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11石壁上的九色鹿|湘美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1 11.石壁上的九色鹿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和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 领略敦煌壁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敦煌壁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敦煌壁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敦煌壁画吗?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二、 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壁画就是画在墙壁上的画。敦煌壁画博大精深,气魄宏伟,是民间画师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表现方法,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壁画艺术的奇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1、 了解敦煌壁画 如果按1米的高度连接起来,壁画长度可达30公里。可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是佛教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2、欣赏图片 (1)中国画 《窟的艺术创造者》 这幅画画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敦煌莫高窟外景。它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 (3)羽人藻井 提问:什么是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羽人藻井给你什么感觉? (4)飞天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书上展示了5幅飞天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5)九色鹿的故事 著名的敦煌壁画里讲述了很多故事,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书中的“你知道吗”有这个故事,请你们读一读。 看三幅关于九色鹿的壁画,说一说每一幅图都画了什么? 3. 画一画 根据九色鹿的故事画一幅想象画。 你想画什么,说一说。 三、小结 2
湘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11. 石壁上的九色鹿》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11. 石壁上的九色鹿》这一课是湘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材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九色鹿的形象特点和寓意,以及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可以提高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欣赏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表达,但可能在艺术欣赏和创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欣赏和创作中不断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敦煌壁画中九色鹿的形象特点和寓意,学会欣赏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创作,培养美术创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九色鹿的形象特点和寓意,学会欣赏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创作,表现出九色鹿的形象和氛围,培养创新思维和美术创作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了解九色鹿的形象特点和寓意,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敦煌壁画图片,分析九色鹿的形象特点和氛围。
3.创作法: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九色鹿作品。
4.评价法: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九色鹿的形象特点和氛围。
2.欣赏与分析:学生观察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分析其形象特点和寓意,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11. 石壁上的九色鹿6》湘美版一. 教材分析《11. 石壁上的九色鹿6》是湘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石壁上的九色鹿,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石壁上的九色鹿的形象特征、色彩搭配以及艺术风格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九色鹿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同时提高他们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色彩、形状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石壁上的九色鹿这一特定主题,学生可能对其象征意义和艺术风格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九色鹿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九色鹿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对石壁上的九色鹿的形象特征、色彩搭配和艺术风格的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和尊重,激发他们创作美术作品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九色鹿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石壁上的九色鹿的形象特征、色彩搭配和艺术风格的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九色鹿的艺术风格,培养他们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九色鹿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以及石壁上的九色鹿的艺术风格。
