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笔十三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创作者:玫霸*毛笔字基础( 一)一、激发兴趣(以教师作品及书法家的作品为例)二、执笔方法及写字姿势(示范)要求:五指执笔法(按、压、钩、顶、抵)、头正、身挺、脚平等三、练习执笔方法及写字姿势(纠正指导)四、讲解“一”字写法(黑板示范)(要点:中锋运笔、逆锋起笔、行笔、回锋收笔)画行笔线路横法:逆锋起笔按行提顿回锋收笔五、练习写“一”字注意:(逆锋起笔、按、行、提笔、顿、回锋收笔等要领)逐个手把手指导。
六、作业:“一”字写20个。
毛笔字基础(二)一、小结“写一”字中出现的问题,应注意的地方,强调要领(以学生作业为例进行讲解)二、练习写“一”字(教师巡回指导)三、出示范字“三”,讲解并示范。
“三”字的三横长短、间架结构。
(黑板示范)四、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三”字写20个。
毛笔字基础(三)一、讲评作业,复习写“三”字,指出优缺点。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缺点加以练习改正。
三、学写“悬针竖”,掌握要领。
竖法:(悬针竖悬针竖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后转势直下,慢慢提笔收起,使笔画呈“针”状。
四、写“十”字,黑板示范。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作业:“十”字写20个。
毛笔字基础(四)一、讲评作业,复习写“十”字,特别是“悬针竖”的笔法要领,指出作业中的优缺点。
二、学生根据自己作业中的缺点进行练习改正。
三、学写“垂露竖”,掌握要领,写“土”字。
(注意间架结构)(垂露竖)垂露竖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后转势直下,收笔回锋上提。
四、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土”字写20个。
毛笔字基础(五)一、复习写“土”字,特别是“垂露竖“的笔法要领,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
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针对性练习。
三、学写“短撇”,掌握要领,写“千”字。
短撇要领:藏锋起笔,向右下顿后转向左下方撇出(稍平)。
短撇:作品编号:DG13485201600078972981创作者:玫霸*四、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书法结构三十法我们讲书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横平竖直的写字,所以很多书法人,讲这个作品没有没有灵气,比较死板,或者说写的还不错,但是像印刷体,都是指的的习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书法中的“法”没有学会。
那么我们讲书法的“法”字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笔法:用笔法包括点画写法(古人有永字八法),结构法(古人有结字七十二法等等)墨法:浓淡干湿法。
不可写一字,蘸一次墨,要饱蘸一次写数字后至枯墨时。
章法:包括字间,行间,直至整幅作品,要体现出节奏感。
那么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三法中的第一法,最重要的笔法,分享的常见的三十种书法结构的笔法:笔法一:横平竖直讲的什么意思?横平竖直,这里讲的不是告诉我们水平绝对的横,竖画也不是完全的就90竖直的意思,在书法中我们写横的时候,都是教给大家,横画写的时候要从左至右,向右上运笔,书法专业叫做取斜势。
竖画也是一个道理,不是绝对的竖,根据字情况完全可斜,曲。
我们以下图,古字:第二笔,竖就可以看出是斜竖,横画更明显,古,旱,至,都是偏斜上。
那么横平竖直真正的含义是:讲的是横,竖的平稳性,平,直。
力度及运笔。
笔法二、上紧下松讲的什么意思?书法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字,上半部分比较紧密,下面宽松,比如,奇,情,使,都存在这一的字。
一般紧密的部分,笔画都会稍多,宽松笔画稍微少,这一整个字看起来比较好看。
笔法三、上开下合讲的什么意思?书法中,我们发现凡是带有口字的偏旁,那么这个口字特点首先来说,是一个扁口,也就是宽度大于高度,另外一口,上面的横,都会长于下面的横,这就迎合了上开,下合,荷字中间口,由字都是这样如下图:笔法四、上收下放讲的是什么意思?书法中海油这样一个特点,一般整体字,有大撇,或者捺来衬托整个字的时候,或者,长横的情况,比如呈字,赵字,裴字,都是这样的字,这样的字,上半部分,或者包围进的部分一定要紧凑,收起来,撇捺,或者底部放开,也称为地载的说法如下图:笔法五、上放下收是什么意思?笔法四,我们刚刚讲了上收,下放,怎么这又开始讲,上放下收呢,这就是不同的字,写的时候结构的方式不同,对于一些上半部分有大撇或者捺的情况,如图吞,合,泰;上部左右舒展,以盖下,称作“天覆”。
欧阳询“八决”[点]如高峰之坠石。
[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横]若千里之阵云。
[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疏密欹正。
