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体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材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
可谓文质兼美。
课文的编排重视体现人文性,渗透人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的。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发挥所教学科的情感优势,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体验,教学将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可见,通过语文教育进行人文精神培养,要充分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并推动情感的有效迁移。
那么,丰富的人文精神该如何挖掘与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思、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激发学习情趣,进行人文精神的体现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精美世界,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人文关怀,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枚瑰丽的珠宝。
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依据教材,挖掘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表达的爱憎情感和内心细腻的感受,从中体会到坚强、乐观和勇敢,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中,除了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外,还让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在各自介绍了所了解的有关资料的成就感中,进一步通过观看录像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
因此,课堂上我充分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真正诱人的魅力,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如音乐渲染、图画感知、课件展示、故事比赛、实物表演、情境模拟等,积极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习内动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根基在课堂,而拓展、延伸、充实在课外。
课堂上,学生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毕竟有限。
浅谈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引子】一天,我的学生严春鸣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你觉得献爱心活动中‘捐’的意义是什么呢?”“‘捐’的意义嘛……”我没有立急作出回答而是好奇地问:(因为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献爱心活动,从没有学生问过这方面的问题)“你怎么想起问这个呢?”“我在一本课外阅读书上看到一篇文章,不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所以问这个问题。
”“是吗?让我看看。
”于是我看到了那本书——《同步课外阅读88篇》,这个问题就来源于上面一篇叫《抬起头来做人》的文章。
为了能给他作出准确的回答,我认认真真地阅读起这篇短文。
阅读完短文,我便耐心细致地给他讲了捐的意义:捐的意义在于尽全力地表达自己的爱心,而不是为了老师的表扬而多捐,金钱的多少并不是衡量爱心的标准,只要是尽力了,就应该感到自豪。
没过多久,我校爱心也结束了活动。
活动结束后,我一如既往地对班上表现出众的同学给予了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严春鸣就是其中之一。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第二天他居然悄无声息地把这个奖品送到我家中来,而且还附了一封信。
其中一段我还记忆犹新:老师,我不是嫌弃这奖品不好,而是我觉得我不应该得到这奖品。
为什么这样说呢?那些没得到奖品的同学虽然没有我捐的多,但是他们也尽力了。
金钱的多少并不是衡量爱心的标准,如果是这样,爱心就失去了‘捐’的意义。
当我看到他写的这段话时,我突然就想起了那篇短文。
那个小男孩子懂得了‘捐’的意义,我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呢?我多么欣慰呀!没想到课外一篇不经意的文章,一个不经意的解释会给学生带来这么大的震撼。
但是在欣慰之余我又不得不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课内阅读,忽视了课外阅读,从而导致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不能真正体现,惭愧之情又油然而生。
从此以后,课外阅读也成了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课外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新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给予充分的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摘要:中学语文阅读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生命、关爱个性、理解人生、崇尚美感、求真务实、追求崇高、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怀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受“工具性”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以课本代作品,以习题作阅读,以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学生人文精神普通缺乏。
文章试图从阅读的民族化、社会化、个性化、人格化四个方面阐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对策和方法;渗透1、人文精神的内涵何谓人文精神?在英语里面讲就是Humanism,一般是被翻译成“人道主义”或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含义和“人文精神”的含义非常接近,实际上是一个同义词。
“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第一个就是人性,就是对人的尊重,可以用一个概念来说明它,那就是人的尊严。
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第二个元素是理性,可以说是对真理的追求,头脑对真理的思考,也就是科学精神,是广义的科学精神;第三个元素是指用一个词就是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那么这个含义看起来就是广义的宗教精神。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包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
这三种精神概括起来,一个是人的尊严,一个是头脑的认真,一个是灵魂的认真。
2、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现代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
然而近年来,很多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缺乏正确认识。
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却丧失了越来越多的精神文明。
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摘要: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
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种传承与弘扬体现在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史中去吸取精华,融化为新时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从而推动人的精神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人文精神;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有优良的美德、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心灵、丰富的情感、自强不息的性格与和谐的心态。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渠道和途径有许多,重点阐述通过阅读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一、在教材中挖掘人文思想小学语文学科是最具有人文特点的学科,课本中入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整合,有效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材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入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地确定各个单元的主题。
三个学段的主题各有侧重。
第一学段着眼于“爱”的情感培养,使学生感到世间处处有爱,并以爱心来面对世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例如,爱国家、爱学校、爱家乡等等。
第二学段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学会做人,为其终生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
例如,善于理解、为人善良、讲信誉;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等品质;具有较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学段着眼于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和审美情趣,敦促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学将一篇篇蕴涵丰富人文情感的美文带到学生面前,引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品味情感,提升认识。
