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38.30 KB
- 文档页数:1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汇总①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微斯人,吾谁与归。
4、背诵:《小石潭记》二、三、四自然段;《岳阳楼记》第五段5、两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武装:1、虚词“以”“之”的用法以:①介词用把拿、凭靠、以为、按照、因为等②连词而来例:将以攻宋①用、拿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①凭靠臣以王之攻宋也①以为策之不以其道①按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①因为卷石底以出②而小试牛刀: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①代词代人、事、物②助词a结构助词b音节助词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倒装标志③动词去往到例:渔人甚异之①代看到的景象。
忘路之远近②a结构助词的处处志之②b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c何陋之有②d 辍耕之垄上③牛刀小试:心乐之乃记之而去属予作文以记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览物之情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2、通假字: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3、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赛前热身:(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水尤清冽尤: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 (3)以其境过清清: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_____________,第三段探寻水漂源流,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_____________的特点。
岳阳楼记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旷神怡”: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有很多景物在进行变化。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
“具”通假“俱”规范词形写作“百废俱兴”。
[4]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霪雨霏霏”:形容细雨连绵不绝的样子。
“波澜不惊”:是岳阳楼月夜里风平浪静时的景色。
现比喻面对动荡局面保持平静、形势平稳,没受到什么变化或曲折,不惊不诧。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顷,极言其广。
“岸芷汀兰”: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
“宠辱偕忘”: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
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春和景明”: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一词多义明:(1)第二越明年:到了第二年(2)明媚至若春和景明以:(1)来属予作文以记之(2)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表句尾感叹嗟夫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1)直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悲者矣或:(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2)有时而或长烟一空空:.(1)天空浊浪排空2)消散长烟一空通:(1)顺利政通人和(2)通向北通巫峡和:(1)和乐政通人和(2)和煦春和景明一:1)一片:一碧万顷(2)全:长烟一空(3)整个:在洞庭一湖则:(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2)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返回:朝而往,暮而归(3)聚拢:云归而岩穴暝词类活用⒈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动词作形容词,被贬谪的)⒌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别人说坏话)⒍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⒎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⒏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向南)⒐或异二者之为(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心理活动)古今异义⒈气象万千【古义:事态;今义:天气变化】⒉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⒊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⒋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⒌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⒍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⒎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今:准备】⒏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制度】⒐作文【古:写文章今:作文】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11则有去国怀乡【古:国都;今:国家】⒓则有去国怀乡【古:离开;今:前往】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⒕越明年【古:及,到;今:越过】⒖宠辱偕忘【古:荣耀;今:恩宠】⒗沙鸥翔集【古:群鸟停息在树上;今:集体,集中】⒘进亦忧【古:在朝廷做官;今:前进】⒙退亦忧【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句式分析⒈倒装句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字解释以下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仅供参考:
1. 《孟子》三章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得”的意思。
故:所以。
是:这。
非:不是。
辞:推辞。
患:祸患,灾难。
身:自己,自身。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外:名词作状语,在国外。
2. 《愚公移山》
方:方圆,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荷:扛。
孀:孀妇。
暮:晚上。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穷匮:穷尽。
厝:挖山填谷。
3. 《富贵不能淫》
居:住。
淫:过度,沉溺。
移:改变。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被发掘,被起用。
举:被举荐。
故:所以。
任:责任,使命。
征:征战,战争。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5. 《周亚夫军细柳》
上自劳军:到军营去慰劳将士们。
6. 《诗词五首》
采菊东篱下:在东篱下采摘菊花。
古文二则《孙权劝学》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2、介绍司马光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
(演示)四、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专项六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D.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答案】C【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2.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学相长也。
(判断句)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倒装句)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判断句)D.其此之谓乎。
(反问句)【答案】D【详解】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D.“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鹏之徙于南冥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安知鱼之乐D.子之不知鱼之乐【答案】C【详解】AB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结构助词,的。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
“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
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D【详解】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答案】C【详解】A“能”的意思分别是:本领/能够。
22.《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虽有嘉肴》1.文学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字词解释虽(虽然)有嘉(好)肴(鱼、肉之类的熟食),弗(不)食(吃),不知其(它的)旨(味美)也;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弗学,不知其善(好,美妙)也。
是故(因此)学然后(之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力,努力)也。
故(因此)曰:教学相长(促进)也。
《兑(同“说”)命》曰“学(教导)学(学习)半”,其(表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乎!3.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迷惑不懂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学相长5.文章论述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为什么开头从“虽有嘉肴”谈起?类比推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说明实践才能得到真知,学习才能懂得道理。