筋骨精神,随其大小。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欧阳询“三十六法”一、排叠就是书写时,根据每个字的点画多少和长短安排好体形大小与疏密,使其匀称停当,阔狭适度。
对笔画多的,如“焘、藁、馨、窦、墨、颦、羸、爨”等字,虽然排叠紧密,但能互不触犯,对横排“糸”旁、“言”旁的字,点画也须各有位置。
在《八诀》中所说的“分间布白”,又说,“调匀点画”,都是这个道理,唐高宗《书法》中讲的“堆垛”,也是此意。
(文内所举字例,将“寿、画、笔、丽”换用了“焘、馨、墨、颦”,皆因原字已经简化。
以下诸条类同)二、避就就是使字体结构的疏密、险易、远近,彼此变化得当,映带合宜。
例如作撇,“庐”字的外撇既长又尖,内撇就要短些,避免雷同,“府”字的长撇已经向下,短撇就应向左,使其有所变化。
再如作捺,“颇”字的皮捺要缩短,就叫作避;“昶”字的永捺伸长,则称为就。
另如平钩,“鸠”字的钩收当是避,“馗”字的钩展出则是就。
还如“逢”字的下?拔出,则上边必作一点,也是避重叠而就简径的缘故。
三、顶戴指的是字体组成,以下承载上者居多,但对上大下小的字,就须顶正而不偏侧,视为上重下轻的字,要稳重而不浮漂。
例如“叠、蘖、鸳、鹭、骞、譬、聱、聚”等之类,就是这种情形。
《八诀》中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说“不可头轻尾重”,也是这个意思。
四、穿插指的是通过横竖笔画贯穿,和斜势线条交错方法来协调疏密、长短、大小的字形,达到均衡间架结构的目的。
钢笔书法讲义【入门教程】第一节、基本姿势一、坐法钢笔书写的姿势,通常采用坐姿,其方法要求头正、身直、脚平、挺胸,两肘平放,视线一尺,左手按纸,右手书写,力求自然。
二、执笔法通俗的钢笔书写执笔法为“三指虎口法”。
即以大拇指和食指第一关节的前端,从左右两面夹住笔杆;以中指第一关节的侧面,从下往上抵住笔杆;笔杆尾端靠在虎口上。
无名指与小指虽不能触及笔杆,但须紧抵中指。
五个手指均向手心微微弯曲,做到指实、掌虚,切忌紧握拳头。
三、指法合理使用指法,能写出各种不同粗细的笔画。
指法是以手指动作为主,手腕动作为辅来完成一个笔画或一个字书写过程的方法。
即指钢笔在书写过程中,手指动作的具体表现。
当书写前的执笔角度大约为45度时,五个手指的弯曲水准应保持适中。
书写时,手指当随笔画不时地向前后、左右做伸缩运动,以此来改变笔尖的角度和笔画的粗细等,从而求得字的"灵气"。
要掌握准确的指法,须在书写中尽可能以手指运动来减少手腕的动作。
第二节钢笔字的学习方法学习钢笔字,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方法,二是毅力。
练习钢笔字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训练要从楷书入手楷书体现了汉字的结构和运笔的基本规律,只有掌握了楷书的书写技能,才能由慢到快,由熟生巧,为写好行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挑选一本好字帖怎样选择字帖,能够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是自己所喜爱的,这样学起来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收效自然好;二是适合自己书写特点的,这样练起来随心应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临帖的方法临帖的最好方法是读帖——摩帖——临帖——背帖。
读帖是为摩帖和临帖做准备,着重观察汉字的间架结构,组合比例,笔画布局,运笔特点,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书写打好基础。
正如黄庭坚在《书论》里所言:观之入神,则下笔如人意。
摩帖就是用比较透明的纸,覆盖在字帖上印着写。
这样练习,能够初步掌握点画的写法,控制字型的大小,逐步改变自己不良的书写习惯。
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对帖照写。
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硬笔书法练习二十八法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一般是横竖撇的起笔较重,点捺的起笔较轻;转折处要略顿笔,稍重、稍慢;提和钩,开始要略顿笔、稍重,尔后逐渐转为轻快,收笔出尖;所有笔画都是一笔写成,不能重描。
这些笔画在组成汉字时,有的形状会略有变化,因此,在书写时,要注意多观察,把笔画形状写准确。
(一)横: 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
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
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
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
如同: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
笔画稍向右上仰。
如图:(三)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捺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
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
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
如图: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
