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
- 格式:pdf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2
2016年第9期【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来说,有着更强烈的融入城市的愿望。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遇到各种限制,以至于无法真正实现市民化。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主要存在制度层面和社会认同层面,因此应该从这两个环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制约因素;对策建议一、前言《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化率突破了50%。
这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
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了与传统农民工不同的社会特征。
他们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他们对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愿望更加迫切。
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平稳地实现市民化,更好地融入城市,必须对现行的制度进行重构,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同时在社会认同层面上,城市要包容他们,使他们成为城市的一员,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既有制度的束缚,尤其是户籍制度导致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不能享受到均等的权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处在一种“半市民化”的尴尬境地。
同时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传统观念也阻碍了其融入城市的步伐。
(一)市民化的户籍制度障碍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划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各项福利待遇实行城乡居民区别对待,如今已经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户籍制度带来的身份差异以及由其衍生出的相关利益分配的制度,在当前已成为加剧社会分化和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必须克服户籍的限制,户籍的改变是市民化的核心。
(二)市民化的住房制度障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基本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在所在城市有稳定的住所。
同时,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向城市迁移首先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述评与展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受到重视。
在城市化进程中,他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受到重大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的述评和展望,探讨当前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文章从现有的研究结果出发,对目前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领域进行概述后,以政策支持、城市改造、社会包容性、公共服务和文化实践等内容为主线,阐释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未来发展建议,为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正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大量褪入,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及其社会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作为重要课题的研究以及社会实践正以蓬勃的势头进行着。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市民化研究的述评和展望,探讨当前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而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一、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领域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领域,我国近年来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许多学者将此作为一个较新的课题,他们的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融合为起点,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实施难点。
比如,谢楷和熊宁等研究者指出,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难题,比如权利保障和社会结构不平等等。
在这一领域,学者们还重点研究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程度,以及农民工融入市民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此外,对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过程中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等也有深入的探讨。
二、为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提出的实施方案(1)政策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农民工取得合法身份,使其可以获得居民身份,从而享受与其他城市市民同等的权利。
其次,应建立起可以维持农民工身份的制度,确保其享有公平的就业权利和公共服务权利,以促进其市民化进程。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教育投入,支持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生于1980年以后,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年轻农民工。
他们作为城市中的新市民,不仅面临着各种生活和就业的现实挑战,还需要逐渐适应城市文化和社会环境。
以下将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他们长期在农村生活,缺乏城市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验,他们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户籍限制等种种难题,这使得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还面临着城市文化冲击和心理适应问题,例如语言障碍、社交压力等。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就业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经验和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工资待遇较低,缺乏职业发展的空间。
其次是住房问题。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市的租房区或者简陋的工棚,生活环境差、居住面积小,且存在安全隐患。
户籍限制和社会保障问题也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城市应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增加竞争力。
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应该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防止劳动力过度集中和恶意竞争。
解决住房问题。
鼓励农民工租赁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廉租房,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住房负担。
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质量。
完善制度建设。
政府应该放宽户籍限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保障。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涉及到个人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的变革。
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汇报尊敬的领导:我根据您的要求,汇报我领导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情况。
自从担任相关职位以来,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汇报的具体内容:一、加强政策宣传我们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方式,广泛传播国家有关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和相关法规。
