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8/22
17
湿热质( F型)
•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 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 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 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气躁。
2019/8/22
11
阳虚质(C型)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 舌淡胖嫩,脉沉迟。
•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 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 邪。
• 心理特征: 性格偏温和、稳重, 多善于忍耐。
•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 能力差。
2019/8/22
16
• 《素问·通评虚实论》: 消瘅仆击, 偏枯痿厥, 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格致余论》: 肥人多痰,肥人湿多。 • 《丹溪治法心要》:肥白人多痰湿。
• “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可以理解为因体 质而施治。
2019/8/22
5
中医体质的九种基本类型
平和质 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 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 特禀质
2019/8/22
6
九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命名依据
九种体质分类的命名, 即采取的是以人 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阴、阳、气、血、 津液)的偏颇失衡为主的分类方法。分类 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多是依据人体脏腑经 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 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 来的, 便于理解和应用。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 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
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 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 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 能力强。
火, 须用滋阴清火。 • 《格致余论》: 瘦人火多。 • 《医学心悟》:阳旺者阴必虚, 阴虚者多火。 • 《临证指南医案》:瘦人阴不足。
2019/8/22
15
痰湿质( E型)
•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 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 常见表现: 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 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
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2019/8/22
10
宋·万全 《幼科发挥》: 子于父母, 一体而分, 如受肺之气为皮毛, 肺气不足, 则皮脆薄怯 寒, 毛发不生; 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 则 血不华色, 面无光彩; 受脾之气为肉, 脾之气 不足, 则肌肉不生, 手足如削; 受肝之气为筋, 肝之气不足, 则骨软。
2019/8/22
12
• 《素问·逆调论》:阳气少, 阴气多, 故身寒如 从水中出。
• 《素问·调经论》: 阳虚则外寒, 阴盛则内寒。
• 《医理辑要》: 易寒为病者, 阳气素虚。
2019/8/22
13
阴虚质(D型)
•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中医体质辨识
2019/8/22
1
中医体质的定义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 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 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 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 的人体个性特征。
2019/8/22
2
中医体质分类的形成和发展
• 中医学古无“体质”之名。
2019/8/22
8
《灵枢·天年》:五脏坚固, 血脉和调, 肌肉解 利, 皮肤致密, 营卫之行, 不失其常, 呼吸微 徐, 气以广行, 六府化谷, 津液布扬, 各如其 常, 故能长久。
《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 其阴阳之气 和, 血脉调。
2019/8/22
9
气虚质(B型)
•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 现为主要特征。
• 王前奔等:体质影响证的形成,体质制约着证的 转变和转归。
2019/8/22
4
体质与治疗
• 中医强调“治病求本”,包含着体质因素。
• 陈家旭:体质的差异导致病证的多变性, 病因相同,体质不同,证亦不同;疾病相同,体 质不同,证亦不同;疾病不同,体质相同,证亦 相同。
• 体质是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物质基础。
•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 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
• 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 燥邪。
2019/8/22
14
• 《素问·调经论》: 阴虚则内热。 • 《医门棒喝》: 此阳旺阴虚之质也, 每病多
• 《内经》对体质的划分:“阴阳二十五 人”、“五态人”。
• 1982年中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 体质学说》
• 2009年4月9日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 质分类与判定》,规定了中医体质的九种 基本类型。
2019/8/22
3
体质与辨证
• 匡调元:体质与证是有区别的,体质主要是在遗传 基础上,在缓慢的、潜在的环境因素作用下,在生长 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渐进性地形成的个体特殊性。 虽然体质可以改变,但其变化过程是比较缓慢的。 证则不然,它主要是在明显的、特定的、相对而言 比较急剧的致病因子作用于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 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