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时间轨迹
- 格式:pdf
- 大小:273.72 KB
- 文档页数:6
天津市考研哲学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梳理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之一,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在考研哲学复习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古代先秦时期到当代现代哲学,逐步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
其中,孔子和墨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
1. 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他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四大核心价值观,并注重个人修身和社会伦理。
2. 墨子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主张兼爱和非攻。
他反对战争和压迫,并强调公平和道德。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竞相涌现的时期,各种学派和思想体系相互交锋。
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是最为重要的。
1. 儒家思想儒家学派以孔子为代表,他们提倡仁爱、礼仪、忠诚、正义等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对后世哲学和社会影响巨大。
2. 道家思想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主张追求道的境界,推崇自然和宇宙规律,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3. 法家思想法家学派以韩非子和商鞅为代表,他们追求法治和权力集中,主张用法律和制度来管理社会。
4. 墨家思想墨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他们倡导爱国主义和反对战争,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推广。
1. 汉儒思想汉儒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观点,加强了政治和社会层面的思考。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儒家思想家,如刘向、扬雄等。
2. 兵家和纵横家思想兵家和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两个学派,他们的思想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
兵家注重军事科学和战争策略,纵横家则注重实用主义和权术。
四、唐宋明清时期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阶段(前770——前221年)⼀、⼀、先秦诸⼦阶段(前(⼀)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物第⼀是孔⼦,第⼆是孟⼦,第三是荀⼦。
孔⼦被后世尊为⾄圣,孟⼦被后世尊为亚圣,荀⼦是先秦儒家最后⼀位代表⼈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中庸》《⼤学》。
《中庸》和《⼤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出来,跟《论语》和《孟⼦》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传》《春秋⾕梁传》和《尔雅》,合称“⼗⼆经”。
到了宋代,《孟⼦》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集)《尔雅》《孟⼦》《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儒家经典⼜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传》和《⾕梁传》是为经书《春秋》⽽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堪称中国传统的官⽅学说。
现在还有⼈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死后,“儒分为⼋”,弟⼦们⾃创门派,教授⾃⼰的学说。
其中以孟⼦和荀⼦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墨家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中⼀个⾮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历代哲学思想年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56年)夏朝(约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1600年)- 形而下学派:强调通过观察和经验来认识事物本质,代表人物为黄帝、尧、舜等。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形而上学派:强调天命和神灵对世界的影响,代表人物为商汤、盘庚、武丁等。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易学派:以《周易》为核心,注重卜筮和典籍的解读,代表人物为周公、姜太公等。
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儒家学派: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道家学派:强调随性而为、无为而治,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等。
- 墨家学派: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代表人物为墨子等。
- 法家学派:注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代表人物为韩非、商鞅等。
- 兵家学派:关注战争和军事之道,代表人物为孙子等。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法家思想:实行法家思想,以严苛的法律统治,代表人物为李斯等。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新儒家思想:将儒家思想与实践相结合,推崇仁义道德,代表人物为范晔、董仲舒等。
- 增生补过学派: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提升,代表人物为王充等。
魏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佛教思想:由印度传入中国,强调解脱苦难,代表人物为鸠摩罗什、道安等。
唐宋元明清时期(公元618年-1912年)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 宋明理学派:儒家思想的复兴,注重理性探索和实践,代表人物为程颢、程颐等。
- 佛教禅宗:强调内观、默照等修行方法,代表人物为达摩、慧能等。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 儒家思想复兴: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代表人物为朱熹、王阳明等。
- 儒家礼教:注重礼仪和道德准则,代表人物为礼学家等。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诞生了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形成了古代中国哲学的多元体系。
2. 汉代:汉代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并发展出了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3.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佛教为主,传入的佛教思想与本地哲学思想融合产生了新的宗教哲学。
4. 唐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呈现出多样性。
除了儒家、佛教、道家等传统思想外,还有理学、心学、气学等学派。
此外,西方哲学思想也得以传入中国。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多样化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多元体系逐渐演变成传统哲学体系与宗教哲学的并存,再到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化碰撞的新兴哲学思想的出现。
现代哲学形态的演变趋势
1. 分析哲学的兴起:分析哲学是20世纪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兴起是由于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
