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06.05 KB
- 文档页数:3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烧、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
患病牛还可能出现全身血管扩张、眼球充血、黏膜苍白等严重症状。
牛出血性败血症疾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给养牛业生产造成了很大危害。
及早发现、诊断和有效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对保障牛的健康和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控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一、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1、临床症状: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包括高烧(40℃以上)、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一旦发现牛出现以上症状,应该及时隔离并寻求兽医帮助。
2、实验室检测:利用实验室技术可以对牛的出血性败血症进行确诊,主要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培养、病原学检查、炎症指标检测等。
血培养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确定病原体种类,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实时监测:对可能感染的牛群,应该进行实时监测,包括体温监测、饮食情况观察、病变部位检查等。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病牛只,减少病情扩散。
4、病原学检查: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牛只,还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查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抗药性,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加强养殖环境卫生:良好的养殖环境和卫生条件是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手段。
要定期清理牛舍,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便,保持养殖环境的干燥和清洁。
2、严格检疫措施:对于引进的新牛只,应该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防止将病原体引入到养殖场。
对患病的牛只也应该及时隔离,防止病情扩散。
3、合理饲养管理:牛的饲养管理也是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牛的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要注意为牛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饮水量充足,避免因为饲养不当引起的营养不良和压力增加。
4、采取预防措施:在高发季节或者养殖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适时接种疫苗、使用抗菌药物等,提高牛只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2022年第12期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2.12.054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
当牦牛感染了多杀性巴氏杆菌之后,其下颌以及咽喉部位会发生肿胀,导致呼吸困难,所以该病也叫桑喉。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有非常高的致死率,该病若是在牛群中蔓延就会导致牛群生长受到阻碍,并制约养殖场的良好发展。
1流行特点多杀性巴氏杆菌大范围分布于自然界中,而且还是牛只上呼吸道系统中的常在菌群,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出现显著致病能力。
因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往往都分布于牛只上呼吸道系统里,所以该疾病的流行特点是内源性感染。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牛体内繁殖的时候会产生许多毒素,导致牛只黏膜组织还有脏器被极大损坏,而且外界致病菌同样能够穿过受伤皮肤感染牛只呼吸道以及消化道。
携带病菌的所有动物粪便、分泌物等都是该疾病的传染源头。
多杀性巴氏杆菌不但感染牦牛,而且还会感染各种家畜,有着极大的危害性。
除此之外,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导致的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有季节性特点,往往在冷热交替季节出现较多,在相同类型动物群体里大范围传播。
饲料不合理、环境卫生恶劣、养殖密度过大以及牛群间不断接触等都会使该疾病出现,极大的损害养殖户养殖效益。
2临床症状病牛在感染该疾病之后发病往往非常突然,急性病牛在当天就会出现死亡,而发病时间比较长的病牛具体表现包括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对外界刺激缺少反应等,同时还会从鼻腔里面流出来浆液性粘稠内容物,并且伴随着血丝,病牛眼结膜出现潮红,在鼻颊两边出现显著泪痕。
病牛体表温度会上升至39℃,最高达到42℃,病牛会出现呼吸加快、肌肉震颤等症状,当病牛病情愈加严重时就不再进食,停止反刍。
犊牛感染该疾病之后具体表现包括腹痛腹泻,腹泻物会从粥样逐渐变为水样,还伴随牦牛出血性败血症诊断与治疗王贵元(天峻县畜牧兽医站,青海天峻817299)作者简介:王贵元,湟源县人,本科,中级兽医师,从事畜牧、动物疫病预防、动物检疫、农畜产品检测工作。