2.示范法:教师展示石壁上的九色鹿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其形象特征、色彩搭配和艺术风格。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壁上的九色鹿的认识和感受。
4.创作法: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石壁上的九色鹿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石壁上的九色鹿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九色鹿的形象特征。
同时,提问学生对九色鹿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九色鹿在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以及石壁上的九色鹿的艺术风格。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 第十一课石壁上的九色鹿︳湘美版一、前言本教学设计是关于五年级下册美术课程中的第十一课——石壁上的九色鹿。
本课程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湘美版》中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艺术作品,并通过绘画练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绘画技巧。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和欣赏在秦岭地区发现的九色鹿石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同时培养创造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九色鹿在秦岭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九色鹿的传说和象征意义;•学习石壁上的九色鹿并学习其构图和细节,了解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特点和技艺;•学习在绘画创作中应用线条和色彩,从而更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和表现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九色鹿的形象和内容,并理解九色鹿的象征意义;•能够通过欣赏和分析九色鹿石刻,学习其构图和细节,并理解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特点和技艺;•能够通过画线和色彩,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和表现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思考,并自主创作一幅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绘画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自然、生命和美的敏感和热爱;•体验创造美的过程,并欣赏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了解九色鹿•介绍九色鹿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说故事;•分析九色鹿的象征意义和艺术价值。
(2)欣赏九色鹿石刻•简单介绍秦岭地区的石刻艺术;•分析九色鹿石刻的构图和细节,了解其特点和技艺。
(3)创作九色鹿绘画作品•分析九色鹿石刻的特点和构图,学习如何画出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九色鹿;•学习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培养创造性思考,自主创作一幅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九色鹿绘画作品。
2.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讨论、欣赏、实践和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11. 石壁上的九色鹿13》湘美版一. 教材分析《11. 石壁上的九色鹿》是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了解九色鹿的形象特征以及其在壁画中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壁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但是,对于古代壁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壁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九色鹿的形象特征,掌握壁画的表现手法,能够创作出一幅具有个性的九色鹿壁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壁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九色鹿的形象特征,掌握壁画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创作出一幅具有个性的九色鹿壁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壁画的艺术魅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九色鹿的形象特征和壁画的表现手法,准备好相关的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带好绘画工具,提前了解九色鹿的形象特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壁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壁画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九色鹿的形象特征,讲解壁画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对九色鹿的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尝试创作九色鹿壁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11. 石壁上的九色鹿2》湘美版一. 教材分析《11. 