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和痹症论
- 格式:pptx
- 大小:82.04 KB
- 文档页数:14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原文加译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黄帝问⽈:痹之安⽣?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产⽣的呢? 岐伯对⽈:风寒湿三⽓杂⾄,合⽽为痹也。
其风⽓胜者为⾏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也。
岐伯回答说:由风、寒、湿三种邪⽓混杂相合侵犯⼈体⽽形成“痹病”。
痹病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风邪偏胜的叫“⾏痹”,寒邪偏胜的叫“痛痹”,湿邪偏胜的叫“着痹”。
帝⽈:其有五者何也? 黄帝问道:痹病(按发病部位)⼜可分为五种,为什么呢? 岐伯⽈:以冬遇此者为⾻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痹。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称为“⾻痹”;在春天得病的称为“筋痹”;在夏天得病的称为“脉痹”;在长夏得病的称为“肌痹”;在秋天得病的称为“⽪痹”。
(合称五体痹。
) 帝⽈:内舍五脏六腑,何⽓使然? 黄帝问道:痹病的病邪⼜有内侵⽽累及五脏六腑的,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也。
岐伯说:五脏都有与其相合的五体,若病邪久留不除,五体痹就会内犯于相合的内脏。
所以,⾻痹⽇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就会内舍于肾;筋痹⽇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就会内舍于肝;脉痹⽇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就会内舍于⼼;肌痹⽇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就会内舍于脾;⽪痹⽇久不愈,再重复感受邪⽓,就会内舍于肺。
总之,这些痹证是各脏在所主季节⾥重复感受了风、寒、湿⽓所造成的。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呕;⼼痹者,脉不通,烦则⼼下⿎,暴上⽓⽽喘,嗌⼲善噫,厥⽓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塞。
凡痹病侵⼊到五脏,症状各有不同:肺痹的症状是烦闷胀满,喘逆呕吐;⼼痹的症状是⾎脉不通畅,烦躁则⼼悸,突然⽓逆上壅⽽喘息,咽⼲,易叹息,厥阴上逆则引起恐惧;肝痹的症状是夜眠多惊,饮⽔多⽽⼩便频数,疼痛循肝经由上⽽下牵引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的症状是腹部易作胀,⾻萎⽽⾜不能⾏,⾏步时臀部着地,脊柱曲屈畸⾏,⾼耸过头;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咳嗽,呕吐清⽔,上腹部痞塞不通。
《黄帝内经》笔记4《异法方宜论篇》《异法方宜论篇》【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异法方宜论篇》在讲什么。
古人经常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利,中知人和。
意思就是说,中医看病是把人放在一个大的区间里看,也就是说我们讲的空间和时间的这么一个大范围里面去看。
它强调的是人既然是天地的产物,他就跟这个天时和地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能健康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很好的处理了与天时的关系以及与地利的关系。
那人要得病呢?也就是不会御神,不时御神么!没有按照踩着点儿走,没有按照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变化去顺应,另外就是第一篇讲《上古天真》,《上古天真》讲了人身的变化的规律。
比如说,女子七年一个周期,男子八年一个周期。
如果这个大周期乱了,这也是天时。
“女子七岁~十四岁天癸至”嘛,也就是说天时走到那个点儿了,你就该有什么变化了。
你如果这个周期乱了,我们就叫乱七八糟。
【关于乱七八糟】成语经常说乱七八糟,乱七,女子那个七年的周期乱了。
没到十四岁来例假了;到了四十九岁,例假还不断,或者提前闭经了。
男人也是八糟,八年一个周期。
另外《上古天真论》还讲了就是,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指出了做人的四大境界,让我们这些普通的俗人们去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有次第。
第二篇呢我们讲《四气调神》,这就是按照《上古天真》的那句话,就是“法于阴阳”按照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生活的节奏和周期。
第三篇我们讲的是叫《金匮真言论》“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意思就是说,这个天气的变化对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什么影响。
最后我们还特别讲了就五行,涉及到了中医讲的五行的观念,也就是天上的五颗行星对地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人的脏腑功能变化会有什么影响,这讲的其实都是讲的天时。
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学习整理笔记01经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一样的病,但采用的治疗手段不同,结果都治愈了,这是为什么呢?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而使它这样的。
东方地区,是天地之气开始生发的地方,盛产鱼盐,靠海傍水,当地居民喜欢吃鱼和咸味的食物,居处安定,以鱼盐为美食。
然而,多食鱼会使人体内积热,过食咸味易伤血液。
所以,当地居民大都肤色较黑、肌肉纹理也较疏松,所生之病多为痈肿疮疡一类,治疗适宜用砭石。
因此,砭石疗法是从东方传来的。
古人经常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利,中知人和。
意思就是说,中医看病,是把人放在一个大的区间里看,要放在空间和时间的大范围里面去看。
它强调的是人既然是天地的产物,就跟天时和地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能健康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很好的处理了与天时的关系以及与地利的关系。
那人要得病,是因为没有按照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变化去顺应。
异法,治疗方法不同。
方宜,给不同的病以相适合的治疗方法。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黄帝问岐伯,医工治病,得的是同样的病,却用不同的方法去治疗。
