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篇:《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详见附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详见附件):一、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六、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七、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八、猪瘟防治技术规范九、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十、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十一、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十二、绵羊痘防治技术规范十三、炭疽防治技术规范十四、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废止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名单1.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2.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3.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4.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5.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6.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7.牲畜口蹄疫疫情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农牧发[2004]20号)8.亚洲I型口蹄疫防治技术方案(农医发[2005]13号)第二篇:23.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烈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多种禽类动物,引起严重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爆发和传播,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一、背景介绍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鸡、鸭、鹅等禽类中传播迅速,且对人类具有潜在的威胁。
根据病毒的蛋白质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分为H5N1、H7N9等不同亚型。
二、应急预案要点1.监测与预警(1)建立禽类动物流行病监测机制,定期对家禽生产区、市场和禽类养殖企业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病原学检测。
(2)完善疫情预警机制,建立与国家和地方疾控部门、动物卫生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
2.疫情调查与报告(1)发现禽类动物发病或死亡情况,立即进行疫情调查和现场检测。
(2)确诊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及时向上级部门和相关机构进行报告,并采取控制措施。
3.传染病控制与隔离(1)对发现的病毒传播源,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感染禽类动物进行隔离和扑杀,对养殖场和市场进行消毒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4.应急疫苗与药物储备(1)建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供应机制,及时研发和生产应急疫苗。
(2)建立疫苗和药物的储备库存,确保在疫情爆发时能够迅速投入应急使用。
5.应急通信与协调(1)建立应急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的迅速传递和沟通。
(2)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各部门、相关机构和专家组织的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计划。
6.健康教育与宣传(1)加强群众健康教育,提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加强媒体宣传,传播预防措施和信息,减少恐慌情绪的产生。
7.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1)与国际组织、邻国和地区展开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和科研成果。
(2)及时向国际组织报告疫情情况,并接受国际组织的指导和协助。
三、预案层级和实施机构1.预案层级(1)国家级预案:由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等共同制定和实施。
2024年禽流感防预工作实施方案范文____年禽流感防预工作实施方案一、前言禽流感是一种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疾病,其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做好____年禽流感的防治工作,保障畜禽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制定并实施以下禽流感防预工作实施方案。
二、目标任务1.全面加强禽类养殖场的疫情防控,提高防疫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2.加强与畜禽贸易国家的合作,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分享;3.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禽流感的诊断和疫苗研发能力;4.加强公众宣传,提高民众对禽流感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三、工作措施1.加强禽类养殖场疫情监测和防疫(1)建立健全养殖场疫情监测体系,包括养殖场疫情信息登记、动物监测等工作;(2)制定禽类养殖场疫情应急预案,确保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3)加强禽类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严格控制野鸟和其他野生动物进入养殖场;(4)加强禽类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养殖场周边环境,并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5)制定禽类养殖场消毒指南,对养殖设施、用具和车辆等进行规范化、定期的消毒工作;(6)加强对禽类养殖场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
2.加强与畜禽贸易国家的合作(1)建立健全与畜禽贸易国家的疫情监测和信息分享机制,及时了解疫情动态;(2)加强与畜禽贸易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共同应对疫情威胁;(3)加强对畜禽贸易的检疫和监管,严禁非法的畜禽及其产品流入我国,确保畜禽交易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科学研究(1)加强对禽流感病毒的监测和研究,及时了解病毒的变异和传播规律;(2)加强对禽流感疫苗的研发,提高疫苗的免疫力和保护效果;(3)加强对禽流感的诊断技术研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
4.加强公众宣传(1)加强禽流感知识宣传,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禽流感的认知和防范意识;(2)加强对禽流感疫情的宣传,及时向公众发布疫情信息,避免恐慌情绪的产生;(3)加强与媒体的合作,积极报道禽流感防控的相关工作和成果。
禽流感知识及防控今年以来,福建、云南、湖南、湖北、浙江、北京等多地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相比起去年12月份的相关数据,发病例和死亡人数上涨明显。
