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9
股骨粗隆间骨骨折中医健康教育股骨粗隆间骨骨折中医健康教育一、股骨粗隆间骨骨折的定义和病因股骨粗隆间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常常发生在运动员或高风险职业人群中。
这种骨折是由于剧烈的外力作用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导致股骨粗隆间骨骨折的病因包括运动损伤、事故撞击、骨质疏松等因素。
股骨粗隆间骨折一旦发生,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二、中医对股骨粗隆间骨骨折的治疗和健康教育1. 中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骨折的原则在中医看来,股骨粗隆间骨骨折属于重伤类疾病,治疗的原则是“托、调、活血、生新”。
即通过托引、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促进骨折愈合,使患者尽快康复。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调理,不仅要治疗骨折本身,还要调理身体的全面健康状况。
2. 中医健康教育在股骨粗隆间骨骨折康复中的作用中医强调在疾病治疗的重视健康教育的作用。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骨折患者来说,中医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骨折的原因、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通过饮食和日常护理促进康复。
健康教育还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康复效果。
三、股骨粗隆间骨骨折康复的综合治疗1. 手术治疗对于股骨粗隆间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通过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式来稳定骨折部位,促进骨折愈合。
2. 中药治疗中药在股骨粗隆间骨骨折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医生会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调配,通过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方式促进骨折的愈合。
3. 康复锻炼股骨粗隆间骨骨折康复过程中,康复锻炼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提高康复的效果。
四、结语股骨粗隆间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需要综合治疗。
中医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骨折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治疗骨折本身,还重视健康教育和全面调理。
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和健康教育的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从而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2009年03月04日电力医院骨科•股骨近端解剖定义: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小转子)下缘之间的骨折。
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1,属于关节囊外骨折。
美国每年发生超过25万例髋部骨折,总的的治疗费用估计超过80亿美元,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约占1/2,我国统计股骨粗隆间骨折患病年龄平均为70岁,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5~6岁,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较多,病死率为15~20%。
股骨粗隆部有许多肌肉附着,所以局部的血液供给丰富,加以骨折的接触面积大,因此,骨折后愈合连接一般不成问题。
主要问题是有发生髋内翻的趋势,形成畸形连接,造成跛行,并由于承重线的改变,可能在后期引起患肢创伤性关节炎。
病因及危险因素:1.直接暴力:大粗隆受到直接打击。
2.间接暴力: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
3.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本身不是单独的危险因素,但绝经后妇女增加锻炼、激素替代治疗并摄入足够的钙质能够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髋部骨折)的发生率。
分类及分型:1.按骨折线方向分型:此分型目的在于表示其稳定性。
(1)顺粗隆间线型(骨折),即骨折线由大粗隆向内下至小粗隆,其走行与粗隆间线平行,称为稳定型。
(2)逆粗隆间线型(骨折):即骨折线由大粗隆下方向内上达小粗隆的上方,称为不稳定型。
有时骨折线难以分辨走向,呈粉碎骨折,其稳定性亦差。
临床实践表现,以骨折的原始状态来判断其稳定性似乎更为重要。
凡伤后髋内翻越严重,骨折越不稳定,反之,原始髋内翻越轻或无内翻者,骨折越趋稳定。
因此,骨折的稳定性似与骨折走向方向无关。
A图为顺粗隆间线型(骨折) B图为逆粗隆间线型(骨折)2. 改良Evans或Evans-Jensen分型系统:Jensen对于Evans分型进行了改进,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复位后骨折是否稳定而分为五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伤残鉴定一、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干部位发生骨折,常常造成严重的损伤和伤残。
本文将从骨折伤情分析、鉴定标准、鉴定程序等多个方面对股骨粗隆间骨折伤残鉴定进行探讨。
二、骨折伤情分析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伤残鉴定,首先要进行骨折伤情分析。
这一分析需要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和临床症状来确定骨折的类型、程度和损伤范围。
常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包括滑车型、粗隆型、连枷型等。
三、鉴定标准股骨粗隆间骨折伤残鉴定的标准主要参考《伤残军人分类标准》和《人民武警部队伤残抚恤优待办法》等相关规定。
根据鉴定标准,股骨粗隆间骨折伤残可以被分为轻、中、重度,并对每个等级给出了具体的伤残评定要求。
3.1 轻度伤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轻度伤残指骨折后能够较好地恢复正常功能,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无明显影响。
