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

第五讲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

第五讲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
第五讲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

第五讲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课后思考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包含()个要件。

A、3

B、4

C、5

D、6

2、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区别主要是()。

A、犯罪主体不同

B、犯罪客体不同

C、实施方式不同,侮辱除能用口头或文字方式实施外,还可用暴力

D、实施手段不同,诽谤靠捏造事实并公然散布,侮辱则不要求此

3、一日,李某看到积怨已久的黄某(女)在街上购物,遂大骂黄某。李某还不解气,为了让黄某当众出丑,他扭住黄某,用剪刀把黄某的头发剪掉了一大半。黄某羞愧难当,自杀未遂。李某的行为就构成了()。

A、诽谤罪

B、侮辱罪

C、故意伤害罪

D、报复陷害罪

4、王某是某单位的技术员,精心钻研业务,成绩突出,受到单位多次表彰和奖励。张某嫉妒在心,暗地里多次在单位附近张贴小字报,捏造王某与某女有不正当关系的传闻,导致王某的妻子误以为是事实,并与其离婚。张某的行为就构成了()罪。

A、侮辱罪

B、诽谤罪

C、故意伤害罪

D、报复陷害罪

如果经法医鉴定后,看该损伤是否构成轻伤、重伤.如果该损伤已经构成轻伤或重伤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规定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也就是要被判刑的。

5、我国刑法分别规定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

A.侮辱罪

B.诽谤罪

C.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D.虐待罪 E侵占罪

6、某报社在一篇报道中披露某女影星甲曾做过不光彩的事情,致使甲备

受歧视。甲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跳楼自杀未遂,但造成终身残疾。该报社的行为()。

A.是如实报道,不构成侵权 B.侵害了甲的隐私权

C.侵害了甲的生命权 D.侵害了甲的健康权

7、某画家请某演员为肖像模特儿,每次给该演员劳务费500元,但并未声明肖像将出版,后该演员在画册中发现自己的裸体肖像,遂起诉至法院,法院认定画家侵犯了演员的下列人身权( )。

 A.名誉权和肖像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著作权

8、某夫妇在儿子甲周岁生日时到乙照像馆为儿子拍照留念,乙照像馆保留了该照片底片,随后出卖给个体户丙用以制作挂历,丙随后又将其卖给护肤品生产商丁,用以进行广告宣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丁均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B.乙、丙侵犯了甲的肖像权,但丁不构成侵权

C.乙、丁侵犯了甲的肖像权,但丙不构成侵权

D.丙、丁侵犯了甲的肖像权,但乙不构成侵权

9、甲年过三十未婚,暗恋同事乙。一日,甲在乙门外拾得一本像册,发现正是乙的影集,如获至宝,将其照片悬挂于室内鉴赏,并利用电脑合成技术,将自己的照片与乙的照片合成在一起,制作成画册,题名为“爱的宣言”,向朋友炫耀。甲的行为()

A、侵犯了乙的财产所有权

B、侵犯了乙的肖像权

C、侵犯了乙的名誉权

D、侵犯了乙的隐私权

“物权”与“财产权”、“财产所有权 ”(不包括精神产品)的区别

答案:1、 B 2、CD 3、B 4、B 5、ABCDE 6、B 7、 A 8、A

9、BCD

二、判断题

1、隐私权主体可以放弃隐私权并因此获得报酬。()

2、新闻报道一旦涉及他人隐私,就会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

3、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范围比普通人小。()

答案:1、√ 2、× 3、√

三、名词解释

新闻侵权新闻侵权法名誉权隐私权

诽谤侮辱特许权肖像权

四、问答题

1、新闻侵权行为有哪些构成要件?

2、诽谤和侮辱有什么区别?

3、怎样对新闻侵权指控进行抗辩?

6、新闻传播活动中容易发生哪些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怎样避免侵害他人隐私权?

