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银凤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8篇篇一:课时篇一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
2、课文第4—6自然段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具体步骤:篇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14、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以请求的语气开头,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叙述,最后抒发感情,以反问的语句结尾。
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对于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3、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重点: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难点: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巩固:读字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脉络。
二、学习志愿军和大娘告别的情景,并总结学法。
1、合作学习:从哪些事情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并在旁边做批注,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顺势点拨,让学生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洗补衣服,几夜未合眼;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2)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玛妮忘怀?不,永远不会。
(读出劝慰、恳求的语气,体会志愿军和大娘的深情厚谊。
)(3)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抓住连动词和“雪中送炭”来理解,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大娘的感激之情。
)(4)第三件事: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养伤的志愿军伤员,大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唯一”是仅有一个的意思,说明大娘把志愿军看得比亲人还亲。
)3、练习朗读,并展示朗读。
4、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1)找事例,体会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是“亲人”。
(2)抓重点词句,做批注,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法迁移,学习志愿军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
1、合作学习:按照学法提示,先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做批注,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班内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顺势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3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深情厚谊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⑴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出示)⑴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⑴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课题:14、再见了,亲人撰写人:宋蓟平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录是自己感动的词句。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雪中送炭大娘失去“唯一”再见了,亲人小金花刚强不屈中朝友谊(胜似亲人?)鲜血凝成大嫂深情厚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激发兴趣1.每个同学都在爱的海洋里成长,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这些有血缘关系、关系亲密、给了你无限帮助的人,我们都称之为“亲人”。
2.我们中国人民与邻国的朝鲜人民跨越国界,并无血缘关系,可是当年,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却把朝鲜人民称为至亲至爱的亲人,分别时情真意切地说“再见了,亲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学习魏巍写的《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学生简介时代背景,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初读感知大意1.提出初读要求:(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他们的哪些事感动了你?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1)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妮”(nī)、“耗”(hào)暂时:zàn友谊:yì血泊:pō注意“噩”、“嫂”的写法。
(3).解释不懂的词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篇1一、课题直接引入1、课前激qing:今日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急吗?紧急是没自信的表现。
不用紧急,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仔细思索大声朗读英勇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2、板书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扬)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终一次深情地召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怜悯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1、读前提要求,让同学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力量,也是一个习惯。
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
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同学读书老师巡察3、沟通体会感受老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5、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由于他们是亲人呀6、由“亲人”引起辩论有道理也好像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
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想跟我辩论吗?三、深化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我盼望你们做其次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认真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认真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学目标篇一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近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惟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展示学法,学习第一自然段篇二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老大娘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情?2、创设情境,感受真情(1)自由朗读,画处最令自己感动的的段落或者是语句,并抓住重点词语细细体会。
(2)全班讨论交流。
(自由谈体会)(3)感情朗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老大娘,虽然不是志愿军战士的母亲,但是却向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学生说)3、迁移学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总结学法,归纳:①自由朗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谈感受。
③感情朗读,体会真情。
(2)按以上学法,展开小组合作,学习2、3自然段。