石壁上的九色鹿2》是湘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壁画艺术,了解壁画的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以石壁上的九色鹿为题材,通过分析九色鹿的形象特点和壁画背景,使学生掌握壁画的创作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壁画艺术的认识相对较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壁画的特点和创作方法,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和审美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壁画的创作技巧和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壁画的特点和创作方法,掌握壁画的绘画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壁画创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提高作品的的艺术效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优秀壁画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绘画技能。
4.小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11. 石壁上的九色鹿2》湘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
2.课件:九色鹿壁画图片、壁画创作步骤演示视频等。
3.绘画材料: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4.参考资料:有关壁画艺术的相关书籍、文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九色鹿壁画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简要介绍壁画的特点和创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壁画创作步骤演示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壁画的创作过程。
课题:第11课石壁上的九色鹿共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敦煌石窟的演化历史,欣赏经典艺术,学习敦煌壁画的构图和色彩,并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品里。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剪影的造型手法创作一幅有动物场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和感悟敦煌壁画。
用剪影的造型手法创作一幅有动物场景图。
教法学法故事导入、欣赏感悟、探究方法、创作表现教学活动设计一、情景导入故事激趣:同学们看,这里是敦煌莫高窟257窟,在它的石壁上绘制了一幅关于神鹿的故事壁画,想不想听这个故事?(想)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求国王捕捉鹿王;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见利就立即向国王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告密者得到报应,被投入河里淹死了。
二、视频激趣(德育教育)播放敦煌壁画故事《九色鹿》视频节目(动画制作)。
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要说,请举手。
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指出九色鹿舍己救人;捕蛇人见利忘义。
三、探究方法1、敦煌石窟九色鹿图片欣赏:它的每一段落均附有文字榜题。
显然是继承了汉画的传统手法。
画面以人物为主,衬以山石树木。
土红地色上配以青绿山水,点缀花草,有浓厚装饰风。
画中的建筑物格式、车马形制、骏马形态等,都与汉画中的形十分相似。
画中一共画了九个鹿。
出示课件,寻找敦煌莫高窟的位置,观看莫高窟的外观及第257窟的场景及壁画《鹿王本生图》。
整体感受九色鹿的造型特点:这幅画上画了5只鹿,有什么不同呢?(动态)板书:剪影式构图、动态。
2、对比分析剪影式绘画特点。
简化了鹿身上的细节,让形象更生动。
(简洁)板书:简洁3、对比《鹿王本身图》鹿的形象、剪影图、轮廓线图,引导学生理解剪影式造型。
根据你平时画画经验,画这个剪影只需画出鹿的什么?(轮廓线)板书:轮廓线小结:像这样用轮廓线画出鹿的剪影,是在隋唐以前壁画大师绘制壁画的方法,即剪影式造型。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1. 石壁上的九色鹿4-湘美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了解石壁上的九色鹿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2.学习掌握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3.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自由创意绘画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创造良好学习氛围3.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带领学生进行绘画实践4.督促评价,强化教学效果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理解力2.关注学生绘画的思考和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二、教学重点1.学生对石壁上的九色鹿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掌握2.学生对于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的掌握3.学生对于绘画实践的熟练度和表现能力三、教学内容1. 学习石壁上的九色鹿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介绍石壁上的九色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讲解石壁上九色鹿中的象征意义•带领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发表自己对于石壁上九色鹿的想法和见解2. 学习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笔画和技法•演示水墨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自由绘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 绘画实践•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模仿绘画•学生自由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学生之间交流,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四、教学过程1. 