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理论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7.67 KB
- 文档页数:3
《军事理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军事理论》课程类型: 公共课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学分:2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军事理论课以国防教育为主线,提高本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环节以课堂授课为主线。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二、课程定位高校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增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达到居安思危,忘战必危的思想意识。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应以国防教育为主线,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合理的考核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军事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素质目标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 天。
在组织军事技能训练时,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知识目标对国防概述、国防法制、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军事思想概述、国际战略环境概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安全环境、高技术概述、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信息化战争概述、信息化战争特点、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有较清醒地了解。
军事理论教程(第六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军事理论教程(第六版)第一章“军事理论概述”,具体内容包括:军事理论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军事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军事理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军事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军事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军事理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
难点:军事理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具体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现代战争中军事理论的应用实例,引发学生对军事理论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军事理论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战争案例,让学生了解军事理论在实际战争中的具体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现实中的军事案例,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军事理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军事理论概述、军事理论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次现实中的军事案例,阐述军事理论在其中的作用。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现实中的军事案例,从战略规划、战术指导、指挥控制等方面阐述军事理论在其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军事理论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提高学生的军事理论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军事理论教程(第六版)第一章“军事理论概述”,具体内容包括:军事理论的定义、分类、发展历程以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化军事理论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现代化军事理论概述现代化军事理论是以战争发展规律和新的战争形式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化军事技术和现代战争的新特点为研究内容,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军事建设和战争对策为研究目标的一种新兴的军事理论。
现代化军事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现代军事科学的产物,也是现代战争的必然要求。
现代化军事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现代战争的新特点,现代化军事技术的发展,军事力量的构成和运用,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等。
现代化军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把握军事技术的发展规律,探索军事力量的运用规律,解决现代战争的对策和战略问题,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第二章:现代化军事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军事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化军事理论的基础。
现代化军事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核技术等。
现代化军事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和信息化作战技术。
1. 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主要包括:激光武器、高能武器、电磁武器、纳米武器、生物武器、高超声速武器等。
这些武器装备具有高精度、远程杀伤、高速度、高穿透力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作战效能,改变战争的形式和规模。
2. 信息化作战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作战技术主要包括:网络作战、信息对抗、电磁作战、无人作战等。
信息化作战技术的发展使作战更加精确、快速、灵活,提高了指挥效能和战斗力,对提高战争胜算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军事力量的构成和运用军事力量的构成主要包括:战略核力量、常规力量、信息化力量、特种作战力量等。
军事力量的运用主要包括:战略战役战术、武器运用、指挥管理、兵种联合等。
1. 战略核力量战略核力量是国家的战略威慑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现代化军事理论强调发展多元化的战略核力量,建设灵活多样的核威慑体系,实施防御性核战略,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平衡。
2. 常规力量常规力量是军队的主要力量,现代化军事理论强调建设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常规军队,提高常规力量的作战能力和战斗力,实施精确打击、远程突击、机动防御、联合作战等。
军事理论教程第六版PPT大纲contents •军事理论概述•战争与战略•作战指挥与协同作战•武器装备与信息化战争•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军事外交目录01军事理论概述军事理论定义与重要性军事理论是研究战争和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体系。
军事理论为战争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决策者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军事理论为军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推动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
军事理论服务于国家战略,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理论支撑。
军事理论定义指导战争实践推动军队建设服务国家战略A BC D军事理论发展历程古代军事理论以《孙子兵法》为代表,强调计谋和策略在战争中的运用。
近现代军事理论以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代表,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注重战略和战术的运用。
中世纪军事理论以骑士精神和城堡攻防战为主,重视勇气和忠诚。
当代军事理论以信息化战争和网络中心战为主,关注非对称威胁和非常规作战。
战略学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和指导战争的方略。
战役学研究战役的规律和指导战役的方略。
战术学研究战斗的规律和指导战斗的方略。
军队指挥学军事运筹学军事心理学军事社会学研究军队指挥的规律和指挥艺术的科学。
研究军人在战争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军事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优化决策的科学。
研究军事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02战争与战略战争本质及分类战争本质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国家之间通过暴力、攻击、杀戮等手段实现政治、经济、领土等利益的暴力行为。
战争分类按照战争性质可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按照战争规模可分为全面战争和局部战争;按照战争形式可分为常规战争和非常规战争等。
战略概念及层次划分战略概念战略是指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的谋划和方案。
战略层次划分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战役战略、战术战略等。
其中,国家战略是最高层次的战略,涉及国家整体利益和发展方向;军事战略是指导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战略;战役战略是指导战役实施的战略;战术战略是指导战斗实施的战略。
