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016 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格式:doc
- 大小:10.00 KB
- 文档页数:1
○骨空论篇第六十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月少>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瘘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
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
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
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坐而膝痛治其机。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
连<骨行>若折,治阳明中俞髎。
若别,治巨阳少阴荥。
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之二四时剌法依人气所在而有所不同既然天气、地气通人气,人气在四时各有不同的脏器特别明显集中的存在。
自然治病的人就必须根据这种客观存在来确定自己的治疗方法,顺乎人气的客观存在趋势。
所以古哲在下面的经文中指出。
第一,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
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春天剌散俞,就是针剌散布在各经的俞穴。
还应该特别注意肝经的俞穴如太冲。
还可以针剌一些肌肉分理位置的敏感点部位。
这些部位血管丰富,春气外发,病气郁结不畅,如果顺针眼放一点血,有利于病气消散。
病重的应该多留一会儿针,等候针下有传气的博动时再出针。
病轻的少留一会儿针,人体一昼夜古人认为气行五十周如环无端,也就是不到半小时行一周,所以留针半小时就可以使气能够经过针剌部位一次了。
第二,夏刺络俞,见血而止。
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夏天人的气血上升外泄旺盛。
有病气需要针剌时,可以多剌各经之间互通的络穴,也可以多剌有关孙络血管明显处。
让针孔出一些血,使病气随血而散。
起针后,还应该用手按针孔,尽气闭环就是让周行全身的气血又一次经过针孔处。
这样,痛病必然会减轻。
特别应注意心经与头部的穴位。
第三,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秋天人气也有所收敛。
针剌皮肤上循按找到的敏感穴位,无论病变在上部还是下部,都可以这样剌。
剌时注意病人的表情变化,感受到轻松了,就起针。
特别应注意肺经的穴位。
第四,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冬天人气也深藏在内。
病气也深。
可以针剌俞穴到较深的肌肉分理处,病重的还可以深一些,病浅的可以将针向周围散开剌。
特别应该注意肾经的穴位。
这些随四时而确定的不同剌法,深浅出血与否,留针与否,都与人气深浅有关。
很有实际临床指导意义。
短刺针法-倪海厦《黄帝内经》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16.3)第三节短刺针法116 页,我们看凡刺胸腹者,我们针呢,要下到胸部,要下在背部、腹部,一定要避开五脏,你不要去表演说老师你看我下得真准,一针就下到心脏,这都不好,肺脏一定要避开来。
所以我们才会有斜刺,不会直刺的。
如果扎到心脏,一天就死掉了,环死,就一天就死掉了。
如果扎到脾脏呢,五天就死掉了,那你现在的针我们讲过,现在的针很细,你真正碰到脾脏还不会怎么,碰到心脏不行啊,那以前的针很粗啊,根本刀子一样刺进去的对不对,当然会死,所以不要乱扎,就算是细针也不要扎到内脏。
那中脾者五天死,中肾者七天死,中肺者五天死。
如果中到膈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病就算好了,也是一岁必死。
所以我们扎针的时候一定要避开脏腑。
那我们扎背针的时候都斜刺,我已经跟你讲过,我们都是斜刺,我们不会扎直刺的。
但到了肚脐,到了第 14 椎以下,我们才是直刺。
因为已经避开脏了,它直刺没有问题。
上面我们都尽量左右斜刺,不要扎得太深,就不会扎到,绝对不要扎到脏腑。
那膈者,横膈的地方,那要刺避开五脏者,你如果能避开了五脏,就是知道它的逆和从。
所谓从者,膈和脾肾之间,不知者反之。
我们下针的度量和方法,你在胸腔下来肚脐,到少腹,这是我们胸壁骨的地方,膈呢在这个位置上,膈在这个位置上,所以有一些在胸壁骨的下面,有一些在肋骨的上面,膈在这个地方。
那这个膈之上呢,和膈之下,这个是我们那个心脏和肺脏、肝脏、脾脏区分开来的地方,它的意思是讲以这个来做标准,这个避刺五脏者,所谓从者就是膈与脾胃之处。
这是我们的丈量的标准,用这个来看,比如我们扎心脏,心脏在这个上方,你的上方有心的壁骨保护住,对不对,那你一定要从肋骨旁边的缝隙中间扎进去。
人家保护得很好,你从这边给扎到心脏去,这不好。
那我们真的有直刺背后是有,有一种刺法,我们称之为短刺,也是在难经里面。
比如说心脏痛,心脏痛痛到哪里,痛到这里,那过去的古人是手去丈量,在这个地方,心里面假想,这个后面正对着后面,正后方一个位置上,这两个前后是相对的。
黄帝内经素 问灵柩经《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臣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务;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
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五常。
以谓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荡,内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瘥,国家代有。
将欲敛时五福,以敷锡厥庶民,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
于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
历代宝之,未有失坠。
苍周之兴,秦和述六气之论,具明于左史。
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难经》。
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撰其遗论,晋皇甫谧刺而为《甲乙》,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
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文,烂然可观。
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
殊不知三坟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贤之能事,唐尧之授四时,虞舜之齐七政,神禹修六府以兴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叙卦气,伊尹调五味以致君,箕子陈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顷在嘉祐中,仁宗念圣祖之遗事,将坠于地,乃诏通知其学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岁。
遂乃搜访中外,裒集众本,浸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
窃谓未足以称明诏,副圣意,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
贯穿错综,磅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馀字,增注义者二千馀条,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义,于是详明。
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
