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78.75 KB
- 文档页数:5
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产学研技术联盟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定义、发展背景及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分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内涵,包括合作创新的动力、模式、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总结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以期为推动产学研技术联盟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合作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理论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产学研技术联盟作为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产学研各方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能够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创新理论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提供了动力源泉和目标导向。
产业组织理论从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形成和发展。
产学研技术联盟能够通过合作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提供了组织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分析框架。
合作经济学从合作博弈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的内在机制。
合作经济学认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高创新效率和成功率。
合作经济学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提供了合作动力、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的理论依据。
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涉及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合作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理论为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三、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的现状分析产学研技术联盟合作创新机制作为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附件: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根据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科发政[2008]770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科发政[2009]269号),以及《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等文件的规定,现就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与发展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总则第一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
第二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1—重要载体。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是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三条联盟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行知识产权共享;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支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第四条鼓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根据六部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意见的精神,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积极构建联盟,探索多种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综述及其未来展望摘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组织,是企业获取外部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内研究文献的梳理,探寻现在研究脉络,明确现在研究重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由于其克服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缺陷,成为了企业提高创新效率、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方式。
2008年12月30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后,联盟作为深入贯彻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我国很多地区开始大规模地出现,仅北京地区就产生了100多家,它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契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承载着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联盟的目的是为了从技术层面提升产业创新力,作为新型的合作组织,以法律的形式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或其他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实现各方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
联盟以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多方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产业层面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来指导整个合作体系的活动。
联盟中的各组织利用各自优势,在提升创新力的活动中通过知识转移和共享来取得创新价值。
本文试图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阐明研究内容,展望研究方向和重点,为联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1 关于联盟内涵与分类的研究学者对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最早源于战略联盟。
Modic和Potter (1988)认为,战略联盟是指创新联盟主体基于成本、效率、利润以及竞争优势等因素而建立的一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学者们从关注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之间横向战略联盟,转向关注纵向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
行机制研究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体及分工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加者主要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其内部存在着包括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
作为联盟的参与方,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着利益让与机制,联盟成员都必须对联盟有“贡献”与“承诺”。
“贡献”意味着联盟成员应具有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承诺”意味着联盟成员愿意在联盟内部实现某种程度的核心能力、异质性资源或异质性知识共享,愿意让度部分利益。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要参与方及其职责分工可以用下图说明。
1.政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推动者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尝试,也是在产业层面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举措。
政府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主要有三:(1)遴选产业与技术,即选择在那些产业构建技术创新联盟。
一般而言,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应聚焦于对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战略产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2)协调推动,即国家运用计划资源调控产学研等技术创新要素按市场规则组合;同时,调解联盟运行过程中的摩擦与冲突。
(3)政策支持,即政府通过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规范产业联盟的运行;(4)通过重大科技专项,提供必要的联盟运行资金。
2.行业内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主导性力量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也是各种创新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创新利益的主要享有者。
积极参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企业可以获得两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团体优势;二是来自于企业特定能力而获得的竞争优势。
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产业内龙头企业处于联盟的“盟主”地位,其主要任务在于:(1)提供创新资源。
这里的创新资源包括创新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人员、科研设施等创新资源;(2)参与研究开发。
行业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一起成立项目攻关组织,进行重大原创性技术开发、制定技术标准;(3)进行技术推广,实施创新技术产业化战略。
3.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异质性创新资源
组建联盟网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实现资源共享、资源转移,即以联盟网络进行合作渗透,实现异质性资源外取。
作为联盟的重要参与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必不可少。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盟友,应当以自己异质性的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参与联盟运行。
3.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部协调与信任机制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必须妥善解决成员间的摩擦,建立起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这要求:(1)建立联盟信息交流机制。
其内容包括资料交
流机制、人员交流机制、高层互访机制、情报互通机制、联盟语言选择制度等。
(2)建立联盟高层协调机制。
包括高层互访制度、高层正式磋商制度、高层非正式磋商制度、高层对话交流制度、高层私人交流与友谊缔结等。
(3)建立联盟的危机处理机制。
包括冲突文化协调制度、危机防范与预警制度、争端处理制度等。
(4)联盟文化冲突处理机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组建模式与运行机制分析
(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对策探讨
(1)健全领导机制,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提高科研创新团队领导者的素质,增强领导者的学术能力和人格魅力,以学术能力赢得外部资源,以人格魅力管理团队成员。
其次,高校科研创新团队领导应尊重和信任团队成员,适度授权,不搞“一言堂”,充分信任团队成员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责任感。
(2)建立多元激励机制。
对科研创新团队的奖励除了要提供较高薪酬的同时更要关注精神激励因素。
要把整体激励和个人激励相结合,以团体激励为主、个体激励为辅。
目前团队激励中的平均分配方式有益于加强团结,强化合作意识,但年轻知识型员工对自身发展有着强烈要求,因此团队激励应充分考虑个人激励,将奖励与绩效考核和个人目标相联系,做到奖赏公正和适度。
(3)构建资源保障机制。
首先,要建立多元筹资体系,除了学校和政府资助外,团队应积极
建立自我筹资渠道,通过申请纵向课题和开展横向合作,把解决经费问
题和达成创新目标结合起来。
其次,严格物质设备的购买审批,合理使
用有限的资金,广泛吸纳、联合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实现资源优化
配置。
再次,国家、教育部、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专项启动资金,扶持跨学科研究项目,汇聚跨学科研究团队。
(4)创建学习型组织。
科研团队应不断汲取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精华充实自身,大胆自由探
索和自主创新,在探索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培养并形成核心能力。
介于
科研团队组织和成员的特殊性,应通过专题研讨会、联谊会、成果展示
会等形式,为成员提供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加深成员之间的了解,增进
彼此信任,为成员间的合作奠定基础,为相互学习提供了便利。
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的高校创新团队建构模式及运行机制
4高效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
高效的团队运行机制包括权益分配机制、交流共享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合作协商机制,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构筑团队合理的权益分配体系、开放的交流共享平台、灵活的激励约束
制度、多元的合作协商渠道,同时建立??激得活、控得住、利益共同体??原则下的团队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