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4.1.1 比例的意义16-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8
比例知识盘点知识点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①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②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可以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 =c:d ,那么ad =bc 。
3、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的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转化为外项之积与内项之积相等的 等式,再通过解方程求出未知项的值。
知识点2:正比例和反比例1、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
正比例关系式:yx =k 正比例的图像:一条射线2、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乘积一定。
反比例关系式:xy =k 反比例图像:一条光滑的曲线 知识点3:比例尺1、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2、分类: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3、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知识点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知识点5:用比例解决问题 造出情境中不变的量是关键。
易错集合易错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典例 比例24:6=12:3,第一项24减去6,第二项的6怎样变化,才能使比例仍然成立?解析 根据比例的性质,24-6=18,外项的积变为18×3=54,内项12不变,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求解。
解答 24-6=18 18×3=54 54÷12=4.5 6-4.5=1.5 答:第二项6应减去1.5,才能使比例仍然成立。
✨针对练习1比例24:6=12:3,第三项12乘2,第四项的3怎样变化,才能使比例仍然成立?易错点2:利用图像解决正比例问题 典例 下图是老虎和猎豹比赛跑步的情况。
猎豹的奔跑路程和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老虎呢?解析 判断老虎、猎豹奔跑的路程和奔跑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小学数学比例尺的意义知识梳理仔细观察下列图形,说出下面比例尺表示的意义。
比例尺1:4 的意义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的4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倍。
比例尺的意义是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的5米。
1. 比例尺的意义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放大),再画在图纸上。
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 比例尺的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比例尺。
例如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6000000,它的意义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6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3. 比例尺的书写格式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可以写成带比号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即比例尺1:6000000也可以写成。
为了方便,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这是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注意:比例尺是一个比,它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因此不能带计量单位。
比例尺的分类:1.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比例尺可以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用数字形式表示的比例尺是数值比例尺。
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就是数值比例尺。
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关系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这样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如一幅地图的中的比例尺,就是线段比例尺。
它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25千米。
该比例尺可以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25千米=1厘米︰2500000厘米=1︰2500000。
2. 根据图上距离是将实际距离缩小还是放大,比例尺可以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1)缩小比例尺:在绘图时,有时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后再在纸上画出来,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比例尺就是缩小比例尺。
缩小比例尺写成带比号的形式时,前项一般化简为1;若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一般化简为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定义及其意义。
2.能够根据实际情境应用比例进行计算。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比例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例。
2.学生每人准备一台计算器。
3.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比例,比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引出本节课内容。
2. 讲解比例的定义讲解比例的定义,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
3. 比例的意义1.提出问题:为什么比例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比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食谱中的配方、地图的比例尺等。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4. 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答。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个讨论解题步骤,并展示解题思路。
5. 拓展1.提出一个拓展问题:如果一张世界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地图上1厘米和实际地面上多远?2.让学生尝试通过计算来得出答案,并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强大作用。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比例的定义和意义,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的运用。
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比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作业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朇能夠帮到您。
《比例的意义》教学模式介绍: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
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
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讲什么——为何讲——怎么讲——讲怎样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是在对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教学开始,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课本主题图引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多处实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在展示与交流中加深对比例的认识,扩大学生认识数与代数内容的范围,是数与计算的进一步发展。
一、讲什么1.教学内容(1)概念原理:比例;(2)思想方法:观察、比较、判断,归纳;(3)能力素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解析:本课是《比例》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已经学习过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等知识,而且比与比例有紧密的关系,通过比引进比例的意义,因此对于比例的理解,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掌握,这为学习比例的意义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为何讲1、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例的意义。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3)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2、目标解析:(1)明确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