6.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试理清论证的思路)首先类比推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讨论其效果,最后得出结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单元学习重点的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能理解文章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3、能感悟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4、能熟练背诵本单元学习的古诗文名句5、通过复习提升理解分析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重点1、各类文言词汇知识的积累2、句子的翻译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共鸣4、能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学法小组合作共同达标学习法展示法预习案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本单元的文言常识,准备在课上展示(1)(2)(3)3、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实词解释(重点举例)卷石底以出水尤清冽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迁客骚人去国怀乡薄暮冥冥把酒临风锦鳞游泳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宠辱偕忘野芳发而幽香杂然而前陈者顺林阴翳是进亦忧退亦忧临溪而渔风力虽尚劲呷浪之鳞秋天漠漠向昏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落红不是无情物4、找出本单元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句子(重点举例)以乐可从观以极或则归而乐5、找出本单元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重点举例)犬牙差互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先天下之忧而忧百废具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妆而蹇者6、会翻译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我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微斯人吾谁与归而城居者未知知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0、从本单元的诗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抄写在下面如:探究案1、通过复习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1、自主复习,小组合作,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诗文作者的感情(1)《小石潭记》中表现了柳宗元怎样的心境?(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和抱负?(3)被贬至滁州的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太守?(4)袁宏道仅仅是独恋满井的早春之景吗?(5)哪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的怡然自得?(6)有人说李白怀才不遇而抑郁消沉,你同意吗?(7)杜甫的胸怀宽广博大,何以见得?(8)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了什么?(9)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什么?2、复习理解本单元的写作方法(1)《小石潭记》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2)《岳阳楼记》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3)知道骈句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句式有何特点?(4)《满井游记》的比喻巧妙,妙在何处?(5)岑参善于奇思妙喻,体现在哪里?达标案一、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复习重点,带领大家共同达标分词汇组、句子组、内容感情写法等组二、阅读《卖油翁》,回答后边的问题: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八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文言文归纳整理八(上)21《桃花源记》一、通假字要——邀yāo 邀请便要还家具——俱jù详尽具答之二、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â)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三、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名词作状语,往前、上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22、《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三、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6、《三峡》一、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二、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三、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四、实词解释月色入户门内念无与为乐者想遂至承天寺就怀民亦未寝睡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庭积水空明清澈透明但少闲人只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八(下)21、与朱元思书一、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三、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言文知识点1. 《三峡》作者与出处:选自 《水经注疏》,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重点字词:略无、阙、亭午、夜分、曦、襄、沿、溯、奔、疾、素湍、回清、绝巘、飞漱、晴初、霜旦、属引等。
重点句子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默写:描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及四季景色的句子。
2. 《答谢中书书》作者信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重点字词:交辉、四时、歇、颓、沉鳞、竞跃、与、念、相与、空明、但、闲人等。
原文填空: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翻译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信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重点字词:参照上文 《答谢中书书》中的字词部分,需注意“念”、“相与”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原文填空: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
4. 《愚公移山》作者与出处:选自 《列子·汤问》,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重点字词:年且九十、惩、塞、迂、室、汝、毕力、平险、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
通假字:惠通慧、反通返、亡通无、厝通措、陇通垄等。
理解文章主旨: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毅力。
5. 《周亚夫军细柳》作者信息: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的作者。
重点字词:棘门、彀弓弩、按辔、被通披、式通轼、邪通耶等。
词类活用:如 “军”作动词,“驻军”;“介胄”作动词,“穿戴盔甲”等。
理解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凛然不可犯的 “真将军”形象。
二、古诗词知识点1. 《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课文主旨: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2. 《春望》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部编版语文八下《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人名)编纂的。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划分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四、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虽:虽然;嘉:好、美;肴:鱼、肉之类的熟食。
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不;食:吃;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思;自强:勉励自己。
6.教学相长.也。
长:推动、促进;7.《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后一个“学”,学习。
8.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谓:说的。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1)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古义:最好的;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1)其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2)之①其此之.谓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洛阳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基础知识手册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答案:C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虚词的能力。
