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1
- 格式:ppt
- 大小:6.65 MB
- 文档页数:2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知识内容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构成:由四项组成,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基础知识练习1、填空。
(1)在比例5:10=3:6中,()和()是外项,()和()是内项。
(2)写出比值是2的两个比():()和():(),组成比例是()。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互为倒数,两个内项的积食(),如果一个内项是2/7,另一个是()。
2、计算下列各组比的比值,将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组成比例。
(1)6:9和1/6:1/9.(2)0.3:0.2和15:10.(3)1/3:1/40/0.8:0.6。
(4)7:20和2:7。
3、变式练习:(1)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积是12 ,其中一个外项是4,另一个外项是()。
(2)5:6=8:()。
4、在一个括号里填上一个数,使它们能组成比例8、16、4、()。
想一想,括号里能填几?2)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基础知识练习1、解下列的比例。
8/2 = 9/x x/25 = 1.2/75 1/2:1/5 = 1/4:x 28:x = 4:1 x/9 = 0.8/4.5 1/15:15/40 = x :10 3.5/x = 5/1.5 6:16 = 15:x 11/5 :5/4 = 22/5 :x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
3、用24的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4、一件工作,甲单独完成需要6小时,乙单独完成需要8小时,甲、乙二人工作效率的比是()。
5、如果9a=14b(ab不等于0),那么a:b = (): (),a:14 = ():(),9:b = (): ().6、根据下面的条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5和10 的比等于30和x的比。
(2)x和5/6的比等于1/4和2/3的比。
(3)等号左端比是2.5:x,等号右端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7、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24 ,其中一个内项是8,求另一个内项。
---------------------------------------------------------------最新资料推荐------------------------------------------------------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 1 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看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个课题,你们都能想到些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适机演示各式地图以及某些精密仪器放大的平面图,让学生知道有关比例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1. 什么是比?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哪些比的比值相等?(1)﹕(2)12﹕16 (3)﹕(4)4.5﹕2.7 (5)10﹕6 (6)3﹕2 二、自主学习新知 2 1 3 1 4181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10﹕6 = 4.5﹕2.7 ﹕ = 3﹕22.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项目次数第一次第二次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1 / 380 200 (1)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写出有意义的比。
(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 3.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80﹕2= 200﹕5,并指出像以上三个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式。
4.教师让学生观察比例式,概括出共性,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
5.你能把上面的三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吗?为什么?6.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依据是什么?学生完成课本 P2做一做。
还可以让学生举出比例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P40 第 1 课时主备老师:林良俊组长(核查):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方法:经历计算、对比、小组合作等活动,体验观察归纳概况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重点比例的意义。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快乐元素渗透点结合国旗说说对国旗知识的认识。
美育渗透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具准备课件()展示台()小黑板()其他:导学流程一、快乐导入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4:6 40:15二、快乐探究1、比例的意义国旗长5m,宽m 国旗长2.4m,宽1.6m 国旗长60cm,宽40cm 上图中操场上和教室里的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操场上的国旗:2.4:1.6 = 3/2教室里的国旗:60:40 = 3/2所以,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2.4/1.6 =60/40 。
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思考: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导学流程举例:尝试写出一个比例。
想一想,在上图的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这些国旗宽与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例如40:60=1.6:2.4。
这些国旗长的比和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例如5:2.4=10/3 :1.6。
我发现,这些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例如60:40=5:10/3 。
这三面国旗长与宽的比是一样的。
其实所有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是3:2。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比和比例的区别比4:6 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例2:3=4:6 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
表示两个比相等。
三、快乐练习: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2)1/2:1/3和6:4 (4)0.6:0.2和3/4:1/42、用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3、完成P43 练习八第1题四、快乐总结五、快乐作业第43页练习八,第2题,第3题。
《比例的意义》教学模式介绍: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
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
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讲什么——为何讲——怎么讲——讲怎样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是在对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教学开始,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课本主题图引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多处实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在展示与交流中加深对比例的认识,扩大学生认识数与代数内容的范围,是数与计算的进一步发展。
一、讲什么1.教学内容(1)概念原理:比例;(2)思想方法:观察、比较、判断,归纳;(3)能力素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解析:本课是《比例》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等知识,而且比与比例有紧密的关系,通过比引进比例的意义,因此对于比例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掌握,这为学习比例的意义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为何讲1、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例的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2、目标解析:(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孙老师这节《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扎实、丰富而又亲切的一堂课,让我们感受了数学的朴实和魅力。
有以下几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1、重视数学知识完整建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孙老师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前,先复习求比值的方法,根据两个比的比值关系顺利地引出比例的意义,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又为判断关系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学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形成一定的新知后,黄老师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样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体系中,通过比较使学生比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即事物具有密切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在概括比例的意义时,孙老师不着急,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前面的式子,先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认为什么叫做比例。
暴露学生的思维,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其实这只是学生的感性认识而已,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孙老师又准备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讨论,扫清了一个个认知的障碍,为学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这时学生的思维是逻辑的、理性的,正确的,他们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出数学的实用性孙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创造的使用教材,学习比例的意义的素材选取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是从参观青岛啤酒厂,引出大麦芽的运输情况,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是结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具体形象图片学生深有同感,频频点头称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很强,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起了推动作用,这样的设计首尾呼应,也显得非常自然。
孙老师的练习设计多样,有层次,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
尤其是最后一道的精心设计,年龄和身高数据的出现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非对应的两个量不能组成比例,使比例意义得到深化,使课堂显得的更丰满。
比例尺的应用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页的例7,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了解家到学校的大概距离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2、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2、做练习十一第4题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