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知识梳理晋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71.00 KB
- 文档页数:3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一、单选题1.读图,回答题.由图可知,我国()A. 西临太平洋B. 东西地势落差不足3000米C. 地势西高东低D. 冬季风带来湿润气流【答案】C【解析】解:从图中看出,我国东临太平洋,东西地势落差达4000米,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夏季风带来湿润气流.故选:C.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势特征.2.读图,回答题.这种地势特征产生的影响是()①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②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利于东西交通③各类自然灾害均集中发生在第二级阶梯④第三级阶梯水能丰富,便于航运.A. ①④B. ②③C. ①②D. ③④【答案】C【解析】解:从图中看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阶梯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有丰富的水能.故选:C.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该地势对我国气候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河流的影响是使大部分河流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本题考查我国的地形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理解解答即可.3.青藏高原位于哪座山脉的西侧()A. 横断山脉B. 太行山脉C. 天山山脉D. 昆仑山脉【答案】A【解析】解:青藏高原位于横断山脉的西侧,该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故选:A.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分布,牢记即可.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横断山脉是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分界线B. 阴山是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C. 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D. 大兴安岭是内蒙古自治区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分界线【答案】C【解析】解:A、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分界线,故不符合题意;B、阴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上,该山脉不是地形区的分界线,故不符合题意;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故符合题意;D、大兴安岭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该山脉不是省界线,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A、横断山脉是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分界线;B、阴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上,该山脉不是地形区的分界线;C、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的分界线;D、大兴安岭主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该山脉不是省界线.本题考查山脉的位置,结合相关地图解答简单有效.5.下面图中表示黄土高原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解:太行山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太行山以西是黄土高原,该高原位于秦岭以北,祁连山以东.故选:C.读图可得,A图所示的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B图所示的地形区是东北平原,C图所示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D图所示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位置,分析后解答即可.6.图中数字代表的地形区名称是()A. ①四川盆地②巫山B. ①黄土高原②太行山C. ①塔里木盆地②雪峰山D. ①内蒙古高原②巫山【答案】A【解析】解:读图可得,①是四川盆地,②是巫山,该山脉也是湖北省与重庆市的分界线.故选:A.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本题考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7.下列山脉中,与其他三座山脉走向不同的是()A. 太行山B. 南岭C. 长白山D. 台湾山脉【答案】B【解析】解:南岭属于东西走向的山脉,而太行山、长白山、台湾山脉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所以,与其它三列走向不同的是南岭.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镶嵌其中.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为: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小兴安岭等.本题考查了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记忆解答即可.8.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是()A. 安第斯山B. 喜马拉雅山C. 昆仑山D. 落基山【答案】B【解析】解: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亚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亚洲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和低平的西西伯利亚大平原.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死海的湖面,是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本题考查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要牢记解答.9.我国最大的丘陵是()A. 辽东丘陵B. 山东丘陵C. 东南丘陵D. 闽浙丘陵【答案】C【解析】解:我国的三大丘陵是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其中最大的是东南丘陵.故选: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其中丘陵占总面积的10%,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比重最大的山地.本题考查我国最大的丘陵,牢记即可.10.下列地形区位于亚热带的是()A. 塔里木盆地B. 准噶尔盆地C. 柴达木盆地D. 四川盆地【答案】D【解析】解:我国主要温度带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秦岭-淮河一线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四川盆地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是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故选:D.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是活动积温,自北向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个温度带,青藏高原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本题考查我国四大盆地与温度带、干湿地区的结合,属于基础性内容.11.关于图中山脉(图中粗实线表示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图中的山脉是大兴安岭B. 乙图中的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C. 丙图中的山脉既是省级区域单位的分界线,也是高原和盆地的分界线D. 丁图中的山脉是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山脉和阶梯判别。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例子为依据,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教学问题,准备好讨论话题。
3.安排好课堂练习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地表形态,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地表形态?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呈现各种地表形态的图片,让学生对照分类,加深对各种地表形态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例子,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八年级地理上册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案晋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地理上册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案晋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案晋教版的全部内容。
2。
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2.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3.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关比例4.学生理解我国地势、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能力目标1。
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2.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3.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3.要求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评价我国的地形环境,热爱这片土地。
【教学重点】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教学难点】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2.较多的地形区名称【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内蒙古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的资料,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到这些地形区的位置,并根据地形区的颜色对照图中高度表判断海拔高度。
教师小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的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
