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4.86 KB
- 文档页数:2
五年级科学上册精华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光源》1.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⒉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常见的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常见的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发光二极管)。
3.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二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3.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4.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且(左右颠倒)。
5.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第三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3.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4.(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5.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6.(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等情形,都属于光的反射。
7.像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都具有(光滑)的特点它们的反光效果好。
第四课《七色光》1.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
2.(阳光明媚且光线具有一定的角度)是形成“彩虹”的必要条件。
3.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5.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计量时间3.1.时间在流逝1.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去判断时间。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太阳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3.圭表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4.日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5.实验一: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实验材料:一根香、插香的盘子、打火机、秒表等等。
实验要求以及方法:①取一支香分别在香的1/4、1/2、3/4处做标记。
②点燃这根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③填写燃香时间记录表。
实验现象:一根香平均分成了4部分,每一部分燃烧所花的时间基本相同。
实验结论:一炷香燃烧的时间为半个小时。
通常情况下,一炷香燃烧的时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在古时候没有钟表的时代里,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大概计量时间。
除了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我们还可以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
6.研讨问题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帮助古人计时?方法一,利用太阳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
方法二,利用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制作成日晷来计时。
因为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制作成可以计量时间的日晷。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根据晷面上晷针的(日影角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刻。
3.(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4.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燃香时间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整支测量的时间15分钟30分钟45分钟60分钟我的发现同一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相等实验证明: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5.观察从透明塑料瓶的小孔缓缓流出的水流速度,发现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但对同一个容器,控制水位高度和小孔大小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6.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的实验中,发现: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但是,当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以均(匀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6.古代水钟的计时方法: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7.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发现并解释了摆的等时性。
8.(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
根据这种性质,人们制成了摆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9.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1)钟摆由摆绳和摆锤两部分构成。
(2)钟摆往返一次记为摆动一次。
(3)测量钟摆1分钟摆动的次数(实验三次),并记录。
(完整版)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
识点总结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和复。
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 研究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 了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和气味
- 熟悉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如水、空气和木头
第二单元:力的传递与受力分析
- 研究力的传递和受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 了解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和效果
- 掌握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描述方法
第三单元:日常生活中的杠杆
- 了解杠杆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杠杆,如剪刀和钳子- 掌握杠杆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第四单元:生命活动与健康
- 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器官
- 掌握健康饮食的概念和原则
- 研究保护眼睛、耳朵和牙齿的方法
第五单元:自然界的变化与规律
- 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
- 了解常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 研究如何观察和记录变化
第六单元: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规则和方法
- 了解各类生物的特征和性
- 研究如何观察和记录生物的特征
以上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本文档对学生的研究和复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电和磁》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四部分组成。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7.常见的导体有:各种金属(金、银、铜、铁、铝等);酸、碱、盐的水溶液(硫酸、盐酸等);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盐水;湿木头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10.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
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12.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菱形磁铁)等。
13.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 )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 )表示。