通过开展宣讲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农民工普及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权益保障与义务。
二、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我们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积极推进农民工服务体系的建设。
我们设立了农民工服务中心,提供咨询、法律援助、劳动合同签订等一站式服务。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并健全用工管理制度,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三、推动农民工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我们组织了一系列技能培训课程,涵盖餐饮、建筑、电工等多个行业。
通过培训,农民工不仅提升了技能,还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待遇。
四、加强就业引导我们与地方人才市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引导和就业信息咨询服务。
我们积极帮助农民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开展就业技能直通车活动,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联络沟通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的需求和困难,我们定期开展与农民工的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也与各级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联络沟通,及时反映和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总结起来,我们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政策宣传、服务体系建设、技能培训、就业引导和联络沟通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问题有待解决,一些企业对农民工权益保护意识不强等。
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
感谢领导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市民化提供更好的服务。
谢谢!尊敬的领导:欣喜地向您报告,自上次工作汇报以来,我们团队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中取得了更进一步的成绩。
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在“融不了大城,回不了村”的现实境遇下,他们何去何从?这既是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需要解释的理论问题。
目前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在理论解释上,呈现结构主义与个体主义相互割裂的状况;在实证阐释上,有些研究忽视了农民工群体发生了代际更替和代内分化等新的市民化现象,有些研究忽略了农民工市民化外部结构的差异性和内部主体的能动性,使得以往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静态化、片面化。
新生代农民工是一群有自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主体,正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市民化的出路,由大城市回流到户籍所在的中小城市,在打工积累的基础上转向自主创业或正规就业,从而实现市民化的目的,笔者称这一现象为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
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的能动探索实践,因此,需要研究者分别考察其外部结构因素和内部主体因素,也需要关注两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更需要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在适应外部社会结构和利用内部主体因素的实践中能动地实现市民化。
为此,本文基于对G市X县已“回流式”市民化的市民(原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案调查资料,运用结构化理论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准入、就业或创业、子女教育与家庭、婚姻维系等主要领域的市民化能动实践来呈现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的机制。
通过本文分析,认为城市经济发展、城乡之间的客观生活差距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外部结构牵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改变农民身份的意愿及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市民化的内在驱动力;家本位文化惯习是内外因素贯通的纽带;外部结构的支配性规则的制度安排、配置性资源的经济环境、表意性规则的舆论态度等在不同类型城市间分布的差异性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市民化地域选择的空间,他们在自身的市民化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城市适应等基础上能动地反思与探索市民化的可行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回流式市民化是外部结构与内部主体因素二者互动的结果。
Value Engineering 基坑底板以下0.5~1.0米以保证干作业施工。
2.4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建材利用众所周知,地下水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之外,在一般情况下,还含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间的无机物,主要包括钙、铁、铝、硅等等。
将地下水中所含有的部分有机物以及无机物进行充分的利用,采取烧结、造粒、燃烧、干燥等方式对其进行加工,能够使地下水得到有效的建材利用。
3结论本文中,作者首先从天津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测影响、天津地区水资源管理的影响以及天津地区地下水定性评价影响这三个方面对地下水渗透性对天津地区水资源质量评价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接着又从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土地利用、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能源利用、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卫生填埋以及地下水处理技术分析之建材利用这四个方面对天津地区地下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参考文献:[1]Puls,RW,Blowes,DW,Gillham,RW.Long -term performance monitoring for a 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 at the U.S.Coast Guard Support Center,Elizabeth City,North Carolina.J Hazard Mater,1999,68(1):109~124.[2]王辉,钱海涛.节理化岩体结构面分布密度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3]崔海炜,孙继朝,陈玺,荆继红,王金翠,张英,张媛静,张玉玺,黄冠星,刘景涛,向小平,温吉利.PRB 技术在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修复中的可行性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06).[4]卢杰,丁金城,张子间,刘家第,李梦红.地下水三氯甲烷污染治理技术[A].2006年全国金属矿节约资源及高效选矿加工利用学术研讨与技术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06.[5]苏彩燕.可渗透性反应墙技术处理受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6]王晓勇,鹿化煜,李珍,邓成龙,谭红兵,宋友桂.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堆积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古气候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7]秦小光,刘东生,蔡炳贵,吕厚远.中国北方典型时段环境格局与植被演替区带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8]乔彦松,郭正堂,郝青振,吴文祥,姜文英,袁宝印,张仲石,魏建晶,赵华.皖南风尘堆积-土壤序列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0引言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务农经验,对于土地和农业的感情日益淡薄。
在社会归属取向上来看,他们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即使回乡也没有出路。
因此,更渴望融入城市。
他们在创造着城市的繁华的同时,也在编织着自己的城市梦想。
受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户籍问题及其社会保障的缺失等条件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游离于城市边缘。
