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有关黄河的资料一、黄河概述黄河,又称中国母亲河,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也是亚洲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沱沱河口,总长约5464公里。
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二、黄河历史黄河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明的摇篮。
自古以来,黄河一直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然而,由于其泥沙淤积和频繁的洪水,黄河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灾害。
据历史记载,黄河的堤坝曾多次决口,造成大面积的洪灾和人员伤亡。
为了更好地控制黄河的洪水和泥沙淤积问题,中国历代各朝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工程。
其中最有名的是明清时期的“引黄入海”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使得黄河的水位得以控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流经的地理环境多样,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再到平原地带,呈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
1. 青藏高原段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这一段属于青藏高原地区。
这里地势较高,河水湍急。
由于地势较高,冰雪融水和降雨形成的河水较多,所以黄河在这段流程中的水量较大。
2. 黄土高原段黄土高原是黄河流经的主要段落,它覆盖了陕西、山西等地。
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低,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这一区域经常受到黄河的泥沙淤积,因此黄色的河水是黄河的标志。
3. 平原段黄河的最后一段是平原段,流经河南、山东等地。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黄河在这一段的水量较小,但泥沙含量依然很高。
由于地势平坦,黄河的洪水往往造成严重的灾害。
四、黄河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1. 黄河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灿烂的文化。
黄河文化是指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化,包括黄帝文化、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关于黄河的常识
1. 你知道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吗?想想啊,咱们的华夏文明就像一个孩子,而黄河就是那温暖的怀抱,孕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呀!就像妈妈照顾孩子一样,黄河无私地给予了我们生命和滋养。
2. 黄河的水那真叫一个浑浊啊,可你千万别小看它哟!这浑浊的河水可不就像人生,有时充满了波折和混沌,但也有着无尽的力量和可能,是不是很神奇?
3. 嘿,你能想象黄河的长度有多长吗?那简直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国大地上呀!从西到东,一路奔腾,那气势,真的太震撼啦!
4.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哇塞,那么高的地方!那源头的水就好像是最纯净的梦想,一路流淌下来,经历了多少故事呀,你说呢?
5. 每年有多少泥沙被黄河带走知道不?那数量惊人得很呐!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烦恼,有时候积累起来很多,但黄河依然坚定地向前流淌,我们也得勇敢面对呀!
6. 黄河边上的景色那叫一个美呀!那壮丽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给我们画的一幅巨作,难道你不想去亲眼看看吗?
7. 人们在黄河边上生活了多少年啦?那可是祖祖辈辈呀!黄河就像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多让人感慨啊!
8. 黄河也曾泛滥过,带来过灾难呢,这就像是生活中的挫折。
但我们还是对它充满了敬意和热爱呀,因为它始终是我们的黄河!
我觉得黄河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呀!。
1、半坡遗址(距今五六千年)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在黄河流域内已经发现了2000多处原始村落的遗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祖先们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定居,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3500多年前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黄帝的后裔。
当时的华族居住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称这一带为“中华”。
后来,华族的文化向全国各地传播,“中华”二字便成了整个中国的名称。
渡黄河诗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的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
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
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
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
”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古诗词《黄河》原文及鉴赏《黄河》唐代:罗隐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鉴赏】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和讥嘲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污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
接着又用“天意难明”四字,矛头直指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
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
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
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聘想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
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
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运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
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奔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不清”。
这也是有寓意的。
“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污浊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
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翻译出来就是:要到黄河象衣带那么狭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
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
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
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
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地。
黄河基础知识
黄河,中国第二长江河流,也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
以下是关于黄河的基础知识:
1. 长度和流域: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46,000平方千米。
2. 源头:黄河的源头位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源流称为毛儿盖,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
3. 命名:黄河得名于河水泥沙浑黄,古代又称“河”,所以被称为“黄河”。
4. 地理特点:黄河流域地势高度递降,是中国流经地势最高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
5. 水量和泥沙:黄河年均径流量约1100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约4亿吨。
6. 贡献和问题: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然而,黄河也因为频繁的洪水和泥沙淤积等问题而被称为“中国之患”。
7. 重要城市:黄河流经多个重要城市,包括兰州、银川、呼和浩特、郑州和济南等。
8. 重要水利工程:黄河上有多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包括兴隆观水库、俄罗斯至中国输油管道桥和太行水库等。
