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白沙的士人风骨
- 格式:pdf
- 大小:307.88 KB
- 文档页数:4
2023学年宁波市余姚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一、综合性学习宿命荒芜,至少我有风骨岁月淹埋,休想把我沉浮一【甲____】造化荒天默一【乙____】风骨擎天破谁来续至尊和传说,不费尔等的笔墨全由我——苏见信《风骨》歌词节选1.根据以上歌词的内容,为其中“风骨”一词选择恰当的释义。
()A.体格健硕,举止放荡 B.刚正坚韧,风度独特2.为【甲】____【乙】____两处选择贴切的词。
A.炉B.身3.如果要从《儒林外史》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为风骨的代言人,你会选择谁?结合相关情节陈述理由。
二、基础知识综合4.请你对以下诗文中的“文人风骨”进行梳理。
整理单风骨诗句理解坚定志向①?②(秋瑾《满江红》)即使无人赏识、无路可走,依然坦然面对。
僵卧孤村不自哀,③(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甲处:______________(用转折复句写出你对这诗句的理解)积极乐观④,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
密州出猎》乙处:半生漂泊,依然用酒来wèi jiè()自己的内心。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⑤(辛弃疾《太常引》)不畏艰难,精忠报国,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
⑥,⑦(陈与义《临江仙》)在笛声中追忆前尘往事,抒写对故国的一片丹心坚守自我不义而富且贵,⑧(《论语》十二章)富贵若不以道义得之,则没有价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⑨(周敦颐《爱莲说》)丙处:即使深陷nínào(),绝不会“近墨者黑”不畏浮云遮望眼,⑩(王安石《登飞来峰》)正确认识事物,就不被事物假象迷惑。
(1)补充诗句。
(2)补充“理解处”甲乙丙三处的词语和句子。
三、文言文阅读小语想进一步理解“风骨”的含义,于是在课外收集了“文天祥”的资料,请和他一起完成以下任务。
【甲】重阳①文天祥(宋代)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②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③如梦中。
2020年第3期/总第7期Vol.2,No.3,2020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陈白沙(1428—1500),名献章,字公甫,曾号石斋、江门渔夫、玉台居士等,晚号石翁,广东新会(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白沙村人。
为避其名讳,世人尊称白沙先生。
作为明代心学的先驱人物,陈白沙不仅是独辟蹊径的思想家,而且是成就斐然的教育家。
在陈白沙生活的明代社会,朱熹理学独尊天下,不光官学教育笼罩着朱熹理学的色彩,民间的私塾村馆也几乎是言必称朱熹,诵不离《四书集注》。
“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a ,推崇朱熹理学的学风影响所及,许多读书人只把朱熹的著述当作科举入仕的敲门砖,结果造成“道问学”和“尊德性”两者分离的严重问题。
对此,陈白沙作了深刻的反思,并决心另辟门径,设教兴学。
纵观陈白沙的一生,从成化元年(1465年)创办“小庐山书屋”到弘治十三年(1500年)去世,他执教时间长达35年。
陈白沙凭借一己之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据学者研究,陈白沙的入室和私淑弟子加在一起超过1 000人,有姓名可考的入室弟子就达184位b ,可谓桃李满天下。
陈白沙交游及讲学活动轨迹初探闫雪映 黄明喜【摘要】交游与讲学活动是陈白沙心学思想型塑的核心环节。
陈白沙交游广泛,勤于思考,取长补短。
他在讲学活动中不断传播心学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其一生交游及讲学活动轨迹,大致可分为游学京师、静坐春阳台、会讲楚云台、盍簪嘉会楼、钓台传衣钵五大阶段。
他迈出岭南,远足京师,游历江南,思想影响波及多地。
在交游及讲学活动中,陈白沙广收门徒,建构出“学宗自然”的心学思想学说,标志着明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格局的瓦解,显示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发端,促进了儒学岭南化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陈白沙;交游;讲学活动轨迹;思想传播【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20)03-0143-1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甘泉学派与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发展研究”(18YJA880030)。
陈白沙与明初儒学
景海峰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史》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陈白沙是元代以后程式化的朱子学向明代的学术主流--阳明学过渡的关键性人物,他开启了心学重光的闸门.本文从明初学术的背景出发,着重探讨了白沙思想中的"自得"、"自然"、"主静"三个问题.认为白沙倡言"自得"是和他科场屡试不第的惨痛经历有关,由落第而悟觉,开始拒斥当时的主流学术而自处边缘,重新回到心学体认的道路.对于白沙的"学宗自然",可以做不同的诠释,本文主要是从当时的学术环境,以及朱学传统和心学同调两方面不同的反应,来证验和思考其主旨.白沙之"主静",向来是后学争议的焦点,批评者谓之"近禅",欣赏者往往能心领神会、启导机杼.本文从"主敬"与"主静"之纠葛、动静合一、养善端与辨人禽等几个层面,探讨了白沙学说中"主静"的意义.