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中国现行《刑法》有四项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 )和( )

2、新闻侵权行为的四项构成要件为( )、( )、( )和( )。

3、按国际诽谤法原则,( )、( )和( )三项全面抗辩理由被称为在诽谤案中保护新闻传播的“三大保障”。

4、某甲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境外某报记者非法提供尚未公布的领导人重要讲话稿,在境外刊出后,影响极坏。某甲的行为构成了 ( )罪。

二、判断题

1、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书,虽然不是规范性法律文件,但可以作为法律渊源。( )

2、电影电视分级制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一个由论证、确立到完善的过程。( )

3、1993年《 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是我国大陆目前有关名誉权案和新闻侵权案最为系统的一个法律规范性文件。( )

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五条的规定,死者的名誉保护延至死者死后50年为止。( )

5、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范围比普通人小。( )

6、“夫妻家中看黄碟”事件中的夫妻在家中看黄碟的行为违法。( )

三、名词解释

新闻传播法 新闻审判 淫秽物品 名誉权 肖像权

四、案例分析

某医院在一次优生优育的图片展览中。展出了某一性病患者的照片,并在说明中用推断性的语言表述该患者系性生活不检点所致。虽然患者眼部被遮,也未署名,但有些观众仍能辨认出该患者是谁。患者得知这一情况后精神压力过大,悬梁自尽。为此患者亲属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医院。

请问:医院这一行为侵害了患者的哪些权利,为什么?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经历了从原始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再唐以前,主要的传播方式分两种,即文字载体和非文字载体。在唐以后,新闻活动逐渐形成体系,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里,封建极权统治下的新闻传播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及时的特点们这些朝代无不加大对新闻传播的管理制度,使之成为辅助统治的工具。在各自的特点之下,又形成完整的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并长期存在。〔2〕生产力与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传播手段不断提高。 〔3〕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民办“小报”长期依附于官报,虽有民办之名,但无民办之实,既无评论,也很 少有来自民间的信息。 关键词:新闻传播口头传播实物传播新闻传播的制度特点. 特点一:形成年代久远,文字载体与非文字载体并行,长期存在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在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唐朝为分界线划分。在唐朝之前,新闻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非文字载体,文字载体是次重点传播方式。在非文字载体中,拟态与手势在古代的社会里被广泛使用,大量存在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闻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古老的传播方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社会信息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实物传播,特定借代物的广泛使用,说明新闻传播的方法途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传播活动的频繁和传播技术的进

步,逐渐就形成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传播。媒介形态的丰富,使人们的新闻传播活动在更宽泛的地域内进行,传播更为丰富的思想文化。 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邮驿制度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系更加完善。在汉朝时候出现了“邸”这一机构,但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在此后的三国魏晋时代,由于战乱频繁,政府对邮驿制度十分重视,广设驿站就是其表现之一。在这期间,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但为了及时获取军事信息,及早作出战略准备,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被继续沿用,并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进入唐朝以后,开始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出现政府官报—进奏院状。此后,有出现了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报纸作为一种辅助统治的工具开始被使用在政治军事方面。除此之外,还有烽燧,露布,檄文,榜文和告示,刊登的内容,都是人们政治社会生活中关注的焦点。时间推进到宋代,就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随之还出现了新闻检查的制度。与唐的进奏院状相比,它的制度更成熟,具有更多报纸的特征和封建政府官报的色彩。在宋代逐渐形成的城市经济中,商品活动活跃,由于对商品信息的需求,在民间出现了小报,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信息传播。但它在很大的程度上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局面,满足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治信息的需要,也得到了一部分的支持,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但实传播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随着印刷术的改进,书记被大量的印制,这就是的新闻传播的规

第五讲 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

第五讲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课后思考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包含()个要件。 A、3 B、4 C、5 D、6 2、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区别主要是()。 A、犯罪主体不同 B、犯罪客体不同 C、实施方式不同,侮辱除能用口头或文字方式实施外,还可用暴力 D、实施手段不同,诽谤靠捏造事实并公然散布,侮辱则不要求此 3、一日,李某看到积怨已久的黄某(女)在街上购物,遂大骂黄某。李某还不解气,为了让黄某当众出丑,他扭住黄某,用剪刀把黄某的头发剪掉了一大半。黄某羞愧难当,自杀未遂。李某的行为就构成了()。 A、诽谤罪 B、侮辱罪 C、故意伤害罪 D、报复陷害罪 4、王某是某单位的技术员,精心钻研业务,成绩突出,受到单位多次表彰和奖励。张某嫉妒在心,暗地里多次在单位附近张贴小字报,捏造王某与某女有不正当关系的传闻,导致王某的妻子误以为是事实,并与其离婚。张某的行为就构成了()罪。 A、侮辱罪 B、诽谤罪 C、故意伤害罪 D、报复陷害罪 如果经法医鉴定后,看该损伤是否构成轻伤、重伤.如果该损伤已经构成轻伤或重伤依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规定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也就是要被判刑的。 5、我国刑法分别规定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 )。 A.侮辱罪 B.诽谤罪 C.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D.虐待罪 E侵占罪 6、某报社在一篇报道中披露某女影星甲曾做过不光彩的事情,致使甲备 受歧视。甲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跳楼自杀未遂,但造成终身残疾。该报社的行为()。 A.是如实报道,不构成侵权 B.侵害了甲的隐私权 C.侵害了甲的生命权 D.侵害了甲的健康权