2020年第11期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侵袭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的特点。
牛一旦感染会造成大量牛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分析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方案,提出了具体的防控策略,供参考。
1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该病牛的头颅、咽喉、胸部等组织器官大量出血,引发局部水肿,病情进展与传播速度较快。
该病的传播途径广泛,如污染的饲料与水源经牛的消化道、呼吸道会感染致病菌,引发牛出血性败血症。
再比如,蚊虫叮咬、外伤也会造成该病的流行。
该病不受牛的年龄、性别、季节、地区限制,发病范围极广,所以为了避免该病大面积暴发,需要对病情及时诊断。
根据患病牛的临床表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
(1)败血型常见于幼龄牛,主要的临床表征为幼龄牛体表温度上升、精神状态较差、体弱多病、眼睛常有泪液流出。
一些幼龄牛在颈部甚至会出现水肿且排便异常,常带有血丝或黏液,散发出恶臭味,在2d 之内感染的幼龄牛就会死亡。
(2)水肿型常见于幼龄牛、牦牛、水牛,主要是在患病牛的头部、咽喉部等组织处出现水肿,初期发病肿胀部位会出现高温疼痛感,随后相应症状会减轻,但是相继而来的是呼吸异常、舌头肿大等症状,病死率极高。
(3)肺炎型是最常见的疾病种类,首发症状为干性、疼痛性咳嗽,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呼吸障碍,对胸部进行挤压,有疼痛感出现,且流出脓性的鼻液。
疾病发展到末期,会出现血便、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在一个月内会使病牛死亡。
所以在诊断过程中,需要重点观测患病牛的临床症状,一旦有上述症状出现,需要考虑病牛是否患有牛出血性败血症。
(1)涂片镜检收集病死牛的各项组织器官进行涂片,在革兰氏染色与瑞氏染色后,可显微镜下观察确诊。
(2)细菌培养,将病料接种于培养基,培养基类型主要为鲜血琼脂与麦康凯琼脂,在培养箱内放置20h 左右,观察培养的菌落形态与大小,其中病死牛的菌落呈现出光滑性、半透明性以及原整性,菌落大小中等,用折射光进行照射,出现荧光反应。
702024.03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肺炎、水肿和内脏广泛出血等,该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死亡率高,养殖户应做好防控。
1 流行特点牛出血性败血症呈世界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节多发,主要传染源为病牛和带菌牛,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有大量细菌,污染饮水和饲料,健康牛经接呼吸道、消化道、伤口和皮肤黏膜接触感染。
饲养密度高、饲养环境差、通风环境差的养殖场易发生该病。
2 临床症状2.1 败血型败血型是发病率最高的类型,病原体入血,随血液流动扩散至全身,导致病牛全身性症状。
败血型病程短,通常在出现症状1天内迅速死亡,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不食,反刍停止,呼吸困难,有时干咳,腹痛,腹泻,初期为粥样便,逐渐变为纯液体,其中夹杂血丝和肠黏膜。
2.2 肺炎型肺炎型病原体集中在肺部,发病后2~3天左右死亡,病牛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干咳,甚至呕吐,体温升高至42℃,有黏液从鼻腔流出,便秘和腹泻可交替进行,病情严重者便血,死于虚脱。
2.3 水肿型水肿型病原体感染病牛局部组织,主要是病牛的头部、胸部和四肢发生水肿,可触摸到明显的硬块,指压留痕,病牛有痛感,随后出现舌头水肿,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病牛多因窒息死亡。
3 诊断3.1 剖检剖检败血型病牛可发现各个脏器广泛出血,肌肉、黏膜和皮下组织有出血点,淋巴结显著肿胀,胸腔和腹腔有大量积液。
剖检肺炎型病牛可观察到胸腔有黄色积液,肺部病变严重,颜色灰白,各个位置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肺炎,表面覆盖大量纤维素样物质。
浮肿型病牛咽喉部、胸部和下颌部明显水肿,切开水肿后有深黄色透明液体流出,间或夹杂出血,咽淋巴结和前颈淋巴结实质性病变。
3.2 实验室诊断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结果可初步诊断,但仍需进行实验室检查确诊。
取病死牛的病变组织切片,染色、镜检,可观察到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再将病料接种于琼脂培养基,有小露珠样菌落生成,可确诊为巴氏杆菌感染。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与防控措施摘要:在牛场养殖中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牛群病症,其发生不但具备一定的致死率也具备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做好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研究分析,论述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防控对策就极为必要。
关键词: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与防控措施1.牛出血性败血症基本概念牛出血性败血症俗称锁喉风,属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其发生原理是基于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一般感染源头多见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环境等导致的生牛感染。
牛出血性败血症基于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性,因此在病发情况下病菌可在病畜周身存留,包括周身组织、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能检出病菌存在,少部分病畜可能存在病菌局限于肺脏器官和上呼吸道器官的情况。
