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40.45 KB
- 文档页数:5
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推荐:《文化苦旅》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余秋雨《文化苦旅》文化历史游记内容梗概《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余秋雨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在这本散文集中有有关历史,有关家乡有关生活的,更有一些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以多种角度阐释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深厚的情感。
在我看来,能在当时写出这本散文,这作者的眼界不可谓不高。
原文摘抄1.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2. 信客是一种私人职业,不受任何机构管理。
这个地方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少不了要带几封平安家信、带一点衣物食品的,方圆几十里又没有邮局,那就用得着信客了。
信客要有一点文化,知道各大码头的情形,还要一副强健的筋骨,背得动重重的行李。
读后推荐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的散文非常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她不仅善于通过文字绘声绘色的讲自己和他人的故事,而且可以将读者带入故事中的文化体验中去。
更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这本书的文字更是由今入古,比如本文中的莫高窟,都江堰等名篇,更体现着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书中的众多散文中我最喜欢的是哪一篇莫高窟。
我曾经去过莫高窟,当我看着莫高窟精美绝伦的壁画,听着它历经磨难的近代史时,我想到这篇散文,我体会到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也体会到了到了中国文化之痛。
中国名家:余秋雨散文赏析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
大陆著名文学家、美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
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
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余秋雨的历史散文》“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序一个王朝的背影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遥远的绝响抱愧山西历史的暗角脆弱的都城千年庭院乡关何处天涯故事十万进士青云谱随想余秋雨文化苦旅15载他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
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余秋雨,一个从浙江慈溪小镇走出来的学者,一个有着繁多的社会头衔和身份的作家,在踏遍城市、荒漠,追往古、现实之后,他将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走进《艺术人生》呢?面对人生,面对文化,面对追问,他将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和姿态回应每一个人呢?关于文学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余秋雨开始给自己重新定位。
他说“找自己和自己同行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我是通过旅行的方式来考察人类的各大文明,最重要的文明几乎都走遍了,这一点大概有它的特殊性,也就是我此时此刻可以肯定我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身份地位,这范围逐步逐步缩小了,像差不多相同的玻璃,那么作为一个带着文化的目的去旅行的人,而且真是走了很多很多路的人,所以说文化的旅行者,回来还最好能够写一点东西,向大家回报的人,作为行者这一点我想有一点特殊。
我不喜欢以前的那种学者生活,学者生活的特点就是知识的来源,全部来自于书本,很少有自己去考察。
《文化苦旅》内容梗概
《文化苦旅》是一部探讨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小说。
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国青年的旅行经历展开。
故事开始,主人公李明决定去美国留学,以拓宽自己的眼界和学习国外的文化。
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困惑和挑战。
在美国,他经历了许多文化冲突和隔阂。
首先,李明发现他的英语水平并不如他预期的那样好。
由于语言障碍,他很难与当地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这让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开始意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文化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其次,李明对美国人的行为和价值观感到困惑。
他发现美国人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而中国文化则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许多误解和不适应。
李明不知道如何在这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逐渐适应了美国的生活。
通过与当地人的深入交流,他开始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发现,虽然文化冲突可能会带来困惑和挑战,但它也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开阔视野。
最终,李明完成了他的留学计划,并带着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回到了中国。
他深信,通过文化交流和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人们可以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而言之,《文化苦旅》通过主人公的旅行经历,揭示了文化差异和冲突带来的困惑和挑战。
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体验,主人公逐渐适应并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本小说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尊重和理解差异,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
余秋⾬《⽂化苦旅》介绍余秋⾬《⽂化苦旅》介绍 《⽂化苦旅》是余秋⾬的典著,下⾯是其作品介绍! 《⽂化苦旅》是余秋⾬的第⼀部散⽂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历史、⽂化散⽂,散点论述,探寻⽂化;另⼀部分是回忆散⽂。
,书主要是以余秋⾬先⽣在全国各地的⽂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常深刻,语⾔也极有震撼⼒,揭⽰了中国⽂化巨⼤的内涵,其中对⼈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
