验技术是一种综合的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和诊断输血及其相关疾病,以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预防措施。
输血学检验技术日益发展,正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检验服务。
临床输血学输血前检查流程临床输血学的输血前检查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输血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测指标、替代治疗方案和患者家属的意愿,进行输血指征评估,确定输血目的和治疗方案。
同时,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输血指征,了解既往的输血史和输血不良反应史。
2. 实验室检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四项等。
这些检验结果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为输血提供依据。
3. 申请和审核: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向血库提出输血申请,并填写输血申请单。
同时,应确保输血适应症符合《开封市儿童医院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4. 采血: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采血人员对患者进行采血,以备后续的血液检测。
5. 交叉配血试验: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目的是确保供血者的血液与受血者的血液相容。
通过交叉配血试验,可以检测出可能存在的血型不合等问题,从而避免严重的输血反应。
6. 血液制品的质量检查:在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检查,包括检查血液制品的外观、是否在保质期内、是否有渗漏等情况。
同时,要核对血液制品的种类和数量是否与申请单一致。
7. 核对和签字:在给患者输血之前,医护人员需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输血种类、输血剂量等信息,确保信息无误。
在核对无误后,患者和医护人员需签字确认,以确保责任的明确。
8. 输血:在确认所有步骤无误后,开始进行输血。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特别是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9. 记录和报告:医护人员需要详细记录输血的过程和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
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都是非常重要的。
10. 跟进检查:在输血后的几天内,应进行跟进检查,以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临床输血学的输血前检查流程。
这些步骤都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定义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3.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1.血型学原理2.输血反应原理3.输血学检验方法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应用1.输血前检验2.输血后检验3.输血学检验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四、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创新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普及和推广3.输血学检验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正文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是研究血液输注和血液学检验的一门学科,它在临床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输血学检验技术主要研究血型学、输血反应、输血学检验方法等方面,旨在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血型学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血液的类型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
根据血型的不同,人类血液可以分为 A 型、B 型、AB 型和 O 型。
在临床输血中,正确的血型匹配至关重要,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
当时,由于对血型学知识的匮乏,输血导致的死亡事故屡见不鲜。
随着血型学的发展和输血学检验技术的进步,临床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血型学原理、输血反应原理和输血学检验方法。
血型学原理主要研究人类血液的类型和血型抗原、抗体的分布。
血型抗原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表面,而血型抗体则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正确的血型匹配可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输血反应原理主要研究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免疫反应。
输血反应分为两种类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由于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存在血型不合导致的红细胞破坏。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则主要涉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激活补体等免疫反应。
输血学检验方法主要包括 ABO 血型鉴定、Rh 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题库【实用版】目录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1.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定义2.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性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分类1.血型鉴定2.交叉配血3.输血反应检测4.血液保存与运输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输血申请管理制度2.输血备血量的分级管理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正文一、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概述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是指在临床输血过程中,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进行检验和鉴定的技术手段。
其目的是保证输血的安全性,防止因血型不合、输血反应等导致的严重后果。
输血学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输血治疗的关键环节。
二、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分类1.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的鉴定。
2.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指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这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3.输血反应检测:输血反应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和细胞学检测,用于监测输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4.血液保存与运输:血液保存与运输是输血学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液的保存方法、保存时间、运输条件等。
三、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实践与应用1.输血申请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对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进行分级管理。
2.输血备血量的分级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将输血备血量分为三个级别,分别由不同级别的医师提出申请和核准签发。