而根据现有研究可见,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但一般情况下阴雨天气、气温闷热、季节交替等都是较为常发的牛出血性败血症时期[1]。
2.牛出血性败血症诊断治疗牛出血性败血症相对于其他疾病具备较为突出的特征表现,因此在相关专业兽医医师诊断和专业养殖户判断下可以实现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快速精确确诊。
而根据现有的诊断经验和病理学研究,可以将牛出血性败血症根据其具体的症状、病畜情况等归结为三种类型的牛出血性败血症。
2.1牛出血性败血症病情表现1)败血型。
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多见于抗病能力弱和免疫能力不足的犊牛。
在发生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时,多见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心跳加速、精神萎靡、饮食停滞等,在外在表现上多表现为黏膜潮红、鼻镜干燥并伴随浆性黏液流出,部分病牛可见血丝伴随流出。
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病牛在排泄物表现上多呈现腹泻症状,粪便质地细软且伴随黏液及肠胃细胞脱落。
若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症时间较长,就容易出现水肿表现,并且有死亡的可能性,一般犊牛更容易因为败血型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而死亡。
2)水肿型。
水肿型牛出血性败血症也是牛出血性败血症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一般情况下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水肿型病症发生,多存在于抗病能力较弱的生牛中,且多以水牛为多发牛种。
2021年第02期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牛的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病牛表现为高热、肺炎、急性肠胃炎、内脏器官出血等,多发于犊牛,也被归类于B 类疫病。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同牛体的应激有关。
对此,饲养人员要加强日常管理,增强牛体的抵抗性,改善诱发性因素,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应用抗生素药物,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1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在2~5d ,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体温升高达40℃以上,伴有反刍停止,没有食欲,且呼吸沉重急促,头部、颈部、咽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初始会有轻微的热感,触摸会感到坚实且硬,然后逐渐变冷,牛的疼痛感也会慢慢减少。
咽喉部和周围组织会出现高度红肿的现象,观察牛舌会发现其呈暗红色。
发病后期,病牛就会出现高度呼吸困难症状,且眼泪不停,伴有磨牙、流涎现象,且咽部的视黏膜发绀。
部分牛还会出现腹泻、便秘的症状,粪便中带有明显的黏液、血液,且散发出恶臭味。
还有牛的鼻孔会流出带血的分泌物,发病后会在3d 左右死亡。
2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和病原可以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与预防工作。
(1)镜检无菌取病死牛的心脏、肝脏等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放显微镜下现象,可见成群的亮红色短杆菌,两极染色非常浓烈,并且两端为顿圆形,再经过瑞士染色,能够发现大量呈蓝色的短杆菌,两极染色非常浓烈,并且两端为顿圆形。
初步判断为出血性败血症。
(2)分离培养无菌取病料,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17~25h 。
如果是急性死亡的病牛,其病料在培养后会产生圆形平整且光滑的菌落,菌落的大小中等,并呈现出半透明,使用折射光线能够发现菌落出现荧光色。
如果培养的是慢性病牛病料,经37℃培养24h 后,在血琼脂培养基上会发现有轻微浑浊不透明且表面粗糙的菌落,且菌落体积较小,不溶于血,呈灰白色,较为粘稠。
可确诊为出血性败血症。
3治疗方法在对病牛进行治疗之前,应当及时发现病牛并有效隔离,禁止病牛与健康牛一起圈养,否则会引发大规模地传染。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由牛肠道内的革兰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病,其病原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军团菌和沙门菌等。
牛出血性败血症严重威胁到牛的健康和生产力,因此其诊断和防控非常重要。
一、诊断1. 临床表现牛出血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包括高热、厌食、乏力、腹泻、腹胀、呕吐、发冷和体温下降、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有些患牛还有出血倾向,如鼻出血、腹腔出血、腹泻时有血便等。
2.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受感染的牛常常表现出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计数降低和血小板减少等异常现象。
(2)血液和其他体液细菌培养:对疑似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患牛进行血液、粪便和尿液等体液细菌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种类和数量,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3)病理学检查:对病死牛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其是否有出血倾向、内脏是否有病变等。