“地势使然也”,岐伯说,是因为得了同样病的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会形成对他体质和健康甚至心态造成不同的影响。
作为医生要因势利导,根据他的不同地域,分析他的体质,给他以相适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的手段,比如说用砭石的方法,用针刺的方法,有艾灸的方法,还有内服中药,还有导引、按蹻的方法,中医给人治病不仅仅是开方子,其实中医用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以上,还有佩的方法、服的方法,还有祝由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指导原则,就是我们说的道。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作者:佚名 【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 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 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 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 地方, 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 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 过多的吃盐, 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 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 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 砭石的治病方法, 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 西方者, 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 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 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 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 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原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 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译文】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 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三篇:痹论(六)C0202伏兔:《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膝上六寸股外高肉。
”C0202尻:《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尻,尾,尾骶骨。
”C0203【月少】:1、《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眇肋,季胁尽处软肋骨。
”2、眇,miao3,季胁下挟背两旁空软处。
C0205维筋相交:1、《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维筋,维络头项胸膺之筋。
少阳甲木从左右行,故右目不开,左足不用,以其维筋自左而右交也,故命曰维筋相交。
”2、维者,横也,纬也,络也。
维筋相交,即前文筋之“并跷脉而行”,即跷脉与筋相交。
C0205孟春痹:《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孟春痹,足少阳应正月之气,义见《阴阳系日月》中。
”C0301中三指:1、《内经校释》注:“指足次趾、中趾而言,而以次趾为主,连及中趾。
马莳:‘厉兑起于次趾,而其筋则自次趾以连三趾。
’”2、中间三趾或内部三趾。
C0302上循骭,结于膝:1、《内经注评》注:“骭,足胫骨。
膝,原文本缺,今据《类经》补入。
”2、《灵枢悬解》卷三《经筋》作“上循骭,结于膝。
”从之。
C0304脚跳坚:1、《内经校释》注:“指足部有跳动及强硬不适感,《类经》十七卷第六十九注:‘跳者,跳动;坚者,坚强也’。
”2、《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脚跳坚,脚筋跳动而坚硬也。
”C0304【疒贵】:kui4,即溃,溃烂。
C0304口僻:僻,即歪。
口僻,即口角歪斜。
C0305马膏:1、《内经校释》注:“即马油膏,其性味甘平柔润,能养筋治痹,所以此膏可舒缓拘急。
”2、据《说文》:“膏,肥也。
”(按:“膏者,脂也。
凝者曰脂,释者曰膏。
”)可知:马膏,即马油。
C0305以桑钩钩之:1、张景岳注:“桑之性平,能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病,故以桑钩钩之者,钩其正其口也。
”2、《灵枢悬解》卷三《经筋》注:“桑钩钩之,使口正而不僻也。
”C0305坎:1、姚春鹏注:“酒樽名,形如壶。
”2、据《尔雅释器》:“小璺谓之坎”、《辞海》:“酒樽也。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第一讲异法方宜论篇第一讲主讲:徐文兵主持:梁冬中国之声播出时间 2009-10-17 23:00—24:00经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参与整理:冷冷清清、墨者、慧从卢溪、猪光宝器、草木有情、晓杰、yhlj、树没叶、青春美丽·逗、蓝色天空、花菜梁冬:对头!重新发现,中医太美。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晚上的国学堂,我是梁冬,今天呢有点莫名的兴奋。
啊~~因为呢这个,假期回来之后,以前节目咱们录播的,所以有那么十几二十天没见徐老师了,突然见着了,很亲切,徐老师你好。
徐文兵:梁冬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梁冬:是的,在过去十几二十周里面呢,我们讲了《金匮真言》,啊,其实是我们共同学习了《金匮真言》向徐老师。
那从我们今天开始呢,要学习《素问·异法方宜论》徐文兵:第十二。
梁冬:第十二,为什么我们要把这篇现在讲呢?因为中间还有些其它章节嘛。
徐文兵:对,古人经常说,要上知天文,下知地利,中知人和。
意思就是说,中医看病呢是把人放在一个大的区间里看,也就是说我们讲的空间和时间的这么一个大范围里面去看。
它强调的是人既然是天地的产物,他就跟这个天时和地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能健康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很好的处理了与天时的关系以及与地利的关系。
那人要得病呢?也就是不会御神,不时御神么!没有按照踩着点儿走,没有按照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变化去顺应,啊!另外呢就是,我们讲的,第一篇讲《上古天真》,《上古天真》讲了人身的变化的规律。
你比如说,女子七年一个周期,男子八年一个周期。