3.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输血学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等方面。
总之,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在保障输血安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临床输血检验技术课程代码YLCSXY课程类型B类课程总课时72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22教学场地要求多媒体教室,中心血站、医院输血科任课教师要求具备扎实的临床输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临床输供血检验的工作经历。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临床输血方向的专业限选课程。
本课程系统的讲述了安全献血、血型检测技术、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技术、血液及成分制品的管理与运输、临床输血流程、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自体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查、临床输血管理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输、供血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
本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专业核心课程为《临床检验基础》、《微生物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与本学期的《血液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密切联系,为后续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能正确进行献血者的招募、教育和动员,并能采集血液。
(2)能正确进行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3)能正确制备血液制品的。
(4)能够正确进行输血前血容性相关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自体输血。
(5)能够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2.知识目标(1)具有采血、输血技术规范的基本知识;(2)知道采供血机构及其职责,输血安全的技术和管理保障;(3)知道临床输血基本条件的控制、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要求与操作。
3.态度目标(1)具有高高尚的医德医风和团队合作精神;(1)树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职业意识;(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本课程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献血员的教育、动员、招募→献血员体检→血液采集→血型及输血相关感染病原学标志物检测→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整个流程进行编排,在此基础上,对医疗卫生单位输血科(库)和中心血站工作环节与流程、工作任务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在强化现代输血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检测技术的同时,也介绍了血液辐照等输血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院内感染,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凝集法、胶体硒标法检测5846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HBsAg阳性率9.7%,抗-HCV 阳性率0.72%,TPPA阳性率0.45%,抗HIV为0.07%。
结论:为了对患者负责,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关键词输血前医院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资料与方法标本来源:2005年5月~2007年5月本院需输血治疗的患者共5846例,均于输血前抽取静脉血。
仪器与方法:HBsAg、抗-HCV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用北京普朗DNM-9602酶标仪检测,以标本吸光度/阴性对照吸度≥2.1者判为阳性;TPPA用凝集法,试剂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提供;抗-HIV用胶体硒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由上海实业科华有限责任公司和美国雅培公司提供。
以上试验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抗-HIV 阳性标本送省防疫站做蛋白免疫印迹确证试验。
结果5846例受血者血清标本中HBsAg阳性者为567例(9.7%),抗-HCV阳性者为42例(0.72%),TPPA阳性者为26例(0.45%),抗HIV4例(0.07%),其中抗HIV 与抗-HCV同时阳性1例,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3例。
讨论临床输血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又有可能导致传染病感染,为了判断和分析血源性疾病的病因,划清感染疾病的责任,减少由于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近几年本院严格按要求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血液传染病的检出率为HBsAg阳性9.7%,抗-HCV 阳性0.7%,TPPA阳性0.45%,抗HIV阳性0.07%,可见患者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状况不容乐观[1]。
输血前四项的检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主讲:孟繁兴时间:八月份签名:输血前四项的检测目的:分析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探讨输血前4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自2012 ̄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
结果:352例受血者中前4项血清学指标阳性检出165例,检出率为12.20%。
结论:输血前4项检测在临床输血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尽早做好隔离治疗措施工作。
【关键词】输血前4项;检测;分析探讨输血是临床上经常用到的抢救措施之一.也是许多病症转危为安的重要保证,但输血的同时也要承担者相关传染病传染的危险,为此,临床上输血前4项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一mⅥ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现就我院2012—2013年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1352例,对受血者检测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自2012~2013年我院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共352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188例,年龄范围从2岁一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岁。
1.2检测项目:输血前4项传染病标志物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Ⅵ、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
I.3检测试剂:试剂均购自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I.4检测方法:以上检测均按照试剂使用说明严格操作执行,完成检测后记录检测结果。
2.结果352例血液标本检测结果。
3.讨论在临床上除了要确保输血的血型配合外,还特别需要注意输血传染病的发生.1临床上常见的输血传染病包括:3.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分五型:甲、乙、丙、丁、戊。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下列哪项为输血发展的趋势之一()。
参考答案:采供血集中化2.乙型肝炎病毒是威胁输血安全的主要病毒之一,原因是()。
参考答案:普通人群中乙肝感染率很高3.临床合理输血的主要原则是()。
参考答案: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输血4.以下哪个方面不属于献血者登记记录的内容()。
参考答案:临床医院用血计划5.以下哪个措施可以加强献血者资料的保密()。
