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亚低温治疗作用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6.59 KB
- 文档页数:3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亚低温脑保护疗法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方法将1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恢复良好率分别为48.15%、34.57%,病死率分别为16.05%、24.69%,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使脑组织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并具有显著降低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的优点。
1991年,朱诚、江基尧等在国际上首先证实30 ℃~34 ℃低温对实验性颅脑损伤动物有显著保护作用[1]。
90年代以来的临床应用研究结果发现,33 ℃~35 ℃的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2]。
目前,国内外有些医院的神经外科已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常规[3]。
2007年1月~2011年10月,筆者所在医院开展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1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除不采用亚低温治疗措施外,其余治疗措施与治疗组相同。
所有患者均为伤后24 h以内的重型颅脑损伤(GCS≤8),伴颅内高压。
患者均经CT确诊,并排除其他脏器损伤引起的严重休克、缺氧或窒息;排除孕妇、14岁以下儿童及70岁以上老年人。
两组患者主要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1.2 方法治疗组患者急诊入院或手术后立即采用亚低温治疗仪,对头颈部及全身进行有效降温,一般使用0.5~1 h后肛温即可降到35 ℃以下。
根据肛温自动调节亚低温治疗,以维持肛温在33 ℃~35 ℃。
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冬眠合剂(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卡肌宁200~400 mg+生理盐水500 ml),用微量泵静脉维持,或氯丙嗪50 mg+异丙嗪50 mg+度冷丁50 mg肌注。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ICU 雷梅梅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轻度低温(32~35℃)和中度低温(28~32℃)的通称,它是用药物与物理的方法使病人体温安全降到32~35℃,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低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当体温下降至25°C时,脑组织耗氧量仅及正常的1/3,体温每下降1°C,脑血流量减少6.7%,但在复温后,氧耗并非恢复到以前水平,而是增加了15%,脑脊液压力也随体温下降而下降,体温每下降1°C,脑脊液压力下降5.5%,体温于25°C时,脑实质容积约缩小4.1%,体温在18-20°C时,脑循环阻断30分钟时是安全的。
研究发现: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低温治疗使甘露醇用量减少,肾功能损害的毒副作用也相应减小。
研究还发现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无影响,对实验动物心、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
亚低温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其适应症包括:1.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尤其伴有去大脑强直者。
2.弥漫性脑损伤,伴有广泛脑水肿及ICP增高者。
3.丘脑下部损伤,或有持续性中枢高热者。
4.颅内血肿清除或内、外减压术后脑水肿严重,仍有ICP增高者。
5.伤后有明显精神症状或谵妄、躁动不安者。
6.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ICP增高者。
7.外伤后脑梗死伴有ICP增高者。
8.GLS<8分的病人。
9.心肺复苏术后患者。
禁忌症包括:1.患者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者。
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4.年老且伴有严重心血管功能不良者。
降温方法:概括地说是:半导体降温毯+肌松冬眠+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
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
前者30例,人院后24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将肛温控制在33-35℃,亚低治疗3-7d。
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亚低温联合冬眠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后显著改善;两组之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亚低温;冬眠疗法;并发症;预后;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且伤后昏迷或再昏迷>6h的颅脑损伤。
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早期救治措施对伤者的存活、预后起决定性作用[1]。
很多研究已证实亚低温冬眠治疗能显著减轻脑缺血和脑外伤后功能损害,对脑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 。
但其临床应用目前仍存在争议。
本研究旨在对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亚低温冬眠疗法临床对照性治疗,观察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总结亚低温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为伤后24h内入院。
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21-59岁,平均32岁。
gcs评分3-5分者25例,6-8分者37例。
全部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交通事故伤54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击伤1例。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经头颅ct确诊,并排除临床脑死亡(gcs小于或等于3分,自主呼吸消失伴所有脑干反射消失)及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及功能衰竭,无低血压休克等。
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冬眠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
前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8-59岁,平均33岁。
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摘要】重症颅脑外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在手术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首先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原理和适应症,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护理措施。
同时强调了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
在讨论了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关键信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护理、操作步骤、适应症、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应用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亚低温治疗通过控制患者体温在较低的水平,可有效减缓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缺氧和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和保护神经功能。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争议,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工作,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2. 正文2.1 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患者体温在较低水平,以达到保护大脑、减少细胞代谢率、减少细胞损伤和脑水肿、降低脑灌注压、改善脑血流灌注的目的。
术后患者的脑组织受到损伤后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脑水肿、脑代谢紊乱、细胞损伤等,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控制体温,减缓脑组织的代谢率,降低脑氧需求,减少细胞损伤并减轻脑水肿,从而保护脑组织。
亚低温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体温在32°C~35°C范围内,降低细胞代谢率和神经细胞死亡速度,减少细胞内钙离子聚积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细胞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亚低温还可通过降低脑组织的氧需求和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减轻脑水肿,缓解脑缺血缺氧状态,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
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体温,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减少细胞损伤和脑水肿,保护脑组织,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许丹【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3(039)003【总页数】3页(P167-169)【作者】许丹【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达30% ~50%,一直是危重症医学(ICU)所面临的重大难题[1]。
亚低温是目前唯一在临床研究中证实有效的脑保护治疗措施[2],许多有条件的医院都将亚低温治疗方法列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措施之一,可以预见其在脑复苏治疗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这一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亚低温脑保护的主要机理低温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2~35℃)、中度低温(28~32℃)、重度低温(17~27℃)、超重度低温(2~16℃)。
人体体温低于28℃将带来感染机会增加,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血液凝滞等并发症。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我国学者江基尧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定义28~35℃轻中度低温为亚低温,并发现亚低温范围对实验性缺血和实验性颅脑外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保护作用[3],随后亚低温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
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的机理十分复杂,可以影响脑损伤的多种因素。
目前认为亚低温的脑保护治疗效果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1 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破坏是导致患者脑水肿和颅高压的最重要病理基础,也是导致颅脑创伤患者死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人员发现36℃常温组脑缺血动物大脑半球血脑屏障明显破坏,30~33℃低温治疗的血脑屏障则完全正常[4]。
亚低温能抑制介导血管收缩的强效因子白三烯B4的生成有关,避免了由于内皮细胞收缩与内皮间隙增加而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从而减轻脑水肿的发生,降低颅内压。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目的探索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①亚低温组59例,均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32℃~35℃,维持3~8d;②常温组53例,其它治疗同亚低温组。
分别于入院后第1d 及第8d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疗效评估,6个月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评估。