如果这个大周期乱了,这也是天时。
我们讲的“女子七岁~十四岁天癸至”嘛,也就是说天时走到那个点儿了,你就该有什么变化了。
你如果这个周期乱了,我们就叫乱七八糟。
梁冬:嗯,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中医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痹证痹证是以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属本节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痹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素问》设“痹论”专篇,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类即有明确的认识。
《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指出病因以感受风、寒、湿邪为主,体现痹证可因病邪偏盛进行分类的思想。
此外按感邪病位分为五体痹(、、脉痹、筋痹和骨痹)。
如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可致五脏痹。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有湿、血那、认为“历节疼,不可屈伸”“疼痛如型”“诸肢节痛身体枉赢,脚肿如脱”为,病机出肝不足,筋骨痿缓,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干经筋骨关节,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有与、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3.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诸风方》首载独活寄生汤、犀角汤证,且为临床常用。
王焘《外台秘要·白虎方五首》述其症为痛如虎咬,昼轻夜重,标为日虎病。
宋·严用和《济生方》有“白虎历节”病名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首次用“痛风”病名,将其病机概括为:“此恶血入经络证。
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所下未尽,留滞隧道,所以作痛。
”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记载二妙丸、趁痛散、上中下痛风通用方,倡导按病位选药。
4.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有“鹤膝风”“鼓槌风”病名。
张景岳《景岳全书·痹》认为痹证须分阴证、阳证,提出“有寒者宜从温热,有火者宜从清凉”,且“寒证多而热证少”。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痹症,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痹”即闭阻不通也。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素问·痹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
」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
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
详见各条。
1、风痹风痹,病名。
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
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
2、寒痹一名痛痹、骨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
3、湿痹①痹病中的一种。
《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又名肌痹。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②属脚气病之一。
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
4、热痹热痹,病名。
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
又称脉痹。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5、筋痹①指筋膜受风寒湿邪所浸而致之痹证。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
”治以疏筋养血结合祛邪法,方用羚羊角散、天麻汤等。
②指肝痹。
见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三。
参见肝痹条。
③指风痹。
《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
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
《黄帝内经》之《异法方宜论篇》解读六《黄帝内经素问》之《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原文。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原文】: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之所以生萬物也眾。
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这个中就是我们说的这个中原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就是江淮平原这一代,江淮平原,包括了我们现在说的河南安徽,就是淮河流域这一带,它处于长江和黄河的中间,往东呢就是江苏山东,靠海了,往西呢就到了这个湖北四川这一代,所以我们说的中央者,是指的河南安徽这一带,相当于中原一部分储地。
“其地平以湿。
”这一带呢,特点是地势平缓。
我们就管它叫平原,华北大平原往南的延伸,就是江淮平原,这个平呢,大家可能没有感觉。
黄河大堤叫什么河?悬河。
为什么叫悬河?就是说它从黄土高原比这个华北平原高一千米的地方冲下来以后,就一马平川了,所以历来为什么说,中原老发这个洪水,就是它那个地势一过了三门峡以后,就是一泻千里,你如果不用一个很有强有力的大堤约束它,束缚它的话,它就是叫龙摆尾,总是在变换河道,建国这么多年以来,黄河基本上没有决过堤,但是呢,你看一下这个地势以后你就能感觉到就是什么叫其地平,你再看看黄泛区形成的那种沼泽,还有这种小块的沙漠以后,你就能感觉到它那种湿,所以它这种地势环境呢,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后面说的,这地方呢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心得体会《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受到本书为我们日常医疗实践提供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宝藏。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于《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这一古代文献的中心思想和医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体验与感悟。
