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战略的环境概述共9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7.20 MB
- 文档页数:99
战略环境战略环境概述一、战略的基本概念二、战略环境的基本含义三、战略环境与战略战略环境概述环境是指事物周边的境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战略环境是从国家生存发展的战略角度去研究它的形成、内容、特点以及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系;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一、战略的基本概念一战略的含义二战略构成要素三决定战略的基本要素四战略的基本特征五战略的分类一战略的含义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战略在军事斗争实践中产生,并随军事斗争实践不断发展、深化而丰富和完善;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是军事活动主要依据,是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重要保障;二战略构成要素1、战略目的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战略目的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2、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应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3、战略力量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以军事力量为核心;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实施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略需要,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确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三决定战略的要素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赖于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总和;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战略走向的基本依据,是国家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政治因素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它将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战略服从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需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3、战争力量战争力量是指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战争实力与战争潜力共同构成国家或政治、军事集团总体的战争力量;战争实力与战争潜力包括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力量状况、国家的社会状况和民族精神;4、地缘战略关系地缘战略关系包括地缘关系和国家间地缘战略关系;地缘关系即人类在共同地域内从事居住、生活、生产等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空间关系;国家间地缘战略关系即相关国家间在自然地理和地缘环境形成利益相关的诸种战略关系;在制定战略时主要表现在大国关系形成的地缘战略格局的战略定位;5、战略文化传统战略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在战略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持久性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特征;它是一个民族与文明的历史经验、民族特性、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心理在战略领域的集中反映;6、国际法国际法是调节武装冲突法律依据,是影响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其作用:揭露敌人争取战略主动地位的有力武器;区分战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确定和惩治战争罪犯;四战略的基本特征1、全局性统筹各个方面和各个部分;全局性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战略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分;时间--战略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2、阶级性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任何战略都反映一定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3、对抗性不可调和的矛盾斗争和激烈较量;表现在战略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上;整体性--整个国家的所有力量;连续性--平时和战时均存在;4、预见性预见性是谋略的前提,决策的基础;能揭示未来事件的特点、规律,他是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的客观依据;5、谋略性战略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一种策略,它的目的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五战略的分类科学地进行战略划分和建立合理的战略层次结构是战略理论与实践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战略理论与实践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依据不同的战略目的和战略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个性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作战行动的性质和样式,可以将战略划分为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两大类;2 依据作战行动的时间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两种类型;3、根据作战行动的主要手段,可以将战略划分为核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和信息化战争战略;4、根据战争规模和涉及的范围,可以将战略划分为全面战争战略和局部战争战略;二、战略环境研究的内容一国际战略环境二国内战略环境战略环境是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战略环境包括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国内战略环境;战略环境是动态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地理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客观条件;一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环境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斗争与合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总体情况和趋势;他是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体现;研究国际战略环境必须突出以下几点:时代特征;战略格局;战略动向;战争和平趋势;周边安全形势;1、时代特征时代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总进程中的矛盾领域和斗争状况;时代特征是世界性的、阶段性的,它所反映的是世界的总貌,是整个世界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总的标志;2、世界战略格局世界战略格局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际间的力量对比、利益矛盾和需求,以及基本战略关系;3、