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6.50 MB
- 文档页数:37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中的传奇故事,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教育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本文以生动的寓言故事形式,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难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石兽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概括石兽的形象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形象特点,并简单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并交流讨论成果。
河中石兽公开课河中石兽公开课《河中石兽》公开课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四、课时:2课时五、讲授法、合作探六、授课老师:潘顺钦七、授课班级:初一年(1)八、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作品介绍。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谥文达公。
清代学者、文学家。
纪昀(jìyún)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余年,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代表作)。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文字质朴简约,有魏晋之风,是明清笔记小试中较著名的一部,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享誉文坛。
二、生字词过关,注意划线读音(课堂作业)。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河干()明确:圮(pǐ)于河募(mù)金重修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纪昀(yún)木柿(fèi)湮(yān)没啮(niè)沙溯(sù)欤(yú)河干(gan)三、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根据课文的注释梳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讲讲课文内容(2分钟准备)三、生根据课文的注释试翻译课文,师点拨。
沧州南,一寺临于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大门倒塌在河水里,二个石兽兽并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