如图: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
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
如图:(四)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
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
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
如图: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
如图:(五〕点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
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
晋唐楷书用笔方法1、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握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握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
2、无名指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手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
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3、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4、产生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二、笔的选择,选狼毫就可以了,适中的好用,因为楷书讲究用笔敦实而厚重。
三、建议学习小楷的话做好就是《灵飞经》,因为其不仅写得好,刻石也是极为精妙,而且保存的也是十分完好,所以《灵飞经》是书法史上学习小楷的比较权威的一本字帖,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就是学习的《灵飞经》。
拓展资料:1、小楷即楷体小字,由三国魏时期的隶书大家锺繇所创。
小楷脱胎于汉隶,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运笔圆润、娟秀、挺拔、整齐。
小楷字帖甚多。
2、传世的墨拓中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包括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
3、书法介绍,小楷(xiaokai),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4、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5、历史文化,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主要指明中期前,明中期后卷子先由抄卷人誊抄好再交给阅卷人),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
(传)欧阳询《三十六法》原文和译文欧阳询简介和解题:欧阳询(五五七年——六四一年),唐初书法家。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历南朝陈及隋,后入唐。
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
曾奉诏参修《陈书》,又领修《艺文类聚》。
擅长书法,初学二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自成面目,於平正中见险绝,最宜初学,后人号为“欧体”。
与虞世南俱以书法著名於世,并称“欧虞”,又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旧唐书?欧阳询传》云:“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高丽甚重其书,尝遣史求之。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设立弘文馆,敕由欧阳询、虞世南教示楷法。
唐张怀瓘《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
”列其飞白、楷、行、草入妙品,大小篆及章草入能品。
传世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和《皇甫诞碑》等,存世墨迹有《张翰帖》、《卜商帖》和《梦奠帖》。
欧阳询书论著述有《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和《用笔论》。
《三十六法》,《佩文斋书画谱》在题后注云:“诸本都附欧阳询后,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书者等语,必非唐人所撰,故附於宋代之末。
”然历代皆视《三十六法》出於欧阳询,是注可能为后人依《三十六法》为蓝本而有所增损,故仍列此篇於欧阳询,但不作详注。
原文:三十六法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
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