热身•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在黑板上展示石壁上的九色鹿的图片并进行不同的解读2. 学习石壁上的九色鹿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教师讲解石壁上九色鹿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3. 学习水墨画的基本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介绍水墨画的基本笔画和技法,例如线条、笔锋、墨渍等•演示水墨画的基本表现手法,如轻重笔触、水墨渐变等4. 绘画实践•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模仿绘画•学生自由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学生之间交流,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5. 总结•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和要点•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评价五、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估。
《石壁上的九色鹿》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生欣赏《九色鹿》,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学习剪影式造型方法。
2、能仿画一幅有动物场景的壁画作品,具备小组合作及创造想象的能力。
3、使学生能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仿照《九色鹿》(鹿王本生图局部)的造型、构图特点,创作动物场景图。
难点:赏析《九色鹿》(鹿王本生图局部)的造型、构图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交流预习成果师:同学们,老师昨天给大家下发了自主学习任务单,下面我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完成情况。
第一题:什么是丝绸之路?生:师:说得真好。
第二个问题,哪里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生:……师:你的回答得真准确。
我们从古都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经凉州、张掖过嘉峪关便来都敦煌。
映入眼帘的是敦煌鸣沙山南麓的断崖,上面开凿了许多石室,这就是莫高窟。
(师边讲解边出示图片)第三题:对于莫高窟你有什么了解?生:……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呀。
还有两个任务:收集有关九色鹿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还有创编一个九色鹿和其它动物的故事,你们都完成了吗?生:完成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课前预习都非常的认真。
莫高窟的492个洞窟里藏着的都是壁画艺术的瑰宝,这些壁画上画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去欣赏它的美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课件出示257窟图片)同学们请看,这里就是第257窟,在它的石壁上(出示课题:石壁上的)讲述着一只神鹿的故事。
今天付老师用仿画的方式将这幅在石壁上的画带到了我们教室里(教师出示《鹿王本生图》)可是老师不小心把壁画的构图打乱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讲九色鹿的故事,其他同学边听故事边看图,帮老师还原这幅画。
你们愿意帮我吗?生:愿意师:付沛瑶请你来给大家讲故事吧。
生:师:你的故事讲得真精彩!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的上台来复原这幅画呢?(指生上台来摆一摆)师:你们同意他的构图方式吗?生:同意师小结:你们真是一群智多星。
石壁上的九色鹿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称式构图模式,学习剪影式造型。
2.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幅关于九色鹿的壁画,体现出故事性。
3.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展现对称构图,体会合作带来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利用剪影式造型仿画一幅有动物场景的壁画作品。
三、教学难点实践作品有一定观赏性、突出主题、构图合理。
四、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关于敦煌壁画的仿画练习,重点是学习剪影式绘画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实践。
五、教学准备课件、彩纸、油画棒等。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观看敦煌莫高窟壁画的视频,体会壁画艺术的魅力。
2.揭示课题——石壁上的九色鹿(二)了解对称式构图1.课件出示《鹿王本生图》全副作品(根据情节划分为三部)2.引导学生发现故事呈现从左至右再到中间的布局。
3.师小结:《鹿王本生图》是莫高窟中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构图呈现先两边后中间的对称法则,这种对称构图是敦煌壁画中最显著的美学风格之一。
(三)学习剪影式造型1.课件出示九色鹿的照片。
提问:石壁上的九色鹿与生活上的鹿有什么区别?小结:简化了鹿身上的细节,让形象更简洁。
(板书:简洁)2.出示《鹿王本身图》中鹿的形象、剪影图、轮廓线图。
提问:如果让你画鹿的形象,你会先画什么?小结:像这样用轮廓线画出鹿的剪影,是隋唐以前壁画大师绘制壁画的方法,即剪影式造型。
3.小训练:根据课件出示的动物图片和剪影式造型图片进行配对,并说说你配对的理由。
(四)区分主次、突出主体1.出示《鹿王本生图》局部图片。
提问(1)比较画中动物、人物、山,谁大些?提问(2)山居然画的这么小,是画家不会画吗?这样画有什么好处?(突出主体)2.师:除了把主体画的大一些,还有什么其他方式突出主体?3.出示深浅衬托和白边区分的对称图片,引导学生掌握突出主体的不同方法。
(五)创作体验1.分组作业:国王走后,九色鹿又回到了恒河边,它和其他动物过上了宁静祥和的生活。
它又会和其他的动物发生什么故事呢?请用剪影式造型的方法创作一幅有动物场景的壁画。