通常在鉴定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骨折的稳定性 - 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情况 - 是否存在残骨、陈旧性骨折等并发症3.2 中度伤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度伤残指骨折后功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有一定影响。
通常在鉴定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骨折后的功能障碍程度 - 骨折部位的畸形程度 - 是否需要辅助器具进行行走3.3 重度伤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度伤残指骨折后功能严重受限,对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有较大影响,甚至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通常在鉴定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骨折后肢体的功能障碍程度 - 骨折后的关节功能障碍程度 - 是否完全丧失行走能力四、鉴定程序股骨粗隆间骨折伤残鉴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专家评定在鉴定过程中,需要邀请相关科室的专家对患者进行评定,包括骨科医生、功能康复医生、放射科医生等。
专家评定将主要根据上述鉴定标准来评估患者的伤残等级。
4.2 病历和影像学资料分析鉴定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病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充分分析,包括骨折类型、手术记录、康复情况等。
影像学资料将提供对骨折情况的直观了解,有助于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伤残程度。
股骨粗隆间骨折属于8~10级伤残。
如果患者的年龄比较大,而且骨折的情况比较严重,已经出现移位的情况,属于8级伤残。
如果患者的年龄比较小,而且骨折的情况比较轻,属于10级伤残。
如果患者的年龄比较大,而且骨折的情况不是很严重,属于4级伤残。
如果患者的年龄比较小,而且骨折的情况不是很严重,属于5级伤残。
具体的伤残评级,还需要去医院的骨科进行检查,然后再进行评估。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局部的护理,避免受到二次损伤。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健康,尽量多吃钙元素含量偏高的食物,比如鸡蛋、大虾等。
但是不建议吃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也不可以吃生冷寒凉类的食物,否则会影响到骨折部位的恢复。
股骨粗隆骨折护理问题及措施
1. 伤势评估:对患者进行细致的伤势评估,包括确定骨折类型、骨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等,以便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2. 疼痛管理: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常见的方法包括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冰敷或热敷等。
同时,要注意观察疼痛的变化和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疼痛管理措施。
3. 固定和保护: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选择适当的固定和保护方法,如石膏包扎或手术植入金属支架进行内固定。
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固定装置的状况,确保固定部位的稳定性。
4. 患肢抬高:适当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有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引流。
5. 动作训练:康复期适当进行肢体功能的活动和肌肉力量的增强训练,避免长时间的不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6. 预防并发症:监测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和神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
7. 心理支持:骨折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困扰,护士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和恢复信心。
8. 教育指导: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骨折护理的知识,包括固定装置的保护和保养、饮食调理、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指导,提
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意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
一、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由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
二、诊断依据和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有明显或轻微外伤史。
2、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肤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加剧,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4、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和骨折的类型。
(二)骨折分型
1、顺粗隆间骨折:伤肢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点开始,斜向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骨折:伤肢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上方,达小粗隆上方。
三、入院指征
(一)符合转子间骨折的诊断依据
(二)符合转子间骨折的骨折分型
四、治疗常规
1、手法整复牵引固定: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般行股骨髁上牵引。
维持屈髋屈膝各15-30°,外展30°,足部旋中位牵引,牵引重量要足够大,复位后维持牵引量不得少于体重的1/10,如果牵引后复位欠佳,则可用股骨颈骨折整复办法(顺粗隆间骨折)或端提、挤按方法(反粗隆间骨折)整复,尔后维持髁上牵引固定,直至骨折愈合,牵引一般维持8-10周。
2、手法整复固定器固定