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战略利益和政策的异同,既可能是对手,也可能是朋友;各国战略动向,既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其中,一些实力较强的世界性和地区性大国所推行的战略,对其他国家的战略有程度不同的影响;4、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战争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最激烈手段;只要战争根源还存在,战争与和平始终是国际安全面临的两大问题;对于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来说,来自外部的战争威胁是最严重的威胁;5、边界周边安全环境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二国内战略环境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情况和地理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综合国力等;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包括国家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地形、气候以及行政区划、交通、要地等状况;地理环境不仅是制定战略的重要客观依据,而且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地理环境的研究与认识,是使战略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2、政治环境国内政治环境,涉及的范围较广,但对战略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是政治安全形势;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和基本国策是国内政治环境的本质和核心,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筹划指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一切军事斗争和军事活动,归根结底都要依靠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的支撑,并受其制约;战略指导者必须立足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实际状况,筹划、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与运用;三、战略与战略环境的关系一主观战略是建立在客观战略环境基础之上二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能动作用一主观战略是建立在客观战略环境基础之上战略环境是独立于战略指导者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战略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客观依据;战略指导者只有实事求是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才能找出其中的特点与规律,并根据这些特点与规律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二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能动作用;战略对维持或改变战略环境有重大影响;在一定物质条件下,正确的战略可以改变险恶、不利的战略环境;错误的战略,则会使环境恶化或使困境加剧,招致全局失败; 战略指导者必须制定符合客观实际和斗争发展规律的战略,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改变不利战略环境或争取有利战略环境,争取胜利;第二节国际战略格局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二、世界战略格局的四次转换三、世界新格局展望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二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本质四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类型五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一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含义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二国际战略格局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主要是国际战略力量;国际战略力量的行为能力主要是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主要由政治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科技力量、社会文化力量等组成;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本质国际战略格局的本质,是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关系;国际战略力量对比表现在影响力的对比;影响力又表现为主导性力量、从属性力量、潜在力量和战略地位; 四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类型1、单极格局2、两极格局3、多极格局4、多元交叉格局五国际战略格局的基本特征1、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2、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适应;3、国际战略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4、国际战略格局的不同层次之间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二、世界战略格局的四次转换一拿破仑战争与"维也纳格局"二普法战争与"法兰克福格局"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格局"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格局"二、世界新格局展望一两极格局解体二过渡性战略格局的特点三过渡性战略格局的发展态势一两极格局的解体1.第一阶段.60年代以美苏为代表的两个阵营对峙的阶段;2.第二阶段.60年代以后,世界进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时期;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雅尔塔两极格局"逐渐走向衰落;一两极格局解体四大标志为:东欧巨变与华约解体;美苏首脑马耳他会晤,美苏由对抗走向友好合作;两个德国的重新统一;北约伦敦会议调整对苏战略;1991年12月15日苏联解体;二过渡性战略格局的特点以往格局转变是战争促成的,而这次是和平方式转变的;这次格局转变将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以往格局交替是由反侵略同盟国的胜利建立的;本次自身原因垮台使另一超级大国上台的;三过渡性战略格局的发展态势1、美国难以筑成单极世界;2、美俄仍是世界军事强国;3、不可能是美、欧、日三极;4、由美、欧、日、俄、中、印等多极构成;第三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演变与现状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展趋势三、我国的周边安全政策安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周边地区对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周边安全环境是周边地区各种力量长期作用的结果和产物;周边安全环境对国防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国防建设对周边安全环境也具有反作用;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演变与现状一祖国统一问题二海洋权益问题三边界争端问题四周边有关国家军事状况一祖国统一问题1、台湾政体向台独方向转化;2、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活动日益嚣张;3、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务实外交;4、台湾当局加强了以武拒统的军事准备;5、国际敌对势力阻扰和破坏;6、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局势出现新转机;我们的原则与对策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决不承诺不使用武力;二海洋权益问题1、关于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的争议东海:面积 