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故答案为:C【点睛】文言虚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例句,注意归纳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苏轼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C.“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这句话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D.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语义的搭配关系。
语义的搭配既要合乎事理,又要符合语言习惯,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
答案:CABD说法正确。
C.这个句子缺少主语,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把“使”去掉,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语法知识。
解答此题,主要看平时的积累情况。
学习中,要对重要作家作品和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加强记忆并做好积累,适当做一些强化练习。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主要是指词的构成,变化和分类规律。
句法主要是指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构成和变化规则。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是在谁的影响下走向革命道路?()A.阿维尔巴赫教授B.巴扎诺娃C.朱赫莱D.母亲答案:C根据所读所记,仔细回顾作品内容,比较判断。
本题很容易,了解作品内容即可判断,答案为C。
朱赫莱在小说中是俄罗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和保尔一起生活的时间里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对保尔思想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外名著的掌握能力。
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教案——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技巧在学习语文的课程中,文言文的阅读是学生们需要面对的一道重要的难题。
阅读文言文,需要相当高的文学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需要一定的阅读技巧。
因此,本文将从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规律、解读文学意象和领会语言情感等方面介绍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希望能给大家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一些指导和帮助。
一、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规律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句式与现代汉语都有较大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规律,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我们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句型。
文言文有自己的固定的句型和结构,这些句型和结构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来掌握。
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用词特点。
文言文使用的词语大多数都是古代的专门词汇,而且很多词语的含义也有着比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需要在了解词义的同时,理解文化背景。
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严谨、正式、雄浑的语言,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积淀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二、解读文学意象文言文文学意象,是指通过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描述,创造出来的一种形象形态。
文言文常常使用的意象有典故、比喻、拟人等等。
其中,典故是文言文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意象,它不仅仅是某种文学法则的实施,更体现了文言文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对于文学意象的理解,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同时也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文言文经典,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学史和文化修养。
三、领会语言情感文言文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中的情感成分是不可缺少的。
通过理解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的。
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把握情感变化,以便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主要情感。
当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情感时,我们就可以融入其中,领略文言文的深邃和诗意。
文言文阅读不仅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句式等基本规律,更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文言文中的文学意象和情感内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说课稿21北冥有鱼说课稿一、说教材:《北冥有鱼》是庄子的作品,文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为我们揭示了庄子思想的精髓:逍遥游。
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属于讲读课文。
二、说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
据此,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的实虚词、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2、理解《北冥有鱼》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目标:了解庄子及《北冥有鱼》的基本哲学思想,并且辩证的看待这种思想。
三、说重、难点: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本的思想感情。
难点:辩证看待庄子在《北冥有鱼》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
四、说教法:1、诵读法。
古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培养出一种古文的语感,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2、梳理法。
对于文本的文言现象,采用分组重点突破,讨论归纳整理的方法进行教学。
3、研讨法。
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哲学思想,可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研讨进行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五、说学法:1、预习法。
学习一篇课文,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不经预习直接听课,学生很可能会不知老师所云者何,听课效果大打折扣。
反之,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听课时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就会事半功倍。
2、诵读法。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学文言文,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懂文言文。
《北冥有鱼》气势磅礴,寓意丰富,想象奇特,比喻生动,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探究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通过诵读、思考、讨论、探究归纳文言知识现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
人教版语文八下《大道之行也》阅读练习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17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屋舍俨然..交通( )..( ) ②阡陌③不独子.其子(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①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②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实际上,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熟记这些知识系统和复习规律,然后熟练的运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八年级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大道之行也》阅读要点及考题汇集《礼记》两则译文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因此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可以有养老送终的处所,青壮年可以有被任用工作来养家糊口的地方,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一定不是要自己私藏。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一定不是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就是理想社会。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选贤.(用法:解释:)与.能() (2)不独亲.其亲(用法:解释:)(3)不独子.其子()(4)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 (5)男有分.,女有归.()()(6) 是故..()谋闭而不兴 (7) 盗窃乱.( )贼.( )而不作.( ) (8)故.( )外户..( )而不闭 (9)是.()谓大同..() (10)货恶.其弃于地也()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小石潭记》一、《小石潭记》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
