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 格式:ppt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27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2014江苏南京】1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下列人物中,对该成就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 .魏源B .焦裕禄C .袁隆平D .邓稼先【答案】D【2014江苏徐州】21.2013年12月15日,月球车“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追溯历史,新中国在同一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C .导弹核武器的成功研制D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答案】D【2014达州】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 、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C.“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答案】C【2014年临沂市】15.图4中飞船的成功发射A .实现了我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梦想B .标志着我国开始掌握了飞船发射技术C .标志着我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D .使我国成为第一个送人上太空的国家【答案】A【2014东营】14.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重大事件是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 .海军装备了核潜艇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答案】A【2014年菏泽】12.建国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下列各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④②①③D.④①②③图4 神舟五号飞船【答案】C二、非选择题【2014内江】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任何人,只要愿意付出代价及冒险到遥远的东方,便可从黄金、珠宝、丝绸和香料贸易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科学技术成就(一)》的教学反
思(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科学技术成就(一)》的教学反思
《科学技术成就(一)》的教学反思
第17课《科学技术成就(一)》讲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推广的意义。
“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难点为:对核武器和航天飞机、籼型杂交水稻等科技知识的理解。
同时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
一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让学生看插图、列举取得的国防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使学生明白了“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真理,从而坚定了跟党走、跟社会主义走的理想信念。
二是渗透热爱科学、钻研科学、报效祖国的情感教育。
让学生读邓稼先带领科技人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一切困难,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动人事迹,袁隆平、专注田畴、淡泊名利的求知精神,教育学生要树立不怕困难、立志探究、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豪迈壮志。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从而突破难点,扫清学习中的障碍。
这样处理教材,既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又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良
2。
《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
课题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导入新课: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舰队都不弱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威海卫港湾内,但是新中国刚过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
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幺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那幺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有哪些?.....
课题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案
教学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导入新课: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十分激烈,邓小平根据这种状况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幺?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享受新科技带来的福利,这应该感谢老一辈科学家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学目标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枇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
袁隆平和“釉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
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两弹一星”“袖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釉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木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两弹一星”1.原了弹2.导弹3.“两弹元勋” 一一邓稼先4.卫星二、釉型杂交水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门|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导入方案:各小组争相导入新课,结合课前提示,由两位同学扮演邓稼先和杨振宁,引出两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一)邓稼先杨利伟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播放关于中国“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录像片,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
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的时间:通过这个资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请同学了解一下科学家的杰出代表邓稼先的情况。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背景:本节是在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等一系列史实,学生了解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之后的一个知识点。
教学课题: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2.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网络探索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1.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春规划;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际③观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学方法:1.教法: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涉及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重要人物,以及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和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对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联认知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为例,分析科技事业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教材。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资料: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图片等。
4.板书:教学过程中所需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播放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前奏板-----温故而知新:1、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到关系开始走向化。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出现了。
⑴事件:①“外交”②秘密访华③1972年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④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关系。
⑵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
2、重返联合国:年10月25日,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的席位。
(重返联合国意义:(1)提高了我国的(2)有利于同更多国家建立(3)有利于在中发挥更大作用)3、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关系。
出现各国与我国建交热潮,外交工作出现。
4、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中国迄今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即会议)。
5、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国成为的国家;中国采取的外交政策,奉行政策和贯彻原则;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的不断提高;外交家的和。
6、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年,中美正式建立,两国关系开始走向。
(2)年,第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3)年,日本首相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关系。
二、启动版—创境激趣: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
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弹。
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
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成功。
“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的实验。
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
邓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两弹元勋”。
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
直到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世人所知。
第六单元科学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编订人:王珍荣审定人:文综组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知道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重点难点】1、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学法指导】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两弹元勋”。
他是谁?【学习过程】知识点一:“两弹一星”1.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2.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知识点二: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
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探究:阅读下列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材料二……作为美国军事视察团的人员,我在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三周登上了一列开往广岛的火车,这一刻成了我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
尽管我经历过可怕的战争,可对我即将看到的一切仍然没有思想准备。
这里空空如也:没有鸟儿,没有人,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生命。
水泥墙上留下来的一个个人体的轮廓,就像照片底片被烙在了墙上一样,广岛就像一股烟似地眨眼间就消失了。
请回答:A级(1)2011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多少周年?A级(2)以“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为座右铭,且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谁?B级(3)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什么?C级(4)原子弹不仅能够将广岛夷为平地,也可能毁灭人类和地球,为什么中国还要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练习一、选择题1.右图是我国六十年代我国西北某试验场升起的“蘑菇云”你认为这是()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B.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C.我国第一枚导弹试验成功D.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2.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A.邓稼先B.焦裕禄C.袁隆平D.汪道涵3.1970年4月,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轨道的是()A.“长征1号” B.“长征2号”C.“长征3号” D.“长征4号”4.下列各项成就属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5.20世纪60年代,大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原子弹、导弹和氢弹研制成功C.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D.中国重返联合国6.被杨振宁成为“中国的奥本海默”的是()A.华罗庚B.钱学森C.赵忠尧D.邓稼先7.我国对使用核武器作出的承诺是()A.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器B.没有受到明显威胁时,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C.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D.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中国受到战争威胁,都会考虑使用核武器8.2003年10月15日,实现我国载人飞船航天梦想的飞船是()A.神舟一号B.神舟二号C.神舟四号D.神舟五号9.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功的是()A.氢弹B.人造地球卫星C.导弹D.原子弹10.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的事件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C.第一颗导弹飞行正常D.第一次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二、简答题11.列举出本课中三项重大科技成果?12.阐释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三、材料分析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
学校八年级下册(编号017)
学生班级 _______ 学号________ 小组 _______ 姓名_________
请回答:
(1)你认为这些成就入选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我们青少年应如何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浪潮?
三、趣味实践
假如袁隆平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你能代他写一段颁奖词吗?
【反思质疑】
成功收获:
知识缺陷:
学法反思:
激励计划:
第17课科技成就(一)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新中国能取得伟大的科技成就原因在于:新中国的成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无私奉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安全威胁迫使我们加快科技发展的脚步。
2、袁隆平等科学家身上的崇高的使命感,高度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三、趣味实践
袁隆平,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他成功培育出“东方魔稻”籼型杂交水稻。
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家常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