第一章 新闻传播法概述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概述 一、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最初表现为法的正式性。法的正式性又称法的官方性、国家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从形成方式来看,法总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非经法定机关按程序产生的文件,不具法的效力。从实施方式来看,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一般而言,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但国家强制不可缺少。从表现形式看,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近代以来法的表现形式日益趋于规范化,包括法律文件的格式、名称、术语、结构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法的正式性表明法与国家权力存在密切联系,法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法的本质其次反映为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首先,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这种意志由于形成于与社会相脱离的国家,因而具有统摄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优势,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一旦获得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立即具有了由公共权力保证的、全体社会成员一体遵循的效力;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由于国家形成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历史时期,因此,它必然反映阶级对立时期的阶级关系。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就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社会性。法的社会性是指法的内容是受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也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产力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包括法律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就提供了一个将法律置于物质的、能动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按照这种观点,国家不是在创造法律,而只是在表述法律,是将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等在内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社会需要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并运用国家权威予以保护。所以,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系社会本身的存在的制度和价值。法律就是社会规范之一。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不同于自然法则和技术规范。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自然现象的存在与人的思维和行动无关。社会规范是理性的个人行动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现象。技术规范的调整对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规定人们如何使用自然的力量和生产工具以

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公民权利知识点

八下道德与法治第三课公民权利知识点 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 P32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确认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是宪法的核心价值。 第三课公民权利公民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①政治权利和自由,②人身自由,③社会经济权利,④文化教育权利,⑤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⑥对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等。 P33 1.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 P33 2.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 P34 3.依法行使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意义:我国公民依法行使这些政治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5.我国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出哪些规定?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P34 6.公民监督权的表现: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

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P34 7.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性或意义: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P34 8.人身自由的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P35 9.人身自由的意义(作用):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10.人身自由的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1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或以其它方式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P36 1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规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传史第一章(一)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殊媒介是 C A旗鼓B烽烟C木铎D结绳 2、商周时的金器多用于 D A、纪事 B、占卜和祭祀 C、歌功和颂德 D记录帝王诏书和国家常法 3、汉代邮驿制度中中央政府部门所设主官是 A A大鸿胪B郡邸长丞C、御史D、公车司马令 4、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影响较小的是 C A造纸术B、印刷术C、重农抑商政策 D、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5、《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A A戈公振B孙樵C焦中栋D周麟之 6、下列哪一个不是唐代官报发行机构的曾用名 D A上都留后院B上都邸务留后院C上都知进奏院D京塘 7、唐代的士人传播活动有 D A书信、邮驿B著述和烽烟C赋诗和说唱D 题壁和著述 8、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以后负责“邸报”的发报工作的是