9. 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黄河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河流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
10. 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壶口瀑布、中原文化和尧庙等。
黄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
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
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
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
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
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于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
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
占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蓝田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远在五、六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生活。
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暖和湿润得多,加上黄土质地松疏,利于耕种,十分适宜人类居住。
五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发现的遗址,不下一千多处,发现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以表面红色而带彩纹的陶器最多最具特色,因此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黄河基础知识讲解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黄河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黄河的概况黄河,起源于中国西北的青海省,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人口集聚地之一。
二、黄河的地理特点1. 上中下游划分黄河一般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
其中,上游位于青海省境内,沿途景色秀丽,以青海湖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为著名景点。
中游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这里的黄土高原和壶口瀑布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下游流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2. 黄河的泥沙黄河因为携带大量的泥沙而得名,被称为“泥河”。
由于河水中泥沙含量高、流速快,因此黄河的水色是黄色的。
每年的汛期,黄河泛滥成灾,给沿岸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三、黄河的历史地位1. 农业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的先民就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对黄河的灌溉,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伟大的黄土文化。
2. 文化象征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黄河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都与黄河有关,如《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颂》等。
四、黄河的保护与治理1. 防洪措施由于黄河的泛滥给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修建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如三门峡水库、银川水库等,以调节黄河的水流。
2. 节水措施作为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黄河的水资源显得尤为宝贵。
政府通过推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加强节水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黄河的水源。
3. 河道治理由于长期的泛滥,黄河的河道容易产生淤积和漫滩。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河道治理工程,清淤、疏浚河道,提高了黄河的水运能力。
黄河简介黄河简介逸夫小学四年一班毛孝睿目录1 历史变迁2 干流概况▪黄河源▪干流走向3 支流水系▪径流▪湖泊4 流域概况▪地貌特征▪流域气候▪经济文化5 水文特征▪径流量▪洪水特征▪凌汛▪水力资源6 开发治理▪水利枢纽▪灌溉工程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中文名称黄河英文名称 Yellow River别称大河、河水、浊河所属水系黄河水系地理位置中国北部流经地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发源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主要支流汾河、洮河、渭河等河长约 5464公里河流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平均流量 2571立方米/秒注入海洋渤海1、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黄河ppt课件•黄河概述•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的生态环境目录•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的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黄河的未来展望与挑战01黄河概述黄河的起源与流域黄河的起源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黄河的流域黄河流域面积广阔,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和山东等省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工业区。
黄河的特点黄河以泥沙含量高、水患频繁而著称,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黄河的文化与历史黄河的历史黄河文化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历代王朝争夺的焦点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黄河的传说与故事黄河的现状与问题黄河的现状01黄河的问题02黄河的治理与保护0302黄河的水文特征水质状况黄河水质整体较差,支流污染普遍严重。
干流水质略好于支流,上游水质优于中下游。
黄河水量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4位。
水量变化黄河水量年内变化大,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左右,非汛期水量仅占40%。
黄河的水量与水质黄河的泥沙与河床演变泥沙含量河床演变河道整治黄河的水资源与利用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保护03黄河的生态环境1 2 3植被类型土壤特性植被与土壤的关系黄河的植被与土壤鱼类资源鸟类资源其他生物资源030201黄河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与治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水土流失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水污染随着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黄河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加强渔业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鱼类资源。
黄河的生态问题与保护04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的治理历史与现状黄河治理历史黄河治理现状黄河的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运行黄河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规划综合治理黄河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重点,加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黄河,又称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中国的母亲河,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中,黄河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关于黄河的知识点的总结:1. 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发源于中国的青海省南部,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2. 黄河的流域面积:黄河的流域面积约为752,000平方千米,其中高山地带占约30%,平原地带占约40%,黄土高原占约30%。