2. 实证主义的流行: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唯一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思想在20世纪初期流行。
3.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它认为现代主义思想建立在理性和统一的基础上,并且对各种分离和异质性的问题视而不见。
4. 非西方哲学的兴起:20世纪后半期,非西方哲学逐渐被认为是哲学学科的一部分。
5. 思维科学的兴起:20世纪末,计算机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维科学的发展。
6. 解构主义的流行:解构主义是一种对文化和语言的批判,强调对意义的多元解释和多元性,这种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盛行。
7. 发展哲学的兴起:发展哲学强调关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和人类发展的综合性,它在20世纪末期兴起。
8. 新唯物主义的兴起: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实在性和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它在21世纪初期开始流行。
中国哲学的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哲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七个阶段:
1. 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起源时期,包括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
这个时期的哲学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伦理、政治、道德等问题。
2. 汉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国家采用儒家经典《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并通过科举制度将儒学教育普及到全国各地,进一步巩固了儒家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陷入动荡的分裂局面,各种思潮纷纭涌现。
佛教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道教也开始兴起,成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体系。
4. 唐宋时期:这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迎来了复兴,并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程朱理学。
同时,在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出现了禅宗、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
5. 元明时期: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时期,儒家思想受到重挫。
明朝建立后,儒学再度复兴,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思想流派,如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朱子学等。
6. 清朝时期:这个时期,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但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冲击。
7. 近现代时期:中国哲学在这个时期面临了更大的冲击和变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思想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思潮与学派,如新儒家、新文章等。
这七个阶段标志着中国哲学从起源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与成就,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是中国文明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断发展,中国哲学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中国哲学的起源、早期发展、中期荣光和现代转型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哲学的起源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传统。
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分别形成。
儒家追求的是人本、仁爱和社会秩序的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而道家注重的是自然、天道和发展的理论,重视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对中国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期发展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以墨子学派和纵横家学派为代表的新学派相继出现。
墨子学派注重实践主义和功利主义,他们认为“兼爱”是治国和平衡天下的根本。
纵横家注重论辩和权权衡衡,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
中期荣光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派比较盛行,经学成为国家主导的文化学派。
陆机、郑玄、孔安国等儒家学者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思想,学问涉及政治、文化、哲学三个方面。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哲学家,功绩也异于常人。
同时,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哲学也开始接受其他文化的影响,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多元化。
现代转型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中国人民开始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和哲学的重要性。
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哲学学者通过接受和介绍新思想、新学说的方式、学习和改良传统哲学,提倡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在文化和政治上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瑰丽的历史。
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而难于其继。
继之以恒,成之以时,实难矣。
”中国哲学的持续发展和不断繁荣,需要我们继承前人的智慧和精神,不断突破,以适应社会和个体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
中国陷入空前的灾难,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宣告了古代中国的完结和近代中国的开端。
在文化上,西方文化也伴随着血与火的方式进入中国,并且显示出绝对的优越性,使中国人不得不转变“夷夏之辨”的传统观念(夷夏之辨的含义以及事实),转而学习、吸取西方文化,从而使中国古代哲学开始向近代哲学的转变。
所谓“近代中国哲学”就正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代中国时期的哲学发展。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卷入了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标本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西古今文化及其哲学由之而发生了碰撞、交流与融会。
鸦片战争以后百年间的中国哲学发展,正是中西古今文化及其哲学碰撞、交流与融会的产物,包括了……。
古老的中国哲学,正是在这短短的百年之间,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再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传统哲学虽然自身有着实现民主精神和知识理性的内在要求,并在西方文化涌入之前的明清之际就有了开启民主精神和知识理性的萌芽,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自身资源的限制及封建专制政治的高压,因而出现了停顿和“难产”。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强力涌入,恰恰提供了成熟的民主精神和知识理性,并因而对传统文化中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开出起到了催化加速的作用,从而促使中国传统哲学开始转型。
