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物灾害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31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简介生物灾害是指由于生物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入侵或扩散引发的灾害。
生物灾害具有迅速传播、高度破坏性和难以控制的特点,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生物灾害,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核心内容和相关措施。
重要性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减轻和避免生物灾害的损失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阻断疫情的传播,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生物灾害应急预案还能够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增强社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提高社会的整体安全性。
核心内容1. 机构组织与职责分工生物灾害应急预案需要明确相关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其中应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疾控中心、医院、公安机关、军队等各个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各职能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联动合作,共同应对生物灾害的挑战。
2. 信息收集与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收集和监测预警是应对生物灾害的关键。
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包括对疫情、传播途径、病原体特征和扩散趋势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预案中需要明确监测预警的责任机构和方法,以及信息共享的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3. 应急响应与处置措施应急响应与处置是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
应急预案需要明确各阶段的响应策略和措施。
包括尽早发现、迅速报告和隔离病例,建立医疗救治体系,调动援助力量,启动紧急物资保障等。
预案中还应包括人员疏散、交通管控、社会动员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措施。
4. 恢复重建与长效机制生物灾害的应急预案还应考虑到灾后的恢复重建和长效机制的建立。
及时评估灾害损失和影响,制定恢复重建计划,恢复生产、修复设施和社会秩序。
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制度,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
相关措施1. 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国家应加强对生物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和体系。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生物灾害在自然界,人类与各种动植物相互依存,可一旦失去平衡,生物灾难就会接踵而至。
如捕杀鸟、蛙,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用高新技术药物捕杀害虫,反而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国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生物灾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农林牧生物灾害表现: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危害:给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害(二)森林、草原火灾原因: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危害: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正确应灾方法:1.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防洪准备:①听汛期天气预报;②准备救生包(药品、食品等)、预备木制家具;③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⑤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⑥学会游泳、划船。
洪水应急: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借助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洪水中的救助方法: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
2.应对地震灾害: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短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③先救“生”,后救“人”;④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风灾: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大雾: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经济损失
3、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有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棉花棉铃虫病。
4、农作物害虫泛滥成灾的原因:
气象因素;农作物本身的因素;害虫天敌
二、森林病虫害
1、危害:(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
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2、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3、主要害虫: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
常发区: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
偶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
三、蝗灾与旱灾、洪涝并称为中国农业三大自然灾害
2、蝗灾与旱涝的关系
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
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
(先旱后涝,蚂蚱成片)
四、鼠灾鼠害的地域差异:
喜湿鼠类危害区——亚洲东部,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的大部(褐家鼠、小家鼠)
耐旱鼠类危害区——亚洲中部,包括西北大部、青藏高原大部,及东北、华北边缘地带(小家鼠、黄鼠)。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生物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灾害,其中包括了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多种灾害。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灾害容易被忽视,这便是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指由各种生物体引起,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的灾害,包括疾病、病毒、害虫等。