恭惟皇帝抚大同之运,拥无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兴微学而永正,则和气可召,灾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跻于寿域矣。
国子博士臣高保衡光禄卿直秘阁臣林亿等谨上黄帝内经 序启玄子王冰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黄帝内经全文完整版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81篇。
以下是《素问》的完整版:1. 调经论2. 睡眠论3. 右胜论4. 阴阳病机论5. 下经论6. 阴阳离合论7. 穴位论8. 扁鹊解厥论9. 秦问论10. 属要论11. 六气别论12. 阴阳应象大论13. 鳖甲论14. 本神论15. 四时五脏病传论16. 四气调神大论17. 五常政大论18. 八正神明论19. 阴阳阳明阴阳名论20. 脏气法时论21. 逆顺肥瘦论22. 平人气象论23. 瘦人气象论24. 肥人气象论25. 季气无偏论26. 阳明病传论27. 神志藏精论28. 顺气通天论29. 发梦理论述30. 天年论31. 天年三气应象论32. 寿度伤治论33. 真藏病论34. 气交变大论35. 淫邪发正论36. 温病淫邪著形论37. 病能论38. 疵论39. 太阳病文论40. 阴阳应决论41. 小腹阴阳病脉证并治42. 金精论43. 平人法象论44. 诊病法方论45. 风论46. 阴阳相表里论47. 问肢体痛泻48. 疮疡论49. 哀病死生急救论50. 顺气调神论以下是《灵枢》的完整版:1. 本篇2. 寿命大论3. 经脉原远并至分别论4. 五藏使节原形论5. 所行论6. 平人百病解7. 邪气脏腑脉动象论8. 最邪生会论9. 终始论10. 五十营令精微论11. 九针论12. 血痹论13. 四时刺逆论14. 经络论15.分度论16.五十营别论17.汤液醪醴论18.河滑论19.卫气安营论20.内外论21.水穀不食论22.真邪论23.百病生处论24.疾病形气审五年论25.邪气病位论26.邪气病脏论27.脏腑不能形脓论28.呼吸法式论29.奇病论30.问诊篇这是黄帝内经的完整版本,其中《素问》和《灵枢》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第十六诊要,就是诊治疾病的要领和法则;经,是指十二经脉;终,是败绝、终绝的意思。
由于本篇先论述了诊治疾病必须遵循四时变化的这一重要法则,之后又讨论了十二经脉之气败绝的临床表现,故篇名为“诊要经终论”。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黄帝问道: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要点是什么?岐伯回答道: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四时气候的变化和人体的脏腑之气是有一定的相应关系的。
比如:正月、二月太阳开始从最南端往北移,北半球接受的太阳能量开始增加,气候开始变暖,万物开始萌动,(植物内部开始为长嫩芽做准备,冬眠的动物体内也开始为萌动做准备了)人体中肝脏之气与之相应。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三月、四月日照充足了不少,气温已经比较暖和了,植物也开始长出嫩芽了,冷血动物们也开始活动了,人体中的脾脏之气与之相应。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五月、六月夏暑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接受的能量最多,天之阳气是最旺盛的时候,地面上的火热之气开始上升,万物欣欣向荣。
人体的头脑之气与之相应。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七月、八月太阳的直射开始往南移,大地的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天地之气萧清敛收,人体的肺脏之气与之相应。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阴阳是指地面接收能量的多少。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九月、十月太阳直射进一步南移,北半球接受的能量进一步减少,天之阳气进一步下降,阴气渐隆而凝聚,开始有霜冻了,地气开始闭藏。
阳气往里收,人体的心脏之气与之相应。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十一月、十二月,太阳直射南移到最南端,北半球接受的能量最少,天之阴气盛极,天寒地冻,冰封大地,阳气密藏于身体内部,人体的肾脏之气与之相应。
这里一直在说气候变化与人体内部状态之间的关系,所以《内经》研究的是气候和人体状态调整之间的关系。
倪海厦《黄帝内经》诊要经论十六珍要经论1这一节讲的是 12 个月的节气,阴阳的变化对应针灸的刺法。
春天的时候是刚开始,天气和地气在变动,这时候病在皮肤,肌肉交接的地方,浅刺出血就好了。
春天是一二月,如果严重了,会传到内脏里面去。
一二月是肝脏了,三四月就是脾脏,诸如此类的。
夏天得病的时候,刺这个络俞穴,刺它更细的地方,是孙络,很细微,四肢末梢的地方,放一点出血就好了,病邪就会去。
因为气当旺,人的气跟天地的气一样,当旺的时候病邪都不容易进身体,都在皮肤表面。
治病或者诊断,不要太过,也不要不急,病得浅就浅治,病得深就深治。
针灸春夏浅,秋冬深。
因为季节的变化,到了夏天更浅,走到皮表了。
秋天从皮表慢慢走到骨边,所以天气冷下针可以下得深,下得骨头旁边。
秋刺皮肤循理,顺着皮肤腠理的空隙刺下去,等到病人气色变为正常,就可以起针。
任何病在表的时候可以用,真正内脏病这个力量是不够的,这是讲病邪刚入身体的时候,上工就是病邪一开始进来就开始治疗。
冬天寒气比较重,病会比较深,下针都下在背后俞穴和腹穴上面,背的俞以穴为主。
病是重者,下针一定要深。
春天应该刺在春的位置上,刺到夏分,就会造成不及而伤的元气。
夏天的时候,病在皮肤表。
人的骨是冬天,骨头旁边有筋是春天,夏天就是血脉,脉搏。
春天针要下在筋上面,但如果下在脉搏上面,没有下到筋,不够深,是不及,力量不够,病不但不能好而且气到会乱。
因为动到气了,针一下去,病人的气就会开始动。
下到不及的时候,第一个影响到正气,因为伤到正气,病气也没有去掉,气会乱。
气一乱,病邪就会趁乱而入,会造成人不想吃东西,而且呼吸很短,少气。
春刺秋分,秋天和冬天针要下到骨边,而在春天针下得太深,太过,会造成人受到惊吓,容易哭。
秋刺冬分也是太深,深达到骨边,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这里讲了很多的这个症状不容易搞清楚,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辩证,不及的症状是静,太过的症状是动。
比如说不讲话,少言、懒言,爱坐在那边,这个症状是不及。
《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导读:【原文】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原文】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上,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译文】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么?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升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候的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阴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阳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由于人气与天地之气皆随顺阴阳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
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
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
冬天的刺法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刺的部位。