横亘在面前的是难以逾越的制度、文化和技能的城墙。
1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1.1在制度层面上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明显有别于城市居民,农民工不仅没有分享到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制度带来的不公平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境遇极为尴尬。
一是土地制度。
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已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碍。
由于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缺乏退出土地和农业的市场机制,农民工由于城市工作大多具有不稳定性、临时性和收入低的特点,只好依靠农村的土地保障,难以割舍与土地的关系。
二是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属地管理和身份管理,其本质是控制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和户籍政策已趋于宽松,但现行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上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仍阻碍了农民工进入城市。
他们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机会及社会地位。
三是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封闭性,没有将事实上在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障碍重重。
四就业制度。
现行的就业制度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设置了各种限制,农民工就业权利不平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农民工只能通过次属的劳动力市场找到那些稳定性差、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无福利、无保障、无晋升机会的边缘性职业和岗位。
即使在同一家企业,农民工和正式工人相比,也是同工不同酬,处于不平等地位。
1.2在文化层面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同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巨大的文化反差和文化冲突,成为阻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因素。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人格特征、工作动机、城市认同感、生活方式等方面相对上一代农民工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少了把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更渴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身份认同感和成就感,消除与城市居民沟通理解的文化障碍,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
但他们进入城市后,其原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与社会认同容易与城市中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发生冲突。
农民工虽然与城市居民比邻而居,但他们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且具有封闭性,其文化活动主要是打牌、打麻将、看电视、上网等,内容相对单调。
其社区文化活动的范围仍旧封闭在一个传统的以血缘、地缘等乡土同质性为纽带的“圈子”中,远未融入城市社区。
也无法产生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城市市民的认同感,更难———————————————————————作者简介:王新(1955-),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王媛媛(1978-),女,辽宁沈阳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探讨Discussions on Ways of Urbanization for New Generation Farmers王新Wang Xin ;王媛媛Wang Yuanyuan(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沈阳110031)(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Shenyang 110031,China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是城市新兴的工人阶层,却享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长期处于身份得不到认同、权力得不到保障的生存困境,长此以往容易引发和谐社会建设的隐患,甚至产生对抗甚至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
正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探求其融入城市的可行性路径,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s have been a huge special colony in the society.They are working classes for the rising cities.However,they are not treated as the same as city residences.Neither their identities are not approved nor are their rights not protected in the long run.If things continue in this way,it may easily cause extreme behaviors for revenging the society,which has become a hidden trouble for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Facing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new generation farmers to blend into cities and searching the practical ways for them to blend into citie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project for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society.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Key words:new generation farmers ;urbanization ;ways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87-02·287·价值工程以产生对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会产生认同危机与被剥夺心理。
而且城市社区的管理也没有把广大农民工群体纳入服务对象,使这一群体缺乏与城市市民的沟通交流平台。
当某种文化与其异质的文化相遇时,以前一种文化作为行为规范的人很容易产生与异质文化作为行为规范相抵触的行为。
农民工在为城市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由于心理落差产生的失范行为给城市秩序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加大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
1.3在技能层面上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总体偏低,缺乏一技之长,大部分农民工就业层次低,只能从事低端岗位的初级劳动。
技能的缺乏不仅影响到就业,也是是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的基本内因。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就业就在“用工荒”和“就业难”之间纠结,农民工文化技能素质低与城市产业升级用工要求高、竞争就激烈的矛盾日益凸显,难以满足以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要求,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比起他们的父兄大有提高,但整体技术水平与职业素质仍然偏低。
除了年龄与体力的优势外,他们的人力资本结构与用工单位乃至城市发展所要求的人才素养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新生代农民工到新生代产业工人仍有一段距离,已成为制约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对农民工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农民工能否由“乡下人”转变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取决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技术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这不仅是农民工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在城市立足的重要条件,同时更是农民工自我发展乃至融入市民社会、最终取得市民资格不可缺少的成功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