具体地说,从19世纪中期的龚自珍、魏源到19世纪末的康有为、谭嗣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近代形态的时期、从19世纪中期的龚自珍、魏源直至19世纪末的康有为、谭嗣同,可以说是中国哲学近代形态的发生与发展时期,是中国哲学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开始面向西方,主张向西方学习,如龚自珍主张“器变”,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
”冯桂芬,郑观应提出中体西用,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转向,即要引向以西方文化为标本的现代化之路。
特别是康有为、谭嗣同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容纳到传统哲学的框架中(元气就是星云),这种哲学体系,通过吸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建构了近代科学宇宙论,并通过引入近代个体平等精神,建立起具有近代意义的新人道论。
中国哲学的七个阶段中国哲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哲学经历了七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这七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墨子等。
孔子提出了仁、礼、义、智等重要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墨子则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
二、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的鼎盛时期,也是诸子百家并立的时期。
墨子学派、道家、名家、法家等各种思想纷呈。
墨子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强调社会公平和和平;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名家注重言辞的艺术和辩论技巧;法家则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集权统治。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儒家成为统治者采用的国家思想,提出了仁政、仁义道德等重要观点,形成了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
同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强调解脱和超越生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多元化的时期。
道教和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修行方法。
此外,玄学也在这个时期兴起,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和人与天的关系。
五、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繁荣时期。
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程朱理学,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佛教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禅宗、净土宗等。
同时,道教也有所发展,形成了道教的丹道和内丹修炼。
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后期。
儒家思想继续发展,并形成了理学、心学等学派。
理学注重理性的发展和道德修养,心学则注重人性的本质和人心的修养。
此外,佛教和道教在明清时期也有所发展和变化。
七、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转折时期。
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家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思考方式。
中国现代哲学思潮与思想体系中国现代哲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与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的断裂和丧失产生了一些尝试和新的创作。
20世纪初,中国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较深,西方哲学是指在欧洲产生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体系。
然而,中国现代哲学不仅是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接收和传播,更是面向中国社会和历史的一种独立思考和创作。
在这种思潮之下,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共同构筑了中国现代哲学体系,使得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世界舞台上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中国现代哲学的兴起主要始于1917年5月,由李大钊发起的“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的崛起。
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和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深入到中国学界,中国的哲学思想开始从“宗教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方向转变到了以“人类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等为基础的现代哲学思维。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傅斯年、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傅斯年(1896-1950)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知名的逻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
傅斯年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自我檢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方法,他利用这种方法论分析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并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消化、传神和结合。
他系统性地归纳总结自己的思想,构建了独立独特的哲学体系,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之父”。
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哲学家和文学家。
胡适为了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现代思想而将欧洲哲学引进中国,他的思想主要针对文化、语言和现实问题。
他认为文化是影响人的思维方式的基本要素,他提出了“新人类学”的思想,即在哲学创新上,要摒弃传统和超验的方法论,强调个体的感官经验和想象力的作用;在学术研究中,要以语言学为依据,透过语言的结构反映出人类思维和知识结构的演变。
胡适的这些思想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现代哲学的视野,打破了传统哲学的禁锢。
陈独秀(1879-1942)、李大钊(1899-1925)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两位具有重要思想影响力的人物。
中国现代哲学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
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变迁的时期,思想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西方哲学和科学文化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中蔓延,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
同时,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也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传统哲学有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现代哲学是在西方哲学的引进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独特的特色。