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辵”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顶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疊”、“壘”、“藥”、“鸞”、“驚”、“鷺”、“鬐”、“聲”、“醫”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楷书笔画的写法和运笔要领楷书是现在很受欢迎的书法,那么你知道楷书笔画的一些知识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楷书笔画的写法和运笔要领,来欣赏一下吧。
楷书笔画的写法和运笔要领1.横:横在永字八法中叫“勒”,勒是力度的一种形象描写。
行笔时,主要运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向右“勒笔”行笔中笔杆左倾。
横画包括:露锋起笔横和藏锋起笔横两种。
(1)露锋起笔横:笔锋顺势向右下入纸轻顿笔,迅速微提笔锋调顺成向右行趋势的感觉,同时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可比第一次力度稍重一点,之后,向右中锋缓行笔,行笔方向向右上微高一点行笔,最后,用笔锋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再用笔锋向左上回锋至横画中心即可。
(2)藏锋起笔:欲左先右,笔锋逆势向右入纸,随即向右下以笔锋轻顿笔,然后微提笔锋调整成有右行趋势感觉的笔锋,再次在原处顿笔,力度可比第一次稍重,之后向右缓行笔,收笔方法与露锋起笔横相同。
熟练以后,藏锋起笔,有时可以处理成“意藏”,即笔锋在落纸同时较快速度的有欲左先右回旋笔锋之意。
露锋和藏锋只是在起笔上不同,中间行笔和收笔方法是相同的。
以上是横画的基本运笔方法,在实际创作时,要根据字形结构,灵活多变,比如:长短变化、粗细变化、水平角度、取势、起笔收笔的轻重变化等,有时也可引入篆、隶体的运笔方法以求多变。
关于变化性处理,是建立在基本写法熟练之后,灵活掌握的。
2. 竖:竖在永字八法中称“努”,主要用食指、中指,向下勾笔,大拇指同时慢慢向外弯曲而不可僵直。
竖有两种写法,一是垂露竖,二是悬针竖。
二者是起笔相同,而收笔不同。
(1) 垂露竖:笔锋向右上逆势着纸,顺即向右下轻顿笔,然后提笔回锋锋不离纸面,使笔锋在提笔时自然聚拢,有调顺笔锋之意,接着第二次顿笔,此次顿笔较之第一次顿笔稍重,然后顺势下行运笔,在下行中慢慢调成中锋,缓慢沉着行笔,注意力放于笔锋上,到收笔处时,很快略向右上提笔,然后顺即向右下顿笔后回锋向上自然收笔至竖画中。
(2) 悬针竖:悬针竖的起笔和行笔与垂露竖笔法相同,只是在快到收笔时保持中锋行笔、笔锋下按力度微微加重,然后再慢慢提锋收笔,收笔时笔锋不乱,速度不可突然变快,要随笔锋自然聚拢,最后出锋。
钢笔的运笔方法摘要:钢笔的运笔方法怎样用钢笔书写,这是有一定方法、一定规律的,钢笔书写的运笔最为关键的是轻重快慢,简捷明快。
其运笔方法大致如下:1.起收简捷,轻重分明。
用钢笔书写笔画,起笔收笔简捷明快,落笔就行,到尾就收...钢笔的运笔方法怎样用钢笔书写,这是有一定方法、一定规律的,钢笔书写的运笔最为关键的是轻重快慢,简捷明快。
其运笔方法大致如下:1.起收简捷,轻重分明。
用钢笔书写笔画,起笔收笔简捷明快,落笔就行,到尾就收。
但为了求得精细,则要求轻重分明。
所谓“轻”,即用力较小,笔画较轻细;所谓“重”,即用力稍大,笔画较粗重。
笔画起收有了轻重粗细的细微变化,也就可以产生灵动的韵味。
(见图2一3)2.有快有慢,有滑有涩。
用钢笔写笔画时,不能匀速运笔,而应该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才能使写出的笔画线条有滑畅刚劲和涩滞凝重的巧妙变化,产生不同的质感。
(见图2一4)3曲直方圆,刚柔相济。
要写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笔画,就要把笔画写得有曲有直,有向有背,有轻有重,有方有圆,力避死硬僵直。
这样写出的笔画才能刚柔相济,具有弹性。
4.连贯呼应,神采焕发。
要把字写活,书写出来的笔画线条就绝不能笔笔相互孤立,而要借助运笔的起收变化,使上下俯仰,左右顾盼,前后连贯,使所有笔画成为有机的整体。
只有气血相通了,字才有生命力。
这是笔法技巧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具体书写中,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运笔要求。
就楷体字而言,笔画起收处则要求含蓄意连的态势。
总之,要写好钢笔字,首先要写好笔画,要写好笔画,就要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要善于控制用力的大小,驾驭运笔的快慢,注意笔画的曲直连贯,使笔画富有轻重虚实、滑涩方圆、长短伸缩、曲直连断、俯仰向背等多种变化,从而产生跳跃性、节奏感和韵律美,创造出丰富多采、各具情态的笔画形象,获得较好的审美效果。
横竖撇捺的特点与写法横竖撇捺下面具体介绍各种笔画的写法(一)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八诀》原文:丶[点]如高峰之坠石。
L[竖弯钩]似长空之初月。
一[横]若千里之阵云。
丨[竖]如万岁之枯藤。
[斜钩]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横折钩]如万钧之弩发。
丿[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
\[捺]一被常三过笔。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