「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核心要点总结【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核心要点总结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神形俱备、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春季应时常春游,舒畅情志,切忌情志沉闷忧郁,夏季心情应平静淡泊,秋季应顺养收气,宜乐观,冬季应顺养藏气,含蓄宁静。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不然阴气就会竭绝。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
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
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
第六篇:阴阳离合论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递于全身,气运千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第七篇:阴阳别论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盛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
第八篇:灵兰秘典论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
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第九篇:六节藏象论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
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
第十篇:五藏生成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第十一篇:五藏别论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
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由于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环境、习惯有别,因而体质及易患病症各异,进而治疗方法亦各有所宜。
第十三篇:移精变气论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大原则。
营气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髀,注心中。
【翻译】黄帝说:营气之理,以受纳谷物最为可贵。
水谷入于胃中,化生出的精微,就传于肺脏,流溢于五脏,布散于六腑,其精纯的营气在经隧中流行,常常营运而不休止,终而复始,这可说是和天地间的规律是一样的。
所以营气从手太阴肺经出发,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上行注于足阳明胃经,下行至足背,流注于足大趾间,与足太阴脾经相合。
由足上行抵达脾经,从脾的支脉,上注于心中。
【原文】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
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
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
【翻译】由此沿手少阴心经,出于腋窝,往下沿臂内侧后缘,流注于手小指之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合。
由此上行过腋窝外方,出眼眶下的内侧,流注到眼内角,然后上至头顶,再下至项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
再沿脊柱往下经尻部,流注于足趾之端,又沿足心,流注于足少阴肾经。
【原文】上行注肾。
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
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
【翻译】从足心上行注入肾脏,从肾脏转注心脏,向外散布于胸中。
沿心包络脉,出腋窝,下行前臂,出腕后两筋之间,入于掌中,直出中指之端,还回流注于无名指之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
【原文】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
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
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
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
【翻译】由此上行注于两乳之间的膻中,散注于上中下三焦,再从三焦流注于胆腑,出胁部,注于足少阳胆经,下行至于足背,又从足背流注到足大趾间,与足厥阴肝经相合。
然后循肝经上行至肝脏,从肝脏上注于肺脏,再向上沿喉咙后面,入鼻的内窍,终于畜门(鼻孔)。
黄帝内经原文《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文(一)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从古籍认识不寐------------------------------------------作者xxxx------------------------------------------日期xxxx从古籍认识不寐案例:李××,男,49岁,编辑。
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
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厚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
舌红,少苔,脉细数。
问题:1、明确该病的中医诊断(不寐(心肾不交))2 探讨该病的病名源流、病因病机发展3 总结古代文献中关于该病针灸治疗的特点一、关于病名的源流该疾病的最早记载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将本病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
“不寐”之名最早见于《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日精,夜不寤。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营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故知老人不能寐也。
”《黄帝内经》中关于此病名的记载,有不得卧、卧不安、目不暝等。
如:《素问·逆调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
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
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
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如何?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上,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
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刺避五藏者,知逆从也。
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刺胸腹者,必以布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
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