二、防控1. 改善环境卫生牛舍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积极开展消杀工作,定期对牛舍、饮用水和饲料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生长繁殖。
2. 加强饮水卫生管理牛的饮用水应保持清洁卫生,水源应保证不受粪便和废弃物的污染,定期清洗和更换饮水器具,防止水源传播病原菌,减少牛发生感染的机会。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饲养管理是防止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措施,要根据牛的品种、年龄、体重、季节等因素,合理配置饲料,避免出现饱食、饥饿、营养不良等情况,同时也要避免饲料发霉和污染。
4. 防止动物群聚动物群聚是疾病传播和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要避免牛的过度密集和长时间长期隔离,保证其在舒适的环境下生活,减少接触病原体的机会。
5.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避免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要给牛进行预防接种,定期对牛进行免疫,保证其身体健康。
同时,可加强营养管理,给患病牛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元素,协助其恢复健康。
总之,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命率极高的疾病,其诊断和防控对于牛的健康和生产至关重要。
我们要从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饮水卫生管理、合理饲养管理、防止牛的过度密集和长时间长期隔离、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入手,全面防控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确保牛的健康生产。
牛出血性败血症怎么治疗,用什么药?牛出血性败血症怎么治疗,用什么药?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更准确的名称为牛败血性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以败血症和高致死率为特征的超急性传染病。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牛群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牛出血性败血症怎么治疗,用什么药?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更准确的名称为牛败血性巴氏杆菌病,是一种以败血症和高致死率为特征的超急性传染病。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危害牛群较严重的疾病之一。
牛出血性败血症传播途径1.本病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通常会存在家畜的体内,当收到外界环境刺激或感染寄生虫后,病菌可经淋巴进入血液发生内源感染;2.可通过带菌的饲草、饮水、饲养器具等经消化道发生感染;3.经咳嗽、喷嚏形式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4.可由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染。
牛出血性败血症用什么药?1、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大牛60-100ml,小牛20-40ml,皮xia注射或静脉注射。
注射后12-24小时内病情未见好转,可重复应用1次。
2、青霉素,200万-300万IU,肌内注射,每日4次。
3、10%磺胺嘧啶(或磺胺噻唑)钠注射液200-300ml,静脉注射,1日2次。
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再继续用药2日。
犊牛剂量减半;15岁以上老牛剂量酌减,与方1合并用药效果更好。
4、盐酸土霉素,5-10ml/kg体重,肌内注射或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1日2次,量加倍,连用3-5日。
5、新生霉素钠,2-5mg/kg体重,注射用水溶解后肌内注射,或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日2次。
牛出血性败血症怎么治疗?本病死亡率高,养牛人应提高警惕,预防管理,对感染该病的牛应立即对症治疗。
1、发病早期,治疗可用高免血清皮下注射100~200mL,每天1次,连用2-3天。
另外,对于临床感染的牛,也可用敏感药物治疗,如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
早发现,早治疗,本病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2、对于发病严重的患牛,可用磺胺药物治疗,同时肌注青霉素钾、四环素。
2023年第01期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3.01.044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牛出败,属于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发生率较高,病牛的败血症表现极为明显,各组织器官有血性炎症病变,如未能及时对症的治疗以及干预,极易导致患牛死亡,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很严重。
1流行病学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短杆菌类型,该病菌的形状为细小球状且病菌两端的形态为钝圆形,以分散形式存在,且无鞭毛,无芽孢。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如将其放置在干燥的空气环境下,仅能够存活2~3d ,在病牛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血液之中的存活时间能够延长至6~10d ,在腐败尸体中则可存活1~6个月。