14.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1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1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1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起)18.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邓庄小学备课教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总第()课时课题 1. 简单电路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过程与方法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
知道不能用交流电做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难点画简单线路图。
课前准备画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备课一、导入新课:平时自己家中的灯泡、用电器都是怎样工作的,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吗?观看彩图,想一想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
二、新授:认识简单电路元件:(1)除了同学们自备的电池,老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盒子,里面有:电池盒——上面有+、-符号,表示“正极、负极”导线——用来传输电流,小灯泡——也称为小电珠,出示灯座——用于插放小灯泡说一说学生认识电路元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备课2、连接电路:(1)利用盒子里的工具及电池,使灯泡亮起来,你会怎样安排?(2)在白纸上,画出你的连接实物图。
(3)指名展示学生的想法。
3、分析连接后的情况:(1)根据学生的摆放,说明连接后的结果。
(2)说一说,电池是怎样使灯泡会亮起来的?(3)电流是按照怎样的方向传输的?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板书:电路(4)改变电池的位置、样子(盒式、条形等),请学生标出电流方向。
4、开关的认识:(1)灯泡亮了,能让它一直亮着吗?我们怎样控制家里的灯。
(2)电流被断开了,是一条断路。
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是一条通路。
5、闭合电路的认识:我们把这样的一条流通的电路,称为闭合电路。
只有形成了一条闭合电路,电流才能通过。
学生认识电路元件。
找生说一说。
认识电流的传输方向。
这个灯加一个开关,使它能够控制你的灯泡。
领取开关,进行试验。
为什么开关能够控制灯泡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备课6、画电路图的指导:(1)当我们要把电路情况表示出来的时候,通常采用画“电路图”的方法。
(2)认识电路元件符号,想一想元件符号与实物怎样连接?7、设计“可控制的红绿灯”的活动三、拓展:今天我们了解了简单的电路元件,并且学习了简单的电路,可别小看这条简单的电路,我们的一个用电器就是利用它的原理做成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参各单元辅助资料第1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此外,根据光的传播方向,光源可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是不需介质的,即光在介质(透明介质)中或真空中皆能传播。
天气晴朗时,白天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夜晚可以欣赏皎洁的月亮,而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大部分空间并无物质存在,呈真空状态,由此可见光可以穿过真空,不经介质而传播到地球上。
光既可以穿越真空,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光在真空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生活中有许多相关事例,比如影子的形成。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不能继续前进,障碍物后边形成影子。
民俗技艺中的皮影戏,日、月食等都与影子有关。
当早晨的阳光从门窗的缝隙射入室内时,光是沿着直线行进。
夜晚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直线光束。
3小孔成像在一个明亮的物体与屏幕间放一块挡板,挡板上开一个小孔,在屏幕上会形成物体的倒立实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其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前后移动中间的挡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小孔成像时,像的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跟小孔的形状无关,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是早期光学研究中揭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重要证据之一,也是后世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
大约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在《墨经》中记载了一系列关于光线成像、成影以及镜面反射规律的论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光学问题的论述,小孔成像就是其中一条。
书中不仅描述了光线通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倒立实像的现象,还讨论了成像机制,正确地指出形成倒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线传播。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一、填空
1、一个简单的电路要由导线、电池、开关、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2、电池有两极,正极和负极。
正极用 + 表示,负极用-表示。
3、根据物体容易导电何不容易导电的性质,可以把物体分为导体、绝缘体两大类。
4、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
5、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 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 N 表示。
6、当磁铁的两极相互接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7、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8、改变电磁铁中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者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9、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10、用磁铁沿同一方向把缝衣针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磁针。
二、判断
1、只有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连接起来,形成电流的通路时,灯泡才亮。
(√ )
2、在有些条件下,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
(√ )
3、磁铁在水中也能吸铁。
(√ )
4、所有的电池都有正极和负极。
(√ )
5、电池的电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永远用不完。
(× )
6、导体就是能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就是不能导电的物体。
(×)
7、电流不容易通过绝缘体,所以绝缘体没有什么用处。
(× )
8、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有不变的两极。
(× )
9、电话的听筒和收音机的扬声器里都有电磁铁。
(√ )
三、选择
1、要让灯泡变亮我们可以( C )。
A、用大灯泡
B、用大电池
C、用新电池
2、在检测暗盒的时候,如果发现小灯泡变暗,这时候暗盒里可能连着( C )。
A、一节电池
B、一根导线
C、一个灯泡
3、下面哪些物品不能接触磁铁( B )。
A、透明胶带
B、磁带
C、塑料贴片
4、把条形磁铁放在一堆小铁钉里,磁铁的( B )吸的铁钉多,( A )吸的少。
A、中间
B、两端
5、下面哪种做法可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A C )
A、增大电流
B、增加铁钉
C、增加线圈
6、从电池中得到的电一般是( B )从发电机中发出的电一般是( A )。
A、比较强大的
B、比较微弱的
四、填表
①铁②干木材③食盐溶液④炭棒⑤陶瓷⑥人体⑦玻璃⑧潮湿的
木头
⑨干布⑩塑料尺
导体①③④⑥⑧
绝缘体②⑤⑦⑨⑩
五、问答
1、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4例)
答:磁性黑板、软盘、磁带、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等。
2、避免触电有哪些方法?(至少写出3条)
答:(1)不要在电线上晾晒衣服
(2)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
(3)不要用湿毛巾抹电器
(4)不要把多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3、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都有南北极,都可用来指示方向;
不同点: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4、有两根铁棒,一根有磁性,一根没有磁性,不许用任何东西,你能辨认出哪根铁棒有磁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