A A进奏院和进奏管B中枢部门C枢密院D中书 门下 9、宋代“邸报”的读者不包括 D A少数藩镇长官B京朝官C广大士大夫知识分子 D普通民众 10、宋代“邸报”内容与明代不同的是 D A皇帝起居和诏旨B官吏任免C军事情报D社会新闻和刑罚 二、填空题 1、中国开始有“逐日调报朝廷事”的官报时间(早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2、现存唐官报是(1900)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唐僖宗)年间( 进奏院状)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3、宋“邸报”发行机构(都进奏院)由(门下省给事中)领导,职责是(收受和传递官文书) 4、宋代的驿递分(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 5、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小报”)始见于(宋代) 6、明“邸报"的别称有(邸钞、朝报、京报、除目) 7、明《天变邸钞》里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8、清民间报名的大量出现和盛行,很可能是(乾隆中叶)以后的事 9、清民间报房最早的是(公慎堂)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禁止非法出版【P30】 定义:未经批准的出版物和出版活动都是非法的。非法出版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在我国都是严格禁止的。 1.非法出版:非法出版物是指未经批准印制的出版物。 非法出版物的七种形式: 1)伪称根本不存在的出版单位印制的出版物 2)盗用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名义印制的出版物 3)盗印、盗制合法出版物而在社会上公开发行销售的出版物 4)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不署名出版单位或署名非出版单位的出版物 5)承印者以牟取暴利、非法利润为目的,擅自加印、加制的出版物 6)被明令解散的出版单位的成员,擅自重印或以原编辑部名义出版的出版物 7)其他非法出版单位印制的供公开发行的出版物 2.非法出版行为及处罚 1)未经批准擅自出版报刊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4)盗印报刊 新闻传播与肖像权【P51~53】 1.定义: 肖像:是公民以面部为中心的形态和神态的客观表现形式 肖像权: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 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1)一般的侵权行为: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侵害他人肖像权;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侵害他人肖像权 2)网络上的侵权行为 移花接木:是将别人的照片作带有商业目的甚至是色情目的的使用,不仅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更有可能触犯他人隐私权。 恶意侮辱他人肖像:是指故意拍摄、制作丑化自然人形象的作品的行为等 擅自创制他人肖像:是指未经肖像权人许可,改编、创作他人肖像也构成侵权 以上侵害肖像权的方式往往并不单独运用 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 A.对于当于国家领导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演员、运动员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为了报道其活动和事迹 而使用其肖像,不构成侵权 B.使用参加集会、游行、仪式、庆典或其他公共活动的人的肖像 C.国家机关为了执行公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D.为了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公民的肖像 E.为了行使正当舆论监督而使用他人的肖像 F.为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而有限地使用公民的肖像 G.基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使用。这种使用是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而进行的

法律在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中的作用

法律在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中的作用

法律在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中的作用 国家权力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因为拥有一定的资源或者优势而得到的支配他人或者影响他人的力量,是一种保证集体组织系统中各单位履行有约束力的义务的普遍化能力。而权利则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权利是在人与人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中存在的,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 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具有一致性。首先,表现为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而国家权力的情形则不相同,在最初不存在权力,后来由于人的认识发展和社会的逐步形成,一些社会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的人来担任和管理,当初行使这种权力的主体是全体氏族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委托的氏族首领,他享有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力量,这就是最初的权力。其次国家权力是为了维护公民权利而产生的,在私有制社会产生全力和义务出现以后,权利经常会遭到侵犯,这时便需要产生一种公共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这就是国家权力的雏形。最后,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权力,由于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也由于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实现权利,因此相对于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就是手段和工具,否则便是对权力的反动和对权利的否定。 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和人类利益的逐步发展,国家权力的主动性便使它具有情势的变动的潜在本性,国家权力的支配性表现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它可以要求人们作出某种行为,包括允许人

们做什么,要求人们做什么和禁止人们做什么,而且任何权力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以相应的服从的存在作为条件。因此,在国家权力触角所及的领域,如果放任其肆无忌惮,便会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公民权利,这便与国家权力的人民性背道而驰,国家权力的人民性是指国家权力是人民权利或者说人民权利的产物,来自于人民的让渡和人民的授权,这也就是主权在民的体现,人民的权利高于国家权力,任何国家权力都必须最终归结到对人民负责上来,至少在应然的意义上应当如此。权力的人民性决定了权力必须收到人民意志的法律约束。当权力的人民性和权力的支配性即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发生冲突时,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权利呢?就必须发挥法律的作用。法律是社会利益的调整器,能够以其特有的强制力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实现对各种互相冲突、摩擦甚至对立的利益关系进行筛选、评价和平衡,以最小的成本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合理性原则在我国作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已成为通说,它是基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而提出的,是指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仅要合法而且应当合理、客观、公正。合理性原则产生的原因是基于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和广泛适用。从形式上看,行政主体基于法定范围内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所产生的自由裁量行为都是合法行为,即使在客观上背离了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不良后果也仅属于不当的行为,不产生违法的问题;但同时又应当注意到,严重不当的行政行为也会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正因为如此,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同样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仅应当合法,而且应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演变情况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发展演变情况 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敦煌进奏院状”: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间新闻传播活动日趋活跃,开