二、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特点中国现代哲学的主要特点包括:1. 吸收西方哲学思想,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的引进和传入是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相关的。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西方哲学也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西方哲学,吸收西方哲学的新思想,综合中国传统哲学的优良思想,形成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特点。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现代哲学吸收了西方哲学的思维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特点。
2. 综合利用中国传统哲学中国现代哲学在西方哲学的传入和影响下,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综合利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些思想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科学性和实践性中国现代哲学在与西方哲学的交流和影响下,继承了西方哲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中国现代哲学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把哲学思想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求作出了积极的哲学探索和思考。
4.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中国现代哲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期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也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推广和影响,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
2.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形成时期,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儒家主张仁爱、礼法,强调个人修养;道家主张无为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公正正义;名家主张辩证方法,强调实用主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政治权力。
3.汉魏时期:儒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形成4种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从此儒家的学说进一步体系化。
4.唐宋时期: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形成中观、成唯心派、华严宗、禅宗等。
此外,道家也逐渐发展出全真道、碧霞洞、五斗米道等。
5.明清时期:哲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兴起了理学、心学、气学、真理派等。
其中,理学强调爱国、修身和忠诚;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气学强调阴阳五行、术数等;真理派强调实证、实用主义。
6.现代时期:自19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接触,形成了许多新兴学派,如大陆学派、新儒家、新庄学、民族学派等。
其中以大陆学派最为著名,
该学派主张批判传统知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第一”的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启迪、丰富多彩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宇宙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同时也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哲学发展39071410王凤天目录中国哲学发展 (1)概述 (3)萌芽阶段 (3)百家争鸣 (3)儒、法思想鼎盛时期 (3)玄、佛、道兴盛时期 (4)儒、佛、道并兴时期 (4)合流阶段 (4)近代哲学时期 (5)总结 (6)概述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哲学就已经出现,并得到广泛流传。
我国古代的伟大的哲学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老子,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为推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哲学出现之早,内涵之丰富,为世界哲学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当然,在几千年的文化波动中,中国哲学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才形成了现在这种模式下的中国哲学。
萌芽阶段其实,在春秋时期以前,中国哲学已经处于萌芽状态,只是当时的思想大多局限于神学领域,这也使得哲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商周时期,在神学的外壳下,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想,诸如“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八卦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的雏形逐渐形成。
百家争鸣中国哲学的繁荣景象,在历史中有着各种记载,总之,中国哲学思想自古以来都是非常活跃的,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就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兵家等等许多学派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学派,并且都以自己学派的思想为出发点进行一系列辩论活动,哲学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可以说,中国哲学达到了第一个顶峰。
这个时代是思想自由的时代,围绕社会和自然问题,中国思想家提出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为哲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法思想鼎盛时期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中国哲学也在不停的前进,从未停歇它的脚步。
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高峰时期,它不仅对群体有着鲜明的阐释,更对个体生命有着深入的探讨。
先秦哲学中提出了天人、气、太极、阴阳等重要哲学范畴。
不过,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际后,崇尚法家思想,于是出现了“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结束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也使得哲学的发展到了一个极其缓慢的时期。
然而,到了汉朝,各位皇帝吸取前人教训,汉武帝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哲学又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力繁荣的景象。
浅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20世纪初,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
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我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和融合过程,主要成就有:1.新乡学派的兴起新乡学派是中国现代哲学最早的思潮之一,它探讨的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西方哲学的介绍。
新乡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宗禹、梁漱溟等。
2.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推动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大革命,它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五四运动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主要成就有:1.理论体系的建立建国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形成理论体系。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统揽全局、关注人民、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形成。