【总页数】9页(P59-67)
【作者】景海峰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
【相关文献】
1.论陈白沙在儒学道统中的地位 [J], 刘红卫
2.牟宗三儒学体系对陈白沙心学的误读 [J], 刘红卫
3.二程对儒学易简性的阐释及对陈白沙儒学的影响 [J], 刘红卫
4.陈白沙“勿忘勿助”功夫的历程与内涵——兼论陈白沙儒学与禅学价值观之不同[J], 刘红卫
5.论二程对陈白沙儒学体系的影响 [J], 刘红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学与心学中的陈白沙张晶;张振兴【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年(卷),期】2002(000)003【摘要】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白沙)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他提出"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及"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白沙不事著述,却长于以诗表达思想.他不同意"诗为小技"的观点,高度重视诗的功能.认为诗应"率情为之",反对"饰巧夸富、媚人耳目"的人为雕琢之风,提倡"浩然自得",以诗人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自家面目.但他又反对粗豪为诗、"恣意横为",主张对诗的艺术法则一一理会.白沙诗作出于性情,发乎自得,在"鸢飞鱼跃"的物象中生发哲思.他的诗论与诗作,对于明代前期的复古拟古之风是一种反拨,同时对后来的文学解放思潮有重要的影响.【总页数】6页(P149-154)【作者】张晶;张振兴【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北京,100024;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1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静坐中养出端倪”到“随处体认天理”——陈白沙、湛甘泉心学教育理念比较研究 [J], 卓进;王建军2.论陈白沙、王阳明"心学"的差异——兼对"心学"一段著名公案的解读 [J], 马寄3.陈白沙诗学研究新成果章继光《陈白沙诗学论稿》评介 [J], 李日星4."气化""心学"学统探析——以陈白沙、湛甘泉、刘宗周为线索 [J], 马寄5.湛若水对陈白沙心学体系的阐发与构建 [J], 张运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陈献章的退隐之乐美学研究范文 陈献章(1428-1500),明代理学家,诗人,世称白沙先生。
陈献章少受儒学熏陶,生逢三次场屋失意后选择退隐,绝意仕进,专心发明其白沙心学宗旨,终成有明一代心学的发端者。
白沙心学提倡的“心与道合”的独特命题,使陈献章的哲学世界充满了“鸢飞鱼跃、光风霁月”的审美意境,同时也使陈献章的退隐之乐别具意趣,饶富美学意境。
一、“心与道合”--“道”与“心”在“白沙心学”体系中的定位 陈献章开创的白沙心学继承儒家修“道”成圣的理学传统,因此“道”在白沙心学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白沙心学中的“道”亦有“理”“天命”“性”或“一元”的别名。
道相侔,故至大者道而已”.可见,至大的“道”被陈献章视为形而上的终极存在。
同时,“道”又具有致虚的本性,“虚其本也,致虚之所以立本也”,所以“道”能“至无而动,至近而神,藏而后发,形而斯存”.至大、致虚都是道的属性,然而在陈献章看来,“道”最可贵的性质是“道通于物”,它能“万化自然”,因而具有“生化”之妙,使世界呈现出“天命流行,真机活泼”的境界。
综合来看,在白沙心学体系中,“道”呈现出至大、致虚与灵动的本质属性与美学特性。
白沙心学提出了“心与道合”的命题,赋予“心”和“道”同等的地位。
在陈献章看来,“心”“受朴于天”“禀和而生”“寓于形而为主”,是个人的精神主宰,而且“心乎,其此一元之所舍乎”!正是因为“心”是“一元之舍”,所以当“道”可以借助“化”的属性无凝滞地创造出“天命流行,真机活泼”的自然之境时,“心”也可以“通塞往来”,没有凝滞,同“道”一样灵动。
这样,能动的“心”自然能够把握住能动的“道”. 二、陈献章“心”与物同体的“道隐”境界 陈献章的退隐具有“道隐”境界。
“道隐”一说首见于明初周是修《巽隐集·临清道隐诗序》:“然则道者岂胶于一途之谓也,非以其或出或处,各随其时之谓者耶?……人之于道,犹鱼之在水也,鱼潜在渊,或在于渚,深则渊而潜焉,浅则渚而游焉,而鱼之乐一也。
陈白沙诗歌散论作者:郭万金贾娟娟来源:《北方论丛》2020年第01期[摘要] 陈白沙是明代最具诗名的理学家,虽颇为文学史冷遇,但有着不容忽视的诗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学宗自然,要归于自得的陈白沙的道学思想与诗歌实践相融为一,借诗明道。
自然率意、主张性情的诗歌追求之下始终有着深沉的儒者关怀与难以割舍的风雅情结。
[关键词] 陈献章诗歌道学诠解[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20)01-0090-09在明代从祀孔庙的四儒中,新会陈献章无疑是最具“诗缘”的,且不必说核对,有1977首存世之说。