1.切记体现真实感受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很深刻地感受到了《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所阐述的古代医学思想和实践内容。
尤其是从各种疾病的成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述了非常详细的解决方案和实践的经验,让我对古代医学的发展确信无疑。
同时,本书所探讨的医学原理和实践方式同样极具启发性,也让我深感医学实践中的需要时常去翻阅古籍,不断挖掘优秀作者们留下的宝藏。
2.表达中心思想在《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个体、注重气机平衡、重视养生等方面。
在这些价值观的支撑下,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开展医疗实践,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关注身体和人的名义,对于避免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注重身体养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一核心价值观对于现代医学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关注。
3.突出重点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重要的医学原则和实践经验。
其中,最具突出的重点是我们需要立足于个体,注重气机平衡。
这一原则可追溯到中古时期的中医哲学,被确立后对于中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4.思辨必备在思辨能力方面,我相信在读者在读完《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后也会深刻体会到,这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医学著作。
本书中对于古代医学思想的讨论和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于我们的思辨能力有着重要的提升。
5.准确、简练遣词造句阅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的过程中,我对于这本古籍的语言表达措辞印象深刻。
其中,语言风格简练、易于理解,让读者不仅能够快速掌握相关内容,同时在医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心得体会 (3)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是一本汇集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有关古书。
在阅读这本书之后,我个人深有体会。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要根据人体本身的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本书中指出,有些疾病并不一定通过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来解决,而且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不同的人也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细致的判断病人的情况,采用多方面的治疗方法,才能使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黄帝内经》也提倡“调剂”,即通过调节食物来改善疾病。
我们知道,食物对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时候很多人不太重视自己的饮食,但是《黄帝内经》以历史的角度告诉我们,饮食调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治疗疾病时,调节饮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最后,《黄帝内经》也提到药物的使用,它认为药物可以调节人体的五脏六腑,使机体能够恢复健康,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其中,它特别强调服用药物时要有分量,不能滥用, 因
为药物有副作用,如果过量服用,可能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
总之,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疗不仅关注本身的病症,更要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服用药物的分量,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最大化。
《异法方宜论篇》第一讲下黄帝内经的另一番解读···《异法方宜论篇》第一讲下梁冬: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依然回来到和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老师呢请教。
刚才呢讲到这个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然后呢“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这开始讲东方了。
徐文兵:对,这就具体论述了,啊。
就是我们先定坐标,我们黄帝和岐伯请教的是在今中原地区,那么中原地区的东边儿,在那个年代,因为《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啊是在汉朝,也就公元零年前后的事情,可是黄帝的这门学派的思想,那就是从上古传承下来的。
梁冬:对。
徐文兵:这个,它上边所说的那个东方之域,我们先看这个东字怎么写?梁冬:嗯。
徐文兵:繁体字的東中间是个日……梁冬:我以为是个田呢。
徐文兵:然后中间套了个木,梁冬:噢~。
徐文兵:诶,你把一个日、木一套这就是个東方的東,啊。
这就又和我们中医的五行理论是对应的。
它是日出,日出的地方。
梁冬:日出之地。
徐文兵:诶,日出之地,主生。
然后呢,东方青龙,其类草木。
所以在东方是草木绝对茂盛的地方,啊。
所以你看那个曹操写那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啊,他后边儿说一句:“百草丰茂”。
所以那个地方~曹操东临地方是现在我们讲的就是冀东,秦皇岛那个地方,“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嘛,是那个地方,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东方没有到达现在所谓的东三省。
梁冬:噢,还没到。
徐文兵:没到。
啊,冀东,就是秦皇岛。
然后……梁冬:胶东半岛。
徐文兵:山东,胶东,然后呢,苏东~苏东坡,呵,江苏,连云港这一带,然后浙东,这就是我们说的东方。
那会儿那个状态呢,中国的版图达到这儿了。