770000平方千米,大陆架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冲绳海槽大部深度超过 1000米,坡度很陡,形成西部大陆架和东部岛架天然分界;但日本却提出以东海中心线为界,企图占去我2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约 120海里处,由数个岛屿与岛礁组成,面积平方千米;公元1403年以前,钓鱼岛即被中国人发现并命名,明朝把钓鱼岛正式划入了中国的海防范围;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将钓鱼岛群岛随同台湾一起割让给日本;1945年日本战败,我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的同时,客观上也收复了钓鱼岛的主权;但是,日本投降后,冲绳受美国托管,美国却将我钓鱼岛作为靶场,并且违反开罗宣言,于1971年把钓鱼岛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2、南海诸岛屿争议问题A、争端的由来60年代前,南海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南海提出争议;世界上18个主要国家出版的 198种地图都把南海列入中国版图的范围;自60年代在南海发现了大油田以后,争端即起,并且越演越烈;70年代后,菲律宾率先大举侵入,接着马来西亚、越南、文莱侵入;B、现状目前我国只控制了6个岛礁;1、越南侵占了27个岛礁,与15个国家的30多家石油公司联合开采石油,年开采石油200万吨;并向有生存能力的岛礁移民,修建了若干个军事基地,派驻了2000多名军事人员,坦克60多辆,火炮数百门;2、菲律宾侵占了 8个岛礁,与15家外国的石油公司联合开采石油,钻井数十口;1991年钻井3口,每口井储量 1 亿吨以上,每口井日产原油 700余吨,并在岛礁上修建了军事基地,同时还炸毁了我设在岛礁上的标志;3、马来西亚侵占了3 个岛礁,与27家外国石油公司联合开采石油,开采面积达24万km2,已深入我传统领海120海里,年开采石油800万吨,天然气110亿m3;在侵占的岛礁上派了驻军,修建了军事基地;4、印尼侵占了我传统海域5万km2,打井17口,其中有一口天然气井为世界十大气井之一,储量达11亿m3;5、文莱侵占我传统领海海域3000km2,打井200多口;C、有关国家的企图越南向马来西亚、菲律宾建议:以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海岸线为准向外200海里为各自的海区,再把剩下的南海海面积分为4 等份,每个国家指中、越、马、菲各一等份;此建议立即得到了马、菲的响应;菲律宾提出:南海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应有联合国安理会或国际法院裁决;日本则表示:正在忧虑地注视南沙事态发展,有可能卷入保护海上航道的行动;美国直言不讳地说:在南海和东南亚地区有美国的重大利益,美国要在南海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提出要仿效南极条约,建立包括争议各方以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尼等国在内的国际性南沙权利机构;俄罗斯、新加坡、印尼等国家附和美、日等国,表示南海争端属国际性的问题,不仅其他国家可以参与南海资源的开发活动,而且应在该海区建立一支提供航海保障的国际海军力量;D、我们的原则与对策a.形势:目前的局面表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出于侵占海洋国土的需要,印尼、文莱处于掠夺海洋资源的目的,必然会一保现在已经占领的岛礁,二夺另外一些岛礁;越南加入东盟,其目的是想与东盟联合行动;菲律宾态度积极,是想借助越南的力量抗衡中国;美、日、俄则从大战略考虑,期望南海局面长期维持下去;b.原则与对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与东盟对话,争取和平解决;发展海、空力量,保证制海、制空权;揭露美国、日本、俄罗斯的阴谋;做好南海的战场建设;三边界争端问题1、中印边界问题2、中俄边界问题3、中越边界问题4、与其他国家的边界问题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有14个;陆地边界线总长22000千米;海疆线长大约32000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6500千米,有海岛7100个,与我国相邻的3个边缘海的总面积4680000平方千米;世界分为两大地缘战略区,即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美国属于海洋地缘战略区,中国属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中国的战略位置成为牵制和对付两大战略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国家;麦克马洪线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不承认麦线的态度;中越边界问题中越边界领土问题包括陆地边界、北部湾划分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等三方面;1991年11月,两国签署了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1993年10月,两国签署关于解决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于1999年12月30日在河内正式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2000年7月6日,两国在北京互换了条约批准书,陆地边界条约正式生效;2000年12月25日,两国在北京正式签署中越关于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4、与其他国家的边界问题经过我国政府与相邻国政府的磋商、谈判,与各国的边界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二、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发展趋势一战略平衡稳定了周边安全环境二应对国际犯罪具有共同安全利益三外交的发展减少了军事冲突四经济的崛起巩固了国家的安全地位一战略平衡稳定了周边安全环境与中国利益一致性较强的国家;巴基斯坦、朝鲜、缅甸、尼泊尔、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及中亚等国希望中国进一步强大,减少美国干涉他们内部事务的压力;其中有些国家需要中国的安全支持,中国的强大对维护这些国家的安全有着直接的作用,这些国家希望亚太安全战略平衡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二应对国际犯罪具有共同安全利益冷战后经济安全观念的形成,促使亚太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破坏正常经济生活的国际犯罪活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打击贩毒、走私、非法买卖枪支、海盗、印制伪钞、非法移民、洗钱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安全利益;从而使冲突变为合作;三外交的发展减少了军事冲突我国与周边国家采取外交手段和平地解决边界分歧;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经验证明,边界分歧并不必然阻碍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安全合作的关系;只要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双方完全能做到搁置争议、共同合作;四经济的崛起巩固了国家的安全地位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国同国际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务实合作继续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不断推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全面交往深入发展,与各国互利共赢的格局逐步形成;三、我国的周边安全政策一改善在亚太多边关系中的现实处境二构造以中俄关系为核心的欧亚大陆战略三提升在亚太及世界大国中的战略地位四从全球利益角度构建中美关系五推动多极化格局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一稳定两翼:改善在亚太多边关系中的现实处境1、在东翼,稳住朝鲜和日本;2、在西翼,努力发展中印关系;二强固后背:构造以中俄关系为核心的欧亚大陆战略1、将运筹中俄关系放在重要位置;2、构筑欧亚大陆友好中间地带;三经略东南:提升在亚太及世界大国中的战略地位1、下决心