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菌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6.73 KB
- 文档页数:4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
纺织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抗菌性能一直备受关注。
抗菌性能是指纺织品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确保纺织品的抗菌性能达到标准要求,需要进行抗菌测试,并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评定。
本文将就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首先,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主要包括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两大类。
国际标准包括ISO 20743:2007《纺织品——用于抗菌和抑菌最终产品的试验方法》和ISO 20645:2004《纺织品——用于抗真菌最终产品的试验方法》等。
而国家标准则包括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试验方法第1部分,织物》和GB/T 20944.2-2007《纺织品抗菌试验方法第2部分,成衣》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其次,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抗菌性能的评定指标、测试方法、实验步骤和结果判定等。
其中,抗菌性能的评定指标主要包括细菌抑制率和细菌杀灭率两项指标。
测试方法主要包括接触法、摩擦法和释放法等。
实验步骤主要包括样品准备、菌液接种、培养条件和细菌计数等。
结果判定主要包括抗菌等级和抗菌效果等。
这些内容的详细规定,为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技术要求。
再次,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的实施对于纺织品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和检测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纺织品生产企业来说,严格依据抗菌测试标准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可以保证产品的抗菌性能符合要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开展抗菌性能的研究和评定,可以为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检测机构来说,依据抗菌测试标准进行检测认证,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质量保障。
最后,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随着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抗菌性能的测试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试与评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床上用品,从毛巾到窗帘。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越来越受到青睐。
然而,要确定这些纺织品是否真正具有有效的抗菌性能,就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与评估。
抗菌纺织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如医院、养老院等,抗菌纺织品可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传播,降低感染的风险。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抗菌纺织品也能提供更清洁、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那么,如何对纺织品的抗菌性能进行测试呢?目前,常见的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琼脂平皿扩散法。
这是一种较为直观的定性测试方法。
将含有细菌或真菌的琼脂培养基平板均匀地铺上待测试的纺织品样品。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观察样品周围是否形成抑菌圈。
如果有抑菌圈出现,说明纺织品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抑菌圈越大,抗菌效果越强。
其次是振荡烧瓶法。
这是一种定量测试方法。
将纺织品样品与一定量的细菌培养液放入烧瓶中,在振荡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然后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细菌数量的变化,来计算纺织品的抗菌率。
还有吸收法。
将细菌悬液滴加在纺织品样品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后,测定被吸收的细菌数量,从而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测试方法,如奎因试验、平行划线法等,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进行抗菌性能测试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是测试菌种的选择。
通常会选择一些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和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不同的菌种对抗菌剂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菌种对于准确评估抗菌性能至关重要。
其次是测试条件的控制。
包括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样品与菌液的接触时间等。
这些条件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样品的预处理也非常重要。
纺织品在测试前需要经过清洗、消毒等处理,以去除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杂质和污染物。
