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15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钴铒潭记①柳宗元钴铒潭在西山②西。
其始盖冉水③自南奔流,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④势峻,荡击益暴,啮⑤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流沫成轮⑥,然后徐行。
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余之亟⑦游也,一旦款⑧门来告日:“不胜官租私券⑨之委积,既芟⑩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⑪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
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涤然。
尤与中秋观月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⑫.孰使予尔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注释】①选自《柳河乐集》.钴铒,熨斗。
因潭形如熨斗,故名。
②西山:山名,在永洲城西五里。
③冉水:即冉溪,潇水的支流。
④颠委:头和尾,指水的上游和下游。
⑤啮:这里是侵蚀的意思。
⑥轮:喻水的漩涡。
⑦亟:屡次,时常。
⑧款:敲打。
⑨私券:私人的借据,指债务。
⑩芟:除草。
⑪贸财:换取钱财。
⑫迥:辽远。
(1)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2)钴锶潭之水与小石潭之水有何异同?(3)第二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清白堂①记(节选)[宋]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
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⑥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有删改)【注】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g):关闭。
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八年级语文下册(含答案)第六单元古诗文阅读综合训练一、诗歌鉴赏(一)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回答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诗题是“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两句的妙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解释加点的词语。
(1)“走”_________;(2)“戍”_________;(3)“前途”__________。
6.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
(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
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
”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
”(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
(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
”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
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
”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
乃杀之,一家皆遇害。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
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
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
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
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
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
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
⑩[瘗(yì)]埋葬。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过关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一、知识积累1.文学常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_________》,庄子,名_________,宋国蒙人,_________时期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______________的著作。
他与老子并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_____________梁:_____________(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_____________安:_____________(4)固.①不知子矣;子固.②非鱼也固①:_____________固②:_____________(5)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_____________(6)请循.其本循:_____________(7)汝.安知鱼乐汝:_____________(8)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_____________ 既: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
⑴之:①鲲之.大(__________________)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_______________)③我知之.濠上也(__________________)④是鱼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⑤子之.不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_____)⑥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__________________)⑵其:①其.名为鲲。
(__________________)②不知其.几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③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④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⑤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⑥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_____)⑶而:①化而.为鸟(__________________)②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专项六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D.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2.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学相长也。
(判断句)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倒装句)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判断句)D.其此之谓乎。
(反问句)【答案】D【详解】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鹏之徙于南冥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安知鱼之乐D.子之不知鱼之乐【答案】C【详解】AB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结构助词,的。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
“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
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D【详解】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答案】C【详解】A“能”的意思分别是:本领/能够。
八年级下语文精读文言文阅读练习21《与朱元思书》阅读训练1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缥()碧轩邈()泠()戾()天横柯()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猿则百叫无绝()6.经纶世务者()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吴钧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的______和_____的特点。
3.写山奇,分别从____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4.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21《与朱元思书》练习2一、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二、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从流飘荡:天下独绝:百叫无绝: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互相轩邈:负势竞上:千转不穷:经纶世务者:水皆缥碧:窥谷忘反:横柯上蔽: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四、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1.下列加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朝(zhāo)服衣冠(guàn) 谤(bàng)讥B.窥(kuī)镜期(jī)年皆朝(cháo)于齐C.昳(yì)丽时时而间(jiān)进臣妾(qiâ)D.弗(fú)如孰(shú)与数(shuò)月之后2.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古今基本一致的是(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邹忌讽齐王纳谏。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朝服衣冠③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系向牛头充炭直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5.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何以哉B.忌不自信C.夫晋,何厌之有D.徐公何能及君也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①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②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7.默写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数月之后,___________;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B.《兑.(yuè)命》曰“学学半”C.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D.力恶.(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D 项,注音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恶”应读作“wù”。
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答案】D【解析】课文原文为“弗学”,故D项不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夫)D.故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C项,“矜”是通假字,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A项,通假字是“与”;B项,通假字是“矜”;C项,通假字是“甫”;D项,没有通假字。