学习自然灾害地理知识,了解生物灾害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生物灾害有哪些种类呢?病毒类生物灾害是指人类和动物所患的疾病,例如流感、肺炎等。
生物的大量繁殖也会带来生物灾害,例如贻贝大量繁殖就会导致鱼虾死亡。
害虫类生物灾害也是常见的,例如蚂蚁、白蚁、蝗虫等。
这些害虫在大量繁殖后会给人类和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威胁。
其次,生物灾害对人类和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大的。
生物灾害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还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例如,猪流感和禽流感是人类和动物都能感染的病毒,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死亡和经济损失。
还有很多害虫类生物灾害,例如蚂蚁和白蚁,它们会破坏建筑物和农作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最后,应该如何预防和控制生物灾害呢?预防和控制生物灾害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应对措施。
在人类和动物疾病的防范上,应该加强防疫工作和掌握科学的免疫方法。
对于作物害虫的防治,可以使用无毒化学品。
另外,加强环境整治也是预防和控制生物灾害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了解自然灾害地理知识,包括生物灾害也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灾害可能会对人类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
了解和预防生物灾害,可以加强对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力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知识,保护自然环境,使地球更美好。
农作物生物灾害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灾害的定义生物灾害是指一切有害生物通过其各种行为、举动或者产生的代谢产物对农作物、森林、果园、蔬菜园、园林绿化和其他植物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包括有害生物本身对植物的咬食、吸食、繁殖、传播病原等危害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疾病、虫害、鼠害和有害植物等继发危害。
生物灾害是破坏农作物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生物灾害的种类1. 病害病害是指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而引起的生理或形态上的异常,造成植物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
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常见的病害有水稻纹枯病、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等。
2. 虫害虫害是指植物受到各种昆虫类害虫的侵害,导致植物叶片、茎、果实等部位被啃食或吸食,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螟虫、蝗虫、粉虱等。
3. 鼠害鼠害是指作物田园受到各种啮齿类动物如田鼠、耙子、松鼠等的侵害,导致作物的种子或者嫩叶、嫩茎等被啃食,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4. 杂草杂草是指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各种野生植物,会占据耕地、竞争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
5. 其他除了病害、虫害、鼠害、杂草外,还有其他一些生物灾害,如鸟害、海藻害、藤藻害等。
三、生物灾害的危害1. 直接危害:通过吸食植物汁液或者咬食植物组织引起的直接危害,包括导致植物受损、减产、失收等影响。
2. 间接危害:病害引起的次生危害,如病毒性黄化、褐变、枯叶和衰亡等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各种障碍。
四、生物灾害的防治1. 防治原则(1)综合防治:采取多种手段综合防治,如农业技术措施、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相结合,通过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农业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2)动态监测:建立病虫害发生监测系统,及时准确地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 预防措施(1)合理选种:选用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品种,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是指自然界中有害生物或其毒素的大量繁殖扩散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它作为中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中的主要灾害,其统计指标标志主要有如下种类:
1.病害包括农作物病害、养殖业病害、森林病害等种类G每项又分为许多细类,如农作物中仅水稻病害全世界就达240多种。
因此,病害作为一种生物灾害,是一个数目众多的灾害家族。
2.虫害包括农作物虫害、养殖业虫害、森林虫害等种类。
虫害亦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如农作物中的棉花虫害就达300多种,森林虫害高达5000多种。
3.草害包括农作物草害、养殖业草害、森林草害等种类。
如农作物草害约有8000多种。
4.鼠害包括农作物鼠害与森林鼠害。
如农作物鼠害约有160多种,森林鼠害亦达160多种(两者问有相通的鼠种)。
5.物种灭绝如有些生物种群因进化及其他原因灭绝则会破坏生态平衡,并带来相应的灾变。
生物灾害与人类安全性的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近年来,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物灾害威胁,如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非洲猪瘟疫情、沙漠蝗虫灾害等。
这些生物灾害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更是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因此,对生物灾害进行分析并开展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
一、生物灾害与人类安全性的关系生物灾害是一种由生物体造成的破坏性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传染性和强破坏性的特点。
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爆发,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死亡风险,给医疗系统和公共服务带来严重压力;非洲猪瘟疫情的扩散,给养殖业和相关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对国际农业贸易产生影响;沙漠蝗虫灾害的大规模入侵,威胁到了农业、畜牧业和环境生态平衡等方面。
因此,生物灾害对人类的安全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生物灾害发展的风险不可预见性、人类抵御能力低、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人类安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体现了人类的脆弱性和缺乏应对能力。