完成测试后,如何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呢?一般来说,抗菌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探讨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追求功能性更强的纺织品,而如何判断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篇文章在立足于此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以期望在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试方法上为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1引言大自然中的微生物无处不在,并且人类已经与微生物的相互依存联系在一起,仅人类上半身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中就有约50?5000有害或有益的微生物,这是因为人体皮肤,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汗液,皮脂和代谢废物是微生物营养,易于繁殖和繁殖微生物。
纺织纤维是一种多孔材料,是一种通过纤维叠加形成的多层微孔织物微生物具有吸收能力,由于微生物的繁殖,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可见,日常穿着的衣服,休息的床上用品,洗过的毛巾等纺织品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床,有益于其对人体皮肤的活性。
如果这种纺织品具有抗菌,抑菌甚至杀菌的特性,在保护其自身使用价值的同时,它不会被细菌,霉菌和其他微生物降解,并有效地防止织物中的微生物在繁殖上,防止微生物通过织物传播,保护使用者不受侵害,改善织物的穿着环境。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具有抗菌性能的高附加值服装已不再是稀有事物。
抗菌纺织品赋予纺织品健康和保健功能,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2抗菌纺织品的抗菌原理抗菌是一个总称,包括杀菌,消毒,抑菌,防霉,防腐蚀等。
具体是指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细菌或阻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是杀菌和抑菌的总称。
抑菌作用是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抑制待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以及减少或抵抗繁殖的过程。
简而言之,纺织服装的抗菌功能就是要使用多种抗菌手段,从源头上抵抗纺织品和服装上细菌的繁殖。
在细菌繁殖的情况下,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来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活性。
目前,市场上有太多具有抗菌/抑菌功能的纺织品和服装。
一、实验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服装面料的舒适性和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
抗菌性作为衣物面料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有效防止细菌滋生,提高穿着者的健康水平。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衣物材料的抗菌性能,为衣物面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衣物材料的抗菌性能。
2. 分析影响抗菌性能的因素。
3. 为衣物面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衣物材料:棉、涤纶、锦纶、竹纤维等不同材质的衣物面料。
- 抗菌剂:纳米银、茶树油、臭氧等。
-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细菌培养皿、电子天平、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1)样品制备将不同材质的衣物面料剪成相同大小的样品,用电子天平称量后,分别用不同抗菌剂进行处理。
(2)细菌培养取适量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分别接种于培养皿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抗菌实验将处理后的衣物样品与细菌培养皿一起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培养24小时。
(4)抗菌性能测定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衣物样品上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菌生长数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衣物材料的抗菌性能(1)棉质衣物面料棉质衣物面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性能较差,细菌生长数量较多。
(2)涤纶衣物面料涤纶衣物面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性能一般,细菌生长数量适中。
(3)锦纶衣物面料锦纶衣物面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性能较好,细菌生长数量较少。
(4)竹纤维衣物面料竹纤维衣物面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性能最佳,细菌生长数量最少。
2. 抗菌剂对衣物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1)纳米银抗菌剂纳米银抗菌剂对衣物材料的抗菌性能有显著提高,细菌生长数量明显减少。
(2)茶树油抗菌剂茶树油抗菌剂对衣物材料的抗菌性能有一定提高,细菌生长数量有所减少。
(3)臭氧抗菌剂臭氧抗菌剂对衣物材料的抗菌性能影响较小,细菌生长数量变化不大。
面料抗菌质检报告1. 背景介绍随着人们对健康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抗菌面料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面料得到了广泛关注。
抗菌面料能够抑制细菌、真菌、霉菌等微生物的生长,从而提供更干净、卫生的使用环境。
本文旨在对某一款面料进行抗菌性能检测,并生成相应的质检报告,以便评估其抗菌效果。
2. 实验设计2.1 材料准备选取待测试的面料样品,并根据测试要求切割为特定尺寸的样品片段,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基和待测试的微生物菌液。
2.在实验室规定的条件下,将待测试的面料样品与微生物菌液接触。
3.根据预设时间,将培养基和被测试样品分离,以检测微生物在面料上的生长情况。