第六单元培优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清(16分)1.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4 分)(1)鹏之徙.( )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虽有名马,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 )牛牵向北。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1)怒.而飞( )(2)请循.其本( )(3)教然后知困.( )(4)讲信修.睦( )(5)是故谋闭而不兴.( )(6)一食或.尽粟一石(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8)执策而临.之( )3. 下列各项的两个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1 分)A. 北冥有鱼 盗窃乱贼而不作B. 选贤与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 才美不外见 《兑命》曰“学学半”D. 系向牛头充炭直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分)A. 男有分,女有归.B. 大道..之行也C. 盗窃乱贼.而不作 D. 食不饱5.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 分)A. 其名为.鲲 武陵人捕鱼为.业B. 才美不外见. 见.渔人C. 安.知鱼之乐 安.求其能千里也D.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6.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1 分)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该书时,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
B. “说”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谈谈千里马”。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诗人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D.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部编版语文八下《虽有嘉肴》过关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一、文学常识。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_______(朝代)经学家____________(人名)编纂的。
二、划分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停两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停两处)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停一处)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停一处)5.“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停两处)三、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虽:____________;嘉:____________;肴:____________。
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____________;食:____________;旨:____________。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____________;善:____________。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____________;困:____________。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____________;自强:____________。
6.教学相长.也。
长:____________;7.《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后一个“学”,学习。
8.其.此之谓..乎其:____________;之:____________;谓:____________。
四、字词归纳。
1.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不能知其旨.也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增长。
人教版语文八下《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17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屋舍俨然..交通( )..( ) ②阡陌③不独子.其子(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初二语文八下文言文练习yps 班级:姓名:《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隔篁竹()2、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潭中鱼可百许头()6、佁然不动()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8、凄神寒骨()()9、悄怆幽邃()10、隶而从者()《岳阳楼记》一、解释加点或加粗的词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增其旧制4、百废具兴5、属予作文以记之6、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1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13、樯倾楫摧,薄.暮冥冥1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16、而或长烟一.空17、心旷神怡,宠.辱偕.忘18、或.异二者之为.19、把.酒临风2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一、解释加横线的词语1、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山行六七里4、名之者谁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6、太守自谓也7、醉翁之意不在酒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野芳发而幽香10、云归而岩穴暝 11、佳木秀而繁阴12、伛偻提携 13、射者中,弈者胜14、山肴野蔌15、杂然而前陈者 16、觥筹交错1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8、临溪而渔1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20、树林阴翳 21、太守谓谁22、太守之乐其乐《满井游记》一、解释下面划线或加粗的字词。
八下语文文言文题目
以下是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的题目,供您参考:
1. 《与朱元思书》
2. 《五柳先生传》
3. 《马说》
4. 《送东阳马生序》
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
6. 《小石潭记》
7. 《岳阳楼记》
8. 《醉翁亭记》
9. 《满井游记》
10. 《诗五首》(《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
这些题目涵盖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主要文言文篇目。
请注意,这些题目只是示例,实际考试中的题目可能会有所不同。
八下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句翻译及内容理解一、《北冥有鱼》知识点重点句子翻译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译文: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
4.《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故事的书。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内容理解1.《北冥有鱼》中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鹏”的形象的?请任选一个角度来分析。
答: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示例一]通过奇特的想象,如“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现了鹏的志存高远和力大无穷。
[示例二]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描写鹏的外形如“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现了鹏的硕大无比。
[示例三]运用数量词,如“三千里”“九万里”写出了鹏的翅膀拍击水面的范围之广和飞行高度之高,表现了鹏的力大无穷和善借长风。
2.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青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版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文言选句填空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登斯楼也,则有,,,其喜洋洋者矣。
A、去国怀乡把酒临风心旷神怡B、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把酒临风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宠辱偕忘【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课文的默写能力.结合提示后面的.其喜洋洋者矣.-可知空缺出应填写的是M喜悦的情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sm案为C[点评】8双写,整背诵基础现行。
第2题【单选题】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一句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C、至于负者歌于途D、青,取之于蓝。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解释.例句"于"解释为“从".AJS解释为-在";B项解释为"到";顷豚释为.在“;DJW释为"从".故答奚为D[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降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第3题【单选题】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B、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答案】:【解析】:【分析】B应在"于"前停顿;C应在应在"刻"后边停顿,把"贤"同的停顿^掉;D应改为在"去"后&停顿.故选A.[点评】此题碧学*言文物的能力.第4题【单选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答案】:【解析】:【分析】D项"志"应为"做标记".故选D.[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八下配套练习册第六单元课外文言文小石城山记P127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
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
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峡江寺飞泉亭记P131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大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
瀑布旁有间屋子,就是飞泉亭。
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八扇窗户明亮干净。
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
人们(在亭中)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可以放笔墨纸砚,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
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去在放在案几席上玩弄。
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寺僧澄波善于下棋,我让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水声,棋声,松涛声,鸟叫声,参差交错,一起奏鸣。
过一会儿,又有拖着拐杖从云雾中来的,那是老僧怀远,抱着一尺多长的诗集,来求我作序。
于是吟咏 (诗歌)的声音,又更大起。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小练习(1)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9-12题。
(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1)水尤清洌洌: (2)佁然不动佁:(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译文:(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译文:11、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答:12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答: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4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A.下.见小潭日光下.彻B.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C.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D.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20.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称赞《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写景最妙,试作简要的分析。