4小结:大娘、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感人肺腑,志愿军战士怎能忘怀呢?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度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这血与肉凝结成的深情厚谊怎么能不感天动地?怎么不牵肠挂肚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和他们一起与朝鲜人民话别,让我们齐声朗读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与难点:篇三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为了说明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安排了哪些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又是通过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领会中朝人民的友情,使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篇四1.研读第1自然段。
①这一段写谁来送别?②课文中哪句话最能看出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不忍离别?③从哪些事看出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谊?(2)讨论以下思考题,再深入理解。
①比山还高比海学深的情谊说明什么?把这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比较着读一读,课文用反问的形式结束这一段,好在哪儿?②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课文中雪和炭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③惟一是什么意思?大娘为什么宁愿舍去惟一的亲人也要救战士?(3)小结,指导朗读。
《再见了,亲人》优秀的教学设计(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再见了,亲人》优秀的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会供、唯、谣、噩、耗5个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抗美援朝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三年抗战,五年建设,1958年,他们要回国了,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纷纷前来送行,他们握着志愿军的手,激动的泪水不往地流:志愿军握着朝鲜人民的手,干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们发出深情地呼喊:亲人,再见了!再见了,亲人!(板书: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这篇课文是着名作家魏巍写的。
问:亲人,再见了与再见,亲人有什么区别呢?等课上完了咱们再来讨论、解答。
二、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1.把这篇课文分为两大段,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2.学会五个生字:供、唯、谣、噩、耗。
3.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雪中送炭、唯、同归于尽、代价。
三、检查讨论作业。
第1题:课文按主要叙事和主要抒情分为两段,第大段三个自然段的结构形式差不多。
分段的依据是自然段归并法。
第2题:提供多音字,读g6ng;谣(yáo)随口唱出的没有伴奏的歌:噩耗(èhào),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第3题:释文见资料拾阙部分。
具体检查步骤为:在哪里出现(读一读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字、词典上是怎么说的,课文中的具体意思。
(这4个词语为第一大段的.重点词语,通过4个词语的检查讨论.使学生了解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赐予。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3、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难点】1、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的深情厚谊。
2、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了许多令中朝人民难以忘怀的事情,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重温那些感人的场景。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标出自然段。
2、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交流反馈1、指名读课后生字正音。
2、跟读两遍。
3、课文主要内容:(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干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时,在车站里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场景。
四、朗读感悟1、什么样的人,我们叫亲人?文中的亲人指哪些人,他们跟中国人民志愿军有血缘关系吗?那么他们为什么管朝鲜人民叫亲人呢?请同学们找出事实依据边画边想。
2、朗读感悟:第一段(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送打糕。
)⑴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中的雪指的是什么?炭呢?雪中送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⑵ 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这种雪中送炭的感觉。
⑶ 同志们为什么感动得落泪?⑷ 抗美援朝,对于美国来说是一场侵略战争,对于朝鲜人民来说是保家卫国的一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来说是伸张正义的战争。
感动的何止是志愿军,大娘也有话要说。
⑸ 引读: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⑹ 所以,在离别的时刻,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再见了,亲人。
3、朗读感悟:第一段(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⑴ 更让我们不能忘怀的是: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修养,敌机来了⑵ 唯一的亲人是什么意思?⑶ 难道大娘不疼小孙孙吗?⑷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爱比山高,情深似海我们能忘怀吗?所以在离别的车站里,中国志愿军对大娘说:引读第一段前半部分。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本文是关于《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第一课时(简案)〖学习内容〗课文1~3自然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读为主线。
〖学习步骤〗1、媒体展现当年自愿军回国时的情景,同时播放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对朝鲜人民的xxxx人物的具体描写,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学生合作学习,了解各自然段的具体内容。
3、按“话别──回忆──赞扬”的顺序理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4、学生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1、转换角色,学习写作。
2、课文第4~6自然段。
〖学习目标〗能仿1~3自然段,以朝鲜人民的身份进行有关内容的写作;用感悟自解4~6自然段。
〖学习方法〗多媒体辅助,创设情景,以写促学。
〖理论依据〗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理论情景教学理论。
〖具体步骤〗一、用音乐奠基调播放乐曲《西风颂》,学生简、速学此曲。
让课堂上洋溢舒缓、深情的曲调,营造情感氛围。
二、转换角色,体验情感,进行仿作1、回忆课文1~3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多媒体展示。
2、明确本课主要学习任务转换角色,以朝鲜人民的身份来向志愿军告别,也以“话别—回忆—赞扬”为构段方式进行表述。
3、情感准备:⑴《西风颂》音乐响起,多媒体再现送别场面,定格于大娘,酝酿感情。
⑵师扮大娘,和着音乐,进行表演式朗读,作示范。
⑶学生转换并明确各自的角色,如朝鲜大嫂、小金花、崔滢……⑷开发、拓展写作素材回忆自愿军的事例多媒体辅助再现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理解: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亲爱的土地、亲人4、学生写作音乐柔柔地播出。
5、学生朗读并修改习作方法:⑴了解写作内容。
⑵音乐与录象组合速成课件,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⑶学生评讲、修改,再朗读。
三、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四、用音乐结尾,产生余音缭绕之感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得好:“爱探索、喜尝试是孩子的一大特点”。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的5篇《再见了,亲人》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说教材】《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较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根据这些特点,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有感情地朗读一自然段。