二、生物灾害的应对策略针对生物灾害的应对策略,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防控、应急、救治、处置等。
其中,重点是通过科技手段和人类行为改变来减少、预防和控制生物灾害的发生。
1、强化预警机制生物灾害主要由生物体的自然变异或人为介入所致,因此预测生物灾害的发生,对于控制其产生和发展,防范生物灾害的威胁至关重要。
建立全国性和网络化的预警体系,是有效提高防控生物灾害能力的关键。
通过监测和分析,实现生物灾害早期预警和迅速响应,对缓解灾害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2、加强科技创新从科技角度考虑,开展生物科技研究,是探索生物灾害应对策略的关键。
在疫苗、医疗、医药、疾控等领域,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另外,通过培养科研人员、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措施,加强国家和地区的科研能力,提高抗生物灾害的科技水平和应对能力。
3、加强国际协作灾害无国界,加强国际协作,是有效抗击生物灾害的有利措施。
第六章生物灾害【本章内容介绍】:首先从生物灾害的定义、特点、主要成因、类型划分、防治对策等方面,对生物灾害进行总体介绍;然后重点从生物灾害发生区域的土地类型角度出发,对林业、农业、草业、水产业等生物灾害进行详细专题介绍。
第一节生物灾害概述生物的特征在于有生命,地球由于充满生命而气象万千。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动物有120万种,植物25万种。
在自然界中,生物圈的几百万种动植物,互相依存,和谐共处,从而使地球显得生机勃勃。
然而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灾难随之而来,人类常常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例如大量捕杀鸟、蛙、蛇,会招致老鼠泛滥成灾,横行霸道!用化学药剂杀死田间天敌,捕杀害虫,结果害虫增强了抗药性,变得更加猖狂;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会排挤本土植物,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生物灾害,危及生态环境安全。
一、生物灾害的定义日本山内一也(1981)认为,生物灾害(Biohazard)是由于微生物感染,人类直接或间接受到的灾害;遗传基因重组、肿瘤病毒等也可能引发生物灾害,因而应当引起人类的重视。
黎益仕等人(2005)也生物灾害定义认为:由于活的生物体暴露在微生物和毒物质所造的灾害。
然而上述定义只考虑了灾害发生的受体,而忽视了灾害的发生源,面对生物灾害的发生,人类就显得很被动。
张国庆(2008)认为,生物灾害,应当从灾害源角度,结合生态学进行定义: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导致人员、财产、环境等产生损失。
张国庆(2011)认为,生物灾害还应该突出人为因素,重新定义了生物灾害:某种生物种群数量突然增加,导致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失衡,并超出了该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从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财产甚至健康或生命造成损失。
延军平(1990)在《灾害地理学》中对认为:生物灾害是指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造成的灾害,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生物灾害是由生物体本身活动带来的灾害现象,是纯自然现象,灾源是生物,如蝗灾、鼠灾、兽害等;广义生物灾害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物界异常而产生的灾害,即生态危机问题,包括植被减少、生物退化、物种减少、盲目引种等。
2012 年10 月12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了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牵头起草的《自然灾害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GB /T 28921 -2012),该标准对生物灾害的定义为:在自然条件下的各种生物活动或由于雷电、自燃等原因导致的发生于森林或草原,或有害生物对农作物、林木、养殖动物及设施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
也即是说,生物灾害不仅指由于各种生物活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引起的对人类健康或生命构成威胁、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危害、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灾害,还包括由雷电、自燃导致的,或在一定有利于起火的自然背景条件下由人为原因导致的,发生于森林或草原,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火灾。
总之,生物灾害指生物圈异常变化现象和过程带来的灾害。
主要指自然界中有害生物或其毒素的大量繁殖扩散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二、生物灾害特点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范围广和区域性等共同特点外,还具有突发性与隐蔽性、区域性与扩散性、生物性与社会性、可预测性与可控制性、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特点。
1、突发性与隐蔽性生物灾害的大暴发具有突发性,但在暴发初期又具有隐蔽性。
引起生物灾害的大多有害生物,从生态学角度看,其生态对策属于r-选择者,即生命周期短,高出生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从而引发危害,暴发灾难;有害生物通常个体较小,不易察觉,形态又多变,监测困难,从而使得生物灾害在暴发初期很难被人类发现。
2、区域性与扩散性。
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再加上有害生物生活与危害行为与自然因子密切相关,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与灾害发生的周期、危害程度就具有强烈的区域性。
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新的地域定居下来后,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有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侵入到新的地域后,迅速繁殖,排挤本土生物,造成生态灾难。
3、生物性与社会性生物灾害具有生物性,是因为带来灾害的灾害源,其自身就是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它有自己的生物活动规律、生活史,但同时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受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生物灾害的社会性是指,大多情况是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运转秩序,造成了灾害的发生;在带来生态危害的同时,还会危及人类健康,如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对人类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甚至危及生命。
4、可预测性与可控制性有害生物有特定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有独特的生命活动周期和生活史,通过人类对其长期的监测与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分析,能够建立模型对灾害的发生进行预测,表现出生物灾害的发生具有可预测性的一面。
生物灾害的可控性,是指灾害在发生时,或发生的初期、或前期,可通过对有害生物的干预措施,比如引入天敌、改善生态环境等,将生物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范围。