教授新课一、西高东低的地势(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东部地区大多是深浅不同的绿色及浅黄色,代表平原及丘陵地形,西部黄色的颜色加深,代表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根据颜色的分布概括我国地表高低起伏的总体趋势是:生答:西高东低。
第一章疆域和人口——从世界看中国1.1辽阔的国土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
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地理位置优越性: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对外交往优越。
东临太平洋,海岸线较长,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西部内陆与多国接壤,便于各国间经济文化的贸易往来。
大部分处于北温带,气候南北差异大,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3.我国疆域“四至”: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最南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最西端——帕米尔高原。
4.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隔海相望(6个):韩、日、菲、马、文、印。
5.我国从北向南依次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舟山群岛是我国最大的群岛。
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为我国领海以外并邻接临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伸至200海里。
6.北回归线由东到西依次穿过台湾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7.行政区划: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8.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课本第7页表格1.2众多的人口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2.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原因:(1)自然原因:东部耕地多,气候好,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2)社会经济方面:东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工商业、交通运输业落后,城镇少;(3)开发历史原因:东部开发较早,西部开发较晚。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以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地表形态的多样性,认识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地表形态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对其成因和分类体系的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地表形态分类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掌握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表形态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
2.难点:各种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地表形态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和成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表形态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相关的地理案例,如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的实例。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各种地表形态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地表形态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鼎尚图文制作整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知识梳理1.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第一级阶梯:_________,第二级阶梯:____________,第三级阶梯__________,海洋_______。
2.海拔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分界线第二级阶梯分界线第三级阶梯3.山脉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西走向:北列_______________中间_________________南列_______东北-西南: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间__________________东列__________南北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弧形山脉:______________,最高峰是__________,在中国与______交界处。
4.构成地形骨架:西侧地形东侧地形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继山脉北侧地形南侧地形天山昆仑山5.位置最东的山脉是:___________.6.山脉是省级单位分界:东侧省西侧省北侧省南侧省太行山南岭巫山祁连山武夷山昆仑山7.山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区适宜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适宜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
8.地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高原特点盆地特点A aB bC cD d平原特点丘陵E EF fG g。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表形态有一定的直观感受。
但学生在理解地表形态的成因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地表形态的成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表形态的基本分类,了解主要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地表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
2.难点:地表形态成因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实地考察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表形态的分类。
3.课堂讲解:讲解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其成因,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的成因,分享讨论成果。
5.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地表形态分类:地表形态成因:1.地质作用2.气候作用3.人类活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学生考试成绩:考核学生对地表形态知识的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种类、成因和分布。
本章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通过对地表形态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不足,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复杂的地表形态成因和分布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掌握各种形态的定义和特点。
2.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成因,能够分析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让学生掌握地表形态的分布规律,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表形态的种类和特点。
2.地表形态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3.地表形态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表形态的种类和分布。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教案和教学课件。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表形态的图片,如山地、平原、高原等,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种类和特点。
2.呈现(10分钟)使用PPT或者视频等手段,呈现各种地表形态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地表形态的特点和成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表形态的图片,回答相关的问题,巩固对地表形态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表形态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巩固对地表形态的知识。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知识梳理
1.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
第一级阶梯:_________,第二级阶梯:____________,第三级阶梯__________,海洋_______。
2.
海拔地形类型第一级阶梯
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
分界线
第三级阶梯
东西走向:北列_______________
中间_________________
南列_______
东北-西南:西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间__________________
东列__________
南北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弧形山脉:______________,最高峰是__________,在中国与______交界处。
4.构成地形骨架:
西侧地形东侧地形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横继山脉
北侧地形南侧地形天山
昆仑山
5.位置最东的山脉是:___________.
6.山脉是省级单位分界:
东侧省西侧省北侧省南侧省太行山南岭
巫山祁连山
武夷山昆仑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适宜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
8.地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高原特点盆地特点Aa
Bb
Cc
Dd
平原特点丘陵
EE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