第六单元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吹拂)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 教然后知困.(困惑)C.不独子.其子(以……为子) 请循.其本(遵循)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安.知鱼之乐(怎么)2.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北冥有鱼盗窃乱贼而不作B.选贤与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兑命》曰“学学半”D.系向牛头充炭直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回顾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数不清的杰出人物,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将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都凝聚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人类的精神史建造了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宫殿。
②凡是走进这宫殿,一件件认真观赏这精神产品的人,必然被这光辉映照,会在这光辉中获得光明与力量。
③读优秀的书,能使我们的精神变得广阔、深邃、博大。
④这宫殿与物质的宫殿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僵死的存在,而是在时间的大幕中,永不休止地散发着精神的光辉。
⑤因为优秀的书,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精神的花朵与果实。
A.③⑤①④②B.③⑤①②④C.①②④⑤③D.①④②③⑤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故称“诗史”。
B.《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西汉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
C.《马说》的作者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5.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8分)(1),去以六月息者也。
(《 庄子 二则》)(2),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氛围的诗句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附答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文言文练桃花源记1、本文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填人名)。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未果:问津: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幻想社会?10、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11、联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如何一个人?1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
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3、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妙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忱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触感染的成语:。
1(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能够用来形容秋色精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1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15、文章开头一段是什么描述?由此段描述及第二段发现桃源你能联想到现代哪两句诗?1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2、顺着、沿着碰到花瓣走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告诉作标记到顺着从前计划不久渡口3、繁多的样子开阔明亮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妻子儿女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不用说,更不用说不值得没有实现访求,根究指小孩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文言文专题复习练习《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朝代)的;课文出自。
一、解释加点字:从小丘西.行()心乐.之()水尤.清.冽()()底以.出()为坻.()为.屿()可.百许.头()()佁然..()斗.折蛇.行()()俶而..()()..差互..()翕忽..()犬牙悄怆..()隶而从.者()以.其境过清.()()二小生..()不可久居.()凄.神寒.骨()()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如鸣珮环,心乐之。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7.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课文理解。
1.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2.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答:3.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
4、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7.课文2.3.4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简要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11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③以其境过清.④乃记之而去.A.探求稍微冷清离开B.探求没有冷清离开C.请教没有清白走了D.请求一点点冷清离开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全石以为底A. B.隶而从者卷石底以出水尤清冽皆若空游无所依C.D.以其境过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1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
B.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下去见到一个小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
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1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16.对“似与游者相乐”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写出了鱼猛然看到游人后的快乐情趣。
B、表现鱼在和游者相互取乐。
C、写出了因为游者的到来而引起了鱼的欢乐,于是游者也跟着一同快乐。
D、传达出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感。
17.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语句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④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⑧日光下彻,影布石上A.①②⑤B.④⑤⑧C.③⑥⑦D.③⑥⑧18.下面是对课文的理解,其中不当一项是()A.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一种抑郁心情。
B.小石潭的特点是:水清、水曲、水寒。
C.文中写鱼,一可表现水的清,二可反衬作者的“神”凄。
D.全文是按作者的参观路线记叙的。
19.“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岳阳楼记》的作者是(朝代)政治家、文学家(人名)。
二.解释加点词。
百废具.兴()连月不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之大观..也()把.酒临.风()()前人之述备.矣()薄.暮冥冥()春和景.明()居.庙堂之高()是进.亦忧()去.国怀乡()微.斯人,吾谁与归.()()属.予作文()山岳潜.形.()()而或.长烟一空()沙鸥翔集.()宠辱偕.忘()忧谗.畏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4)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5)微斯人,吾谁与归?(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7)去国怀乡,忧谗畏讥(8)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1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选择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3分)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初极.狭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2.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忧.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3. 对下面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 B.或异二者之为( 的)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的) D.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6. 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7. 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课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课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
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第②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第③④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D、课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五.课文理解。
1.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二是3.课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先辉写照,请写出一个具体事例。
. 5.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迁客骚人的情:古仁人的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6. 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示例:①能。
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
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
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不能。
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
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
7.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9.原文语句填空。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10.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作者在文中希望大家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对待事物的博大胸襟(引用原文句子),你认为这种胸襟有什么教育意义?12. 房地产开发公司把他们开发的一处住宅命名为“岸芷汀兰”。
清你结合选文说说商家这样命名的创意。
岸芷汀兰”为人们展示了一幅芳草萋萋,兰花幽香的优美画面,令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人感到一种文化气息,进而提升文化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