3. 黄河的长度: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仅次于长江。
4. 黄河的水源:黄河的主要水源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以及甘肃、青海的一些山区。
5. 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年均径流量为50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为30亿吨,具有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明显变化。
6. 黄河的分段:根据黄河流经的地理条件和特点,可将黄河分为三段:上游的青藏高原段,中游的黄土高原段,以及下游的平原河段。
7. 黄河的地貌特征:青藏高原的黄河段属于峡谷地貌,黄土高原的黄河段则形成了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下游是平原地貌。
8. 黄河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黄河中游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河道淤积、冲积扩展、土地贫瘠等问题也是黄河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
9.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中国政府自古以来一直致力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大禹峡、龙门峡、三门峡等大坝和引黄灌区,以解决水灾和赤地问题,提高农田灌溉水平。
10. 黄河的经济重要性: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水果等作物为主要农作物,在中国的农业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黄河还是一条重要的水路交通线,沿岸发展了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郑州、洛阳、济南等。
总结起来,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黄河的知识点包括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长度、水源、水文特征,以及黄河的分段、地貌特征、水土流失问题、治理与开发,黄河的经济重要性等。
黄河的资料黄河简介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30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地理环境】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流域概况】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黄河大合唱》欣赏教案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的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的含义,懂得大合唱的基本概念。
二、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培养学生欣赏大型声乐作品的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大型声乐作品的含义,大合唱的基本概念
教学模式
作品分析——欣赏感知——赏析感化——赏后评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音乐欣赏课。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但是,翻开近现代史,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人,却饱受了世界列强的分割和凌辱,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学子们,决不能忘掉那段惨痛的历史。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我们的母亲河边去目睹一部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伟大巨作《黄河大合唱》。
三、新课讲授
(一)了解大型声乐作品、大合唱的概念(展示)
大型声乐作品:是指作品在结构上各自独立,情节上互相有一定联系的多乐章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
包括:弥撒曲、安魂曲、清唱剧、组曲、康塔塔(大合唱)、声乐协奏曲。
大合唱:大型声乐作品的一种。
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
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
(二)简介作品、作者、及创作背景
1、简介创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1939年,当光未然在把这部作品交给冼星海时,作曲家无比激动,在抱病期间仅用了6天就使这部光辉的巨作诞生在一个不起眼的简陋的土窑里。
4月在延安初演,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快传遍全中国,对当时的抗日战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作品分析。
这部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
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
民。
作品气势宏伟,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
作品用朗诵作为主线连接起来,它的主题是:抗日救国。
《黄河大合唱》共分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
《序曲》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音)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
第四乐章《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合唱,原稿为齐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3、简介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出生在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3岁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后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和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
如,《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做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三)作品赏析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演唱形式: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一段体
情感表达及歌曲风格:
◎船工号子的音调素材以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勾画出船夫们惊涛骇浪的情景。
◎它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它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是一首惊心动魄的战歌。
第四乐章《黄水谣》
演唱形式:女声二部合唱、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三段体
第一段:曲调亲切自然,描绘了黄河两岸沃野千里,人民富裕
的景象。
第二段:转入低沉的诉说,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苦难。
第三段:再现
情感表达及歌曲风格:
◎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
◎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广,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深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演唱形式:混声合唱
歌曲结构:序和四段
情感表达及音乐风格:
◎是整个大合唱的终曲
◎它发出了强大无比的战斗号角
◎这段音乐有着宽广的幅度
◎层次递进,最后推向高潮,呈现坚忍不拔的乐段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
◎分析:音乐语言上的特点:反复、加快,再加快、再加强,达到了一个战鼓轰鸣、号声震天、急流澎湃、不可阻挡的最高潮。
四、说一说谈一谈
1、谈谈你对“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的理想是什么?
2、我们中国现在处在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钓鱼岛争端、台湾问题等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名中国公民,炎黄子孙,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五、总结课堂
同学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母亲河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时刻不忘国耻,刻苦学习,为祖国的早日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