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人感染H7N9禽流感发病达到106例,死亡20人。
而之前的11月,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仅6例,无人死亡。
提醒:尽量不要接触活禽,生鲜禽类食品熟透后食用!1禽流感概述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人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通常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率约为33%。
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区域间的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2禽流感分类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分类禽流感病毒则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位于其套膜上的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分为若干亚型,血凝素(H)有16个亚型;神经氨酸酶(N)有9个亚型,以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序号命名。
所有的这些亚型都可以感染鸟,在禽类中高致病性的属于H5、H7亚型。
典型的鸡禽流感病毒是H7N7型,造成1983年、1984年在美国东部大流行的是H5N2型。
目前东南亚地区出现的人类感染是H5N1型。
1997年发现的H5N1型毒株被认定是当时流行性感冒的病源。
1999年,香港出现过H9N2型禽流感的人类感染,2003年,荷兰出现过H7N7型禽流感的人类感染;2006年1月,美国出现H3N2型。
根据病原体分类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
一、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二、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
三、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率约是60%,家禽鸡感染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无一幸免。
人禽流感疫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为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人禽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有效防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向人间传播,预防控制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目前对禽流感疫情发展变化形势和禽流感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的认识,制定本技术指南,以指导各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控制人禽流感疫情发生、传播、蔓延扩散。
一、目的与原则通过本技术指南的实施,规范人禽流感疫情的监测、职业暴露人员个人防护,落实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范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向人间传播,预防控制可能出现的人禽流感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本技术指南按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出现人禽流感病例和发现病例之间存在人传人的可能等,分类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随着对人类禽流感认识的不断深入,本指南及相关附件将随时修订、完善。
二、出现疑似或确认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出现疑似或确认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采取以下措施。
(一)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当地农业部门的疑似或确认的禽类禽流感疫情通报后,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医疗卫生人员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附件1)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病、死禽之日起进行医学观察7天,并填写相应报表汇总,上报。
(二)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捕杀、处理病、死禽的人员,在禽类禽流感疫区进行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暴露人员,应严格按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附件2)进行个人防护。
(三)加强重点地区的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在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县(市、区),按照《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附件3),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人禽流感疫情监测。
(四)消毒处理按照《禽流感消毒技术方案》(附件4),协助农业等有关部门对消毒工作进行指导和效果评价。
禽流感应急预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禽流感应急预案【优秀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常常要提前编制一份优秀的应急预案。
传染病暴发流行预防措施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日常要做预防措施。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传染病暴发流行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达到保护人民的健康,保证社会安定,促进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综合性防疫措施为基础,认真贯彻预防的方针。
其主要预防措施如下:(一)管理传染源1.对患者和病原体携带者实施管理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
1978年国务院公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在1989年2月21日全国人大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同年9月1日开始施行。
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
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称法定传染病。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与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流行性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我军1979年还规定,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肠炎,应在疫情月报表中填报。
传染病疫情报告力求迅速。
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6小时之内上报卫生防疫机构,农村不得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12小时内;农村不得超过24小时。
卫生防疫人员,医疗保健人员,对疫情不得隐瞒,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与谎报疫情。