二、利用经典课文进行人文情感的熏陶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都具有道德感染作用,比如,歌颂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情操,关心群众的课文《飞机遇险的时候》等;歌颂古今中外科学家、名人刻苦学习、顽强拼搏奋斗的课文《一定要争气》等;歌颂革命先烈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课文《飞夺泸定桥》等,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利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核心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
它以追求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方法儒家学派的教育观点是:“教”是“教学”,“教人学”;“教”是教人“学做人”,“教”是教人“成人又成材”。
可见,古人已认识到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均应以人为本。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
一、立足全体学生确立培养目标经验型的语文老师看到的是学生成绩,往往忽略非智力因素;现代学者型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情商甚至比智商重要。
是因为战胜自然、走向未来乃至事业成功关键在一个人情商的高低。
有的孩子,弱智并非弱能。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应从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
他就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使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学语文是多么的重要,在以语文为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假若语文老师以自己的思想去辖制任何一位学生的求异思维,则熄灭了这一学生的思想火花。
老师有他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学生也有。
这些审美感受由于师生年龄、心理、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肯定存在着差异。
老师对这些差异应该持包容的态度。
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些想法是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
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要培养真挚的充满人性的品格。
二、以人文精神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初级的审美体验以培养同情、怜悯、血性和良心。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我们所谈的个体生命指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生命个体,一方面是具体的你我他,另一方面也指向所有的人,这里包含着一种‘博爱’的观念,整个人类的生命都与我有关,甚至扩展到对人类以外的整个宇宙的关怀。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道德、伦理、情感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指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语文教学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关系密切的内容进行教学。
例如,通过教授优秀文学名著,让学生感受到经典作品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价值;通过讲解民间传说、童话故事等,培养学生对美好的向往和梦想;通过介绍诗人、文学家的传记,让学生了解到伟人的奋斗历程和背后的人文精神等。
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还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种子,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人文情怀。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的魅力和智慧。
例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理解和解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表达欲望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迪和滋养,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再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体现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上。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情操的引领者和榜样。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教师要用激情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这样的教师言传身教不仅会给学生以教育上的启迪,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价值观的形成。
最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上。
教师可以组织各类音乐、舞蹈、朗诵、演讲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去感受到人文艺术的美妙,培养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摘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价值取向。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从几个方面出发,就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好学生人文精神指向工作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人文精神指向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60-01阅读是人类综合性大脑思维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人类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养的基本载体,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几乎占据了学生们所有的阅读范畴,这些作品在向学生们传达不同时代背景信息的同时,文中的人物形象、精神面貌、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等都是作者思想观念与文学价值的体现。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者向世人阐述了自己的某一种观点,是作者思想的外在表现形态,那么由于每位作者的观点不同,认可不同,因此每一部作品必然都会带有作者的个人情感色彩,带有一定的文化局限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文中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让他们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价值取向,而这正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即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1 把握文化背景,解读价值根源每一部有灵魂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环境下有所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所创作出来的。
当我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除了读文本,更重要的是读作品的内涵,读作者的意图。
然而,究竟怎样“读”,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呢?笔者认为,一是从文中去寻找,二是开展针对课文的拓展阅读。
如《孔乙己》一课,这是一篇流传很广且影响力很强的优秀作品。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正是处在中国的社会转型阶段,封建思想强烈影响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同时,新时期的革命排山倒海般对封建社会进行着猛烈的冲击。
因此在阅读这篇课文时,笔者要求学生们不能把眼光仅停留在课文表面的层次上。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是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的辅导,了解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而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成为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
下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详细介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人文精神的关键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目标中。
人文精神包括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试图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
具体策略如下: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社会责任感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伟人的奋斗史、社会问题的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文化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中。
例如,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
具体策略如下:1、选择适宜的教材。
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既具有文化内涵,又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
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应该选择那些典籍性强、思想含义深刻的篇章。