解决台湾问题;2、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3、着力加强岛内工作;四斗而不破:从全球利益角度构建中美关系1、要以两手对两手,争取双赢,避免双损;2、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扩大共识,减少对抗;3、要突出核心利益,减少美对我解决台湾问题的干涉;五打牢依托:推动多极化格局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1、继续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政治影响力;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3、积极参与建立和促成区域性合作组织,使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获取更大的地缘战略力量;复习题1、简述战略及其各要素;2、战略环境在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如何分析威胁要素4、中国海洋在中国国防建设中有什么重要影响5、试述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6、根据中国周边主要国家的军事概况和国内安全环境,你认为应如何加强中国的国防建设。
当今世界战略环境:一,国际形势总体缓和但局部冲突仍然不断。
二,经济全球化成为大趋势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三,大国较量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
四.军备竞赛有所趋缓但质量竞赛更加激烈。
五,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并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
国际战略格局:一,美国欲建立单极世界但难阻多极化潮流。
二,欧盟力量在不断增长且自主意识日趋发展。
三,俄罗斯力保大国地位。
四,日本加快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五,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实力和地位也在增长。
六,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缓和是我国安全环境的主流。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存在的威胁和挑战:一,美国在较长时期内对我国保持现实的综合压力。
二,日本争当世界政治大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呈上升趋势。
三,北部强大军事压力基本解除,睦邻关系已经建立。
四,我国与周边国家尚存在复杂的领土,领海,海洋权益的争议。
实现祖国统一的精神: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二,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是和平的前提。
四,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别国干涉。
五,坚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注重谋略,力求智取;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固有的缺陷(偏重谋略,轻视技术;消极防御,不思进取;关注政治,忽视经济)。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的指导思想(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力争主动,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奇正互变,兵贵其和,先戒为宝);治军理论(将帅修养,以治为胜,教戒为先)。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军事辩证法,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国防的类型: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中立型。
现代国防的目的:捍卫国家主权,保卫国家统一,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
现代国防的特征:概念的内涵更丰富,是多种手段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与国家经济建设关系更加密切。
单选题目 A B C D提出:“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手段以求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观点的是英国的利德尔毛泽东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瑞士的若米尼提出“战略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观点的是英国的利德尔毛泽东普鲁士的克劳塞维茨瑞士的若米尼《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兵者,诡道也”,反映出是战略具有( )的突出特点。
相对稳定性全局性谋略性对抗性按军事行动的基本样式,可以将战略划分为()等类型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核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和信息化战争战略实战战略和威慑战略依据作战持续时间特征,可以将战略划分为()等类型。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核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和信息化战争战略实战战略和威慑战略根据作战行动的主要手段,可以将战略划分为()等类型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核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和信息化战争战略实战战略和威慑战略根据军事行动的目的,可以将战略划分为()等类型。
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核战略、常规战争战略和信息化战争战略扩张战略和自卫战略在国际战略环境中最引人注目,也是世界各国研究和制定军事战略时关注的中心是()。
时代特征国际战略格局和主要国家的战略动向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的趋势周边安全形势从军事斗争的角度讲,国内战略环境是指对筹划、指导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国内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其中对战略具有直接影响的是地理环境、政治环境和()。
科技水平综合国力武器装备先进程度经济水平军事格局,主要依赖世界各国军事实力、军事战略思想、武器装备、兵力分布等军事的基本情况。
以上所述,替现的是格局具有的()特征层次性时代性稳定性依赖性狭义的国际战略格局通常是指()军事战略格局经济战略格局政治格局地理格局以下哪个战略格局的转型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近代国际战略格局古代国际战略格局现代国际战略格局当代国际战略格局1949年,以美国为首组建了(),是战后建立的第一个军事集团北大西洋组织中央条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友好互助同盟21世纪初,世界新的军事战略格局已初见端倪,目前主要呈现()的构和态势“三环”“三圈”“三角”一超多强四边其他世界上公认的五个核武器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
第三章战略环境学习目的: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讨论,了解国际战略环境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上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战略基本理论。
2.了解国际战略格局概况,正确分析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第一节 战略环境概述战略环境是制定战略的客观基础。
对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战略谋划的思维起点。