阳光对其直射,几分钟之内即可死亡,且大部分的消毒液均能杀除该病菌。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感染范围较广,家禽、家畜以及各类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但牛的易感性明显较高,猪、羊、兔也可感染,驴、马、骆驼以及犬类动物的感染率较低。
患牛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含有大量病菌,病死牛尸体中也有大量病菌,如健康牛群与上述物质接触后可发生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并出现出血性败血症。
该病症可以通过呼吸道系统、消化系统进行传播,牛的饮水水源受该病菌污染之后,极易导致牛群中出现大面积感染发病。
该病呈地方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且在牛类之间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病菌的侵袭性较强,但不同动物之间大多不会出现交叉感染,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但气候变化速度较快及多雨潮湿时期的发病率较高。
2临床症状该型病牛的尿液以及鼻孔中会有带血,体温快速升高到41~42℃,随后出现腹泻、腹痛,患病初期病牛会排出稀粥样的粪便,随着病情发展,粪便变为液态,且掺杂大量的血液粘液以及脱落的胃肠壁黏膜,粪便恶臭难闻,腹泻后病牛的体温水平会有所下降,如未能及时干预和治疗,会导致病牛失血量增加,败血型病牛的病程只有12~24h。
水肿型病牛主要表现为头颈部、咽喉部、胸前部位出现炎性水肿,通过触诊可感受到该部位有明显的肿块,且手术部位能够明显感觉灼热异常,病牛会出现呼吸困难,且会有明显流涎表现,所以,又称“清水症”。
2020.5作者简介:孟庆刚(1978.9-),男,辽宁省阜蒙县人,大学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治孟庆刚(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123100)摘要: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发病牛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不畅,腹痛和下痢,粪便中含有血液,还可见有血尿,在较短时间内会出现死亡情况。
本文通过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分析和总结为养牛场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牛;多杀性巴氏杆菌;诊治个时,病猫生命垂危。
白细胞数量可作为本病诊断的一个主要参考。
6防治措施6.1预防措施本病的预防主要是通过疫苗接种来实现。
本病疫苗多为猫三联疫苗,在免疫时可以参照8周龄进行首次免疫,在12周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在16周龄进行第三次免疫。
经过免疫后的猫对本病具有抵抗力,一般不会再感染发病。
还要在日常饲养中注意环境卫生,经常打扫猫的生活环境,定期消毒。
尤其是在本病流行季节更要严格关注。
猫的饮食要保持卫生,在饮食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提升其自身免疫力。
生活环境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如果发现有猫发病应及时将其与其他健康猫隔离饲养,防止疾病传播。
6.2治疗措施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
对发病猫通常采用特异性治疗方法和对症治疗相结合方法。
特异性治疗是应用高免血清对病猫进行注射。
应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ml [3]。
还可以应用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剂量为每只猫注射1头份,每天注射1次。
对症治疗是针对病猫临床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脱水症状需要进行补液和调节电解质平衡。
应用的药物为乳酸林格氏液和碳酸氢钠,剂量分别是30ml 和3ml。
将两者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
对需要补充营养的病猫可以应用葡萄糖、维生素及辅酶A 进行混合滴注,使用的剂量分别是20ml (5%),0.5ml,25U。
对于呕吐的病猫可以注射甲氧氯普胺进行止吐。
在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对病猫应用抗菌消炎药物,防止在治疗时出现继发感染。
牛出血性败血症该咋治
解答: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
病牛常发生头颈、咽喉及胸部炎性水肿,民间将此病称为牛肿脖子病、牛响脖子病、锁口癀等。
治疗方法:1.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大牛60~100ml,小牛20~40ml,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
注射后12~24小时内病情未见好转,可重复应用1次。
2.(1)青霉素,200万~300万IU,肌内注射,每日4次。
(2)硫酸链霉素,200万IU,肌内注射,每日2次。
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继续用药2日。
3.10%磺胺嘧啶(或磺胺噻唑)钠注射液200~300ml,静脉注射,1日2次。
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再继续用药2日。
犊牛剂量减半;15岁以上老牛剂量酌减,与方1合并用药效果更好。
4.玄参、大青叶、鸡血藤、鱼腥草、麦冬各100~200g。
水煎灌服。
5.鱼腥草250g,射干、灯心草、小杨柳、车前草各60g,威灵仙30g。
共捣烂加水灌服。
6.对颈部、下颌、咽喉发生严重肿胀的用雄黄10g,冰片5g,黄柏100g,共研为末,调醋外敷。
预防方法: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
经常发生牛出败的地方,要坚持注射牛出败疫苗。
确定牛发生牛出败病后,对村里或场里的牛要进行紧急预防注射,防止扩散。
病牛的
垫草、粪便等排泄物中有大量巴氏杆菌,要堆积发酵后才能使用。
病牛厩舍及周围环境要用石灰水或3%的来苏尔液消毒。