的存世诗作,颇令人寻味的是,这位理学家赖以成名的竟是一篇五言长诗。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又称白沙先生。
陈白沙以正统十二年(1446年)乡试第九名入京会试,中副榜,三年后,再试不第。
从学吴与弼半载。
还乡后“读书穷日夜不辍。
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无户外迹”。
[1]1864复游太学,“祭酒邢让试和杨时《此日不再得》诗一篇,惊曰:‘龟山不如也。
’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
由是名震京师”[1]1864。
邢让,“为人负才狭中。
意所輕重,辄形于词色”[1]4427。
以国子祭酒之特殊身份的着力揄扬,其效可知。
邢让素无诗名,其“在太学,亦力以师道自任,修《辟雍通志》,督诸生诵小学及诸经”[1]4427。
所谓“龟山不如”的称许,实不在诗,乃在其志,细味二作,则陈作之遣词立意、气象规模,皆在杨诗之上,所赞不谬。
以诗得名的陈白沙在八股通行的科举时代,虽熟稔儒家典籍,却接连不第,其中“不为”因素或是远大于“不能”的关键因素。
白沙落第,“时京师有‘会元未必如刘戬,及第何人似献章’之歌谣,以及舆夫贩卒,莫不啧啧称屈”[2]122。
后儒追述其事,言:“群公往慰之,先生大笑。
庄昶曰:‘他人戚戚太低,先生大笑太高。
’”[3]812文集中有《饮酒》一首,最是心境写照,其末四句云:“一笑功名卑管晏,六经仁义沛江河。
2018年第2期(总第220期)THE MODERN EDUCATION JOURNALN o.2, 2018 General,N o.220陈白沙诗教意蕴初探#黄明喜摘要:作为明代心学的开启者,陈白沙是个十分重视诗教的教育家。
陈白沙以诗为教,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悟化为诗意的语言,用诗歌的方式培养弟子。
诗教既有丰富的内涵,也有生动的形式。
陈白沙诗教意蕴体现于重教化,广育才;尚自然,乐其心;美风俗,富情 趣三大方面,充分展现出其教育思想与活动的特色。
关键词:陈白沙诗教;重教化;尚自然;美风俗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作为明代心学的开启者,陈白沙不仅是影响 甚大的哲学家,而且是诗作繁富的教育家。
明清 之际著名学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白沙学案》指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人精微……至阳明 而后大。
……于正德十四年上疏请白沙从祀孔庙。
” [1]79这扼要地揭示出陈白沙远绍孔孟思想,近承宋儒理学,下启明代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 有重要的地位。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广东新会县白沙里人。
他的弟子张诩说:“先生 讳献章……白沙者,村名也,天下因称之。
”_“先 生以道德显天下,天下人向慕之,不敢名字焉,共称之曰白沙先生。
” [1]9?陈白沙毕生钟情于教 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弟子,像湛若水、李 承箕、张诩、贺钦、邹智、陈茂烈、林光、陈庸、李孔修、谢祐、何廷矩、史桂芳等等,创建起独 树一帜的江门学派。
江门学派何以独树一帜? 一 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陈白沙在讲学中极为重视 诗教,即以诗为教,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 悟化为诗意的语言,用诗歌的方式培养弟子,让 他们在诗的世界里修养心性,升华自我,进而成 人成己。
文章编号:2095-6762(2018)02-0070-07在几近四十载的教育生涯中,陈白沙的诗教 别具一格。
陈炎宗在《重刻诗教解序》中评价道:“白沙先生以道鸣天下,不著书,独好为诗。
鸢飞鱼跃得孔颜乐处——陈白沙诗学之自然观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明代著名诗人陈白沙的自然观,结合其诗歌中自然的描写和赞美,探究陈白沙自然观的形成和内涵,以及其对当时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关键词:陈白沙;诗学;自然观;文化背景一、研究背景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山水画家、哲学家和官员,其诗歌风格自然、恬淡、清新,广受当时文人的欣赏。