五年级美术(下册)第十一课《石壁上的九色鹿》一.教学目标1.教学生欣赏《九色鹿》,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学习剪影式造型方法。
2.能用绘本的方式仿画一幅有动物场景的壁画,具备小组合作及创造想象能力。
3. 学生能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勇于发扬和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壁画特点,构建壁画欣赏意识,学会仿画作品。
教学难点:能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剪影式造型并创作完整场景作品。
三、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跟随驼队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驼队的脚步,一起走进祖国的大西北,开启一段神秘的旅行,聆听一段美丽的神话。
师导游解说丝绸之路:从美丽的古城长安出发,经过苍茫荒芜的凉州大地,再看色彩炫丽的张掖,在悠悠的驼铃声中,踏着漫天黄沙,我们到达了敦煌。
看!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敦煌莫高窟。
2.视频介绍,教师解说:莫高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炫丽的光辉。
敦煌莫高窟共有石窟700多个,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每年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赏,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最大的亮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石壁上的九色鹿》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敦煌莫高窟第257窟。
在这块石壁上讲述了一只关于神鹿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石壁上的九色鹿》。
(二)探究发现、构建新知1.动画观赏,了解故事情节。
师:这幅千古流传的壁画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大家想不想去听一听?师:刚才的视频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有谁能简单的概括一下?师:你能在这幅壁画上找出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吗?2.讲述《鹿王本身图》的内容。
师:这只是故事的开端,让我们游走在这幅壁画上,继续听完这个精彩的故事。
师:王宫里王后做了个梦,梦见一只美丽的九色鹿,她想用九色鹿的皮毛为自己做一件衣服,国王为了满足王后的要求,在全国下令,重金悬赏九色鹿的消息。
湘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石壁上的九色鹿》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湘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的内容涵盖了绘画、造型、手工等多种艺术形式。
本次教学的重点是绘画板块中的《石壁上的九色鹿》。
此篇课文描述了一个神秘的石壁画,上面画着一个迷人的九色鹿。
在石壁画的背景下,蕴含了着许多与动物、自然相关的知识,适合第五年级的学生们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了解隐含在石壁画中的文化和知识。
2. 能力目标掌握使用颜色和形态表达意境的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动物的感性认识和表现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培养观察细节和动物形态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产生创作欲望和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介绍石壁画的历史和背景;2.具体讲解石壁画上的九色鹿;3.模仿绘画技法,让学生尝试绘制九色鹿;4.小组交流和讨论;5.展示孩子们的作品。
2. 授课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一睹石壁画的风采;2.细致讲解石壁画和九色鹿画法;3.老师示范绘画技巧;4.学生自行描摹和创作九色鹿;5.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交换意见和反馈。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和具备代表石壁画的图案板;2.注意画纸、颜料、笔头等美术工具的准备;3.教师准备PPT和教案内容,方便上课时的教学。
2. 示范1.通过PPT介绍石壁画的历史和背景;2.分析石壁画中的九色鹿,着重讲解鹿的形态和颜色搭配;3.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绘制九色鹿,讲解每一个步骤中的技巧和要点。
3. 练习1.学生先自由练习,熟悉绘画的过程和技能;2.老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3.让学生形成练习组,协作解决问题,并进行交流。
4. 督促与反馈1.总结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2.四人小组互相评价和反馈,建议提高构思创作的情节特别是表现鹿的特点;3.教师全面检查学生的作品,进行最后的评估与评分。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技法,了解石壁画的历史文化和鹿的各种知识。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石壁上的九色鹿-湘美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古代壁画在传达文化信息、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方面所起的作用;2.通过绘画实践,掌握晕染渐变的技法;3.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的品位。
教学内容本教学着重讲解石壁上的九色鹿的绘画技法,包括色彩运用、晕染透明效果的表现等。
教学准备1.ppt课件或者黑板、粉笔等;2.大幅石壁上的九色鹿图案;3.颜料、调色盘、画笔、水杯等绘画工具;4.相关书籍、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准备ppt课件或者黑板,通过一些题目、图片、信息等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兴趣。
2.引入童话故事《石壁上的九色鹿》的情节、文化背景、古代壁画历史等内容。
二、讲解(20分钟)1.展示大幅石壁上的九色鹿图案,介绍绘画技法、色彩配合、晕染透明效果的表现等内容。