所以下面儿会讲它叫:“鱼盐之地”,“鱼盐之地”,本来我们说现在南方是,你看福建啊、广东啊、这些靠海啊,鱼盐之地。
对不起,那会儿中原的势力范围还没到那儿。
梁冬:而且估计那个时候南方还都是森林呢。
徐文兵:那会儿就是百越嘛,百越那会儿还我们叫南蛮嘛,还不开化地区。
梁冬:有一个朋友,大家别生气啊,有一个朋友说广东啊,说广东的问题就是开化太晚,开放太早。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引言二、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概述三、异法方宜论的主要内容1.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的差异2.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医生治疗疾病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四、异法方宜论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引言】《异法方宜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不同地域、气候和习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医生治疗疾病时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
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并探讨其实际意义。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概述】《异法方宜论》原文篇幅较长,共有五段,分别论述了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注释部分对原文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异法方宜论的主要内容】《异法方宜论》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1.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的差异:文章指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地域环境、气候和习俗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影响。
2.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五方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阐述了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东方多湿热,易生痈疡;西方多燥热,易伤肺脏等。
3.医生治疗疾病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文章强调,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对于湿热地区的患者,应采取清热利湿的方法;对于燥热地区的患者,应采取滋阴润燥的方法。
【异法方宜论的现实意义】《异法方宜论》的观念在当今医学领域仍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疾病的种类和发病率也呈现出地域性差异。
因此,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同时,《异法方宜论》的观念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从地理、气候等多方面探讨疾病的发生和防治。
【结论】《异法方宜论》是《黄帝内经》中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它从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医生治疗疾病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原创版】目录一、《异法方宜论》概述二、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三、医生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四、结论正文一、《异法方宜论》概述《异法方宜论》是出自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素问》的第十二篇文章。
该文主要论述了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同时强调医生在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
二、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文中提到的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和中央五个方位。
五个方位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习惯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东方:东方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万物生长。
因此,东方人的生理活动较为平衡,疾病发生相对较少。
2.南方: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适宜万物生长。
南方人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易感受暑湿邪气,导致疾病发生。
3.西方:西方地区多山谷,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明显。
西方人因此适应能力强,但易感受风邪,导致疾病发生。
4.北方: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适宜收藏。
北方人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易感受寒邪,导致疾病发生。
5.中央:中央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
中央人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易感受湿邪,导致疾病发生。
三、医生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异法方宜论》指出,医生在临床上要了解病情和掌握治疗大法,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
这是因为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产生了影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四、结论《异法方宜论》通过对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强调了医生在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