信息题2020年二轮专题强化练(5) 公民权利与政府职责

专题强化练(五)公民权利与政府职责 一、选择题 1.我国提出,到2020年,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高。这一要求() ①符合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表明公民的政治权利受到国家保护 ③体现了对公民平等权利尊重 ④体现了公民平等地享有基本民主权利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B要求符合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体现了对公民平等权利的尊重,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涉及公民的政治权利,排除②;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这一权利在材料中也未涉及,排除④。 2.网络社会,身份虚拟,使一些人毫无忌惮,常常铤而走险。侵权行为,为者众多,使一些人怀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屡屡以身试法。因此,要从根本上用好微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弊端,还需要真正从观念上、制度上,将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对接,形成网络社会也是责任社会的共识。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国家要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②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④公民履行义务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B②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需要从观念上、制度上将网络与现实社会对接,说明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入选。③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形成网络社会也是责任社会的共识,说明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入选。①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公民要行使权利的时候要履行义务,而并不是仅仅强调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排除。④观点表述错误,公民履行义务并不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排除。 3.(2019·广东湛江市第二次测试)2019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实施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对涉及村级权力的事项进行整理,明确每个事项的名称、责任主体、操作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圣才出品】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答:(1)中国古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 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它不是印刷制品。孙樵所看到的,也只是流传于当时社会的它的零散抄件。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鉴于前此的古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2)“归义军进奏院状” 20世纪80年代,先后发现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各藏又一份唐代归义军的进奏院状(因当时归义军的节度使驻所在敦煌,因此也称“敦煌进奏院状”)。 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前后,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主要内容为报告归义军派往京城的专使晋见皇帝及与大臣们交涉的情况。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的进奏院状是唐僖宗乾符五年左右,驻京城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其内容为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的活动情况。两者都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的。 从进奏院的角度看,这两份“状”都是发给其主官的文书。但两者的内容并不是朝廷公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民权利》知识点复习(20200608165818)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公民权利》知识点 复习 第三课公民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权利 受宪法和法律特殊保护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及具体内容包括: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 本政治权利,行使这些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 的基础。 政治自由: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监督权: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 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 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十八周岁;未被剥夺政治 权利。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意义?

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 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身自由的含义及地位 含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 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地位:人身自由 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 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内容: 人身自由不收侵犯: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 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 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 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人格尊严不 受侵犯: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 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 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 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 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人格尊严权内容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5公民权利与政府职责教案2(京津琼)

第二课时主观题对公民和政府问题的考查 一、主观题对公民问题的考查 1.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公民做某事的原因或意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公民应该怎样做某事。 (2017·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我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地方政府通过资金补助、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层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2016年1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该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同时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确立为法定原则,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 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政府、人大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当前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特点。 [解题思路]

[题型技法] 体现类主观题 体现类主观题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要求学生分析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知识点的”“材料体现了××范围内的哪些道理”。 (1)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关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整体感知、厘清层次、抓住关键词、明确重点。 (2)把握题干的联结语,如“这个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体现了”等,从给出的事例中归纳相应的道理。 (3)组织答案的方式有两种。 ①将书本知识放在答案要点后面。如“××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材料怎样(如何)体现什么道理”类设问,答案表述方式是“事实材料的概述+关联词+教材规范语言”。(思考问题的常用方式) ②书本知识或原理放在前面。如“××原理(或某一具体知识)在材料中如何体现”“用××原理(或某一具体知识)分析上述材料”类设问,答案表述方式是“设问或书本中明确的原理或知识+事实材料的概述+体现了这一点”。(答题常见形式) 为什么要让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应该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1.为什么要让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1)从公民自身角度分析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能够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③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 ④结合材料,分析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或者民主监督的意义。 (2)从其他角度分析(如果题目设问或材料涉及政府、党、人大等) ①政府角度:政府的性质、宗旨和工作原则,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接受人民监督等。