结果入院第1d,两组GCS评分结果(P>0.05),第8d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时GOS标准随访评估也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伤后24h内接受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标签:亚低温疗法;颅脑损伤;预后P>0.05△u=3.85P<0.05表2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GOS 评分结果比较n(%)注:u=3.96 P<0.05△u=2.02P<0.053 讨论影响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但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脑组织结构的损伤程度及继发性损害。
由于颅脑损伤的程度是客观的,唯一能人为控制的是外伤后造成的继发性损伤[2]。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均报道[3,4]颅脑损伤急性期发热的患者预后较差。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颅脑损伤后5~7d内的发热症状,具有重要意义[5]。
近几年来,亚低温(32℃~34℃)在治疗脑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6],亚低温技术具有显著地脑保护作用[7]。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可促进GCS5-7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改善其预后[8],本组病例探讨表明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后GCS评分明显高于常温组(P<0.05),6个月GOS评估恢复良好率也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植物生存及死亡率比较,则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这表明亚低温治疗可帮助患者安全渡过脑水肿期,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预后,大大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亡率和致残率,为治疗脑损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亚低温治疗仪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作用目的觀察亚低温治疗仪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中枢性高热患者降温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高热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发热时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对照组给予常规降温(冰帽、冰枕、退热帖、退热药),比较两组患者降温处理后0.5、1、2、72 h体温下降情况、家属对降温效果满意度。
结果两组患者降温处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温处理后观察组患者体温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降温处理后0.5、1、2、72 h与降温处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降温处理后1、2、72 h与降温处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温处理后0.5 h与降温处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仪对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引起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降温,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家属对降温效果满意度高,可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ild hypothermia therapeutic apparatu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 with central hyperpyrexia after operation.Methods 42 case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with central hyperpyrexia after operation from January 2015 and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1 cases in each group,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Both group were given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oled down with mild hypothermia therapeutic apparatus when having fever,the control group was performed routine cooling (ice hat,ice pillow,cooling gel sheet,anti-febrile),the body temperature decreases in 0.5,1,2 and 72 hours of two groups after the cooling measurement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family members of were also compared.Results After the cooling treatment,the body temperature was compared of two groups,with statisticant difference(P<0.01);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ig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nt(P<0.01);compared to the temperature before cooling measurement,the body temperature was decreased of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0.5,1,2 and 72 hours,with statisticant difference (P<0.01),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1,2 and 72 hours was compared with before cooling measurement,with statisticant difference(P<0.01),but the change after 0.5 hour had no statist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family member′s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24%,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of 47.62%,with statisticant difference (P <0.01).Conclusion Using mild hypothermia therapeutic apparatu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with central hyperpyrexiais convenient,safe and effective;the treatment method can increase job efficiency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of the patient,it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in primary hospitals.[Key words]Mild hypothermia therapeutic apparatus;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Operational patients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因患者丘脑下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而产生中枢性高热。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
方法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
实验组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对于患者预后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
目前普遍认为亚低温治疗方法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本院收集了96例采用亚低温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6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0.62±9.88)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6例,钝器伤12例,交通伤68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04±1.82)分;96例患者都沒有严重的合并伤,病理类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60例,广泛脑挫裂伤、弥漫性脑肿胀3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4例。
在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之后,根据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病情、颅脑损伤程度、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96例患者入院时全部进行CT颅脑扫描,根据颅脑损伤的程度判断是手术治疗还是直接接受亚低温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降低颅内压、脱水以及营养脑细胞等脑保护,且进行血压调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综合治疗,针对需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呼吸机支持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亚低温治疗。
采用医用自动调温电泳毯,给予持续静脉滴注冬眠合剂(100 mg氯丙嗪+100 mg异丙嗪+5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使直肠温度于4~12 h内降至35℃以下,并且将其维持在33~34℃。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就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重型颅脑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本院重症监护室2016年1月~2017年5月以来36例重型颅脑术后患者对其进行亚低温治疗。
术后6~8小时及早实施,维持体温在32℃~35℃,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
结果36例重型颅脑术后患者在上述精心护理后,显效33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亚低温治疗有效地控制重型颅脑术后患者的体温,降低颅内压。
越早实施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作用越明显,疗效越好,亚低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也对重症监护发起了更多挑战,需要我们全位方的护理。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术后;冰毯;体温;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8..02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病理机制保护颅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1],对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2-3]。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
可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重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脑水肿在术后极易发生,及早实施亚低温治疗非常有必要。
就本科室36例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评估重型颅脑术后患者GCS≤8分,头颅CT可见明显的脑水肿,占位效应式中线结构有移位,短时间内不能苏醒且脑水肿有进展加重的可能。
1.2 亚低温治疗开展亚低温治疗在术后6~8小时尽早开展,制定好亚低温流程并实施。
首先要制定亚低温治疗的目标体温(32~35℃),2小时内选择无创-低温治疗仪(冰毯)将体温降到目标温度,实施亚低温诱导,越快越好,尽快达到目标体温,我们选用鼻腔温度、直肠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