第一章中国国防1.国防的含义是什么?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主要有哪些因素构成?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经济对国防具有制约作用:A.经济是国防总体设计的物质基础。
B.经济实力是国防实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C.经济是国防潜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对国防具有巨大促进作用:A.科学技术大大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
B.科学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军队结构的变化。
C.科学技术引发了作战样式的变革。
D.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指挥效能。
4)自然因素。
5)军事因素。
3.现代国防有哪些基本类型?1)扩张型。
2)中立型。
A.全民皆兵(瑞士)。
B.完全不设防(圣马力诺)。
3)联盟型。
A.一元体。
B.多元体。
美国——日本、韩国。
4)自卫型。
4.国防有哪些基本特征?现代国防存在多种形式的角逐。
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灵魂:民族凝聚力;基础:经济实力;支柱:国防实力)体现(战争潜力)。
现代国防走质量建军的道路。
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A.按内涵分:a)生存目标。
b)发展目标。
B.按范围分:a)自卫目标。
b)区域目标。
c)全球目标。
现代国防具有威慑..(和平时期主要功能)作用。
5.国防职能有哪些?1)捍卫国家主权2)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1340万平方公里)3)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4)保卫国家利益和保障国家的发展6.什么是国防法规?国家为加强国防建设,尤其是加强武装力量建设,用法律形式确定,并以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7.我国有哪几种主要国防法规?1.国防法:1997年3月14日;我国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
2.兵役法:1984年5月(1998年12月29日修改);我国国防建设的根本大法。
3.国防教育法:2001年4月28日;标志着我国国防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句军事思想概述: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包括战争观、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按照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阶级和国家进行区分,军事思想可分别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中国和外国的军事思想等。
什么是战争?克劳塞维茨: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毛泽东: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阶级(起源)以来就开始了,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本质)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军事思想的特点:1、实践性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对军事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并在军事实践中受到检验、得到发展。
2、鲜明的阶级性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伴随物。
3、强烈的时代性农牧时代:金属兵器工场手工业时代:火药兵器大工业时代:机械化装备信息时代:信息化武器4.明显的继承性军事思想是在继承与发展的辩证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所谓继承,是指对传统的军事思想和军事遗产中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原理、原则及宝贵经验的保留和借鉴。
夏商周时期战争特点第一阶段(夏朝和商迁殷之前)青铜兵器开始出现有了简单的训练制度,出现了专门训练贵族的学校兵器平时集中存放于王室仓库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形式(如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等)第二阶段(殷商和西周时期)建立了常备军队提高了兵器质量作战中以车战为核心战术技术有所发展上层社会中逐渐形成尚武的习俗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孙子兵法》共13篇,6100余字。
中国古代最著名兵书,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兵学圣典”近代军事思想:无产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2岁入伍,19岁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
26岁参加第四次反法联盟,战败被俘。
一、军事科学概论1、军事科学的定义:军事科学,亦称军事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知道战争的准备和实施的科学。
军事科学是在战争实践中形成起来的,并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人类社会出现战争之后,人们便以不同的方式总结战争经验,探索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知道战争,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特定范畴、内容丰富的军事科学。
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都有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军事科学。
军事科学对于赢得战争和遏制战争具有重要的知道作用。
2、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战争军事科学源于战争,并以战争为研究对象。
战争作为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暴力冲突,是人类战争的初始形态。
进入阶级社会后,战争便成为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势,对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乃至人类自身的安危,都有直接的重大影响,因此。
人们总是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从事战争的研究,这就产生了军事科学。
在人类战争之初,以生产工具为武器,参战者既是平时的生产者。
随着战争发展,人们开始制造专门的兵器,修筑城堡,建立军事扈从对。
随着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常备军,军队成为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军事成为国家事务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条件下,军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联系更加密切,用于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实现特定目的的军事手段逐渐增多,军事的范围和内容随之拓展。
诸如武装力量的组织、训练和作战行动,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战略战术的研究和应用,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建设,战争物资的储备和供应,国防与军事设施的规划和建造,后备力量的动员、组织和建设,以及裁军、军备控制、维护国家稳定的各种军事活动等,都属于军事范畴。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战争与和平时交替出现的,但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军事活动总是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而战争始终是军事活动的中心。
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军事活动的不断发展,是你军事科学的源泉和动力。
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战争,就必然有军事科学。
3、军事科学的任务:军事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及其复杂的战争现象,探索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预测战争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提出准备与实施战争的原则和方法。
战争的性质主要是指他的社会政治性质,如正义的、进步的战争,或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为人民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或反民的战争。
此外战争还有它的规模、持续时间和武器装备、作战方法等方面的性质,如世界战争和局部战争,持久战争和速决战争、核战争或常规战争,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等。
战争规律是战争的各种矛盾的本质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敌对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关系等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战争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
战争规律包括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这些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而实现的,是可以认识的。
只要对上述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可以找出战争的内在规律。
根据战争的内在规律,就可以对未来战争进行科学的预测。
并根据不同的战争性质和规律,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战争指导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和实施。