主要适用于顺、逆粗隆间骨折,在电视X线机监控下,患者取平仰卧位,两助手分别把持腋窝及小腿行顺势拔伸牵引复位,保持患者肢外展,足部旋中位或稍内旋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局麻。
按股骨胫骨骨折鳞纹钉固定方法分别将2板骨圆针,顺股骨颈纵轴,呈倒“V”形,用锤击入至股骨头软骨板下0.5cm,针尾留于皮外3cm,尔后以股骨髁上方100m处与骨干垂直由外向内打入第3板骨圆针及第4板骨圆针,不透过对侧皮肤,然后安装固定器,将打入的4板钢针分别套于固定夹上,固定于主体杆上,拧紧螺母,一般固定6—8周。
3、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于各种类型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用股骨上段解剖型钢板,先用连硬外麻醉,外侧切口,钢板置于恰当位置,
依次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股骨干外侧,拧紧各螺钉,缝合切口,术后卧床3天,2周后可在床上进行下肢伸屈活动,4—6周后患者不负重扶双拐下地,8—12周逐渐开始负重锻炼。
4、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
因多为高龄老人,故不宜使用桃仁、红花、大黄等破血之品,可用三七参、丹参、当归等使之活血而不伤正。
并注意早期应用养气血、补肝肾之品。
5、中医特色疗法:
①按摩:主要适用于骨折部和骨折部远端有肿胀的肢体,其作用为消除肿胀、驱散瘀血,促进循环,解除粘连。
操作时手法要轻柔而有力,不使骨折移位和加重局部损伤,不增加病人痛苦。
②舒筋:主要是帮助病人活动关节,早期防治关节囊挛缩,肌腱粘连,晚期松解挛缩及粘连。
操作时动作要慢,活动的范围由小逐渐加大,不能增加病人痛苦,不能加重局部损伤,不能影响骨折愈合。
③早中期用本院自制接骨止痛膏外敷,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
④后期熏洗药:用于骨折后期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
方用:美活、防风、桂枝、伸筋草、丹参、木瓜、艾叶适量水煎先熏后洗。
6、功能锻炼
1、复位后即可行股四头肌舒缩及踝关节伸屈活动。
2、行外固定器固定者,若骨折稳定,1周后可扶双拐下床不负重,并保持下肢外展位活动,4周后轻负重活动,6-8周扶双拐逐渐负重;行牵引治疗者待骨折愈合,钢针拔除后扶双拐轻负重活动。
3、半年后始可扶单拐逐步负重。
五、出院标准
局部无肿痛及畸形,大转子不上移。
六、疗效评定标准
(一)优:局部无肿痛及畸形,大转子不上移。
X线示骨折解剖或近解剖复位,颈干角、前倾角均正常。
(二)良:局部无肿痛或肿痛基本消失,无畸形。
X线片示:骨折近解剖复位或错位少于一皮质,颈干角较正常减少在10°以内,前倾角增大或减少均在5°以内。
(三)可:局部仍有肿痛,有易于发现的畸形。
大粗隆略上移,患肢短缩2cm以内。
X线片示:骨折对位在2/3以上,颈干角较正常或减少在15°以内,前倾角增大或减少均在10°以内。
(四)差: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七、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天数在40天以内。
八、住院费用
平均住院费用在3500元以内。
胫腓骨骨折
一、定义
胫腓骨骨折是指发生在胫骨平台和腓骨小头以下踝关节以上的骨折。
二、诊断依据
1、有明显外伤史。
2、小腿剧烈疼痛,不能站立与行走。
3、局部肿胀明显,甚至可出现水泡、畸形、压痛,可闻及异常活动及骨擦感,功能丧失,上段骨折有损伤血管神经的可能。
三、骨折分型
1、上1/3段骨折:小腿肿胀以上段为主,压痛明显,骨折线在上1/3处,易损伤胫后动脉及腓神经。
2、中1/3骨折:小腿肿胀以中段为主,骨折线在中1/3处。
3、下1/3骨折:小腿肿胀以下段为主,压痛明显,骨折线在下1/3处。
四、入院指征
1、符合胫腓骨骨折的诊断依据
2、符合胫腓骨骨折的骨折分型
五、治疗常规
胫腓骨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小腿的长度,对线和负重
功能。
腓骨的复位与胫骨的复位同样重要,但一般应首先满足胫骨的复位。
1、夹板或石膏保形固定:
适用于无移位骨折和儿童青枝骨折,注意经常拍片或透视检查防止早期骨折移位。
2、牵引整复固定: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胫腓骨骨折通常行跟骨牵引伤肢置于布朗架上,牵引重量为体重1/8—1/10,重叠纠正后,采用叩挤,提按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
一般维持接量1-3kg,牵引时间6-8周
3、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术:
可采用透视整复闭合穿针外固定架固定术及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
4、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选用硬膜外麻醉,平仰卧位,以折端为中心取胫骨前外侧入路,显露折端,使之复位,钢板置于胫骨外侧,用自动加压钢板,在近于折端距离断面最近钢板孔上钻一骨孔,拧入螺钉远折端距离面最近的钢板上用偏心导钻钻孔,拧入第二板螺钉,使折端轴向加压若为斜形骨折,可加用拉力螺钉使折端叩合严密,最后使用中心导钻将剩余得螺钉上满,冲洗缝合各层,术后不用外固定,用普通钢板固定,需辅以石膏外固定。
5、切开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
适用于胫骨多段骨折,、多发性骨折。
6、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
开放性骨折早期在活血化瘀汤药中加用清热凉血,祛风解毒之品,如丹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防风等。
肿胀明显者加利水消肿之品。
7、中医特色疗法:
用本院自制活血接骨垫外敷,手术治疗者于拆线后2周应用。
后期先熏后洗药。
四、出院标准
伤肢肿痛消失,双侧肢体等长,X线片骨折对位对线好。
五、康复指导
(一)整复固定后即行膝、踝关节伸屈活动。
(二)骨折愈合去除牵引后,或骨折固定器固定,加压钢板固定者可视情于1-2周后下床轻负重活动,4-5周后扶拐逐渐负重。
(三)若膝、踝关节功能活动受限,可配合捏拿、按摩、手法柔筋。
六、疗效评价标准
(一)优:伤肢肿痛消失,双侧肢体等长,X线片骨折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无成角畸形,牵引治疗已有中量骨
痂生长,无纵轴叩击痛及压痛。
(二)良:伤肢肿痛减轻或消失,双侧肢体等长,无明显畸形,X线片骨折无侧方错位,前后错位小于1/2,有与生理弧度一致的角度在10°以内,无向内、向后成角。
牵引治疗者有中量骨痂生长,无纵轴叩击痛及压痛。
(三)可:伤肢轻度肿痛与疼痛,双侧肢体不等长,短缩小于2cm,有轻度畸形。
X线片骨折侧方移位小于1/2,前后错位小于3/4,与生理屈度一致的成角在15°以内,向内、后成角小于5°。
牵引治疗者已有中量骨痂生长,但为絮状骨痂或连接欠佳,偶有纵轴叩击痛及压痛,但无异常活动。
(四)差: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七、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60天以内。
八、住院费用
平均住院费用5000元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