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论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唐宋元明清时期新闻传播带给我的启示 唐朝作为最早出现报纸的朝代,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自唐朝以来出现了进奏院制度,而进奏院制度的出现亦推动了最早的报纸——官报的产生和发展。唐代中期,开始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设置颇为广泛。而这些节度使,管辖领域辽阔,拥兵自重,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巨大隐患。这些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邸,而这些节度使所设的邸也许正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记者站或者驻京办事处之类。这些在京城设立的办事机构的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而唐代的进奏院的职权远比“通奏报、待朝宿”的汉邸宽泛。在进奏院当差的进奏官可以查问一些行政事务,参与朝廷的盛典活动和将京师消息通报给所属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允许进奏官向地方传发京城消息,加之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地方上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这进奏院状报就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唐代的报纸,早由地方诸道派驻京都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虽已具备印刷报纸的物质条件,但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吸取唐朝、五代的教训,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加强对官报的控制。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央集权控制文化宣传导向。宋代“邸报”就是宋朝的官报,从唐朝时期出现的官报到了宋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的制度,是宋代报纸的一大特点。 宋朝仍有进奏院,但新闻传播情况有了发展和变化。宋朝时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进奏官由朝廷委派。当时行政单位,全国分为15个路,路下设府州、军、监等行政单位,朝廷直接任命150名进奏官,分管各州奏报。 上都进奏院属宋代中书、门下、尚书三个最高行政机关中的门下省领导。一方面加强了新闻发布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更加严格控制了发布新闻的内容。与

论新闻传播与公众知情权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2 一、公众知情权(一)知情权的内涵 知情权,又称知晓权、获知权、了解权等,指公民拥有了解世界变动,尤其是政府所作所为的权利。① 公众的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 的属性。 公众知情权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形式。消极权利是指对于已经公开的信息,公众可以自由的寻求、获取,国家、社会、他人只是承担了(消极的)不予非法干预、妨碍的义务。积极权利是指有关信息本来是应当让公众知悉的,但是它被控制在特定单位或人士的手里,公众的知情权就必须借助特定单位或人士的积极行为才能实现,即特定单位或人士负有向公众公开信息的义务。 ② 如同任何自由权利一样,公众的知情权是有边界的。例如,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公共信息不得公开。 (二)我国公众知情权的权源 我国《宪法》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学术上,言论、出版自由被归结为表达自由的概念。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理论上与言论自由共生。国际人权公约规定,表达自由包含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了解情况是表达意见的前提条件,且保障表达自由必须保障他人接受表达内容的权利,故知情权被认为是从表达自由中引申出的一项“潜在”的权利。 《宪法》还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第2条);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3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接受人民的监督(第27条);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的权利(第41条)等。而公众的知情权是实现上述民主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此外,我国相关法律及行政法规亦对公众知情权进行规定。例如,《土地管理法》规定,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公告;《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从整体上对政府信息公开作出了规定。 综上所述,国际公约与我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同构成了我国公众知情权的权源。 (三)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性 身处纷繁复杂的大众社会之中,公众时时刻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的在社会中生存,人们需要通过不断地获知周边环境的信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对自身和社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下一步行动方针。这一切都表现为公众知情权的满足。 在正常信息不足或不确切的时候,如突发性公 论新闻传播与公众知情权 宋一苇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 要】知情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保障公众知情权是新闻传播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任务。新闻传播环 境因素对媒介知情权乃至公众知情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当前新闻传播环境下,当务之急是保证媒介及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关键词】知情权公众新闻传播媒介【中图分类号】DF2,DF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01(2012)02-0032-03 ①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157页。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3页。【收稿日期】2012-02-15 【作者简介】宋一苇(1991-),女,安徽黄山人,四川大学2009级新闻专业优秀本科生。 No.2,2012 General No.59,Vol.11 2012年第2期第11卷(总第59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32