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主要成就有:1.研究范围和方法的扩展当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
同时,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理论研究外,还出现了实证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
2.中国特色哲学观的提出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特色哲学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哲学观旨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发,探讨人类的未来与文明发展的话题,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哲学支撑。
总的来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走向成熟的。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将会在中国特色哲学观的指导下继续健康发展。
2008年第11期·现当代中国哲学形态问题研究·哲学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哲学”,既指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用古汉语表述的传统哲学,也指在现代中国发生的、用现代汉语思考和表达的一切哲学思想。
由于这两种概念的意义不同,有必要区别中国哲学的古代形态和现代形态。
中国哲学的古代形态是传统中国哲学。
在西方文明和马克思主义已经全面而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现实条件下,当今之中国已不可能有纯粹的“传统中国哲学”,有的只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
即使是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也是对传统中国哲学的现代研究。
现代引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也属于中国哲学现代形态。
中国哲学现代形态集中马和西马于一身,这是最近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造就的事实,也是我们在今后若干世纪要继续推进的研究方向。
温故而知新。
让我们认真总结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历史经验,自觉地承担起继续发展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历史使命,踏踏实实地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
一、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历史经验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是相对于古代形态而言的。
中国古代虽无“哲学”之名,却有哲学之实。
那种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的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对“中国哲学”概念合法性的种种质疑是没有根据的。
但应该承认,传统中国哲学的确是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形态。
如果说西方哲学是“爱智”之学,那么传统中国哲学就是“弘道”之学。
西方哲学的中心概念是Being ,而传统中国哲学的中心概念则是“道”,儒释道三家各有其道,道不同而共相谋。
中国历代哲人“志于道”,以“闻道”、“知道”为人生目标,以“弘道”、“得道”为终极关怀,开创出一个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平行发展的、可与之相媲美的哲学传统。
当然,中国哲学在古代并不是独立的科目,哲学思想散见在经、史、子、集各个部类的古籍之中。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开始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在中国学术史上,这是一个可与先秦诸子相媲美的黄金时代。
虽然社会充满动荡和苦难,但中学和西学、传统和现代性的激烈碰撞和融合,为思想创造提供了勃勃生机。
不但在文史和哲学领域,而且在科学领域,产生了辉煌夺目的思想和群星灿烂的学术大师。
在现代中国的舞台上,发生了一幕幕至今仍在震撼着中国人心灵的哲学场景: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讲授与传播,到“中国哲学史”这门独立学科的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时间轨迹赵敦华[摘要]本文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说明“中国哲学现代形态”概念的含义。
首先在回顾中国哲学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其次提出了当前中国哲学界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哲学应向“一般哲学”和“世界哲学”方向发展的主张。
[关键词]教条主义国学“马学”西学世界主义〔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8)11-0010-05作者简介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创建;从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冲突和较量,到外国哲学的传播译介;从新儒家的复兴,到佛教精义的现代阐发。
由于这一系列的思想变革,中国哲学才具备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形态。
我们今天回顾这一个个历史场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一条承前启后的思想脉络。
这就是,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创造出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中国哲学新形态。
20世纪上半叶的思想家和哲学大师们开创的中国哲学现代形态,还只是处在草创阶段,在很多地方还只是大致的轮廓和初步的设想,如果中国学术的黄金时代能够持续下去,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开拓新的视域和方向,那么,中国后来的哲学研究者,完全可以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创立为后世所称道的、可与强势的西方哲学相匹配的新哲学。
但历史不容假设,无情的历史事实是,中国现代学术的黄金时代过早地结束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哲学走上了一条曲折而艰难的道路。
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和警诫,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值得记取。
首先应当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狭隘和错误的理解,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因素僵化、极端化,或把原本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当作马克思主义来坚持。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本来是中国思想对外开放的产物,是把西方和俄国的革命理论同中国社会现实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创举。
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把这一创举当成终结性的胜利,把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和理论绝对化为真理的顶峰,用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代替全民族的文化建设,用政治性的批判代替学术上的争鸣,走上了闭关锁国的绝路,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劫难。
其次,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对立起来的做法。
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就否认它与西方哲学史的联系,否认它可以与现代西方哲学对话,可以和传统中国哲学结合。