2.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图案的形态特征、颜色特点等,分析和探讨如何运用晕染渐变的技法来表现这个图案。
3.借助ppt或黑板,讲解晕染渐变的技法,如色块、过渡过程、画笔运用等。
三、实践(60分钟)1.学生一人一幅图案进行绘画实践。
2.教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指导和建议,以达到渐进式提升学生绘画能力的目的。
四、总结(10分钟)1.讲解学生绘画作品的亮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绘画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学生作品展示、教师点评互动等方式,形成课堂反馈。
教学成果通过本次绘画实践过程,学生可以掌握晕染渐变技法,进一步了解古代壁画在文化传承和表现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石壁上的九色鹿-湘美版课程简介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石窟艺术的魅力和韵味,同时通过学习壁画《石壁上的九色鹿》这一题材,让学生发现和感受自然和谐的美好,并通过艺术表现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中国石窟艺术的特点和历史2.学习壁画《石壁上的九色鹿》的内容和艺术技巧3.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和认识自然的美好和和谐4.通过艺术创作和表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教学内容1.让学生了解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作品2.讲解壁画《石壁上的九色鹿》的内容和艺术技巧3.观察和分析壁画中鹿的形象、颜色、姿态等特点,了解和认识自然的美好4.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作品,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学习壁画《石壁上的九色鹿》讲解壁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成就,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壁画的独特魅力。
3、观察、分析和思考通过观察和分析壁画中鹿的形象、颜色、姿态等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和谐。
4、创作和表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通过艺术表现,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5、总结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们的收获和成果,并提出后续需要加强的练习和学习内容。
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作品及表现,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
2.通过学生的互动和问答,评估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通过听课记录和观察,评估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美术教育的乐趣和价值,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11. 石壁上的九色鹿7-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九色鹿的传说和文化内涵;2.掌握水墨画的画法;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水墨画的基本技法;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九色鹿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水墨画颜料、笔、宣纸等绘画材料;3.教案课件。
四、教学过程1. 九色鹿的介绍1.概述九色鹿的传说:九色鹿是一种神奇的动物,据说能赐福于人类,并且它的身上有九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寓意;2.展示九色鹿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它的美丽和神秘;3.利用教案课件,带领学生学习九色鹿的文化内涵。
2. 水墨画的基本技法1.向学生介绍水墨画的基本构成要素:点、线、面;2.讲解水墨画的基本线条:虚实、粗细、弯曲等;3.给学生展示一些水墨画作品,引导他们理解水墨画的意境和构图;4.讲解水墨画的颜色应用:用墨、水、颜料的深浅变化来表现色调和明暗。
3. 绘制石壁上的九色鹿1.让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自行想象一幅画面,画面里需要出现九色鹿和一些自然元素;2.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3.引导学生改正不足,以达到完善作品的目的;4.学生利用绘画材料绘制自己想象中的石壁上的九色鹿。
五、教学评估1.检查学生绘制的石壁上九色鹿的作品,看是否符合教学目标;2.对作品进行点评,指出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更多的水墨画和文化知识;2.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九色鹿的历史、文化、传说等方面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九色鹿为主题,设计了水墨画的构成、技巧与方法,带领学生认识到水墨画的独特魅力。
选用小组想象,让学生志同道合,互相扶持,互通有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尽情发挥和表现自己的创意。
在评估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分析,既能发现学生的感性和创造力,又能指导学生发现和改正不足,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湖南美术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石壁上的九色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学生欣赏《九色鹿》,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学习剪影式造型方法。
2.能用绘本的方式仿画一幅有动物场景的壁画,具备小组合作及创造想象能力。
3. 学生能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体会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表现出对世界多元化的珍视与认同。