4.分析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检测方法3.1 抗菌性能指标为了评估面料的抗菌性能,我们采用了以下指标进行检测:1.抗菌率:用于评估面料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能力。
2.消除率:用于评估面料对已有微生物的消除效果。
3.抗菌持续时间:用于评估面料对微生物生长的持续抑制效果。
3.2 抗菌性能测试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测试方法进行抗菌性能检测:1.根据ISO 20743标准,使用细菌(如大肠杆菌)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菌液对面料样品进行接触。
2.将接触后的面料样品置于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3.观察并统计培养基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抗菌率、消除率和抗菌持续时间。
4. 实验结果4.1 抗菌率测试结果经过抗菌率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大肠杆菌抗菌率:98.7%•白色念珠菌抗菌率:96.3%4.2 消除率测试结果经过消除率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大肠杆菌消除率:99.2%•白色念珠菌消除率:97.5%4.3 抗菌持续时间测试结果经过抗菌持续时间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抗菌持续时间:30天5. 结论根据以上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面料样品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具有较高的抗菌率。
2.面料样品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具有显著的消除率。
抗菌纺织品测试方法一、样品准备1.收集和标记待测试的纺织品样品。
2.清洗和消毒样品,确保其表面没有细菌污染。
二、测试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纺织品的抗菌测试方法,例如:1.菌落计数法使用此方法可以评估纺织品与特定细菌菌株的接触后的抗菌性能。
步骤如下:-在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均匀涂抹样品,然后培养。
-通过计数纺织品周围的菌落数来确定抗菌活性。
2.麦金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抗菌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纺织品。
步骤如下:-在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上放置样品,然后培养。
-在特定时间点上,获取样品并使用抗菌剂来中和样品表面细菌的生长。
-评估细菌生长的抑制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培养基上的细菌数量或观察生长的程度来确定。
3.扩散法这是一种评估细菌对纺织品的抗菌性能的方法。
步骤如下:-准备含有特定细菌的琼脂平板。
-将样品放置在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
-观察细菌生长的抑制区域大小来评估抗菌性能。
4.流体接触试验该方法用于评估纺织品与细菌接触后的抗菌性能。
步骤如下:-将纺织品样品放置在含有特定细菌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
-观察细菌在纺织品样品上的生长情况,可以通过测量液体培养基中的细菌数量或观察纺织品上的细菌生长情况来评估。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根据所选测试方法的结果,分析数据并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
通常,抗菌性能可以用细菌的生长抑制率或细菌的减少数量来表示。
测试结果应该与适用的抗菌性能标准或法规进行比较,以确定纺织品对特定细菌菌株的抗菌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四、测试的注意事项-在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细菌培养的温度、时间和培养基的选择,以确保准确的测试结果。
-样品应充分洗涤和消毒,以清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
-测试过程中应采取无菌操作,以防止细菌的交叉污染。
-需要注意细菌耐药性的可能性,以排除纺织品可能的抗菌机制或副作用。
通过以上测试步骤和方法,可以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并提供有关其对特定微生物的抗菌活性的信息。
这些测试结果对于纺织品的质量控制和评估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医疗和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抗菌性能检测一般知识
目前,整理织物抑菌效果测试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AATCC 9O-1982法晕出法
2.AATCC lOO-1981法汲尽培养法
3.CTM 0923法摇晃烧瓶法(美国道康宁公司的试验方法)
具体试验操作如下:
1.晕出法:在培养基上,接种上细菌培养液之后,将整理织物小块复盖在培养基上,而后在一定条件下使细菌繁殖一定时间,检查织物复盖部位是否有"菌落"生长,也检查织物周围渗出无菌区城的大小尺寸。
复盖区无菌落,抑菌效果属于优良,晕出圈越大,表明整理剂从织物上渗出量越多。
2.汲尽培养法;吸一毫升细菌培养液,滴在一小块整理织物上,使溶液正好被织物全部吸收,放置一定时何后,用培养液将织物上的细菌液洗落(稀释),摇匀,取样置于培养基上,在一定条件下,使细菌繁殖一定时间,检查培养基上“菌落”数,与空白样品对比。
3.摇晃烧瓶法,在盛有稀释液的有塞三角烧瓶中,投入样品(纺织品),而后移入细菌液,在一定条件下,摇晃一小时,取出一毫升试验液,置于固体培养基上,在一定条件下使细菌繁殖一定时间,检查菌落数与空白样品比较,计算抑菌率。
以上三种方法,对于非渗出性的整理剂来讲以摇晃烧瓶法较为准确。
在抑菌率测试中,很可能发生误差,主要原因有;
(1)菌株的活力和纯度不易一敦,因此既要求钝种,还安求选育培养至繁殖速度呈对数增长后的稳定期问取样。
(2)织物上可能有复盖物或离子屏蔽化合物,因此,测试前应将整理织物洗净。
(3)自培养液中吸取菌液时,细菌仍处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因此,对照样品之间的取样时间越接近越好。
