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败血症概念:败血症是由于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持续存在于血液内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
也称为“全身性感染”。
败血症一般是在机体抵抗力极度降低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很快突破机体的免疫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并且大量生长繁殖,散布到全身各器官,使机体处于严重的中毒状态。
细菌一般不在机体的循环系统内繁殖,血液内出现细菌,是细菌感染灶内的细菌向血液倾注,而机体一时不能将其完全清除的结果。
败血症也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许多传染病或非传染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一种死因。
败血症和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败血症的区别菌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突破防卫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但在血液中并不生长繁殖,而是呈一过性的,这可能是败血症的早期症状或带菌现象。
毒血症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释放到血液中,引起机体中毒(例如:破伤风)。
毒血症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作用,其次也和全身物质代谢,肝肾的解毒,排毒障碍有关。
脓毒败血症:如局部感染化脓,化脓性细菌以栓子的形式进入血液,随血转移到全身,在其它组织、器官形成转移性化脓病灶。
与败血症具有相似的病理变化。
不同是:化脓性细菌从病灶侵入血液和淋巴,以栓子的形式转移到其它组织、器官,形成颗粒不一、大小不等的转移性化脓灶。
由于感染引起脐败血症时,病原体经血液转移到肺脏和四肢关节等部位。
形成化脓性肺炎或化脓性关节炎。
脓毒败血症也可常在某些传染病中看到,马腺疫和坏死杆菌病时,在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等部位往往出现转移性化脓灶。
除此以外,还有病毒血症和虫血症。
病毒血症是指病毒在血液中大量存在的现象,可以发展成病毒性败血症。
虫血症是指原虫在血液中大量存在的现象,可以发展成败血性原虫病。
二、败血症的机理无特定的病原体,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侵入机体,均可以引起败血症。
很多的细菌性、病毒性传染病,都可以造成败血症,如,炭疽、猪丹毒、鸡新城疫等,常常都以败血症为死亡的结局。
一些慢性传染病(鼻疽、结核)。
兔子常见疾病和防治一、传染病1.兔病毒性出血症该病又叫兔出血性肺炎或兔病毒性败血症、兔瘟,是由兔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淤血肿大和点状出血。
本病潜伏期短,发病迅速,发病率、死亡率均高。
1)、流行特征:本病毒广泛存在于病死兔、隐性感染兔和康复兔的组织器官中,并可随唾液、粪、尿等排出体外,成为主要的传染源。
粪、尿、血与病兔尸体所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及饲养管理人员可作为传播媒介。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粘膜进行传播。
以长毛兔最易感,主要侵害3月龄以上的青年兔和成年兔,老龄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仔兔很少发病。
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夏季少见。
2)、临床症状: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根据病程长短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
病兔不见任何症状,突然倒地,抽搐死亡。
有的病兔鼻孔流出带血的泡沫或鲜血。
急性型:此型多见。
病兔体温可升高至40.5—41℃以上,精神萎靡,呼吸困难,食欲下降或废绝,病兔呼吸急促,可视粘膜发红,临死前体温下降,有的卧地呈游泳状,抽搐、鸣叫而死,病程一般1-2天。
有的病兔腹泻,粪球外附有黏液,个别病兔排血尿。
慢性型:常见于流行后期。
多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幼兔,病兔逐渐消瘦,有的病程超过5天以上可逐渐恢复。
病兔出现体温升高,2-3天后下降至正常,逐渐康复,耐过康复的兔仍继续排毒。
病理变化:口、鼻孔、肛、寸、阴门等天然孔常有血液流出。
可视粘膜与皮肤色暗红或紫红。
上呼吸道粘膜因淤血、出血呈红色,以气管最为明显。
肺淤血、水肿,色红,有出血斑点。
心包多有积液,心内外膜出血。
3)、剖检变化兔呈现败血症变化。
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气管环间呈深紫红色,内含有大量泡沫状红色液体;肺淤血、水肿,有些出血斑点;心包水肿,心内、外膜乳头肌周围有小点状出血,以心房和冠状血管附近最为严重;肝淤血、肿大、质碎,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切似“槟榔肝”;肾多数明显肿大,呈红褐色或紫红色,切面有多数小点状出血;胃粘膜脱落,胃内充满食物;十二指肠、空肠粘膜有小点状出血;淋巴结肿大,有针尖大出血点。
名词解释:水生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生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泛池:当含氧量低于其最低限度时,就会引起窒息死王,叫泛池。
鱼病:指病因作用于鱼体,使机体正常活动被干扰、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种生命活动现象。
真菌:是最重要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水产动物由于真菌感染而患的病,称为真菌病)原虫:即原声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的单细胞真核生物。
但在生理上和多核细胞生物一样,具有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以及生殖等全部功能。
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水中的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值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现象。
(在海洋,特别是内湾及浅海区常常发生由于某些浮游生物异常繁殖,并高度密集,引起水质败坏,发臭,海水变色的现象,由于常出现红色,水随风起伏进退,看起来像一种红色浪潮。
所以称为赤潮。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水体营养物质过多,氮、磷过多,导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影响水体和空气的正常氧气交换,加之死亡的藻类分解消耗氧气造成水体溶氧的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无公害水产品: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鱼药: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康成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水生动物:是指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它包括一直在水中生活的一级水生动物(鱼虾)等还包括曾经在陆地生活,又返回到水中的二级生物和昆虫(鲸等)。
水生动物细菌病:是指细菌感染引起水生动物发生病理变化、死亡的疾病。
简答及论述:1.草鱼出血病概念、病原、症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概念:是由GCHV引起的草鱼在育种阶段发生的急性、出血性高死亡率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病原】该病的病原为弹状病毒科中的艾特韦病毒或称艾格特维德病毒
(Egtved virus)。病毒对乙醚、氯仿、酸、碱敏感,对热不稳定,在-20℃可保存
数年。
【症状】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出血,自然条件下本病潜伏期为7~25天。因症
状缓急及表现差异,分急性型、慢性型和神经型三种类型。急性型:见于流行初
期,表现体色发黑,眼球突出,眼和眼眶四周以及口腔上腭充血,鳃苍白或呈花
斑状充血,肌肉和内脏有明显出血点,肝、肾水肿、变性和坏死。发病快,死亡
率高。慢性型:病程长,见于流行中期。除体黑、眼突出外,腮肿胀、苍白贫血,
很少出血。肌肉和内脏可见出血。神经型:多见于流行末期。表现运动异常,或
静止不动,或沉入水底,或旋转运动,或狂游甚至跳出水面。剖检一般无肉眼病
变。发病率及死亡率低。
【流行及危害】通过病鱼或带毒鱼的排泄物、卵子、精液等排出病毒,在水
体中扩散传播。病毒经鱼鳃侵入鱼体而感染。感染动物为虹鳟等各种鲑鳟鱼及少
数非鲑科鱼。不同年龄和品种均可感染,尤以1月鱼易感,鱼苗和亲鱼则较少发
病。该病主要流行于欧洲,以冬末春初和水温6~12℃为流行季节,水温上升到
15℃以上,发病率降低。
【防治方法】预防措施同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