陈白沙的诗歌中凝聚了丰富的自然描写和赞美之情,成为其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近年来,关于陈白沙的研究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鲜有学者从其自然观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本篇开题报告拟以陈白沙的自然观为切入点,探究其对当时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的影响,进一步挖掘陈白沙诗歌中自然美的内涵,探究其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1.探究陈白沙自然观的源流和发展过程2.分析陈白沙自然观与当时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的关系3.深入探讨陈白沙诗歌中自然美的内涵三、研究方法及步骤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全面了解陈白沙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挖掘陈白沙诗歌中的自然元素和表现方式。
2.比较研究法:将陈白沙自然观与当时其他诗人的自然观进行横向比较,寻找其异同点和特殊性。
3.历史文化学方法:通过考察当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氛围,分析陈白沙自然观的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
四、研究意义1.为深入探索陈白沙的诗歌思想和文化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对于理解明代文学的自然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为中国古代文学中自然美的内涵研究提供了一个微观的个案。
五、论文结构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陈白沙自然观的源流和发展、陈白沙自然观与当时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的关系、陈白沙诗歌中的自然美的内涵、结论与展望。
其中,导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意义。
第一部分通过文献资料法全面了解陈白沙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探究陈白沙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研究法对陈白沙与当时其他诗人的自然观进行横向比较,寻找其异同点和特殊性。
[第28期](陈献章)岭南第一人,心在万物上时间:2006-07-29记者手记丰富的一生采访陈献章的故事,刚开始我们知道他是一名哲学家,开创了一种新的学术理论;后来,发现他还是教育家,他的学生遍及天下;再后来,我们发现他是诗人,还是书法家;再再后来,还发现他自创了一种茅龙笔,并且用这种笔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在短短一生中做出如此多事情?透过几百年的时空隧道,他的执着与努力感动了我们。
陈献章是努力的,当年在春阳台静坐十年不懈努力读书,终于悟“道”,体会了与前人不同的学术思想。
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之人,隐居乡村数十年里,无论是身份高低的人找他,他都尽情接待。
他收弟子,彻底不附任何条件,甚至为学生免费提供食宿。
陈献章也是充满生活情趣的。
在江门的陈白沙纪念馆里有一幅画,是陈白沙赶墟的情形,他乐呵呵地与家人一起赶墟,买回了诗卷与锄头。
他在诗中,还讲述了自己吃蚬的场景,这些生活小事对他来说,却是其乐无比的享受。
虽然陈献章在晚年的诗中也有一些消极落寞的情绪,但在他生活的年代,即使原本对他有非议的人,在见过面后,也常常自觉惭愧,从而受他感化。
即使经过几百年后,我们仅仅是从史籍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却越来越被这位老人家感动着。
大事记1389年,明朝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1435年,英宗继位。
后来他宠爱太监王振,王振弄权干预政事。
1437年,土木堡之变。
明军大败,英宗被俘,代宗继位。
1457年,被废的英宗复辞成功,重新登上皇位。
1468年,英宗去世,宪宗继位。
他接纳官员对陈献章的举荐,又批准他回乡奉养母亲,是与陈献章有过接触的皇帝。
人物故事广东先贤,惟白沙先生能从祭于孔庙之中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出生于广东新会,后迁江门白沙村,世人称之为陈白沙。
陈献章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不平静,几次科举不中,一身学问但仕途无望。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初期向明中叶的历史发展过程,他的大半生时光,是在王振弄权、土木之变、英宗复辟等社会动乱中度过的。
文/陈志平内容提要:陈献章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位独具个性的使用茅笔的书法家。
他在书法史上的影响,更多的是表现于思想层面。
作为明代思想启蒙的巨子,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特别是他开创的贵疑重悟的学风和洒脱自然的艺术精神不止对于岭南地区,对全国尤其是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吴门书家的影响更是毋庸讳疑。
