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2)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4
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性的丑恶,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
”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作品原文孔子过(1)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2)而听之。
使子贡(3)问之曰:"子之哭也,一(4)似重(5)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6)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7)政。
"夫子曰:"小子(8)识(9)之:苛政猛于虎也!"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过:路过. (2)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用扶轼。
(3)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4)一:真是,实在。
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5)重:重叠。
(6)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7)苛:繁重的,沉重的。
政:征税。
(8)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9)"识”读zhì。
作品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贡前去询问。
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
"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作品读解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实录《虽有嘉肴》(初中语文八下22课)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礼记》1.教师打出《学记》简介,生齐读:《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礼记》中的一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强调补充:(1)乐(yuè)正克,乐正是一个复姓。
(2)《学记》共20节,一共1000多字,我们这篇课文一共只有70个字。
这千把字,距今两千多年了,还能够流传下来。
我的这堂课的标题叫做《一段风华几千年》。
二、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1.齐读全文。
教师指导:读文言文要慢一点点。
慢生活,古人是慢生活,摇头晃脑的,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描绘的那位老先生。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样读。
但文言文代表了一种精神气质,读快了,你就把它糟蹋了。
读文言文,你要像品茶啊,慢慢品,慢慢读。
读现代文,你要像喝酒。
这篇文章更是温文尔雅。
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一遍。
(生自由读全文)2.教师打出标明阅读节奏的课文: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
"其/此之谓乎?3.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先读出来,再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
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
第2课时教学《大道之行也》1.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情境导入师:大家还记得《桃花源记》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吗?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的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去看看吧。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由《桃花源记》描述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导入,让学生对文章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ɡuān)男有分.(fèn)2.示范朗读,读出节拍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自己读不顺的地方,在课文中标注节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生齐读课文,师点评)3.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示例: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①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古义:财物。
今义:货物。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一词多义: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为天下为.公(动词,读“wé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不必为.己(介词,读“wèi”,为了)倒装句:不必藏于己(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设计意图】此环节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使学生读得顺畅,再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互帮互助,获得共赢。
22《礼记》二则(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解析:在翻译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二、参考答案:大同社会理想包括三个方面: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解析:课文开头即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纲领,注意理解体会。
三、参考答案(示例)《虽有嘉肴》: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熊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种一气呵成之感。
《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解析:找出两文中的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的特点体会表达效果。
四、参考答案:1.教学:教与学。
2.子:子女。
3.归:女子出嫁。
4.货:财货。
5.贼:害人。
解析:注意文言现象。
如“教学”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指教与学,现代指教书或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参考答案:1.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比喻人如果不经历磨难和学习,就难以成才。
2.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具有不均衡性,其中存在着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发展相应的能力效果最佳,过了关键期即使勤奋下苦功,效果也不会好。
这告诚人们,人要想学有所成,应该及时发挥年龄优势,不要浪费光阴,抓住应学习的大好时机,努力提升自己。
3.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碰,就必然会导致所学狭险,见识短浅。
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学友,以便互相砾砺、学习,共同进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字音】嘉肴(yáo)自强(qiǎng)教(jiào)学相长(zh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xué)半【注释】1.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虽:即使。
3.嘉肴(yáo):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4.旨:甘美。
5.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6.是故:所以。
7.困:不通,理解不了。
8.自反:反省自己。
9.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10.教(jià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