研究国防建设,确定国防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廓清环境,辨析我们所处的国防环境条件,并依据客观环境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一、战略(一)战略的基本含义及其分类1.战略的含义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军事斗争实践的不断发展、深化而丰富和完善。
古代早期的战争,进行的方式是两军对阵,在战场上角力斗勇,胜负主要决定于兵员的数量、勇气和体力,作战方法简单,往往一次交战就决定胜负,无战略战术之分。
随着战争的发展和长期实战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懂得了在战争中使用谋略,并总结出指导战争的方法,于是便产生了战略。
应当说,早在“战略”概念出现之前,人们就已具有一定的战略思维与战略意识,只是没有直接使用“战略”这个词语来表述。
即使在“战略”这个概念出现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人们也没有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确切的界定。
随着社会的演第三章战略环境 85变,环境的变化,以及军事斗争的不断发展,在人们运用和驾驭战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对战略的认识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
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
但由于近年来被其他领域广泛使用,为了便于对不同领域的战略作出明确的区分,在军事领域之外使用时,在“战略”二字之前冠以领域的名称,如政治战略、外交战略等。
战略是从全局上对军事领域的活动进行的谋划和运筹。
军事战略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判明国家(集团)安全面临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战略上的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提出军事斗争所要达到的总体目的和主要任务,规定战略上的重点方向、地区,确定准备与实施军事斗争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明确斗争的主要手段、形式和协同、保障的主要方法等,并依此制定总体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步骤。
国际战略环境一、基本概念:国际战略环境时代主题国际战略格局领土国际战略环境的含义: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时代主题,是指某一时代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它是某一时代基本特征的集中反映,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性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其基本态势。
现在的领土是这样定义的:“国家主权所及的全部疆域。
包括国家的领陆、领空、领水以及领陆与领水的底土。
”二、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2、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形成敌对关系;3、发展经济和科技是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4、南北矛盾的核心仍然是经济问题;5、民族宗教矛盾以及恐怖主义,不大可能对总体趋缓的国际局势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和变化。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类型是什么?国际战略格格局的结构类型包括: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和多元交叉格局。
四、冷战后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是什么?1、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正在发展。
2、冷战时期的安全结构已经解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加紧协调,试图形成一个以他们为主的安全结构。
3、经济因素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上升,但是军事手段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仍然为各国所重视。
4、随着世界大战的危险进一步下降,地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对国际安全与稳定的影响相应突出。
(中东局势、印巴冲突等始终是世界的热点问题)5、发达国家向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大量倾销先进的常规武器装备,有可能对这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6、大国间的互动互制五、为什么说多极化将是未来国际战略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1、未来世界不可能是美国一家独霸。
2、其他国际力量中心也在成长壮大。
其他力量中心主要是指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
3、多极化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
国际战略环境讲义国际战略环境的含义: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一、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所谓时代主题是指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中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乎全局的核心问题。
时代主题是全人类所面临和共同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因为它制约着或者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走向。
正确认识时代主题,是一国或集团正确制定内处政策的重要前提条件。
那么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呢?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世界真正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一,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就使得各国的利益格局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因此我们说世界各国的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全球化制约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因为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要求来讲,确实是不要求战争,需要和平,要求人们之间加强往来。
第二,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形成敌对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国之间是形成敌对关系的,比如法西斯德国发誓要消灭红色苏联。
但目前世界各大国之间并没有形成这样的敌对关系。
我们说目前各大国没有敌对或是对抗的关系,当然也就没有彼此之间开战的意愿了。
第三,发展经济和科技是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
所谓国家战略是指一个国家的总政策。
现在,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寻求自己的发展。
他们尤其特别关注的是经济和科技这两大领域。
既然各国有了这样的国家政策,它就不会引导它的国家行为向着准备或者实施战争的方向发展。
第四,南北矛盾更加突出。
二战后南北矛盾就由政治矛盾转化为经济问题。
那么,到现在为止,经济问题有没有解决呢?我们说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是问题越来越严重。
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多数国家仍然很贫穷,世界上富国与贫国的收入差距大约是30年前(大概是1970年)是30倍,到了1980年扩大为40倍,现在扩大为70余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