整本书向读者展⽰了余秋⾬先⽣渊博的⽂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化感悟⼒和艺术表现⼒,该书也为当代散⽂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本书为当代著名散⽂作家、世界级⽂化学者余秋⾬的⽂化散⽂专集。
余秋⾬的散⽂素以⽂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备受万千读者喜爱。
他的历史散⽂更是别具⼀格,见常⼈所未见,思常⼈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字中⼀步步将读者带⼊⽂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化价值。
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化⾛向的⽂章《上海⼈》《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化感慨的回忆散⽂。
散⽂写成美⽂不易,写出点历史⽂化意味更难。
余秋⾬的历史散⽂,也许可以让⼈⼆者兼得。
《⽂化苦旅》是作者的⼀部⽂化散⽂集。
其中有些⽂章曾在各类⽂学评奖中获得⾸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风物以寻求⽂化灵魂和⼈⽣真谛,探索中国⽂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的⼈格构成。
其中《道⼠塔》(选⼊⼈教版中学教材)《阳关雪》等,是通过⼀个个古⽼的物像,描述了⼤漠荒荒的黄河⽂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
《⽩发苏州》《江南⼩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桥流⽔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化和世态⼈情表现得形神俱佳。
《风⾬天⼀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化⼈格和⽂化良知,展⽰出中国⽂⼈艰难的⼼路历程。
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化⾛向的⽂章《上海⼈》《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化感慨的回忆散⽂《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
作者依仗着渊博的⽂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化感悟⼒和艺术表现⼒所写下的这些⽂章,不但揭⽰了中国⽂化巨⼤的内涵,⽽且也为当代散⽂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余秋⾬的⽂化苦旅简介 余秋⾬,男,1946年8⽉23⽇出⽣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
下⾯是⼩编整理的余秋⾬的⽂化苦旅简介,欢迎⼤家分享。
余秋⾬的⽂化苦旅简介 《⽂化苦旅》是余秋⾬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余秋⾬通过对国内外的⽂化进⾏考察和思考,结合⾃⼰的⼈⽣体验和对社会、历史,⽂化的深刻认识⽽撰写的系列散⽂集。
这是他的第⼀部⽂化散⽂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此书透过中国⼤陆的⾃然景物,写这⼀代中国⼈⼼灵中的纠结,是⼀本有关中国美学的书,深⼊浅出,⽤这样⼲净漂亮的⽩话⽂字,来描述中国深沉的⽂化,以及纾发⾃我的情感。
在《⽂化苦旅》中,作者游历中国各地,追寻古⼈⾜迹,体会着中华⽂化⽣⽣不息的历程,这些⽂章,是游记,也是中国⽂化史。
此书中有提到的景点有很多,每⼀个景点都带给余秋⾬不同的感触和震撼。
触碰到中国⼏千年的⽂化,见证⾃⼰国家⼀路⾛来深刻的历史痕迹。
其中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历史、⽂化散⽂,散点论述,探寻⽂化;另⼀部分是回忆散⽂。
在《⽂化苦旅》中,余秋⾬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活的真实,不论是风⼟⼈情、历史⼈⽂、万⾥河川,⽆⼀不可⼊题。
在《阳关雪》、《道⼠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了真实的还原;《⽩发苏州》和《江南⼩镇》等,展⽰了江南⽔乡⼩桥流⽔⼈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情演绎得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窟的⽣动描述,有对王安⽯、李⽩、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息浓郁的⽂⼈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亦仙亦妖”的⽩娘⼦、遁⼊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化苦旅》,尽管纷纭丛⽣,但余秋⾬却能出神⼊化,将万千物象信⼿拈来,栩栩如⽣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化底蕴。
在《⽂化苦旅·笔墨祭》⼀章中,曾有着⼀⼤段描写“五四”⽂化史的⽂字,将⽂⼈、⽂化和历史,三者之间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
《文化苦旅》简介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92年。
这部作品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在这本书中,余秋雨先生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他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同时,他也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现了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
通过对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他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化的走向。
此外,余秋雨先生也在书中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中华文明能够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的五个方面的原因,包括地理环境的阻隔、文明的体量、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以及科举制度。
这部散文集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以及台湾最佳读书奖等多项荣誉,是当代散文创作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通过阅读《文化苦旅》,读者可以深入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理解历史变迁对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对人生和文化的深刻启示。
余秋雨文化苦旅概述《余秋雨文化苦旅》是中国作家余秋雨的一部非虚构作品。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讲述了在文化领域的艰辛旅程。
通过书中的故事和亲身见闻,作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同时也带给读者关于文化探索的深思。
内容1. 文化探索的艰难与困境在书中,作者讲述了他在文化领域的探索旅程充满艰难与困境。