2、重点学习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3、在反复中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内容所蕴含的思想。
【说教法】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几组图片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
课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优秀4篇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篇一(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二学习目标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式导入新课1、板书“亲人”2、师提问: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
我们身边哪些是我们的亲人?父母、兄弟、姐妹……他们对我们怎样?十分关爱我们3、师过渡:生活中也有一种人,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也被称为“亲人”。
我们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4、补充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介绍时代背景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一)讲亲人1、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些具体的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几个故事)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归纳概括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______________3、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7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须有文体意识和篇章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要得到落实就要创新“粗读—精读—总结”的阅读教学模式,抓住可供学生借鉴迁移的文本表达独到之处,采用“认知—实践—迁移”的模式去习得表达方法,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1、随文学习“妮”“嫂”等生字,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领悟文章反复运用“请求—回忆—反问”段式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点明文体,引读课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作家魏巍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请齐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2、说到亲人,你们马上会想到谁?(学生一般会说到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教师可予以肯定。
如果学生说到一些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关系特别密切、感情特别深的朋友,也要肯定。
)3、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课题——二、把握主要内容,了解表达顺序1、自读课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呢?请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自学生字词,读完以后,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词语“战役、硝烟、友谊、噩耗、跺脚、捣米谣、挎着篮子、雪中送炭”。
(抽读,重点强调“役”“跺”的读音,“噩”“谣”“挎”的写法,“噩耗”“捣米谣”的意思。
)3、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强调读音:“嫂”是个生字,平舌音要读准。
指导书写: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笔顺比较复杂,注意一竖要伸到下边来。
)(1)在文中,志愿军还怎样称呼大娘?(出示课件:阿妈妮)阿妈妮是朝鲜人民对母亲的称呼,有浓厚的朝鲜民族文化味道。
《再见了,亲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再见了,亲人》,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情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感恩亲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离别,懂得珍惜相聚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的亲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面对生活中的离别,懂得珍惜相聚的时光。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亲人”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对亲人的理解。
(2)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提问:“亲人”在你的心中意味着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2)重点讲解生字词的含义,以及课文中的亲情表达。
4. 朗读练习(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朗读,评价并指导。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与亲人的离别经历,感受亲情的珍贵。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离别场景,体会亲人之间的情感。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珍贵。
(2)提醒学生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学会面对生活中的离别。
7. 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的学习内容,感受亲情的珍贵。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日记,记录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亲人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感恩?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再见了,亲人》的教案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
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 、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 、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 、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上勾下连,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4篇)《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下面准备整理了一份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与反思,仅供参考!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最新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再见了,亲人》教案篇一师:上课前你们有人说我很胆小,现在哪位同学给我做一个榜样?我不是胆小吗?不是害怕吗?哪个同学做一个胆大不怕的样子?怎么做呢?不管我提的问题有多难,不管自己会不会,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站起来尝试。
谁能?我现在就要提问题了,谁能回答我的问题,举手,没有?你们不是鼓励我吗?什么?不知道什么问题呀?不管我提什么问题?不管你能不能回答,我都给老师做样子,答错了也没关系。
想好没有?生:想好了。
师:这回谁能帮助我就积极举手。
谁可以帮助我?(一学生站起来)咱们这次讲的课题是什么?生:《再见了,亲人》。
师:对不对?生:对。
师:你可以帮我写到黑板上去吗?生:可以。
(走上前,写“再见了,亲人”)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生:(读)“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
(很有情感地示范)“再见了,亲人”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你们读得不太像啊,现在亲人就在眼前,手握着手,体会一下,读。
生:“再见了,亲人”。
师:还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生:“再见了,亲人”。
(比前次语气激昂)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