参考答案:提供一定的地方保证献血者与工作人员的谈话不被第三者听到第二章测试1.抗原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均具有反应原性2.产生红细胞抗体的细胞是()。
参考答案:浆细胞3.能够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
参考答案:IgG4.做正反定型的血型系统有()。
参考答案:ABO5.A3最主要的血清学特征是()。
参考答案:与抗-A试剂混合凝集外观6.只与成人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与脐带血红细胞无凝集反应,抗体特异性最大可能是()。
参考答案:抗-I7.IgM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是()。
参考答案:五聚体第三章测试1.HNA-1抗体、HNA-2a抗体与下列哪种疾病或输血不良反应无关()。
参考答案:溶血性输血反应2.关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与HNA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与HNA-4a抗体无关3.HLA复合体位于()。
参考答案:第6号染色体4.属于非经典HLA-I类基因的是()。
参考答案:HLA-F位点5.关于HLA-Ⅰ类分子结构,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β2m通过共价键与及α1,α2及α3相互作用,保持HLA-I类分子构象稳定6.目前发现与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无关的HNA是()。
参考答案:HNA-4a 抗体7.HLA-II类分子胞外区的结构特点是()。
参考答案:α1、β1相结构域共同作用组成肽结合槽第四章测试1.ABO血型次侧不合可能导致血小板输注疗效下降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者抗-A和(或)抗-B可能和受者血清中的可溶性A/B物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者可以通过Fc受体结合至血小板表面2.哪项结果可判定血小板输注无效()。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概述:临床输血检查是指在临床医学中,对于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在输血先后进行的一系列检查。
这些检查旨在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患者的健康进行全面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输血检查的常用方法和标准格式。
一、血型鉴定检查:血型鉴定是临床输血前的基础检查之一,其目的是确定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是否匹配。
血型鉴定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血型抗体检测:采用血清试剂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抗体。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凝法、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2. 血型抗原检测:采用抗人球蛋白试剂对患者的红细胞进行检测,以确定血型抗原的存在与否。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凝法、凝集法等。
3. Rh(D)抗体筛查:对于Rh(D)阴性的患者,需要进行Rh(D)抗体筛查,以确定是否存在Rh(D)抗体。
常用的方法包括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
二、传染病筛查检查:传染病筛查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传播感染病毒或者细菌,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常见的传染病筛查项目包括:1. 乙型肝炎病毒(HBV)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者核酸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HBV的抗体或者病毒核酸。
2. 丙型肝炎病毒(HCV)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者核酸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HCV的抗体或者病毒核酸。
3.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者核酸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血液中HIV的抗体或者病毒核酸。
4. 梅毒筛查:采用血清学试验,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梅毒抗体。
三、血红蛋白和血细胞计数检查:血红蛋白和血细胞计数是评估患者输血先后血液状态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查:1. 血红蛋白测定: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者血红蛋白测定仪,测定患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 血细胞计数: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四、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是为了评估患者输血先后的凝血状态,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一、背景介绍输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将血液或血液制品输注给患者,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或改善其血液功能。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上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方法来评估输血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以及监测输血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二、临床输血检查方法1. 输血前检查(1)血型鉴定:通过血型鉴定可以确定患者的血型,以便选择与其血型相匹配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以避免发生输血不相容的不良反应。
(2)抗体筛查:抗体筛查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对供血者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如果存在抗体,则需要进一步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来确定是否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容。
(3)传染性疾病筛查:输血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传染性疾病筛查,包括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等。
这些检查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4)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测定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以确定是否需要输血,并确定输血的血液成分和输血量。
2.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1)输血速度监测:输血过程中需要监测输血速度,以避免过快或过慢的输血速度引发不良反应。
通常,输血速度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输血的血液成分来调整。
(2)体征监测: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皮肤状况、黏膜颜色等。
这些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或不良反应的征兆。
(3)血红蛋白测定:输血过程中可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以评估输血后的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判断输血的效果。
3. 输血后的检查(1)输血反应评估:输血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输血反应的评估,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
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血液学检查:输血后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以评估输血对患者血液参数的影响。