教学重点了解壁画特点,构建壁画欣赏意识,学会仿画作品。
教学难点能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剪影式造型并创作完整场景作品。
教学准备了解有关壁画的知识。
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情境导入,对比分析,方法探究,尝试体验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讲《九色鹿》的故事,布置学生查阅敦煌莫高窟,了解基本资料。
这个人叫调达,有一天他不慎落水,被一只身上有九种颜色的神鹿救起,九色鹿告诉调达,千万不要把这件事情说出去,调达发誓,绝对不说,否则身上长满烂疮。
前面两幅讲了救人,感谢。
接下来小组讨论,找出其它故事情节。
学生准备:这个国家有一个特别爱美的皇后,一天,她梦见自己穿上一件九色鹿皮做的大衣,特别美,就让国王悬赏寻找九色鹿,调达禁不住悬赏的诱惑,偷偷到皇宫里告了密。
(告密)于是,国王带人来捕捉九色鹿。
九色鹿发现,原来是调达告的密。
(包围)九色鹿便向国王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国王听了很感动,下令不能再追捕九色鹿。
这个时候,调达遭到了报应,他身上长满了烂疮,很快死去。
(诉说)故事告诉我们要(懂感恩,讲信用)二、情景教学,引入体验1.师解说,“丝绸之路”。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石壁上的九色鹿》三、方法探究,综合体验(一)师生互动,初步赏析,板书1.动画观赏,了解故事情节及对号入座为什么画家要把故事的结局放在画面的中间呢?打破传统的顺序安排,将故事的高潮(九色鹿的诉说)放在画面中心位置。
考虑到壁画给观者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观者注意,再使其依次找到故事情节,阅读整个故事。
这种技法十分灵活,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2.欣赏作品,发现动态变化3.比生活中的鹿,初探造型特点4.师示范剪影式造型(形体轮廓)5.活动一,学生初步尝试造型(二)作品赏析,深入体验1.进一步作品探究,感知色彩魅力2.关注背景,“散花”装饰3.学生作品对比,探索涂色技巧四、创作表现,感悟体验1.出示课件字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挥想象,小组合作,新编九色鹿故事2.学生创作,市巡视指导五、作品展示,升华体验1.学生故事展2.自评、互评、师评六、拓展延伸,多元体验1.剪影式造型在各类艺术中的应用2.唤起学生对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
小学美术湘美版五年级下册《石壁上的九色鹿》教案胡林小学------熊宁华教材分析:课文以《鹿王本生图》为代表,让学生接触我国壁画艺术的基本造型方法与装饰手法,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剪影式造型手法创作出有动物的场景画。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我国悠久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品味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1.通过九色鹿壁画的欣赏,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学习剪影式造型方法和壁画的配色方式。
2.掌握剪影式绘画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合作中完整的描绘出有动物的场景画。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造型认识方面有了很多提高,但由于对事物的了解增多,会自主要求画得很像,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画法不够大胆,太过拘于细节。
而本课的学习却要求学生放弃细节注重大体轮廓,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表现力,需要松开学生心灵上的绳索,讲求多种策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大胆尝试体验以获得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1.学习九色鹿的画法特点,学会剪影式绘画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实践,仿画出有动物的场景画。
2.运用剪影式的画法,把握动物的外形和动态特征,能画出动物的不同姿态。
【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导入1.提问导入:孩子们,你们知道莫高窟在哪儿吗,学生回答:甘肃省敦煌市。
2.视频展示:不错,我们从古都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一路西行,经凉州、张掖,过嘉峪关便来到敦煌。
映入眼帘的是敦煌鸣沙山南麓的断崖,上面开凿了许多的石室,这就是,(敦煌莫高窟)3.搜集资料:你们对莫高窟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相互交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石壁上的九色鹿。
请翻开书38页,看到第11课。
(揭示课题《石壁上的九色鹿》画出九色鹿外形)【活动】作品欣赏1、(其实老师在课前所讲的故事就来源于这幅壁画。
你能根据故事在画面中找到救人、谢恩、告密、围猎的场景吗,(学生回答,发现画面从左右向中间发展的对称构图原则)(板书:构图对称)2、(画面中一处一个场景,把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表现了出来,这是运用的什么绘画形式呢,(连环画的形式)运用连环画的形式有什么好处呢,答:能让我们感受到故事情节很完整。
第11课石壁上的九色鹿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敦煌石窟的演化历史,欣赏经典艺术2.学习敦煌壁画的构图和色彩,并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品里教学重点:赏析敦煌壁画。
教学难点:学习敦煌壁画的颜色。
教具准备:九色鹿的故事,绘画工具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恒河旁边,住着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
九色鹿每天到河边吃草喝水,这儿有它的一个好朋友,那是一只乌鸦。
有一天,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九色鹿看到了,赶快跑到河边,不顾危险,掉进河里去,把那个人救上岸来了。
那人要谢九色鹿,九色鹿摇摇头说:“我救你,不是为了叫你谢我。
你回去吧,只要你不告诉大家。
”说完话,就回去了。
那个人说:“一定、一定,我什么也不告诉人家。
”说完话,就回去了。