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
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2.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2021年第1期 吉林畜牧兽医·经验交流·JingYan JiaoLiu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于盼盼,李 洋*吉林冠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吉林辉南 135100摘 要:2013年春季,一种新的禽源性甲型流感(H7N9)病毒在中国出现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禽类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呈隐型感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则会引起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甚至死亡。
本文将对全球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情况,发病机制以及防控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H7N9;传播;发病机制;防控措施由于流感病毒的每年流行和间歇性大流行,从而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和经济损失。
因为人畜共患病病毒获得了在人类中传播的能力,从而导致甲型流感的大流行。
鸭子、鹅和天鹅,是甲型流感病毒(IAV)的主要宿主,它们的粪便可传播病毒。
家禽可以通过接触发病动物而感染,可以通过与受污染的饲料或水的偶然接触而感染,病毒可以在整个禽群中迅速传播。
在家禽中,禽流感已经从一种极其罕见的疾病变成了一种不断出现的疾病,似乎是一种“快速前进”的演变。
根据HA和NA蛋白对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划分,有16种不同HA和9种不同NA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
此前,H1N1和H3N2在人群中普遍传播,其他IAV 亚型(如禽流感H5N1、H7N2、H7N3和H7N7病毒)对人类的感染较少发生。
自2013年以来,禽流感病毒H7N9毒株在中国引起了6起疫情。
因发病严重并且引起死亡,新型H7N9病毒基因特征是令人关注的。
绝大多数H7N9病毒的HA裂解位点只有一个精氨酸(R),对家禽的致病性较低。
但是,在第五波感染中,从台湾、广东、广西和湖南的25例病例分离到的病毒中检测到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病毒,该病毒插入了四个碱性氨基酸残基在连接HA1和HA2肽区的切割位点。
H7N9禽流感病毒可引起严重感染,并可引发大流行。
在本综述中,我们阐述了全球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情况,发病机制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这一分析能够为减少H7N9流感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建议。
禽流感知识禽流感是一种由禽类感染的病毒引起的疾病,也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简称HPAI)。
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类,但有些亚型的病毒也可感染人类。
禽流感病毒属于A型流感病毒,其基因组由8个单链RNA分子组成。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禽类或其分泌物、排泄物传播。
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体内繁殖迅速,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病症,导致禽类大量死亡。
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感染相对较少,但一旦感染,病情通常较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禽流感病毒有多个亚型,其中最为致命的是H5N1亚型。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自1997年首次在香港发现以来,已经在许多国家造成了禽类大规模死亡,并且有少数人类感染病例报告。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高致病性和高准确性,对人类的感染率虽然较低,但病死率却非常高,达到了50%以上。
除了H5N1亚型,还有其他亚型的禽流感病毒也会引起人类感染,如H7N9亚型。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自2013年首次在中国出现以来,已经引起了多次人类感染疫情。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对人类的感染率相对较高,但病死率相对较低。
禽流感病毒的预防和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禽类养殖场的管理和卫生措施,避免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其次是加强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提高禽类的免疫力。
此外,对于人类来说,避免接触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和其分泌物、排泄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出现禽流感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扑杀,以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对于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并进行密切监测和追踪。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对于禽类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对禽流感病毒的认识,加强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的禽类,并且在发现禽流感疫情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疫情的发生,保护禽类养殖业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年第1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导致死亡。
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我国部分省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呈散发分布,相互之间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没有变化,分离到的病毒株遗传学特征和既往流行类似。
一、病原学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
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8个H亚型(H1~H18)和11个N亚型(N1~N11)。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
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7N9、H9N2、H7N7、H7N2、H7N3、H5N6、H10N8等,近些年主要为H7N9禽流感病毒。
H7N9禽流感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HA的基因来源于H7N3,编码NA的基因来源于H7N9,其6个内部基因来自于两个不同源的H9N2禽流感病毒。
与H5N1禽流感病毒不同,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的致病力很弱,在禽类间易于传播且难以发现,增加了人感染的机会。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加热至65℃ 30分钟或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