(3)传染性疾病筛查:输血后还需要进行一次传染性疾病筛查,以排除输血过程中可能引入的传染性疾病。
输血前4项的临床检测方式探讨吕文艳,岳喻伦,刘爱乔,张世仓【关键词】 ,输血前4项;临床检测;方式[摘要]目的:探讨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4项检测的进程中,如何排除各类方式因素的阻碍,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方式:采纳金标法对783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初筛,阳性及可疑结果进行复查,HBsAg、抗HCV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映(FQPCR)进行HBVDNA、HCVRNA的定量测定。
梅毒抗体采纳明胶颗粒凝集特异性实验(TPPA) 复查,抗HIV送市疾控中心,由其送至上级实验室确诊。
结果:通过复查减少了假阳性的干扰,使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了。
结论: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的检测是超级重要的,但尤其重要的是咱们在检测进程中必然要排除各类方式因素的干扰,才能做到幸免医疗纠纷、爱惜医院和患者的切身利益,为平安输血提供靠得住保证。
[关键词]输血前4项;临床检测;方式输血的平安性已普遍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对受血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4项的检测关于发觉潜在感染源、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健康,幸免经输血传播的疾病而致使的医疗纠纷具有超级重要的意义,但在检测的进程中,由于各类方式因素的阻碍,可能会产生假阳性结果。
如何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通过783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检测的分析总结,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 资料与方式研究对象病例来自2004年5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783例,在输血前全数抽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进行输血前4项检测。
试剂及方式 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初筛采纳金标法,试剂由艾康生物技术提供,如显现阳性及可疑结果,其中HBsAg、抗HCV、抗HIV(1/2),结果通过ELISA法复查,试剂由珠海丽珠试剂提供。
对可疑HBsAg、抗HCV那么送外院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映(FQPCR)进行HBVDNA、HCVRNA的定量测定。
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查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高平【摘要】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4项指标在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中的临床意义,以便做好自我防护及预防交叉感染,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2010年3 237 例住院输血前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Ⅱ型)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检测样本总阳性数531例,总阳性率16.40%.其中检出HBsAg阳性362例、抗-HIV阳性13例、抗-HCV阳性50例、抗-TP阳性116例,经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确证106例.不同性别的检测情况来看,男性抗-TP阳性率(4.16%)明显高于女性(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可避免或减少因输血产生的有关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疗纠纷,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有利于医患双方的自我保护.【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1(008)016【总页数】2页(P1963-1964)【关键词】受血者;输血;输血传播性疾病【作者】高平【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641000【正文语种】中文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患者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几年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对血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采取了无偿献血、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查、开展成分输血等措施,极大地降低了病毒的传播概率。
但由于病毒检测的“窗口期”问题及病毒性疾病感染途径的多样性,血液的输注虽抢救了患者的生命,但也存在着传播疾病的危险,仍可能引起血源性传染疾病和医疗纠纷[1]。
因此,为提高临床输血安全,尽量避免因血液传播性疾病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对本院2007~2010年接受输血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了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输血学和输血学检验教学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性质与目的临床输血学和输血学检验是由多个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学科。
是围绕将供血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输注给患者进行抢救、治疗这一中心目的,进行血液的检测、研究和应用。
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科学性。
临床输血学和输血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
它主要讲述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研究输血在临床救治中的重要作用和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系统地介绍人类红细胞血型、白细胞血型、血小板血型和输血前检查、输血反应鉴定以及新生儿溶血病等与血型免疫有关疾病诊断的血清学基本理论和常用的免疫血清学诊断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常用的免疫血清学技术,掌握临床科学用血的基础理论。
并要求学生了解临床输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术,以使学生既能适应一般临床输血检验与治疗工作,又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临床输血学和输血学检验是一门理论和实验互辅的专业课,其基本知识和理论来源于实验诊断。
实验又必须以理论知识为指导。
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方面,理论课程专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验课程在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框架的同时,通过实验环节来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
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同时也训练了学生运用综合技能的能力。
课程的设置与要求临床输血学和输血学检验课程应在学生完成基础免疫学后进行,由输血教研室负责安排。
理论课讲授方式应抓住最基本内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以启发诱导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除课堂讲授外,可采用自学、组织讨论、录像等不同形式。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除要掌握必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外,还要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中英文参考资料的能力。
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时数可适当地介绍本学科的有关进展。
实验课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