病牛和死尸必须在防止细菌扩散的原则下宰杀或处理,内脏作深埋处理,牛皮要用消毒液浸泡后才能出售,牛肉切成小块原地高温煮熟后才能食用。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引言部分介绍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危害以及研究背景和目的。
正文内容包括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定义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法。
结论部分强调了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控的重要性,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因和诊断方法,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防控措施,有助于保障牛群的健康和生产。
【关键词】关键词:牛出血性败血症、诊断、防控、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防控措施、治疗方法、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危害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主要发生在奶牛和肉牛中。
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传染性,一旦发生,不仅会对牛只的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还有可能引起大规模的传染爆发,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牛出血性败血症表现为发热、厌食、粘膜苍白、血尿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血痢、惊厥甚至死亡。
由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治疗愈发困难,容易导致治疗失败和疾病再次爆发。
由于疾病的传染性较强,一旦发生疫情,可能对周围其他牛只和养殖场造成传播,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加强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认识和防控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保障牛只的健康和生产,还可以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保障人类健康。
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危害必须引起养殖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以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1.2 研究背景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细菌所致。
对于牛兽医保健人员来说,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个常见但危险的疾病。
在牛群中的发生率高,一旦发生就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
而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控和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尽管针对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难题。
2024年第01期牛出血性败血症是一种急性、热性、细菌性传染病,病牛的症状包括体温升高、情绪不安、水肿、咳嗽、流眼泪、流鼻液、眼结膜发绀等。
病原体传播途径广泛,包括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吸血昆虫。
该病通常由淋巴回流障碍引起,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牛的内脏器官会出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病牛容易因气温骤变、过度劳役、环境不良等原因出现急性死亡。
1流行特点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形态为细长的杆状菌。
在革兰染色中,其细胞壁不定形,不易染色,呈现为淡紫色或无色。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缓慢,需要较长时间(48~72h)才能形成灰白色、凹陷的菌落。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性很强,可引起严重的人类和动物感染病。
它是多种动物和人类疾病的病原菌,如牛羊病、流感、败血症等。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环境适应性很强,可以在动物体内和外部环境中生存繁殖,对温度、湿度、pH值等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强。
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抗药性,使得治疗相对困难。
因此,预防和控制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关键在于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和杀菌处理,避免与感染动物接触,同时加强动物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导致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其致病机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菌体内毒素。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细胞壁和外毒素能够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和休克等症状。