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引入天敌时,要能对天敌具有可控性,在生态系统内部平衡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避免天敌变成新的灾害源。
5、直接性与间接性生物灾害造成成千上万人死亡的案例是数不胜数,后果不亚于洪水,地震,战争。
生物灾害的特点,也具有直接性和间接性:生物灾害可以直接导致人畜伤亡。
据统计,1907年印度的一只老虎在被击毙前共吃掉当地436人。
20世纪最大的动物吃人案发生在1945年,缅甸兰里岛沼泽的鳄鱼,在一天内吞吃900人。
1993年2月5日上午10点,我国内蒙古突泉县某村遭群狼袭击,咬伤17人,咬死牲畜数十只。
生物灾害间接危害人畜。
如鼠疫,自纪元以来共造成了数亿人死亡。
一场大的蝗灾,病虫害或者农作物瘟病,可使几百万公顷庄稼减产绝收,导致几十万人饥饿死亡。
全世界农林作物被瘟病,害虫,老鼠,杂草等毁掉的产量约占1/3。
动物,微生物传播的瘟疫,每年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给畜牧业带来惨重的损失!另外,生物灾害严重危害农牧林业生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5.8%,病虫草害可夺去农作物产量的30%。
比如在农业生物灾害方面,生物灾害常会造成农作物面积减产绝收;导致农作物大批量变质;加剧经济损失及灾害扩大甚至毁灭性灾害。
三、生物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生物灾害发生的诱发因素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主要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物入侵、转基因技术等方面对生物灾害进行分析。
1、环境污染造成生物灾害由于环境污染、水灾、火灾、冰冻等自然灾害,造成某地原有生态系统内主要生物衰退,使得少数抗逆性较强的生物抢占生态位,造成生物灾害的发生。
比如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俣病等事件均是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灾害。
苏格兰河流因为污染,水体中雌性激素含量增多,半数雄性鱼变成了雌性鱼,全国10多条河流出现较多的“两性鱼”或叫“阴阳鱼”,而且近半数的雄性鱼可以产卵了。
河流污染造成的生物灾害不能不引起人类的重视。
2011年4月5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1.15万吨受污染水排入海中,对此,东电公司和日本政府均表示,实施这一措施是“万不得已之举”,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不大。
然而,研究海洋生态的许多专家认为,日本此举将给海洋生态带来深远负面影响。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说,仅在一周时间内,日本东部沿海海水样本中碘-131和铯-137的水平已经明显上升。
海洋生物的卵和幼体对核辐射较为敏感,核物质将改变它们的基因,海洋食物链将受到破坏。
倘若污染时日延长,海洋生态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严重甚至致命的侵害。
2、生态破坏带来生物灾害人类不当的生产生活活动,如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砍伐原始森林后作为耕地或营造纯林、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系统结构简化,功能退化,抗逆性下降,从而该退化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某种细菌、微生物、病毒等滋生与泛滥,从而出现危及生态安全的生物灾害。
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有大片森林覆盖,而今是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除了一些自然原因外,主要是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原本稳定的地形。
同时由于该区人口过快增长,在干旱的土地上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乱挖中药材、毁林、不合理灌溉方式等人类活动加速了荒漠化扩展,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矛盾突出而尖锐。
该区域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物多样性低,生物灾害频发。
3、生物入侵导致生物灾害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生物入侵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国界的限制,并且随着全球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频繁交往而迅速传播开来,部分生物入侵到其他区域,在新的领地没有了原有限制因子,从而获得较快的生长和繁殖,对当地土著物种是一种致命的威胁。
引种,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生物入侵方式。
引种不当容易造成生物灾害,后患无穷,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盲目引种。
外来生物入侵容易引发外来生物灾害,外来生物灾害是指对农作物及其产品造成较大危害和较重损失的迁飞性、暴发性虫害和流行性植物病害及其他生物灾害(夏敬源,2008)。
一百多年前,有人将20多只英国的家兔带到澳大利亚饲养。
在一次火灾中兔舍被毁,幸存的家兔流窜到了荒野。
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适于兔的生存,再加上那里缺少兔的天敌,这些幸存者就以惊人的速度繁殖起来,成了野兔。
它们与绵羊争夺食物,破坏草原植被,给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
近年来,我国南方某些沿海地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叫作薇甘菊的“植物杀手”悄悄地登陆了,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适宜条件下迅速蔓延开来。
没过多久,荔枝树、香蕉园,以及花木扶疏的美丽丘陵和原野,很快就长满了薇甘菊。
这些入侵者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应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使当地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80年代初,福建沿海引种大米草,结果,该草繁殖速度惊人,所到之处,滩涂消失,贝类、蟹类死亡,养殖、航运均受到不利影响,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应对良策;1992年,福建福鼎市引种福寿螺,结果该螺迅速繁殖,生长失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福寿螺已经泛滥成灾。
目前,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害虫的入侵,每年危害我国森林的面积达150万公顷。
豚草、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水葫芦、空心莲子草等恶性杂草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大肆蔓延,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其生物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之大难以估量。
2013年10月在青岛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生物入侵大会,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近800名中外专家围绕“生物入侵、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主题展开专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