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
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
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疏密欹正。
筋骨精神,随其大小。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
《八诀》译文:点如高峰上落下的石头。
卧钩好像长空中的一弯新月。
横像延绵千里的层云。
竖如同生长万年的枯藤。
斜钩似苍劲的松树,倒挂在悬崖之上。
横折钩如万钧之力的强弩,张满待发。
撇如果利剑截断的犀角、角牙。
捺一笔波磔之内,笔锋的运动要有三次转换。
澄净心神,平稳思虑,学书者要端正身姿,保持容貌庄重,拿起笔而思绪萌生,临砚池而志趣超逸。
执笔拳心要空虚,手腕要平直,五指一起用力,掌内要有足够的空间。
怎样写好钢笔字一、握笔姿势要正确要想写好字,先要握好笔。
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写好字的首要条件。
目前,中小学生书写能力严重“退化”的症结就在握笔姿势上,85%以上的学生都是用不当的握笔姿势写字的。
使用最多的有如下几种:其一,大拇指抱于食指前面,用虎口箍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甚至中指紧贴手掌,拳头紧握(如图1);其二,大拇指和食指并拢压在笔杆前面,中指第二节侧棱抵在笔杆后面,无名指和小拇指紧贴手掌,虎口紧闭,笔杆后端夹在虎口底部(如图2);这两种执笔方法,无异于把笔绑在拳头上写字,写字难度可想而知,字写不好,那是理所当然的。
其三,握笔位置近于笔尖,大拇指关节弯成直角,食指第一关节内凹,第二关节尖突(如图3);用此法写字,由于大拇指弯曲处挡住了视线,致使书写者的头尽力往左歪,破坏坐姿,不但字写不好,而且影响身体健康。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执笔法,也较常见。
其一,把手臂横在胸前,手腕内弯,拳头朝向左边写字,用写竖的方法写横,用近于写撇的方法写竖;用此法写字,写笔画就是画线段,很难表现起收笔的提、按变化和笔锋。
其二,拳头侧立,虎口朝上,手腕悬起,手掌侧身下弯,以小拇指的外侧作支点写字。
如上诸种执笔法,由于严重地束缚了手腕和手指的书写灵活度,写字难度极大,字当然写不好。
用上述执笔法写字的同学,应尽快改掉否则,将会一辈子写不好字。
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握在笔杆的左右两边,手指自然弯曲,与虎口围成一个近圆环,中指指甲根侧面抵在笔杆后面,大拇指可稍稍高于食指和中指,离笔尖3厘米左右,无名指贴于中指内下侧,小拇指贴于无名指内下侧,掌心虚空,笔杆后端靠于食指根侧,手掌根、手腕、小臂前段紧贴桌面或写字本,手臂与写字本的方向基本一致,身体坐直,眼睛从大拇指前面看笔尖写字(如图4)。
这种执笔法,不但三指用力方向合理,使五指分工各司其职,横、竖、撇、捺、钩、挑、点、折都能挥运自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用笔的灵活性,指、腕都可以灵活运动,书写起来,轻松自如,可谓最佳执笔法。
毛笔字基本( 一 )一、 激发兴致(以教师作品及书法家的作品为例) 二、 执笔办法及写字姿态(示范)请求:五指执笔法(按.压.钩.顶.抵).头正.身挺.脚平等三、 演习执笔办法及写字姿态(改正指导) 四、 讲授“一”字写法(黑板示范)(要点:中锋运笔.逆锋起笔.行笔.回锋收笔)画行笔线路 横法:五. 演习写“一”字留意:(逆锋起笔.按.行.提笔.顿.回锋收笔等方法)逐个手把手指导.六.功课:“一”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 ( 二 )一、 小结“写一”字中消失的问题,应留意的地方,强调方逆锋起笔 按行 提 顿回锋收笔法(以学生功课为例进行讲授)二、演习写“一”字(教师巡回指导)三、出示范字“三”,讲授并示范.“三”字的三横长短.间架构造.(黑板示范)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功课:“三”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三)一、讲评功课,温习写“三”字,指出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缺陷加以演习改正.三、学写“悬针竖”,控制方法.竖法:(悬针竖悬针竖方法: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后转势直下,慢慢提笔收起,使笔划呈“针”状.四、写“十”字,黑板示范.五、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六.功课:“十”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四)一、讲评功课,温习写“十”字,特殊是“悬针竖”的笔法方法,指出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功课中的缺陷进行演习改正.三、学写“垂露竖”,控制方法,写“土”字.(留意间架构造)(垂露竖)垂露竖方法: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后转势直下,收笔回锋上提.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功课:“土”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五)一、温习写“土”字,特殊是“垂露竖“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情形加以针对性演习.