其中,内毒素可以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聚集和凝集等症状,从而导致牛体内的血管损伤和出血。
(2)菌体外毒素。
多杀性巴氏杆菌还可以分泌多种外毒素,如肺炎毒素、脂多糖、溶血素等,这些毒素可以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牛体内的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最后,免疫逃避。
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一定的免疫逃避能力,能够通过改变自身表面的抗原性质,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清除。
这也是导致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广泛动物体内和外部环境常在的革兰氏阴性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牛、羊、猪、狗等。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8.034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让现阶段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猪、牛、羊等相应肉食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上涨,推动了畜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而在牛养殖的过程中牛出血性败血病是较为常见的病症,做好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与防治可以更好的降低该病症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畜牧养殖效益,以下笔者就牛出血性败血病发病规律与特征、预防与治疗方法等多个角度来展开论述。
一、发病规律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在牛类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牛出血性败血病并不会因为季节更迭而出现明显的变化,即在一年四季都很有可能出现该类疾病,但是牛出血性败血病也具有一定的发病规律,以下几种情况是牛出血性败血病出现几率相对较高的情况:1、气温变化虽然牛出血性败血病一年四季都很有可能会出现,但是一般情况下在季节交替阶段牛出血性败血病出现的几率往往更高,因为在季节交替阶段气温温差变化相对较大,牛的抵抗力会下降,这会增加患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几率,此外,秋末春初阶段牛出血性败血病暴发的频率会更高,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2、饲养环境变化在畜牧养殖的过程当中养殖环境会决定各类疾病暴发的概率以及在疾病暴发以后所带来的影响,牛出血性败血病也同样如此,如果在牛类养殖的过程当中不做好养殖环境管理,进而导致牛舍通风不良或牛舍较为阴冷潮湿、拥挤闷热,这些情况都很容易会导致牛出血性败血病的出现。
此外,如果在牛类养殖的过程中涉及了长途运输问题或过度劳累的问题也会影响牛出血性败血病出现的概率。
3、饮食变化饮食变化会直接影响牛的体质和抗病能力,营养摄入是否均衡也是影响牛患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果在饲养牛的过程中突然变换喂食的饲料很容易会出现牛出血性败血病。
此外如果并没有结合牛类生长需求对饲料做出适当调整,保障牛类营养摄入均衡,满足牛的生长所需也很容易会出现牛出血性败血病问题。
健康养殖·诊疗2020.20 畜牧业环境93摘 要:在牛养殖当中,出血性败血症是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对牛的正常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就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牛出血性败血症;诊断;防治1 前言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导致形成的传染性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主要为组织器官出血与败血症,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则将使牛出现大量死亡问题,也是实际牛养殖当中常见的疾病。
除了牛以外,该类病菌该会对其他家畜动物造成感染。
对此,即需要能够积极做好该病症的诊断与防治工作,最大程度保障养殖安全。
2 临床症状牛在发病后,体温将快速升高,达到41℃以上,表现为反应迟钝、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急促以肌肉震颤等等,不愿意活动。
之后,将表现出腹泻症状,粪便当中存在黏液与血液,其胸前、颈部将表现出水肿情况,开始该位置温热,在经过触摸后牛会感到疼痛感,之后水肿位置逐步变硬。
随着病症的发展,很可能最终窒息而死,病症一般处于2~3d以内。
3 病理变化在对病死牛进行解剖处理后,发现牛内脏存在水肿充血情况,其皮下组织与咽喉位置表现为出血性胶羊浸润,在将其切开之后,将流出深黄色透明液体,淋巴结出血肿大,胸腔积液。
在病死牛的胸膜以肺脏位置,可以发现具有一定数量的散状出血点,具有纤维素渗出液的附着,肺部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变区变化,小叶间淋巴管淤血。
所有病死牛的尖叶以及心叶位置,将存在一定的点状出血点,隔叶上具有坏死病灶,在将其以横向方式切开后,可以发现表现为大理石样,前肩淋巴结以及咽喉位置肿大,淋巴结颜色为深紫色,具有较多的出血点。
4 实验室诊断在无菌环境下,将病死牛水肿位置的渗出液进行去除,在使用新鲜血液将其制作涂片之后,通过革兰氏染色对其进行镜检处理,可以发现存在两端细小、钝圆的球杆菌,不存在鞭毛以及芽孢,无法运动,在对其进行革兰氏染色后为阴性。
之后,将病料实现对鲜血溶脂荣堂以及培养基的接种,在37℃环境下进行为期48h的培养,之后在培养基上可以发现生长出湿润光滑、灰白色表现为露珠状的小菌落,在经过涂片染色镜检后,确定为小球杆菌,经革兰氏染色后表现为阴性,且肉汤具有浑浊以及均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