以前的书法史研究在分析“吴门书派”兴起的原因时,很少人注意到当时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诚然,在吴门书家活动的兴盛期,思想界早已不是陈献章独领风骚的时代了,但是早期吴门书家与陈献章及其弟子之间的密切交往,必然使这种影响成为可能。
关键词:陈献章;茅笔;“吴门书派”;影响陈献章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位独具个性的使用茅笔的书法家。
他在书法史上的影响,更多的是表现于思想层面。
作为明代思想启蒙的巨子,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特别是他开创的贵疑重悟的学风和洒脱自然的艺术精神不止对于岭南地区,对全国尤其是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吴门书家的影响更是毋庸讳疑。
以前的书法史研究在分析“吴门书派”兴起的原因时,很少人注意到当时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1]诚然,在吴门书家活动的兴盛期,思想界早已不是陈献章独领风骚的时代了,但是早期吴门书家与陈献章及其弟子之间的密切交往,必然使这种影响成为可能。
陈献章主要活动于成化、弘治年间,此时正是“吴门书派”开始走向兴盛的前期,“吴门书派”的主要人物沈周、张弼、王鏊、文徵明、唐寅与陈献章都有过直接或间接的交往。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
江苏长洲(今苏州吴县)人。
享年八十三岁,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列四家之首。
沈周一生不仕,淡泊功名,博览勤学,仅“以丹青以自适”,毕生勤于诗画创作,声誉卓著。
绘画兼收并蓄,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通,彪炳画史,成就卓然。
同时,沈周作为一代画坛宗匠,其于诗文、书法无一不能,其书法师黄山谷,遒劲奇崛。
风骨峥嵘冠千古,来者不负读书台——陈子昂文化的品读与传承四川射洪喻善平1、常论常新数子昂据山西师范大学梁晓萍教授的统计,仅1994——2004年这十年时间里,全国各学术期刊发表的研究陈子昂的论文达到100篇。
这些论文涉及陈子昂的生平、思想、诗论、诗文等四个方面。
据“百度学术”的统计,仅网传的研究陈子昂的相关论文达2千篇以上。
据上海大学赖晶博士的数据,20世纪仅是研究陈子昂思想的论文(大陆方面)即达360篇左右,而研究陈子昂诗论诗作的篇目更多。
而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学者自觉的学术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独特的学术现象呢?我国自开科举以来,出了十万进士,为什么学界偏偏对陈子昂等极少数进士如此感兴趣呢?要论官阶,陈子昂是八品拾遗,那么多达官显贵不研究,却要钟情于陈子昂呢?要说诗作,陈子昂只有128首;要说诗论,代表他革新主张的《修竹篇序》,不足两百字;留文,十卷而已。
为什么至今依然是常论常新呢?2、一代文宗出射洪“一代文宗出射洪,三唐冠冕壮诗风”。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
出生于射洪县金华镇武东乡一个富裕的书香世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武则天执政时期,陈子昂科举及第。
他有才名,有见识,敢于上书进谏,痛切时弊,政论卓越,能洞察国家安危,关怀人民疾苦,受到武则天的赏识。
武则天赐其书札,与其讨论政事,先作麟台正字,后擢为右拾遗。
他直言敢谏,“不谦不惧”,敢于担当,曾因“逆党”反对武后案而株连下狱。
26岁、36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问题卓有远见。
38岁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于是,忧愤难伸,被冤死狱中。
时年42岁。
陈子昂诗作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为文朴实畅达,陈词慷慨,极受推崇。
卢藏用说时人许他为“国士”,王适誉他为“天下文宗”(见《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陈氏别传》)。
唐代文人几乎一致认为陈子昂是忠义之臣,具有政治雄才。
①论陈白沙“自然之乐”境界论张运华(五邑大学 五邑文化与华侨研究室,广东 江门 529020)摘要:主张境界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不同方法。
陈白沙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
其“自然之乐”的境界论,在内容和特征上都体现了鲜明的道家思想影响。