纺织品抗菌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分析作者:龚丽博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常见的抗菌针织品的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其应用范围和优缺点,并介绍了抗菌性能试验过程中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纺织品;抗菌测试方法;影响因素人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微生物不仅使织物产生班渍、褪色甚至破坏织物,而且有些微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纺织产品的无毒性和环保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那些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如内衣、毛巾等,抗菌纺织品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而如何准确和科学的评价这些产品的抗菌性能,对于抗菌纺织品的良性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1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分类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测试方法。
1.1定性测试方法定性测试方法主要抑菌环法和平行划线法等,是利用抗菌剂析出并在琼脂表面扩散,使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者死亡,观察培养基与接触区域及周围区域的菌落生长情况,由此来判断纺织品的抗菌活性。
主要有美国的AATCC 90(琼脂平皿法)、AATCC 147(平行划线法)、AATCC-30(土埋法和平板法)和ASTM G 21-15(平板法),日本的JIS L 1902(抑菌环法)和JISZ2911 (抗霉菌试验方法),国际上的ISO 20645(琼脂平皿法),欧洲标准EN 14119(平板法)以及我国的GB/T 20944.1(琼脂平皿法)、FZ/T 73023(晕圈法)、GB/T 24346(平板法和悬挂法)和HG/T 3663(抑菌圈)等。
定性测试方法较方便快捷、操作简单、耗时短、效率高、费用低,对溶出性抗菌纺织品较为明显,但只能判定其有无抗菌性,不能测定强弱,而且测试相对粗略,结果不够准确。
1.2定量测试法定量测试方法主要有振荡法、吸收法、转移法和转印法等,是利用菌液和样品充分接触,经一段时间培养后,测得样品中的活菌数,通过计算抑菌率或者减少率来评价抗菌性能,主要有美国AATCC 100(菌数测定法)和ASTM E2149(振荡法),日本的JIS L 1902(吸收法和印迹法),ISO 20743(吸收法、转移法和转印法)、ISO 13629(平板计数法)以及我国的GB/T 20944.2(吸收法)、GB/T 20944.3(振荡法)、FZ/T 73023(奎因法、吸收法和振荡法)和QB/T 2881(吸收法和振荡法)等。
纺织品抗菌测试吸收法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纺织品的品质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
其中,抗菌性能的检测尤为重要,对纺织品的使用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项非常有效的纺织品抗菌测试吸收法。
1. 实验材料准备。
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1)纺织品样品(白色或者浅色纯棉或棉混纺织物);(2)使用常规织物染色方法染色所需的化学品;(3)菌液(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自来水、吸水纸、稀盐酸、乙醇等。
2. 实验过程。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取样。
将符合纺织品要求的样品切割为约10cm * 10cm左右,同时着重检查是否有损伤、污渍等瑕疵。
(2)染色。
将制成标准染色液的化学品倒入染色槽中,加入适量的自来水及适当的盐酸、乙醇等物质,将纺织品蘸水浸泡在染色液中,加热酸洗,最后洗净,晾干。
(3)准备菌液。
调制适量的菌液,并将试验纺织品用菌液泡制,使之紧密接触并吸收菌液。
(4)放置。
将纺织品放置在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待菌落生长至一定密度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取残留水分。
(5)测量。
将微生物菌液溶解后的吸取纱片转移到含有荧光素类物质的平板培养基上,24h后进行荧光检测,检测菌落的数量和规模,从而判断纺织品的抗菌性能。
3. 结论。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对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作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如果经检测后发现样品的菌落数量较多,表明纺织品抗菌性能较低;如果菌落数量很少,则表明纺织品的杀菌效果很好,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综上所述,采用纺织品抗菌测试吸收法可以有效地检测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为人们安心、健康地使用纺织品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纺织品抗菌性测试方法及标准纺织品抗菌性测试方法及标准纺织知识4月9,鉴于当前我国对抗菌纺织品的全面评价还不能适应国内生产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本文对目前世界上使用较多的抗菌测试方法及标准进行了对比,1 测试菌种的选择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细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等设备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和必需的。
但是也有小部分的微生物可以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6]。
因而人们在进行抗菌性能的评价中,菌种的选择必须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表1列出的菌种是在自然界和人体皮肤及粘膜上分布最为广泛的。
测试的菌种[7]包括细菌和真菌。
在细菌中主要用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葡球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杆菌);在真菌中主要用霉菌(黑曲霉、黄曲霉、变色曲霉、桔青霉、绿色木霉、球毛壳霉、宛氏拟青霉、腊叶芽枝霉)和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红色癣菌、紫色癣菌、铁锈色小抱子菌、袍子丝菌、白色念珠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无芽胞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致病菌,可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
