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2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underground forest" in Chinese (Volume 2, g rade 9, PEP)编订:JinTai College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2、篇章2:《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教学方式]: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
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题。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
《地下森林断想》内容主旨内容主旨: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整体感知:(简易版)着重把握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从全文的写法和思路看:第一部分近于抒情,表达主观感受即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纯粹描写,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整体感知:(详细版)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作者连着发出三个疑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本文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第3~8段);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第9~20段)。
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
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
《地下森林断想》概括
《地下森林断想》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地下森林的描述和思考,表达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崇敬和赞美,同时也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
文章首先描绘了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形成历史,展现了地下森林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接着,作者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地下森林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崇敬和赞美。
同时,作者也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呼吁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语言上,作者采用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读来令人感动。
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得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在情感上,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地下森林的敬仰之情和对生命的崇敬和赞美,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综上所述,《地下森林断想》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而且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反思人类行为、追求和谐共生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2. 品味本文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2、作者在行文上安排的问句的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作为朗读的好材料,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2.讨论点拔法,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语句,以及含蓄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可让学生深入探讨,再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去过黄龙洞吗?不去真遗憾!那是武陵源风景区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
深藏地下亿年,八十年代初由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的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三、感知文本1.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
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
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
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1)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地下森林断想章节(课题)名称11课地下森林断想学时2---2总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过程方法具体分析,讨论鉴赏;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学生特征分析项目内容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二、.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叫学生回答听写生字词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
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
表达作者景仰之情。
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
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
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
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课文题目“断想”,意即“片断感想”。
感想虽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和启人深思的魅力。
而且本文精心构思,描写细致生动,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并成为当代散文名篇。
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作者连着发出三个疑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本文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第3~8段);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第9~20段)。
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
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
而且运用了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甚至“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地下森林也是一种环境映衬(或称正面映衬)。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原文九年级语文教案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为了寻找你,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
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那时候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肥美的湖沼,美丽的大自然,万物鼎盛①。
可是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运动。
啊,听苍郁的巨木在风暴中咔咔折断,见地心的热血喷射上天,气势之宏伟壮观,连太阳都要肃然起敬。
然而它终于息怒了。
于是一切都平静下来。
平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渊。
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娇艳的野花。
多么宁静的世界哟,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就像那一切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痕迹一样,在这里,____(省、市、区、县)宁____(省、市、区、县)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7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②。
深处百十米,浅处少说也有三四十米,谷底开阔,散落着万年前山摇地动时崩塌下来的巨石。
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
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每一份教案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掌控,对课堂教学的知道,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会。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下册语文《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地下森林断想》课文森林是雄壮壮美的,遮天蔽日,浩渺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自豪的代表。
可是你,却为何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为了寻觅你,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
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气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你好像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虽然你具有宝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导致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潭,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那时候这里也许是一片芳香的草地,也许是肥壮的湖沼,美丽的大自然,万物壮盛①。
可是突然一次庞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
狂风咆哮,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顿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何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或许仅仅是由于它爱好运动。
啊,听苍郁的巨木在风暴中咔咔折断,见地心的“热血”喷射上天,气势之雄伟壮观,连太阳都要肃然起敬。
然而它终于息怒了。
于是一切都安静下来。
安静了,草地变成了明镜似的湖,往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状的石山,它把岩石融化成沙砾,把峻岭劈成深潭。
一切都改变了:烧焦的石头取代了绿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浆覆盖了明艳的野花。
多么XXX的世界哟,鸦雀无声,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就像那一切火山爆发后留下的痕迹一样,在这里,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距镜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7个不规则的深坑,四面均为悬崖,险岩峭立,怪石嶙峋②。
九年级语文下册《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原文及赏析《地下森林断想》课文原文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为了寻找你,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
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
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
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瞬息改变了一切。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然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
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于是,灰黑的火山石变绿了,悬崖上,山岭间,一片郁郁葱葱,鸟儿也回来,为的是歌唱生命。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
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
杳无人迹,永远死去了一般,笼罩在繁密的雪被下。
那雪是白雪?是霜雪?还是我们已经很熟悉的雪被?只是那里没有飘动的雪花,也没有融化的滴水……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
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作者:广东省汕头市天竺中学张映存【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
2、品味本文充满激、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4、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品味本文充满激、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⑵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发现阅读法。
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导入1、导语: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2、作者简介: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释题: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ǐ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隐姓埋名袅袅烟云山崩地裂悄然无声装模作样万籁俱寂肃然起敬沉默寡言百鸟啾啾蔚为壮观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⑴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⑵文章所写的“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是什么?“地下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⑶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受?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地下森林断想》字音字义总结
1.生字注音
浩瀚无垠hàn yín 袅袅niǎo 鼎盛dǐng 沙砾lì万籁俱寂lài 啾啾jiū镜泊湖pō嶙峋lín x ún 瘠薄jí郁郁葱葱cōng 沉湎miǎn 吝啬lìn sè徘徊pái huái 窥测kuī愤懑mèn 孱弱chán 簌簌sù崛起jué
2.词语积累
浩瀚:形容广大,繁多。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沉默寡言:不爱说笑。
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
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
万籁,各种声响。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
愤懑:气愤。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弱:瘦弱。
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1。
《地下森林断想》内容主旨内容主旨: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整体感知:(简易版)着重把握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从全文的写法和思路看:第一部分近于抒情,表达主观感受即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纯粹描写,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整体感知:(详细版)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作者连着发出三个疑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
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
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充沛。
仔细品味,还可以看出本文的一个构思机巧: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这部分侧重于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地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第3~8段);二是幽谷在千万年沉寂之后,暗暗生长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第9~20段)。
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给人以沉重感、厚重感。
在写法上用的是插叙,似乎一半是写实,写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亲眼所见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亲见几万年前的地质变迁,而纯粹是发挥想像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