三、学写“短撇”,控制方法,写“千”字.短撇方法:藏锋起笔,向右下顿后转向左下方撇出(稍平).短撇: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千”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六)一、温习写“千”字,留意“短撇”.二、学生演习,改正本身的缺陷.三、学写“点”,控制方法,写“主”字.“点”的方法:藏锋起笔,向右下方顿笔,实时回锋收笔.点法:(瓜子点)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主”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七)一、温习写“主”字,特殊是“点”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功课情形演习,以改正缺陷.三、学写“长撇”,控制方法,写“广”字.“长撇”方法:藏锋起笔,向右下顿笔,先竖再逐渐转向撇向左下方.长撇:(竖撇)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功课:“广”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八)一、温习写“广”字,特殊留意“长撇”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功课中本身的缺陷有的放矢进行演习.三、学写“捺”,控制方法,写“文”字.“捺”的方法:藏锋起笔,转向右下方行笔.顿.提出.(留意笔划由细到粗)捺法: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文”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九)一、温习写“文”字,特殊是“捺”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功课情形演习改正缺陷.三、学会写“钩”,控制方法,写“于”字.“钩”的方法:藏锋起笔,笔行作竖状,至钩处顿后稍提,并快速向左钩出笔锋.钩法:(竖钩)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于”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十)一、温习写“于”字,特殊是“竖钩”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缺陷加以演习改正.三、学会“折”法,控制方法,写“日”字.“折”的笔法方法:藏锋起笔作横,至折处稍提后顿,再转势向下行竖,至末处收笔回锋.折法: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日”字写10个,“中”字写10个.毛笔字基本(十一)一、温习写“日”字,特殊是“折”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功课中的缺陷加以演习改正.三、学写“横钩”,控制方法,写“官”字.“横钩”的笔法方法:露锋起笔向右横行,至钩处转笔向下作顿,然后渐提向左下钩出.横钩: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官”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十二)一、温习写“官”字,特殊是“横钩”的笔法方法,指导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功课情形进行针对性地演习.三、学写“左尖横”,控制方法,写“在”字.“左尖横”的笔法方法:顺势起笔横行,回锋收笔.(横的变更之一)左尖横法: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在”字写10个,“左”字写10个.毛笔字基本(十三)一、温习写“在”字,特殊是“左尖横”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功课的情形有针对性地演习.三、学写“直撇”,控制方法,写“者”字.“直撇“的笔法方法:逆锋起笔稍顿,再转向斜下方撇出.直撇: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者”字写10个,“行”字写10个.毛笔字基本(十四)一、温习写“者”字,留意“撇.折”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情形有针对性的演习.三、学写“短捺.提”法,控制方法,学写“以”字.“短捺”笔法方法:同上面讲过的“捺”法,只是略短;“提”笔法方法:逆锋起笔,转向右上方挑提,动作稍快.短捺:提: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以”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十五)一、温习字“以”字,特殊是“提.捺”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功课情形进行针对性演习.三、学写“横折钩”,控制方法,写“而”字.“横折钩”笔法方法:逆锋起笔,先横再提顿,转向直下至钩处时回锋平钩出.横折钩: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而”字写10个,“司”字写10个.