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国的生物灾害
- 格式:ppt
- 大小:7.98 MB
- 文档页数:37
中国的生物灾害-中图版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介绍中国的生物灾害,包括生物灾害的定义、类型、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物灾害的现状和影响;
2.认识生物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3.掌握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4.了解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生物灾害的类型和原因、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2.教学难点: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授课、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5.1 课前导入
通过讲述生物灾害的影响、新闻案例或者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此类灾害的关注。
5.2 概念解释
1.生物灾害的定义;
2.生物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5.3 生物灾害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1.生物灾害的起因;
2.生物灾害的发生机理;
3.生物灾害的危害。
5.4 生物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应对方法
1.生物防治的原则;
2.生物防治的方法;
3.综合防治方法。
5.5 案例分析
通过对历史上的生物灾害案例进行分析,了解生物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5.6 总结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工具
投影仪、PPT、讲义、黑板、笔等教学工具。
七、教学评估
采用课堂小测和作业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
八、教学扩展
通过宣传、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高中地理】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状况一、物种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
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
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
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二、植被遭到破坏。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
良性生态系统只需要13.9%的森林覆盖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开展了大规模的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然十分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数量大大减少。
与此同时,大量林地被占用。
1984年至1991年,全国年均面积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基本抵消了造林成效。
草原面临严重退化、荒漠化和碱化,加剧了草原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土地退化。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
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
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
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
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十大环祸患威胁人类一、土壤遭到破坏根据参考新闻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的耕地肥力正在下降。
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丧失、耕地的过度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侵蚀非常严重。
光秃秃的土地已经变得脆弱,无法长期承受风雨的侵蚀。
第三节生物灾害虫灾——————情景导入先思考———————(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
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1.虫灾的概念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2.害虫及其危害(1)害虫:①农作物害虫:主要类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粘虫东北和华北随温度梯度分布蝗虫黄河河滩和沿海滩涂稻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②森林害虫:有松毛虫、天牛等。
(2)危害:造成谷物、棉花生产损失,农业投资增加。
3.我国的蝗虫灾害(1)历史: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2)现状:并未消失,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蝗灾的发生、分布与旱涝的关系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表所示:二、我国蝗灾严重的原因1.由蝗虫的生活习性决定蝗虫特别是飞蝗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食性又杂,使得它们能经常保持巨大的种群数量,并能积极适应环境,不容易被人类清除。
2.与气候条件有关一方面,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使得我国旱涝灾害频繁,为蝗虫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也给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3.农业类型的多样性起到了加剧作用我国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方式的地域差异也为不同种类的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使得蝗灾的种类和危害形式也趋于多样,从而增加了蝗灾防治的复杂性。
三、蝗虫的防治措施1.人工捕杀。
2.夜晚利用篝火焚烧。
3.农业防治: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减少蝗虫的生存地;减少蝗虫的产卵地。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牧鸡和牧鸭防治蝗虫等。
地理课标解读知识点第一部分自然灾害的防治考点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气象灾害:台风(热带气旋)、寒潮、旱灾、暴雨、沙尘暴、冻雨、低温冷害等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海啸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生物灾害:虫灾、鼠灾、病害等考点2: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考点3:简述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考点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如寒潮、沙尘暴、地震等),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考点5: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考点6: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考点2-6课标解读知识点【气象灾害】(1)、台风:成因:两个条件---热带海洋(广阔的高温洋面----位置),热带气旋(低气压—天气系统)强烈发展时间:夏秋季主要分布:热带、副热带大陆东岸(大洋西岸)---东亚、东南亚沿海,南亚孟加拉湾沿岸,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沿岸我国:沿海,尤其是东南沿海路径:向西、向北影响:有利-----带来降水,缓解旱情;危害---特大暴雨、狂风,引发风暴潮、洪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①财产损失:毁坏农田、建筑、交通设施等;②造成人员伤亡(2)、寒潮成因:强冷空气南下。
天气系统---冷高压,冷锋时间:冬半年(秋末---次年初春),春秋影响大主要分布:中高纬,我国:大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谷地外),东北、华北、西北严重路径:由西北向东南(西北冬季风引起)影响:有利---减少病虫害;危害---引发冻害、雪灾、风灾等,影响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交通,危害人体健康(3)、干旱成因:气候条件: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偏少;气温偏高。
(季风区要说明降水变率大);地形条件:坡度较陡的地形,不易存水;(如喀斯特地形区)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土壤保水性差。
人类活动: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时间:华北—春旱(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强烈;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长江流域---伏旱(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主要分布:干旱、半干旱区及降水不稳定区(如季风气候区)(4)、沙尘暴成因:气候条件----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土地条件----多沙质堆积物(沙漠广布);植被条件----植被覆盖差;水文条件----地表水缺乏,土地干燥时间:冬、春季主要分布:气候干旱的热带沙漠、温度大陆性气候区及我国温度季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