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4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课型: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难点: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式教学重点:能层及能量的关系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练习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根据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不同,按电子的能量差异,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n)。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能级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的也可能不同,按照能量大小又把它们分成能级。
能级数= 。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相等;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的顺序升高。
s、p、d、f各能级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2、6、10、14。
【交流与总结】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该层包括的能级数等于该层序数;即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和3d),以此类推。
【想一想】1s、2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二、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随着原子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排布顺序:1s、2s、2p、3s、3p、4s、、 4p、5s、、5p、6s 、、6p、7s……2.实质:构造原理的排布顺序其实质是能级中的顺序,即有以下关系:ns<np<nf,ns<(n-2)f<(n-1)d<np。
3.应用:可根据元素的写出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化学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原子结构》选自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属于物质结构理论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原子结构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因此原子结构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不再重复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而是直接建立核外电子的能层(即“电子层”)和能级(即“电子亚层”)的概念,给出每一个能层有几个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有了能层和能级的概念,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课本直接把构造原理看做一个经验规律,直接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顺序,体现了很大的工具作用,使学生直接会用。
三、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四、学情分析课后反思1410621062622能级最多电子数74f54d 34p 53d 1813s M 812s L 322能层最多电子数1331原子轨道数4s 3p 2p 1s 能级符号NK 能层各能层、能级中最多电子数: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1s<2s<3s<4s<5s …能量:ns<np<nd<nf …能量:2p<3p<4p<5p<6p …各能层最多电子数=2(能层序数)2[思考]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图1-2构造原理:[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X A za. 原子符号:A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微粒10e-微粒 18e-微粒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课题: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化学性质;2.掌握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和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4.能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难点: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2.多媒体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的特点和构成方式。
二、讲解1.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讲解有机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介绍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键的种类。
2.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讲解有机物的常见命名规则,包括碳链命名、官能团命名等。
3.有机物的异构现象:介绍有机分子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五、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反馈收集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教案一:化学反应研究教学目标: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相关知识。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讨论和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二:化学平衡研究教学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平衡态下的碘化反应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和总结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三:化学动力学研究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掌握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技巧。
1. 知识点梳理:- 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进行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讨论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希望以上范本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以下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1 mol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a。
原子符号: 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 -微粒 10e —微粒 18e -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教案
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现代科学家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述核外电子运动,即运用电子云模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问]宇宙什么是时候诞生的?我们的地球从那里来?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
一、开天辟地—原子的诞生
[投影]宇宙大爆炸图片:
[讲]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
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H、少量的He及极少量的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
[问]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宇宙年龄有多大?地球年龄有多大?
[讲]阅读课本后回答: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占88.6%(氦1/8),另外还有90多种元素,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强调]至今,所有恒星仍在合成元素,而且这些元素都是已知的,地球上的元素仅22种。
[板书]1、氢元素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2、宇宙年龄距近约140亿年,地球年龄已有46亿年。
[阅读]科学史话,说明思维性推测与科学假设的关系。
[复习] 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投影]核外电子排布的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
课题: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授课时间:第一节原子结构课型:新授课课时:3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4、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5、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6、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7、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过程与方法: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重点: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洪特规则、泡利原理教学难点:基态、激发态、洪特规则、泡利原理教具使用:教学环节教师及学生活动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展标: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过程:一、原子的诞生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教案课题: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1)讲课班级课时1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识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散布及其能量关系教与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及其能量关系技术学过程与复习和沿伸、类比和概括、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目方法感情的态度充足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深入完满的过程价值观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散布及其能量关系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散布及其能量关系知第一节原子结构识一、开天辟地—原子的出生结 1、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 氢构 2、宇宙年纪距近约 140 亿年,地球年纪已有 46 亿年。
与二、能层与能级板 1、能层书 2、能级设能级:同一个能层中电子的能量同样的电子亚层计能级名称:s、p、d、f、g、h能级符号:ns、np、nd、 nf每一能级最多容纳电子的数目: s:2 p:6d:10f:14教课过程教课方法、教课步骤、内容手段、师生活动引入:以歌曲 <<洋葱 >>引入新课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识图]读第一章章图[ 问 ]你能认识人们认识原子模型的发展史吗?[讲 ]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史——不同期间的原子结构模型1、公元前 400 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的看法:物质由原子构成,且原子是不行分的微粒;原子的联合和分别是万物变化的根本。
2、19 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物质由原子组成,且原子为实心球体,不可以用物理方法切割;同种分子的质量和性质同样3、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是一个均匀散布着正电荷的粒子,电子镶嵌此中并中和正电荷,使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是能够再分的4、卢瑟福原子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并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四周空间作高速运动。
5、波尔原子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必定轨道上绕核作高速运动6、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电子云模型):现代原子结构学说:现代科学家用量子力学的方法描绘核外电子运动,即运用电子云模型描绘核外电子的运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
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2、能层与能级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能量由低到高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符号 K L M N O P Q……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化学选修三教案教案标题:化学选修三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高中化学选修三课程设计一份全面、系统的教学计划。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学习化学选修三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其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选修三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规范。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教案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第一单元:无机化学1.1 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电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 酸碱反应和盐的生成- 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电位1.2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操作- 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无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二单元:有机化学2.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官能团反应- 有机化合物的异构和立体化学2.2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实验操作- 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机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三单元:分析化学3.1 分析化学基础知识-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分析化学中的常用仪器和设备- 分析化学中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3.2 分析化学实验和数据处理- 分析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分析化学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分析化学实验结果的解释和评价教学方法和策略: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选修三的核心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其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并注重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4.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 z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A
10e-微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