”(读声较高,声音悠长)师:这样读就对了。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筹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以下是精心的《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核查,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给、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
要求:用简要的话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guo 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
(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再见了,亲人教案2五年级语文教案●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指名三人分别读第一、二、三自然段,齐读后三自然段。
思考: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这种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板书: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老师板书: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挖野菜失去双腿。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投影出示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①默读,划句子;②谈体会;③投影分析重点句;④朗读,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
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
)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问。
)8、指名3位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惜流血牺牲,因而像亲人一样。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蒙城县亳州师专附属小学宋银凤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精神实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是学生感悟语言规律和语言的关键。
在积累、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中,采用以读促学的方式体会内涵,引导学生切实感悟,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中,品味赏析重点句式,体会表达效果,并有意识地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叙事抒情散文,带给学生一种形散神不散的感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这篇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
教学中,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和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
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在表达方法上颇具特色。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了解写作背景后,学生可大体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对人物形象有初步感知。
本文情感浓烈,对于学生来说,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以及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学生不易理解。
此外,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地方法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四、教学方法
情感是言语的生命。
围绕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以言语为凭借,进行有深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领悟文字隐含的丰富情感,使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心灵中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通过整体把握,细读理解,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命积累和阅读经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解读,通过情境性练读,对比性朗读,转化角色朗读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
五、技术准备
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意,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八、教学过程
(一)谈亲人
1、板书:亲人说说自己的亲人。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亲人的独特感受(一个词,一句话)
3、歌声,吟诗……表达对亲人之爱。
4、读课题,质疑。
①这里的亲人指谁?②这句离别的话是谁说的?③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为什么她们也称“亲人”呢?
(二)忆亲人
播放课件,让大家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50多年前的那次抗美援朝战争,回顾这次战争中,千千万万个感人故事中一个镜头。
(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奠定情感基础)
(三)讲亲人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一个朝鲜人民,一个是中国人民,却说他们是亲人?
1、细读课文,文章写了哪些具体事例,用这些事例说说他们互称亲人的原因。
(做到有理有据,教师适时引导理解重点词句)
指导“雪中送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
“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
2、用下面的句式概括讲:
为了志愿军,
3、难道朝鲜只有这几位亲人?为什么写的都是女性?
换成一句话概括讲: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朝鲜人民这样感谢我们志愿军战士,补充资料
请再加半句话再概括讲: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同学们由衷地讲,我们感受到这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四)诵亲人
引语:再回忆中朝两国人民相处八年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故事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一别真不知什么时候再相见。
列车就要开动了,千言万语只好化作“诵别”的深情。
出示“诵亲人”。
理解“诵”(把从课文中体会到的情感送到朗读中,用心去诵他们)感情读文,转换角色:你们想和谁告别就和谁告别。
1、哪位是妈妈用生命救回的老王,请你来和小金花告别吧!
2、哪位是吃过大嫂挖的野菜的志愿军战士,请你和大嫂告别。
3、出示课件:这是志愿军战士和大娘挥泪告别的情景,他们母子情深,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分别呢?
a、请求大娘停去送别的脚步:__________
b、恳求____________
c、命令____________
4、小结: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意比山高,似海深,用鲜血凝成的,谁说他们不是亲人?他们不但是亲人,而且胜
过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这样难分难舍,互相倾诉;_______;登上了火车,仍然恋恋不舍地送别:_________;火车远去了,那声音在天空中回荡:____________。
(五)别亲人
1、齐读最后三节。
2、听了志愿军的话,朝鲜人民会怎样告别?(改变称呼)
3、播放课件
分角色一句接一句不停地向对方诵别。
4、总结:①再谈“亲人”
②拓展:推荐《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一起祝愿: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万古青
蒙城县亳州师专附属小学宋银凤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蒙城县亳州师专附属小学宋银凤
刚上完《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颇有感受。
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
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
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
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
“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