关键词:陈白沙;自然之乐;道家中图分类号:B2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513(2006)02-0012-04 中国传统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主张境界说而反对实体论,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理想境界的不同方法。
陈献章(字白沙)作为明代学术转型的关键人物,独辟门户,一扫宋儒拘泥守矩的陋习,以“自得之学”为心学法门,在建构其心学基本体系过程中,提出了“自然之乐”的境界之学。
一陈白沙“自然之乐”的境界论不仅在来源上具有明显的道家倾向,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产物,而且,陈白沙对“自然之乐”境界论的内容描述,也表现了明显的道家取向。
中国传统哲学的境界论,认为心灵的存在有两个层次,即感性经验层次和超验或先验的形上层次,而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分为两个对立的实体或截然不同的世界。
道家以大自然为真善美的源泉,在自然中寻求情感慰藉和精神寄托,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心灵沟通。
庄子认为,一个人只要善于向大自然学习,与自然同一,就可以获得“天乐”,而能够体会天乐或与天同乐的人,就不会受任何外物的牵累。
《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的一段对话就充分反映了这种境界。
在庄子看来,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各自按其本性生存延续,装点着自然界并使其生机盎然、妙趣无穷;这些自然的存在物,不仅可以带给人们感官享受,而且能带来心灵感染净化,成为人生快乐幸福的源泉。
白沙“自然之乐”境界论中,首先呈现的就是他对自然美的感受,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江山鱼鸟,何处非吾乐地?”[1]154在白沙眼中,大自然处处充溢着美,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梁启超与陈白沙 章继光 【摘 要】巢启超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近代思想家和学术大师,其学术渊源十分复杂,而明代哲学家陈白沙是对他影响较深的一位.作为梁启超所景仰的乡贤,陈白沙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早年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故国之思以及心学思想的启迪.
【期刊名称】《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3)001 【总页数】4页(P6-9) 【关键词】梁启超;陈白沙;文化熏陶;民族感情;心学 【作 者】章继光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文学院,广东江门52902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社会科学 第 13 卷第 1 期2011 年 2 月 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malof Wuyi Universiry(SocialSciences Edition) VoL13 No.1Feb.,2011梁 启 超 与 陈 白 沙章继光 ( 五邑大学 文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20)摘要 : 粱启超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近代思想家和学术大师, 其学术渊 源十分复杂, 而 明代哲学家陈白沙是 对他影响较深的一位。 作为粱启超所景仰的 乡贤, 陈白沙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 早年耳濡 目染的文 化熏陶、 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故国之思以及心 学思想 的启迪。关键词 : 梁启超; 陈白沙I 文化熏陶 ; 民族感情; 心 学中图分类号: B248.1 K25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9-1513(2011) 01-0006-04任何一位杰 出 的学者都离不开文化传统的影响 ,梁启超也不例外。 作为会通中西、 学识渊博的 思想家和学术大师 , 梁启超所承受的学术渊源和影 响是十分丰富的 , 明代著名哲学家陈白沙是对他影 响较早和较大的一位。陈 白 沙 (1428-1500) 是 梁 启 超 (1873- 1929)十分熟悉和景仰的一位乡 贤。 梁启 超的家乡 在广东新会茶坑村, 陈 白沙 的老家原是新会都会 村 ,后迁居江门白沙村 , 它们都位于圭峰山麓, 白 沙村与茶坑村相距不过 10 余里。 从儿童时代直到 晚年 ,梁启超对陈 白沙一直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 他在 1927 年写的 《 儒家哲学》 一书里 以生动 的文 笔对陈白沙作了这样的介绍 :明代 中叶 , 新学派起, 气象异常光大。 