巨大芽胞杆菌是芽胞类细菌中常见的致病菌;枯草杆菌易形成芽胞,抵抗力强,可作为芽胞菌的代表。
大肠杆菌分布相当广泛,巳作为通常的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性菌种用于各种试验。
黄曲霉、球毛壳霉作为规定的防霉试验用菌种,已列入我国国家标准(GB2423.16-81),其它一些所选择的霉菌,则是侵蚀纺织品或高分子材料的常见霉菌。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皮肤粘膜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具真菌的特性,菌落酷似细菌而不是细菌又不同于霉菌,因具有酷似细菌的菌落,易于计数观察,常作为真菌的代表。
因此,为考核抗菌纺织品是否具有广谱抗菌效果,较合理的选择是按一定的比例,将有代表性的菌种配成混合菌种用于检测。
目前大部分抗菌产品的抗菌性能,往往仅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分别作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的代表。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在众多的细菌传播途径中,纺织品是主要的载体之一,因其多孔、疏松,容易吸附各种杂质,成为繁殖、寄生细菌的载体,这些细菌的存在不仅使织物被沾污、损伤,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公共环境的交叉感染率,影响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日益重视卫生标准要求,使抗菌织物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然而,对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定,由于各国的标准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国家的客户要求的产品检测方法和适用标准不一致,致使生产厂家无所适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抗菌产品的国际贸易。
一,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分为定量测试方法和定性测试方法,以定量测试方法最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纺织品的抗菌标准主要有:ISO 20743—2007 《抗菌整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定》、JIS L 1902: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AATCC 147—2011《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AATCC 100—2004《纺织品抗菌整理的评定》、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GB/T 20944—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GB/T 15979—1995《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附录B 产品抑菌和杀菌性能与稳定性测试方法。
1,定性测试方法(1)定性测试方法包括AATCC 147—2011《纺织品抗菌活性的评定方法:平行划线法》、日本工业标准JIS L 1902:2008《纺织品抗菌性能试验方法抗菌效果》中的定性试验(抑菌环法)部分、FZ/T 73023—2006《抗菌针织品》附录 E晕圈法、GB/T 20944.1—2007《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
(2)定性测试方法是基于离开纤维进入培养皿的抗菌剂活性,一般适用于溶出性抗菌整理,但不适用于耐洗涤的抗菌整理。
优点是费用低、操作简单、时间短,对于确定样品是否具有抗微生物活性,最为适用。
但抑菌区的宽度不代表抗菌性的强弱,它与纺织品抗菌剂的扩散性能有关。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与应用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与我们息息相关,从衣物到床上用品,从家居装饰到医疗用品,无处不在。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不仅能够保持自身的清洁,还能为使用者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环境。
一、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原理要了解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首先需要明白其抗菌的原理。
目前,常见的纺织品抗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物理抗菌物理抗菌是通过改变纺织品的纤维结构或表面形态来实现抗菌效果。
例如,采用纳米技术将纤维细化到纳米级别,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从而减少细菌在纤维表面的附着。
此外,通过对纤维进行特殊的物理处理,如等离子体处理、紫外线照射等,也能改变纤维表面的性能,达到抗菌的目的。
2、化学抗菌化学抗菌是在纺织品中添加抗菌剂来抑制或杀灭细菌。
抗菌剂可以分为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两大类。
有机抗菌剂如季铵盐类、胍类等,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作用,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无机抗菌剂如银离子、铜离子、氧化锌等,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可以直接与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反应,导致细菌死亡。
3、天然抗菌一些天然的物质也具有抗菌性能,如壳聚糖、艾草提取物、茶多酚等。
这些天然抗菌物质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对人体刺激性较小。
它们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或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来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因素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抗菌剂的种类和浓度不同种类的抗菌剂抗菌效果不同,而且抗菌剂的浓度也直接影响抗菌性能。