毛笔字基本(十六)一、温习写“而”字,特殊是“横折钩”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功课中的缺陷来进行针对性的演习.三、学写“斜钩”(戈钩),控制方法,写“成”字.“斜钩”笔法方法:逆锋起笔,转向右下方稍有孤度行至钩处,回锋钩出.斜钩: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成”字写10个,“武”字写10个.毛笔字基本(十七)一、温习写“成”字,特殊是“斜钩”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功课情形有针对性地进行演习.三、学写“竖弯钩”,控制方法,写“元”字.“竖弯钩”笔法方法:逆锋起笔,转笔挺下圆转弯至钩处回锋钩出.竖弯钩: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元”字写10个,“兄”字写10个.毛笔字基本(十八)一、温习写“元”字,特殊是“竖弯钩”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功课中的缺陷来进行针对性的演习改正.三、学写“走之折”,控制方法,写“道”字.“走之折”笔法方法:逆锋起笔,然后横折弯弯,留意笔意连贯,趁热打铁,手段用力,灵巧“蛇行”.走之折: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道”字写10个,“通”字写10个.毛笔字基本(十九)一、温习写“道”字,特殊是“走之折”的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功课的情形进行演习.三、学写“左耳钩”,控制方法,写“陛”字.“左耳钩”笔法方法:逆锋起笔,先横后折再弯钩.左耳钩:四、学生演习,教师巡回指导.五. 功课:“陛”字写20个.毛笔字基本(二十)一、温习写“陛”字,特殊是“左耳钩”笔法方法,指出学生功课中的优缺陷.二、学生依据本身的功课情形进行针对性演习.三、学写“永”字,控制笔法方法.“永”字八法:四、学生演习.五. 功课:“永”字写20个.。
三十六法,提升你的书法技巧书法作为一门传统的艺术,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
而作为书法的核心,结体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书法结体的三十六法,希望能够给喜欢书法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点画结合法。
在书写时,点与画要结合起来,以点带画,以画点翠,形成一种层次感。
二、起笔有度法。
在起笔时,要有一定的力度控制和灵活度,不能过于僵硬或过于随意。
三、落笔有力法。
在落笔时,要有力度和深度感,使字的神韵更加饱满。
四、结体合理法。
书写时,要根据结体的特点,使其合理、美观。
五、匀称协调法。
整个字体要求匀称协调,不得有过于突出或过于狭长的地方。
六、横平竖直法。
书写时,要将横、平、竖、直、撇、捺、钩等各部分置于合适的位置,使字形美观。
七、左右对称法。
字体要求左右对称,如有不对称的地方,可以通过加强或减弱笔画来调整。
八、上下结合法。
上下结合是指上部和下部要完美结合,不能有明显的分割。
九、透气解窒法。
这一法则的核心是让字体中充满空气感,让人感受到透气轻盈的感觉。
十、形与神不离法。
形与神不离是指在字体的呈现上,要同外形和内在精神相结合,更好的传达意境。
十一、借物托形法。
在表现物象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些物象来帮助我完成书法,如画荷叶,可以借着荷叶完成荷花的细节。
十二、提意清真法。
字体中所传达的意向必须清晰明确,不得隐晦、模糊。
十三、转折圆顺法。
书写中要注意一些变化的转折点,不过要求是匀称流畅,不得突兀。
十四、点画分明法。
点与画必须清晰明显,不得混淆或模糊。
十五、化繁为简法。
书写时,要根据笔画的复杂情况,简化为简,让字形更加简洁流畅。
十六、吸收多样法。
书写时,可以吸收多种字体中的优点,结合个人特点,形成一种更加独特的风格。
十七、勾、提、挑、舒法。
勾、提、挑、舒是指勾影、提魁、挑翎、舒波等不同部分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化用起来更能够增强字体的美感。
十八、律动有度法。
书写时,动势悠然,不要过于急躁,律动要有一个正确度。
十九、加半留香法。
描绘山水形象的用笔方法山水画运笔有中锋、侧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等方式。
中锋运笔,笔管垂直,行笔时锋尖处于墨线中心;用中锋画出的线条挺劲爽利,多用于勾勒物体的轮廓。
侧锋运笔,手掌向左偏倒,锋尖侧向左边;由于侧锋是使用笔毫的侧部,故画出的笔线粗壮而毛辣,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
藏锋运笔,笔锋要藏而不露,横行“无往不复”,竖行“无垂不缩”,古人称之为“一波三折”;藏锋画出的线条沉着含蓄,力透纸背,常用来画屋宇、舟、桥的轮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树干的双勾。
露锋则使点画的锋芒外露,显得挺秀劲健,画竹叶、柳条便是便是露锋运笔。
逆锋运笔,笔管向前右倾倒,行笔时锋尖逆势推进,使笔锋散开,笔触中产生飞白(中国画中一种枯笔露白的线条),这种点、线具有苍劲生辣的笔趣,可运于树干、山石的勾勒、皴擦中。
顺锋运笔与逆锋相反,采用拖笔运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灵秀活泼,勾云、画水常用此法。