4、军事科学的性质: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综合性科学。
一方面,军事科学以战争为研究对象,而战争有自己的内涵和规律,如战略的、战役的和战术的规律,等等。
所以军事科学是一门具有特定范畴的独立的科学。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敌对双方力量总较量,战争的准备于实施涉及各个方面,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往往先应用于军事,所以军事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军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首先,军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战争,而战争又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关系整个社会生活的特殊社会形态,所以军事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作为军事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一切军事技术包括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都是为实现战争政治目的的服务的手段。
军事技术本身不具有阶级性,军事技术科学的迅速发展,不会改变军事科学的本质属性。
其次,战争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又是通过进行战争的敌对双方的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们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不尽相同,所以军事科学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其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任何国家的军事科学研究,都必然要遵从本国的政治并为其服务。
不同国家的军事科学,由于受本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状况和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必然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5、军事科学体系:军事科学体系,包括军事科学的整体结构、学科的设置和分类,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军事科学领域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越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学科的独立的大学科门类。
关于军事科学体系的结构和学科的划分问题,目前有多种不同的分法,比较有代表性意义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把军事科学分为七个学科门类,即军事思想、军事学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军事后勤、军事技术、军事历史和军事地理测绘气象。
每个学科门类又分若干学科。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则把军事科学分为13门一级学科和48门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分别是:军事理论(思想)、军事史、军事心理学、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整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地学、军事技术、军事学其他学科。
三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认为:中国现代军事科学包括军事理论科学和军事技术科学俩大部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军事理论是先导,对军事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起着指导作用;军事技术是基础,对军事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述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为了便于教学,这里讲的是第三种《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的分类方法展开叙述。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在军事理论科学以下,又分为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俩大门类,并分别形成若干学科。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军事学术是关于战争指导和武装力量建设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各学科的总称,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运筹学、军制学、战争动员学、军事教育训练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队后勤学,以及军队历史学、军事地理学等学科。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把现代各种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以及军事工程和军事系统工程等众多学科归类为军事技术科学,其下则分基础理论和应用学科俩个方面。
基础理论包括弹药学、兵器学、弹道学、核武器学、军事宇宙航天学、军事电子学、军事工程学等。
应用学科可以按现代武器装备在各军种、兵种中的发展趋势来划分,如海军技术、空军技术、战略导弹部队技术、炮兵技术、装甲兵技术等;也可以按武器装备的种类来区分,如枪械、火炮、坦克和装甲车辆、军用飞机、舰艇、导弹、核武器,以及自动化的通信、指挥、侦察系统等等。
军事科学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军事和军事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一方面,新的军事专业不断出现,学科也随之增加,课题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
另一方面,由于军事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关系密切,军事科学同其他领域中一些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互相交叉。
互相渗透,从而又逐渐形成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如国防经济学、国防外交学、国防教育学、军事管理学、军事社会学、军事人才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军事技术领域的边缘学科则位数更多。
6、军事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军事科学对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具有重要的先导地位和作用。
鉴往而知今,军事科学研究和总结战争历史经验,揭示战争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战争的指导规律,目的是知道现实和未来的军事活动。
敌对双方要赢得战争,就必须有正确的军事科学理论作指导。
古今中外,;历代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军事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军事科学理论对战争和军事活动实践的先导地位和作用,愈来愈显示出其极端重要性。
现代军事科学已成为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进行战争的总体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叶剑英元帅生前一再强调,要建设现代化的国防,研究军事科学、军事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刻不容缓。
他说:“如果只掌握现代化的军事手段,而没有正确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就不能有效的对付现代化的敌人,至少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
”可见,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要夺取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必须以先进的军事科学理论为先导。
现代军事科学已成为国际“寂静战场”上激烈抗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先胜而后求战”这句古老的军事名言一直未现代的军事战略家们所推崇。
要在和平时期的“寂静展成”上去的“先胜”,关键是军事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当今世界,虽然世界大战在短时间内可能打不起来,但世界并不太平。
要在新的世界战略格局中谋求主动地位,同样需要有先进的军事科学理论作指导。
实际上,在许多国家,军事科学研究部门都已成为国家战略决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咨询机构,被誉为“智囊团”和“思想库”。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十分强调军事科学的先导地位和作用。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事高层领导都极为重视军事科学的社会地位和作用,都把繁荣和发展军事科学作为加强国防建设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下大力气抓军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工作。
美国在总结侵越战争的惨痛教训时普遍认为,美军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长期以来只注重对武器装备的研究和发展,不重视军事理论的研究。
从此以后,美国军界和军事科学界把军事科学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与发展武器装备的同等重要地位,认为要获得战争的胜利,主要是靠俩件,一是硬件(武器装备),一是软件(军事理论)。
美国军界的一些首脑人物经常亲自参加或主持重大课题的研究,提出许多新的军事理论,特别是有关现代军事战略和作战方面的理论。
7、军事科学的主要功能:(一)为国家制定军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二)为国家规划武装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三)位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进行科学论证(四)为国家准备和实施战争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