这个国家的王后,一天夜里做了个奇怪的梦,看见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他的角像雪一样白。
她醒来对国王说:“我要九色鹿,拿它的皮做坐垫,您快给我找来。
要不,我就要死了。
”国王告诉全国的老百姓:谁能找到九色鹿,就分给他半个国家,还给他满满一盆金子。
可是谁也没见过九色鹿,谁也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只有一个人,就是九色鹿救了他的那个人知道。
他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有满满一盆金子,还分到半个国家呢!”他跑到王宫里,让国王带上兵马和他一起去捉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正伏在地上打瞌睡,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只乌鸦,站在树枝上,看见远远问那个人:“九色鹿救了你,你为什么反而要害他呢?”那个人说不出话来。
国王叫他的士兵让开一条路,把九色鹿放了,并且下了个命令:“以后,谁也不许来捉九色鹿。
”那个人呢?他没有拿到满盆的金子。
也没有分到半个国家。
国王叫士兵把他绑起来,扔到恒河里去了。
二、石壁上的九色鹿1.敦煌石窟九色鹿图片欣赏2.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种种情节: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求国王捕捉鹿王;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报应,身上长癞,口中恶臭。
第11课石壁上的九色鹿
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敦煌石窟的演化历史,欣赏经典艺术
2.学习敦煌壁画的构图和色彩,并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作品里
教学重点:赏析敦煌壁画。
教学难点:学习敦煌壁画的颜色。
教具准备:九色鹿的故事,绘画工具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恒河旁边,住着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
九色鹿每天到河边吃草喝水,这儿有它的一个好朋友,那是一只乌鸦。
有一天,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九色鹿看到了,赶快跑到河边,不顾危险,掉进河里去,把那个人救上岸来了。
那人要谢九色鹿,九色鹿摇摇头说:“我救你,不是为了叫你谢我。
你回去吧,只要你不告诉大家。
”说完话,就回去了。
那个人说:“一定、一定,我什么也不告诉人家。
”说完话,就回去了。
这个国家的王后,一天夜里做了个奇怪的梦,看见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他的角像雪一样白。
她醒来对国王说:“我要九色鹿,拿它的皮做坐垫,您快给我找来。
要不,我就要死了。
”国王告诉全国的老百姓:谁能找到九色鹿,就分给他半个国家,还给他满满一盆金子。
可是谁也没见过九色鹿,谁也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只有一个人,就是九色鹿救了他的那个人知道。
他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有满满一盆金子,还分到半个国家呢!”他跑到王宫里,让国王带上兵马和他一起去捉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正伏在地上打瞌睡,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只乌鸦,站在树枝上,看见远远问那个人:“九色鹿救了你,你为什么反而要害他呢?”那个人说不出话来。
国王叫他的士兵让开一条路,把九色鹿放了,并且下了个命令:“以后,谁也不许来捉九色鹿。
”那个人呢?他没有拿到满盆的金子。
也没有分到半个国家。
国王叫士兵把他绑起来,扔到恒河里去了。
二、石壁上的九色鹿
1.敦煌石窟九色鹿图片欣赏
2.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种种情节:
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
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求国王捕捉鹿王;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报应,身上长癞,口中恶臭。
每一段落均附有文字榜题。
显然是继承了汉画的传统手法。
画面以人物为主,衬以山石树木。
土红地色上配以青绿山水,点缀花草,有浓厚装饰风。
画中的建筑物格式、车马形制、骏马形态等,都与汉画中的形十分相似。
三、作业要求:欣赏《九色鹿》的造型特点,尝试用剪影的造型手法创作一幅有动物的场景图。
四、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一、敦煌石窟的色彩分析:
敦煌壁画色彩极为鲜明,它主要体现在壁画的整体色彩方面、局部补色等。
敦煌壁画在色彩
纯度方面要求较为严格,通常情况下,在补色对比方面,采用的是橙色跟蓝色,抑或是绿色跟红色;局部补色时,所采用的是蓝紫跟金黄,还有壁画变色之后的白色跟黑色。
绘画刚开始,含有铅白元素的红色会逐渐变化成为暗灰色,但是绿色却依然如昔,大放异彩。
因此,色彩变化之前,在补色对比结构方面,大多采用的是绿色跟红色,两者明晰度较高,色彩相近。
在敦煌壁画中涉及的色彩较多,它是将补色视作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多种色彩作以适宜安排。
此种较为复杂化的色彩结构,加之同样极为复杂的建筑结构,显现出古代画工的细腻与精致。
古代画匠在绘制初期,都是依靠自身本能找寻绘画色彩的自然对比。
除此之外,因为面积等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画匠在安排绘画色彩时,有时候需要对同样补色的地方作以处理,有时候要对不一样的复调补色作以处理,如此一来,色彩能够有效混合,呈现出精美之效。
与此同时,黑白对比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壁画在色彩明度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加之洞窟面积很大,如此一来,诸多变色画面中的黑白对比将会产生色彩上的互补,这就是敦煌壁画所特有的补色对比结构。
二、学生作业
1.学生完成涂色。
2.教师巡回指导。
三、作品展示
四、课堂小结: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
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至元代(1271—1368)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
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板书设计:
石壁上的九色鹿
雕刻浮雕半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