一般来说,抗菌剂浓度越高,抗菌效果越好,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成本增加、对人体和环境潜在风险增大等问题。
2、纤维的种类和结构不同的纤维材料对细菌的吸附和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天然纤维如棉、麻等,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容易为细菌提供生长的环境;而合成纤维如聚酯、尼龙等,相对来说不易吸湿,细菌生长的条件较差。
纺织品抗菌7a标准纺织品抗菌7A标准是一种针对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标准,它规定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抗菌效果的评价指标和抗菌剂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该标准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纺织品,同时促进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一、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纺织品抗菌7A标准中规定了多种测试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振荡法。
该方法是将一定量的纺织品样品放入试验容器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细菌悬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振荡培养一定时间,最后对细菌数量进行计数,以评价抗菌效果。
此外,还有自然沉降法、涂抹法等方法。
二、抗菌效果的评价指标纺织品抗菌7A标准中规定了抗菌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率(IR)。
其中,MI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剂浓度,MBC是指杀灭细菌所需的最低抗菌剂浓度,IR是指一定时间内抑制细菌生长的百分率。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和抗菌剂的抗菌效果。
三、抗菌剂的要求纺织品抗菌7A标准中对抗菌剂的要求也很严格,要求抗菌剂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同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耐热性好、耐洗涤性好等特点。
此外,抗菌剂还应符合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四、纺织品抗菌7A标准的优点纺织品抗菌7A标准具有以下优点:1.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的纺织品选择。
通过该标准的测试和评价,消费者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各种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和安全性。
2.促进了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该标准的实施可以推动纺织品生产厂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3.提供了科学的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该标准采用了科学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和抗菌剂的效果,为相关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4.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该标准对抗菌剂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抗菌剂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等特点,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5.提高了产品的环保性。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与标准Intertek: 王建平吴颖请教专家查看其它专家抗菌纺织品的开发最早源于欧美与日本,而中国大规模的抗菌纺织品产业化开发始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
开发最早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的纺织品抗菌防霉防臭处理方法是后整理的方法,纺织品不管是原料纤维还是纱线或是织物甚至成衣均可通过后整理方式获得抗菌功效。
纺织品生产上可以很方便地根据用户或最终用途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剂生产出具有不同抗菌特性的纺织品,如抗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抗酵母菌、抗真菌、抗霉菌等。
但是,在加工方便的同时,后整理方法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抗菌效果的耐久性不理想,对于一些用即弃的纺织品,这个弱点尚且问题不大,但对那些需经常洗涤的衣着用品、床上用品以及装饰织物来说,经过若干次洗涤后抗菌效果就会大幅度下降甚至消失。
虽然有的抗菌整理采用具有活性基团的抗菌剂以与纤维改性的方式获得抗菌效果,故到目前为止,用天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的抗菌处理仍以后整理方式为主。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出现通过化学纤维的高分子结构改性和共混改性的方法制取持久性抗菌纤维的方法,其中以共混方式为主,目前国际上大多数抗菌合成纤维基本上都采用含银沸石作为抗菌剂。
此外,以湿纺或溶剂纺生产的抗菌醋酸纤维、抗菌粘胶纤维和抗菌腈纶纤维等也已出现,这些纤维在纺丝过程中以共混方式加入抗菌剂,故有持久的抗菌效果。
但据报道,部分纤维所采用的抗菌剂仍存在部分毒性问题和抗菌谱不够广的缺陷。
抗菌纤维或纺织品的抗菌方式有溶出性和非溶出性之分。
溶出性样品中的抗菌剂可在培养基上在样品的周围扩散并形成抑菌环,在抑菌环内的细菌均会被杀灭并不再生长。
非溶出性样品周围不会形成抑菌环,但与样品接触的细菌均会被杀灭,细菌在样品上无法存活、繁殖,这种方式亦称吸附灭菌。
抗菌纺织品的抗菌功能评价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包括抗菌效率的评价,还涉及抗菌谱范围、抗菌效果的耐久性、抗菌剂的安全性、纤维或织物的外观及适用性等方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