新闻传播的受众——受众的权利

新闻传播的受众——受众的权利 定位: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新闻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信息、媒介及传播效果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传授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因素。受众对 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活动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 量、电台的收听率和电视台的收视率 受传者的特征:1、受传者是无定向的、模糊的 2、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的对各个媒体进行比较分析 3、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新闻信息的传播接受不具有强制性 4、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受众对信息的心理反应和行动 5、在新闻信息的传授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反应,他们所表示的意见及其所 采取的行动,构成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反馈的来源 6、受众既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又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的一员,其行为受 群体制约 7、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以后,出于一定的心理需求和人际关系会向他人转述 特征新趋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是编辑”,既是受传者,优势传者;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既具有受者 的角色特征,又具有传者的角色特征 受众的特点(荣):1、广泛性 成员组合和地域范围的广泛性 2、混杂性 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的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度 3、隐蔽性 受众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隐蔽的存在 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1、政治经济期待 传播者期待自己所选择的信息和所发表的意见能为受众所接受,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呢过为受众所认同,从而巩固与提高自己及所在媒介在社会上的威望,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所期待的各种经济、政治的或者其他的功利收益 2、文化规范的角色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有选择的信息传递,为受众接手之后能成为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使受传者体会和感觉到社会认同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并去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组织期待或团体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的传播活动,把受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受众成为自己指挥或指导下的团体的一员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媒介类别分类: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照接触的新闻媒介分类:稳定受众、不稳定受众 3、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分类:一般受众、特殊受众 4、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潜在受众 5、按照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的确立:受众的区域定位、受众的职业和身份定位、受众的年龄定位、受众文化定位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_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 ——— 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应克复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我国政治现代化所亟待解决的一个基本政治关系。 “公民”这一概念是舶来品。中国本土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反映截然不同的政治关系与政治意识。公民是民主政体下的主体或主宰。臣民与子民则是专制政治下的被统治者、被奴役者。 近代中国虽引进了公民概念,并将它运用于宪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次所颁布的宪法,都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但在实践上,并没有确立公民意识,更无有保障公民权利。社会仍然是以权力为上,以官吏为本。强大的、无所不包的国家权力往往将公民的神圣权利冲击得落花流水。不仅在建国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如“反右”运动、“反右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等)公民权利均横遭践踏,即使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公民的基本权利仍无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当然,不可否认,情况比前30年有了改善。 确立与国家权力相独立的个人权利是 近代民主的最大成就 讨论民主政体下国家与公民的关系,首先看看西方国家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在西方,公民在国家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权的概念才逐渐滋长并终于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不可动摇,为以后新兴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了理论基石。但是,即便如此,公 民的地位,在以后的某些时期仍受到过挫折。譬如,法国大革命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再如,法西斯极权统治时期、斯大林统治时期,人权都曾横遭剥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从思想根源上加以寻索,在于近代以来,存在着视公民权不同价值地位的两种民主理论。这两种民主理论在近代以来的西方民主史上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成为不同人们的信仰与追求。不同的历史及其结果也就出现了。 洛克的民主理论是以公民的权利为基础的。在政府建立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权利。但自然状态是一种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权利的实现有种种不便。霍布斯甚至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所谓自然状态,其实是思想家们的一种假说,目的在于说明人类建立政府之必要。政府是人们之间契约的产物。政府的目的只是为了建立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秩序,结束无政府状态,以保障个人的权利。这些个人权利,洛克认为最基本的是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这三项权利以后分别被载入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重要历史文献)。所以,洛克强调,人们在订立契约、建立政府的过程中,只是把管理社会的公共权力让渡给了政府;至于个人权利,每个人仍保存于自身,这部分权利是绝对地属于个人的,任何情况下不可转让,不可剥夺。政府的职责只是为了保障每个人的权利。所以,政府的权力对于公民的权利来说是从属、派生

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

论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 摘要:传播活动起源于古代的群居生活,远古时代的人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因此信息的分享就很重要了。出于本能的需求,传播也就产生了。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当时没有电,信息传播的手段是十分落后的。到了古代,人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信息的传播主要掌握在执政者手中,但并不意味着民间没有信息的传播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活动也日益广泛,手段日益先进,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生产力统治者小报进步 正文:人类从远古一步步进化,从开始的结绳记事到后来的报纸的出现,中间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这之中的变化是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也是出于发展的需要,使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然而传播自始至终是一脉相承的,传播的手段也非取代式的—即非新的传播手段出现就取代旧的传播方式。因此,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还是有一些共通的特点的,在这里我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总结。 1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换言之,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是得益于生产力的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意味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同时也迫使不得不扩大新闻活动的范围和规律。因此,社会的新闻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决定了新闻的需要,新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活动的发展。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需要与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象征。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用了“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这一句话,就足以说明这一切。 远古时期,人们收到交通的限制,口头传播缺乏可保存性,人们便通过一些图画、结绳等手段进行交流与信息传播。同样的,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在文字出现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也更多样化。从甲骨和金石,到后来印刷手段的成熟,无一不显示是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推动了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人们根据需要,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借用一切手段把信息传递出去,从而是信息传播活动不断发展。然而,同样的,也正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显示了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使社会多了一个新的职业领域,信息的更快速的传播也使社会更高速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2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由统治者掌控 在封建社会,信息的传播已经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也日益完善。由君主制的社会形态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一切活动必然会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皇帝面向全国臣民发布政令,将上级的决策传达下去,自然而然的信息的传播就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喉舌。统治阶级利用自身的阶级权利,掌握了传播活动的领导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