他在各地奔波,通过参观博物馆、阅读古籍以及与各界人士的交流,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然而,作者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环境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在旅途中遭遇了很多困难与挫折,但却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文化探索。
2. 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的思考通过作者的旅途,读者也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变迁。
作者通过考察古建筑、传统文化节日、文物等,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同时,作者也深入思考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3. 文化探索的意义与价值本书强调了文化探索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探索和学习,人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份与价值观。
文化探索也是一种精神追求,通过深入的文化学习,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读后感《余秋雨文化苦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读者可以了解到文化探索的艰难与困境,也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同时,作者对文化探索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让读者意识到了文化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的爆炸,很多人都忽略了对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探索。
然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探索和学习,人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份与价值观。
因此,我认为《余秋雨文化苦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启发作用,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文化的好奇与探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简介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市),国际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家。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青歌赛评委。
2006年第一
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
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
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
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
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以整整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守护和解读
中华文化作出了先于他人的杰出贡献。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简介
收录文章:
全书共收录散文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
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
安静》。
作品解析: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
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
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
《阳关雪》、《道士塔》两文,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实行了真实
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
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
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得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
气息浓郁的文人墨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
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即使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付诸
于笔端,体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一章中,
曾有着一大段描写“五四运动”文化史的文字,将文人、文化和历史,三者之间剪持续、理还乱的关系,描写得淋漓尽致。
按理说作者非常
擅长写文化史论,而要操作散文的“厚重”,这并非难事,但真正将“厚重”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不是用枯燥和严密的考证,将文学的灵
性和飘逸淹没,真正做到这个点,却是非常难得的。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将沉郁古风和空灵笔法有机的糅合为一个整体,让历史人
物起死回生,赋予山水风物以灵性。
《夜航船》中,有着恢弘壮阔的
意识流程,从明朝张岱的《夜航船》联想到现实中的夜航船,最后又
联想到故乡山腰破庙木鱼声,由笃笃声掀起的“思想狂澜”,想起回
乡光耀门庭的暴发户、乘船外出谋生的山民、逐步气派的船老大,继
而切入张岱《夜航船序》的逸事,再巧妙的将“夜航船文化”切入,
最后一一引入丰子恺、周作人、鲁迅等几位上了“吾乡”文化夜航船
的文学大师,终篇是由祖母关于笃笃声的争论贯穿,笔锋轻灵老道、
于浮光掠影中蕴含着诸多的深邃沉郁。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堪称
当代文学的艺术瑰宝,他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深刻探究社会
问题,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
这部文学著作,充分的体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渊博的文
学知识,他凭借着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寄情于山水风物,深刻的揭示
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人生的真谛和文化灵魂孜孜以求的探索。
从以上角度分析,《文化苦旅》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成功尝试。
也许,在中国当代散文中,《文化苦旅》还称不上是问鼎之作,但它
的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开垦了一块崭新的土地,并提供了恢弘壮阔的生存空间。
作品目录:新版小叙牌坊
寺庙
我的山河都江堰
道士塔
莫高窟
沙原隐泉阳关雪
西域喀什废井冷眼杭州宣言黄州突围山庄背影宁古塔
抱愧山西风雨天一阁鱼尾山屋北极寒夜远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