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在与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理解性默写及简答题1、写游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2、直接写水清的句子是:水尤清冽间接写水清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3、写小石潭全貌(小石潭名字的由来或水清的原因)的句子: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写游鱼和潭水特点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5、写潭上景物的句子: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7、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9、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⑪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
⑫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⑬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10、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本文按游踪或游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11、文中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四个角度①水声②水的清凉③水中鱼④水之源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水清的特点12、作者怎样表现小石潭水的特点?(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13、我们学过许多古诗文写水清,请你写出一处来并赏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水清澈的特点14、“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中的“乐”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情?(写出了作者观赏鱼的(喜悦)心情。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揭示全文主旨,画龙点睛,它虚实相生,有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6、作者笔下的小石潭有哪些特点?(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岸势曲折(其岸势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环合幽静深远幽邃)17、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要想表现怎样的思想?(表现了作者被贬官后愤懑难平的孤凄悲凉之情)18、结合背景和课文说一说作者的情感变换。
(革新失败被贬到偏远的永州,他内心充满愤懑孤凄悲凉之情,想要通过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抑郁愤懑之情,所以心乐之,看到鱼儿与游者相乐,得到暂时的快乐,但一经凄清的环境,孤凄悲凉的感情又流露出来。
)19、请用第4段中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水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
面对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课文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源流五种景物各自特点是: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源流曲折悠长。
2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特点:幽静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22、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3、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24、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⑪动静相应。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⑫恰当映衬。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⑬借景抒情。
“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25、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26、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27、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28、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手法高妙。
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29、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30、《三峡》写水、《与朱元思书》写水、《小石潭记》中写水,有何不同?(《三峡》写水从客观上体现水的特点;《与朱元思书》中写水清、急,表现景美,表现作者想要寄情山水的想法;《小石潭记》中写水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31、小石潭开辟成了风景区,请你介绍一下这处风景(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大约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青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送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32、“伐竹取道”说明什么?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33、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答: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影布石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油鱼细石,直视无碍”。
34、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既表现河水的清澈,更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35、作者游览西山,在西山之巅观赏自然景物时曾有“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体验,“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你认为作者在游小石潭时是否有物我两忘的体验?为什么他在这里匆匆记之而去?答:欣赏潭中游鱼时有过。
想到自己寂寞的处境,渺茫的前途,忍受不了眼前这份空寂,故匆匆记之而去。
36、文中写游鱼,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有何作用?又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答:衬托水的清澈。
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乐而忘忧的情怀。
37、本文写作特色之一是情景交融,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观鱼时心情与游览到最后心情有何不同?答: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作者产生与鱼同乐,融与自然的愉悦情感,观鱼者坐潭上,有“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感,也表达作者被贬后抑郁忧伤的心情。
38、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答: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39、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1)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2)有类似之处:写月不着月字,也生动传神地写出乐月光的澄澈透明。
40、小石潭记的比喻句是哪句,表达效果是什么?"如鸣佩环""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cī)互" 是比喻句。
表达效果:(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写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的声音来形容,写出小石潭溪水的清澈和悦耳,引人注意,表明作者来到小石潭的欣喜。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石潭溪身和溪水的特点,衬托表现出作者对这里美景的陶醉。
(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小石潭石头的特点,体现小石潭景物的与众不同。
《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重点字词古今异义1.微古义:如果没有. 例句:微斯人今义:细小.2.气象古义:景象的变化. 例句:气象万千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3.越古义:及,到。
例句:越明年。
今义:越过。
4.制古义: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
今义:制度。
5.备古义:完全,详尽。
例句: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6.景古义: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7.尝古义:曾经。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8.去国还乡去:古意指离去;今义指到、往。
9.作文古义:写文章。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今义:文章,文体10.国古义:国都。
例句:则有去国怀乡。
今义:国家。
11.集古义;鸟停歇在树上。
例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