持对立观点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不与其他哲学理论彻底划清界限,就会丧失指导地位,甚至被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所驳倒、所代替。
这一种观点曾长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但却不是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其来源是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书记日丹诺夫。
1947年,日丹诺夫提出了一个哲学史的定义:“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唯物主义既然是从与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
”[1](P4)据此,所有的哲学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代表历史上革命的、进步的阶级,而唯心主义代表反动的、落后的阶级。
改革开放之前写的哲学史著作,无论是西方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史,几乎无一例外遵从“两军对阵”的模式。
西方哲学史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注脚,现代西方哲学更是供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靶子,中国哲学史则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阶级斗争在思想领域的见证。
这种做法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受益于其他新思潮(包括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现代研究)的历史事实,而且违背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的发展方向。
最后,反对教条主义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中国古代文人有盲从圣人、死读圣贤的教条主义传统。
除了固有的“土教条”,又有新近的“洋教条”。
我们上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教条主义的种种表现;但也要注意到,传统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中也有教条主义。
比如,研究孔子的就要成为儒家,但又没有儒家的德行和修养功夫,只能充当孔教徒和卫道士。
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中也有“洋教条”,研究某个历史上的哲学家,就俨然是这个哲学家的“二世”;懂了一点希腊哲学,就言必称希腊;看了几本现代西方哲学的书,就张口胡(塞尔)说,闭口海(德格尔)讲。
哲学中教条主义的实质是定思想于一尊,离开了权威就不会说话。
教条主义严重阻碍了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建设。
力戒教条主义,就要做到陈云提倡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P371)“唯上”是把上级领导当作真理化身的政治教条主义,“唯书”是盲从圣贤书的本本主义。
现在还要补充一句,不媚俗;媚俗是从众跟风的文化教条主义。
“只唯实”就是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仅是政治思想路线,而且是具有批判精神、实践理性和现实关怀的哲学的应有之义,是建设中国哲学现代形态须臾不可缺少的根本大计。
二、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现实障碍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30年来,中国哲学现代形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突破了苏联教科书体系,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等新的解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学”、“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等新的方向;并以积极的态度与现代西方哲学展开对话,吸收外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合理成分。
哲学史界突破了日丹诺夫的模式,从具体的史料出发总结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实事求是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上的哲学家。
各种西方哲学思潮流派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得以复兴,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带来了学术的春天。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应该看到,被中断的学术黄金时代并没有得到续接,对历史上的中外哲学家(包括20世纪初的中国哲学家),基本上还只是“照着讲”,而不是“接着讲”。
我国现在的学术出版物以不亚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快速增长,在数量上大概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指标。
但是,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很少有国际影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更是微乎其微。
大多数研究“成果”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很多“成果”只是简单重复,文风浮躁甚至发展到抄袭成风的地步。
这些还不值得我们深省吗?虽然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开放,但我们的学术群体的心态却在退步,变得封闭起来,不如20世纪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开放,甚至还比不上思想解放运动时期的社会心态开放。
这种封闭的心态难以归咎于制度上的弊端,倒是需要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
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克服浮躁封闭的学术心态,认清和克服中国哲学现代形态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大势可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形容。
20世纪初期,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中国本土思想也激烈地分化和变革,各派哲学蜂起,纷争不已。
50年代之后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这三大学科,从“一体两翼”的格局转变为“三足鼎立”的状况。
“三足鼎立”虽然曾经推动过哲学史的文本研究及其专业化的水平的提高,但如果被强化到以邻为壑的地步,各个领域的哲学研究都难以深入,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发展也将步履维艰。
现在,很多人认识到学科分立带来的思想分崩离析的痛楚,哲学界人心思合,大谈“中西马的对话和融合”。
但是,“中西马融合”谈何容易?有感于此,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副对联,曰:“打通中西马,吹破古今牛”。
这是在嘲笑空喊口号而不潜心钻研学问的浮躁学风,而不是说“中西马”根本不应打通,或不能打通。
相反,打破“中西马”的学科壁垒刻不容缓,但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研究。
“学贯中西”、“史论结合”不是空洞的口号和大话,而是一个人要穷尽毕生的精力和才华,一个民族要经过世代的学术积累才能达到的目标。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3](P585)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也是如此,要在前人创造的成果上进行。
在现有条件下,“国学”、“西学”和“马学”是“中西马”交流对话的平台。
但出于狭隘的“学科建设”的思维定势,有人仍然要把“国学”、“西学”和“马学”归属于三个相互割裂的学科,如果不能归属已有的“二级学科”,也要新建一些“一级学科”来强化三者的学科壁垒。
在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级学科”之后,又有人在为国学的“一级学科”资格而奔走呼号。
如果我们回顾创建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历史,就可以发现,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即使在上世纪30年代也是落伍的。
早在80年前,“国学”的倡导者就已经认识到,“国学”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