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第四版解读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40
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4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组专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蔡卫平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谐捷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惠琴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主任医师李太生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刘中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卢洪洲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庞琳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尚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孙永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教授王爱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副研究员王福生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二医院教授王健中国中医科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吴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教授徐小元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叶寒辉福州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张福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张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医师赵红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赵敏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二医院主任医师赵清霞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赵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周曾全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主任医师其他参与编写人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尊友马烨于兰赵德才吴亚松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艾滋病项目中国办公室王黎明特别鸣谢以下参与本手册编写的国际组织和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艾滋病项目(USCDC GAP)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技术统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赵燕第四版修订说明一、修订背景为了落实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指导免费艾滋病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以下简称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和推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于2005年4月出版发行了《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第1版)》(以下简称《手册》),于2008年1月出版发行了第2版,于2012年6月出版发行了第3版。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相关科普知识(一)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相关科普知识(一)本栏目由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协会协办(图/木易)艾滋病病人的临床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般没有症状,可以照常工作、学习。
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病即成为艾滋病病人,常常伴有低热、腹泻等症状,或有合并感染等病症。
此时,需要遵从医嘱对症处理。
同时,注意让病人得到良好的休息并增加营养。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以下几种:*原因不明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常见有发热、乏力、咽痛、全身不适等。
个别有头痛、皮疹、脑膜炎或急性多发性神经炎等症状。
*持续性原因不明的广泛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直径大于1厘米),常见于颈、腋及枕部等,以及肝、脾肿大。
*持续不规则低热超过一个月。
*慢性腹泻每日超过4~5次,3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
*合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形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黏膜的卡波氏肉瘤和淋巴瘤等。
医学入选抗病毒治疗标准1.成人和青少年WHO HIV感染临床分期体系WHO临床Ⅰ期(无症状期):无症状;持续的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WHO临床Ⅱ期(轻度疾病期):无原因中度体重下降(体重下降<10%);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咽炎);带状疱疹;口角炎;反复性口腔溃疡;脂溢性皮炎;瘙痒性丘疹样皮炎(PPE);真菌性甲炎。
WHO临床Ⅲ期(中度疾病期):无原因重度体重下降(体重下降>10%);无原因超过1个月的慢性腹泻;无原因的长期发热(间歇性的或者持续性的发热超过1个月);持续性口腔念珠菌(假丝酵母菌);口腔毛状白斑;严重的细菌性感染(肺炎,脓血症,脓性肌炎,骨或关节感染,菌血症或脑膜炎);肺结核;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炎、牙龈炎、牙周炎;无原因的贫血(<80克/升)、中性粒细胞减少(<0.5×109/升)或血小板减少(<50×109/升)。
WHO临床Ⅳ期(严重疾病期(艾滋病)):HIV消耗综合征;肺孢子菌肺炎;反复严重的细菌性肺炎;慢性单纯疱疹感染(超过1个月的口腔、生殖器或肛门直肠感染,或者任何内脏器官感染);食管念珠菌(假丝酵母菌)病(或者气管、支气管或肺部真菌感染);肺外结核;卡波济肉瘤;巨细胞病毒感染(视网膜或者其他器官感染);弓形虫脑病;HIV脑病;肺外隐球菌感染(包括脑膜炎);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进展性多灶性脑白质病;慢性隐球菌病;慢性球孢子虫病;播散性真菌病(肺外组织胞浆菌病或者球孢子菌病);复发性败血症(包括非伤寒性沙门菌病);淋巴瘤(脑部淋巴瘤或者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宫颈癌;非典型播散性利什曼原虫病;有症状的HIV相关性神经炎或者心肌炎;2.成人/青少年抗病毒治疗总体标准注:*女性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250/立方毫米时,不推荐使用含有奈韦拉平(NVP)的方案,因为会增加肝毒性的危险,需谨慎使用**有条件地区可以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前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临床标准实验室标准处理意见急性感染期任何CD4+T淋巴细胞水平建议治疗WHO临床分期Ⅳ期任何CD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 WHO 临床分期Ⅲ期任何CD4+T淋巴细胞水平建议治疗*任何分期CD4+T淋巴细胞<200/立方毫米治疗WHO临床分期Ⅰ,Ⅱ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立方毫米之间,而且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基础课件一、艾滋病的基本概述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HIV 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 CD4+T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逐渐受损,使人体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危及生命。
HIV 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主要途径传播。
性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接触。
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接受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都可能导致血液传播。
感染 HIV 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和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造成母婴传播。
二、艾滋病的病程进展HIV 感染人体后,通常会经历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潜伏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患者可能在感染后的 2 4 周内出现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在 1 3 周内自行缓解。
无症状潜伏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逐渐破坏免疫系统。
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平均为 810 年。
当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进入艾滋病期时,患者会出现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如肺孢子菌肺炎、结核病、带状疱疹、卡波西肉瘤等,身体多个器官和系统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三、艾滋病的诊断艾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 HIV 抗体检测、HIV 核酸检测和 CD4+T 淋巴细胞计数等。
HIV 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一般在感染后的 3 周左右可以检测到抗体。
如果筛查结果为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
HIV核酸检测可以更早地检测到病毒,但费用相对较高。
CD4+T 淋巴细胞计数可以反映免疫系统的受损程度,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四、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目标和意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降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艾滋病基本知识课件课件(含附件)艾滋病基本知识课件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简称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简称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本课件旨在向公众普及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提高防病意识,降低感染风险。
一、HIV的传播途径1.性传播: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2.血液传播: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移植被HIV污染的器官、组织等。
3.母婴传播:感染HIV的母亲在怀孕、生产、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4.其他途径: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也可导致感染。
二、HIV的预防措施1.避免性行为: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
2.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行为中的HIV传播风险。
3.避免血液传播:远离,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防止职业暴露。
4.预防母婴传播:感染HIV的孕妇应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提倡母乳喂养,若母亲感染HIV,应采取人工喂养方式。
5.提高防病意识:了解HIV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方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HIV的检测与诊断1.有过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或其他血液暴露史;2.孕妇在孕期、生产及哺乳期间;3.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后;4.出现持续发热、盗汗、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四、HIV感染者的治疗与关爱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2.避免性行为,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3.孕妇感染HIV应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风险;4.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5.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寻求心理支持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