有 两位大师 , 一个是陈献章 ( 白 沙 ) , 一个是王 守仁( 阳 明 ) 。 陈 白 沙是广 东新会的 学 者, 离吾家不过十余里……他的 学问 , 在 宋代几位大师 中, 有点像大程, 又有点像邵康节 。 那种肃然自得的景 象, 与 其谓之学者 , 毋宁谓 为 文学家。古代的 陶 渊 明 与之类似 , 文章相仿佛…… 他的 学风像庄 子。 孔 门 弟 子 中, 曾 点 与 之类 似。‘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 六七人, 浴乎 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 归 ,, 这种 恬淡精神 , 两人一样。[u50在这段文字 中 , 梁 氏称陈 白沙为 明代新学派(程朱为 旧学派) 的大师, 说他与 田 园诗人陶渊明 相仿佛 , 学风与孔 门潇洒 自得的 曾点及庄子相类 似 ,寥寥几句 , 传神地勾画 出 了陈白沙学宗 自然的风范与理学圣人的气象。 梁启超在人文涵养、 人格精神 、学术观念等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陈白沙的影响 , 深受其启迪与熏陶。一 、 家藏 白沙书法珍品—— 一生的文化 系念梁启超曾谈到 , 其家藏三件陈 白沙书法珍品 : 一为魏碑体, 一为章草 , 一为行书诗卷。 此说见于 梁启 超 1925 年 53 岁 时 《 题 白沙草 书 诗卷》 跋。 “吾家藏白沙先生真迹三通 , 一为有阿字法师藏印 者 ,旧在海幢寺 , 书势有 肖北碑者 I-为谭仲鸾 表 兄所赠 , 无署款及藏印 , 书类章草I-即此卷, 用 茅笔作狂草世所传先生书 , 率皆此体……此卷道健 渊懿,可作鉴赏先生之标准也。”[2-1 此外 , 梁启 超家 还 藏 有 白 沙 弟 子 、 岭 南 著 名 学 者 湛 若 水(1466-1560年)自书 诗轴一卷。 梁启 超题 日 :“甘泉先生书 , 传世极稀。 此与 白沙 自书集外诗卷笔者按: 即 《 白沙草书诗卷》 ) 实吾家三宝, 子孙其世守之。”[2134珍藏这些书法珍品不仅寄寓着梁启超及家族对 陈白沙、 湛甘泉这两位岭南先贤人品 、 学术 的景 仰、敬慕之情 , 也保存着岭南士民 400 余年对陈白 沙与其传人的集体记忆, 故粱启 超视之弥足珍贵 , 在笔端蘸满敬重的题跋中嘱“子孙其世守之” 。 这 几件蕴含着故园之情的墨宝伴随着梁启超从广东新会到北京、 天津 , 从人生起点直至终点 , 成为其一收稿 日期 : 2010- 08 - 31作者简介 : 章继光 (1944-) . 男 , 湖南长沙人, 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第13卷第 1 期 2011 年 2 月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malof Wuyi Universiry(SocialSciences Edition) VoL13 No.1 Feb.,2011梁启超与陈白沙 (五邑大学文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20)摘要 : 粱启超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近代思想家和学术大师, 其学术渊 源十分复杂, 而 明代哲学家陈白沙是对他影响较深的一位。 作为粱启超所景仰的 乡贤, 陈白沙对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 : 早年耳濡 目染的文化熏陶、 深厚的民族感情与故国之思以及心 学思想的启迪。中图分类号: B248.1文章编号: 1009-1513(2011) 01-0006-04梁启超也不例外。 作为会通中西、 学识渊博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 , 梁启超所承受的学术渊源和影响是十分丰富的 , 明代著名哲学家陈白沙是对他影响较早和较大的一位。(1428-1500) 是 梁 启 超 (1873-十分熟悉和景仰的一位乡 贤。 梁启 超的家乡在广东新会茶坑村, 陈 白沙 的老家原是新会都会村 ,后迁居江门白沙村 , 它们都位于圭峰山麓, 白沙村与茶坑村相距不过 10 余里。 从儿童时代直到晚年 ,梁启超对陈 白沙一直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他在 1927 年写的 《 儒家哲学》 一书里 以生动 的文笔对陈白沙作了这样的介绍 : 明代 中叶 , 新学派起, 气象异常光大。 有两位大师 , 一个是陈献章 ( 白 沙 ) , 一个是王守仁阳明)。沙是广 东新会的 学 者, 离师中,有点像大程, 又有点像邵康节 。 那种肃古代的 陶 渊 明 与之类似 , 文章相仿佛……他的 学风像庄 子。 孔 门 弟 子 中, 曾 点 与 之类似。‘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 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 归,这种恬淡精神 , 两人一样。[u50程朱为 旧学派) 的大师, 说他与 田 园诗人陶渊明相仿佛 , 学风与孔 门潇洒 自得的 曾点及庄子相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