2、借鉴现代文学作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借鉴现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时代气息,鲜明的个性与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1、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吟唱,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思考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阅读和研究课文时,可以发放提问卡片,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摘要】文学阅读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基本载体,阅读成为吸取知识的重要渠道,而文学作品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学时代的阅读范畴,所以,作为人文精神的食粮,对人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选择什么的思想和价值,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例子和道理,讲述如何引导学生在文学阅读中吸取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食品,保持学习的科学性和价值上的导向性,为教师们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人文精神指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95-01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说占据了整个教学的大多数时间。
语文课,也就是由文学作品阅读支撑起来的。
因此,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而任何形式与内容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精神风貌、以及语言举止,都是一种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思维模式。
所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关键在于把握作者在文中所倡导或者宣扬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人文精神。
如果说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精神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这种表现和载体,
必然带有作者自己的文化局限,也就是说,他的作品在传达积极心态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有负面的影响。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合于学生的积极价值取向,这就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必须思考和践行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充分把握文化背景,解读价值根源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作者恰当的思想灵感基础之上的。
而这个灵感的产生,又总是离不开现实的文化圈层,也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这就是作品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是小说主人翁活动的环境,在了解这些背景的同时,也就了解了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再来谈论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意图,在来分析文章的主旨和时代意义,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相关文学片段进行赏析和阅读时,就要故意引导他们去查找相关资料,尽可能去再现和还原这篇文章所产生的时的社会风貌,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
例如,鲁迅生活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依然还残留在人们的脑海中;而另一方面,新时期的革命思想浪潮波涛汹涌,潮水般铺天盖地而来。
这两种思想文化的矛盾和纠结,让生活在这个时代夹缝中的鲁迅在心灵深处十分苦恼,他苦苦追寻,救国救民的良策,却始终难以从本质上改变“东亚病夫”
的弱势思想状态。
也因此《孔乙己》才会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形象。
一生一直在追求,考取功名,享受荣华富贵。
而最终的命运却是落得一个成为国人笑料的悲惨结局。
其实,国人嘲笑的不仅仅是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而是所有一代又一代在封建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下场。
当我们充分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之后,再来理解孔乙己的形象,或者在进一步研读鲁迅的其他文学作品,也就基本能把握他的作品的价值体系了。
2 全面了解人物形象,学习积极精神
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都是以塑造人物而取胜的。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圆规杨二嫂、少年润土等等;四大名著中的林冲、武松,林黛玉和贾宝玉、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以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等,个个都是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主角。
在引导阅读这些选段或全书时,告知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这些人物的方方面面,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在足够了解的时候,在引导同学们去寻找人物形象的积极的精神所在。
以《西游记》为例,我们在了解了孙悟空是一个法力无边、能躲会变、降妖除魔的英雄形象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其实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徒弟,更不是一个称职的员工,他的服从、听话和积极,在某种意义上是出于无奈,是被头上的紧箍咒所折磨,才不得不选择的,这是一种明则保身的态度。
我们不能学习他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而要克服他的惰性,积极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做
一个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3 认真研读故事情节,挖掘潜在力量
文学作品,特别是富于故事情节的小说、戏剧等作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情节描写,塑造和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真正的目的却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通过作品含蓄地展现出来。
故事中人物的思想,虽然不是作者全部的想法,但最起码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起一类读者的共鸣,以唤醒社会的某种思想和文化。
作者要表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他就可以在作品中描写一个饱经风霜,历尽生活的艰辛,却依然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通过这个人物,把作者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展现给了读者。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保尔·柯查金,就是一位不向命运低头,永远将自己的生命进行锤炼的青年人。
所以,才有作品中那句精彩的话:“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
”在熟悉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顺水推舟,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学生与作品产生的心灵共鸣之处,这就是作品带给读者最闪耀的价值所在。
如此再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联系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不断寻找最后明白,原来保尔是在同阶级敌人、在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可以说,保尔是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战士。
明白这一点,就是更能够体会保尔的精神力量了。
4 合理引申主题思想,鼓励辩证思维
对于散文及小小说之类的作品,因为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所以,在熟读的基础上,稍做概括,用简单的语言即可把握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但对于如初中课本中像“名著欣赏与推荐阅读”部分所列举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长篇小说名著,这类作品共同之处就是文章篇幅长,章节回目繁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假如没有读过原著的人,要想凭空叫他们记住什么思想,什么精神,是非常困难的事。
这时,教师对教学片段的选择性阅读非常重要。
笔者建议,一要选择推动整个故事朝前发展的情节;二要选择使人物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情节;三要选择与揭示主题关系最密切的情节来读。
四是如果故事中有正反两种情节,则正反都要选择一定的片段,进行对比阅读。
通过以上方式,读者会被引导逐渐进行思考,不断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学会从正反、前后等方面去考虑问题,知道事物其实都有两面性,这些由阅读中培养起来的思维,其实就是辨证思维,从学习中掌握,又将它运用到阅读和生活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阅读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教育者要根据实际的需要,引导孩子去吸收好的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做一个善于阅读,科学阅读,文明阅读的现代创新型学生和社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