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
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数起家庭聚集性发病,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感染。
(三)高危人群。
在发病前10天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中老年人。
禽流感流行现状与综合防控措施策划本刊记者八长丽凤编者按:我国的动物流感情况非常复杂,由于养殖模式相对落后,人与动物接触密切,导致禽流感防控面临压力大。
每年国家 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以及疫苗厂家的实验室都分离到大量病毒,掌握了禽流感流行及病毒遗传和变异情况,为有效防控禽流感提供 了参考依据。
针对禽流感的流行情况、发病机理,疫苗选择、有效防控等方面,本刊特邀请各大院校和养殖一线禽流感防控方面的 专家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各个养殖场借鉴参考。
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控措施李佩国,贾青辉,李蕴玉,张志强,刘华格,倪慧勇(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蛋鸡疫病防控岗)李佩国: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河北省蛋鸡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蛋鸡疫病防控岗位专家,研究生导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
先后获得河北省第五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省高等学校百名创新人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获河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9项,发表论文140余篇,制定并颁布实施河北省地方标准26项。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 型 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
根据其致病性,可 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
世界 卫生组织将其列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入一类动物疫病,是危害我国养禽业和 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生,但以气温较低的11月至次年4月之间发病 率较高,这与病毒耐低温特性有关。
1 202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1.1国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情况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通报,2020年以来,波 兰、印度、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乌 克兰、南非、德国、丹麦、以色列、沙特、越南、保 加利亚、美国、菲律宾、伊拉克、澳大利亚、俄罗 斯、荷兰、韩国、日本等22国共发生高致病性禽 流感疫情483起(野禽15起),主要以H 5亚型 为主,占95.03%,其中H 5N 1亚型25起(野禽9 起)占5.2%,H 5N 6亚型5丨起占10.5%,H 5N 8亚 型383起(野禽4起)占79.3%。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诊断与预防措施余翔(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尤溪口镇畜牧兽医水产站365000)摘要: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一种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 型流感病毒引发的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禽类烈性传染病。
染病的禽类呈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或者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或者败血症状,严重危害禽类养殖业的发展,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预防措施;临床症状高致病性禽流感(简称:HPAI)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一种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发的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禽类烈性传染病[1]。
染病的禽类通常会呈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或者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或者败血症状,严重危害禽类养殖业的发展,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以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期望能为广大禽类养殖者提供一定帮助。
1病原高致病性禽流感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2],直径为80~120nm球形,其表面附着有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病毒表明的主要糖蛋白是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具有多变性和特异性,衍生出多种病毒亚型,是疾病难以预防的重要因素。
HA可以决定病毒致病的主要抗原成分,可以诱发感染,而NA则诱发对应抗体无病毒中和作用,因此,高致病亚型主要为H5、H7毒株。
病毒耐热性较差,56℃处理半小时即可杀灭;对脂溶剂敏感,甲醛可以破坏病毒活性,肥皂以及去污剂和氧化剂也可以使其失活。
2流行病学鸡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最易感动物[3],病禽和病毒携带者均为传染源,此类禽只的排泄物、分泌物中携带病毒,可以通过饲料、饲水、笼具、车辆、昆虫、种蛋、精液等途径经呼吸道以及消化道感染健康禽只。
如果鸡舍通风较差,病毒在环境中浓度过高,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寒冷干燥的冬春季节发生较为常见,特别是气候突变、饲料摄入的营养不足时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经人工感染后的母鸡在3~4d内产蛋均携带病毒。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措施(H7N9型)
1.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平衡,保持充足的睡眠和
休息,多吃水果、多饮水,不吃不洁果蔬,不饮生水,不吸烟、不
过量饮酒,避免疲劳。
2.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家庭室内勤通风换气。打
喷嚏、咳嗽、擦鼻涕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
3.一旦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立即到医院
诊治。
4.遇到不明野鸟不要近距离接触,看到病死野鸟不要接
触,更不要捡回、剥食。避免直接接触、剥食病死家禽、病死
猪等。
5.在厨房中要将生熟分开,任何肉、蛋食物均应彻底煮熟
食用,牢记不吃生的或半熟的鸡肉、鹅肉、鸭肉等各类肉食,
特别是注意不要吃半生不熟的鸡蛋。
6.对于年幼抵抗力差的人群来说,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及
自我保护,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远行时备好衣物、食物和水,
有基础疾病者带好自备药,出现不适要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