中国画家十分重视运笔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总结了前人经验,提出“五笔”之说,“五笔”即“平、圆、留、重、变。
”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
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象“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所谓“变”,一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
二是指运笔要相互呼应,古人比之为“担夫争道”,对此黄宾虹的解释是:“盖担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左,或让右,虽彼此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
此用笔之妙契也。
”此外,运笔还要注意气势的连贯,前人提出要“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这些都是重要的经验之谈。
书法运笔十三法书法,涂墨成点,引点成画,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章。
莫非都是由点画错综组织而来。
故乡、学书应先习点画。
习点画时,首先的问题是如何运笔?怎样使点画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象有变化?怎样才能准确体现?这要从毛笔的运动上来分析。
我们看一下:在实际行笔时,往往有两个方向的运动,一是横向,即笔锋就纸面后前后左右的运动,作用在涂墨成形;二为纵向,即笔锋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其作用在于渡墨与纸。
在我们运笔时,纵横交错,同时运动,还要用心、眼、手,相互配合而成点画。
这其中,会形成很多种笔锋的运动状态。
综述如下:(一)落笔:笔刚着纸,谓之“落”。
是笔将动未动,运笔之始。
(二)顿笔:笔抵纸,力注毫端,水墨下注。
其势如锥钉地,唯恐不深,但不可过重。
重则点画肥滞。
(三)蹲笔:如顿但不重按。
蹲时,墨下如蜻蜓点水。
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
(四)提笔:拔笔高起即提。
顿笔、蹲笔之后,均需提笔。
提则墨由毫入纸。
其势如大鹏奋飞,离地初翔。
但不可过高。
过高则点画轻飘。
(五)过笔:提笔后直道而行。
不曲不折谓之过。
或曰走笔。
其势如箭离弦,贵于迅疾。
(六)挫笔:顿笔后略提笔,使笔锋略转动,微离顿处,谓之挫。
多用于笔画转折、变换方向时。
其势如错齿磨牙。
需掌握分寸。
过则脱节。
不及则牵拘。
(七)折笔:笔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谓之折。
折笔要藏头。
其势如曲指成拳,自然圆劲。
(八)抢笔:笔锋不落纸,盘空作折势,谓之抢。
其势如抽鞭作响。
折笔实而抢笔虚;折笔重而抢笔轻。
(九)回笔:笔驻,挫而复返,谓之回笔。
(十)衄笔:笔锋去而逆返,谓之衄笔。
其势如蜗牛入壳,缩而不折,与回笔不同。
(十一)转笔:笔锋回旋谓之转笔。
折必先转,始能不露棱角。
其势如循规作圆,斂而不放。
(十二)纵笔:笔锋且过且提,去而不返,谓之纵笔。
其势如纵鸟出笼,凡点画止处,露锋不藏者,皆纵笔。
(十三)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过,笔锋着纸,停以取势,谓之驻笔。
势如驻马四顾。
练习笔法、笔势的二十个方法(连载一)笔法、笔势是蕴含在点画书写中的规律性技法,是真、草、隶、篆、行各体都用的着的技法,提炼出转、折、提、按、中锋、侧锋、入笔、行笔、收笔等关键的笔法、笔势,有意识的、逐个的加以强化日常训练、或集中练习、反复练习,对于临摹字帖、创作实践、书法评鉴都很有用处,请您在是练习中,琢磨琢磨,一定有趣亦有益。
一、中锋横、竖线的练习方法训练目的中锋笔法的初步运用。
说明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好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
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步骤与要求1、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在纸上书写横画.横画与桌沿平行,笔尖按下后,让它始终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直至线条均匀、平稳。
2、按以上要求书写竖画。
3、做以上练习时注意肩部的放松与配合。
4、比较空中运笔和实际书写手部感觉的区别。
二、藏锋的练习方法训练目的:非垂向落笔时的藏锋笔法。
说明:所谓藏锋,指笔尖落纸时留下的痕迹(尖点)隐藏在点画内部。
藏锋有两种方法,这里练习的是通过控制笔尖的指向达到藏锋的目的。
步骤与要求:1、笔杆乖直,笔尖轻轻落在纸上《轻轻地按下》,以逆时针方向绕一小圈.同时继续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后方时,笔锋下按亦正好达到线条宽度;笔锋右行,书写横向线条;收笔时笔杆上提,用手腕带动笔杆顺时针绕一小圈,提笔(图a)。
2、线条起、止时笔锋的绕行不应形成涨大的端部。
3、用同样的方法书写竖向线条(图b)。
三、手腕的灵活运动训练目的:手腕各个方向的灵活运动。
说明:手部所有关节的自如配合是完成复杂笔法的关键.然而以往人们(包括一些有影响的书法家)书写时碗关节通常极少活动,严重地妨碍了某些技巧(特别是转笔)的把握。
步骤与要求:1.右手执笔,不着纸,小臂不动,用手腕控制笔,在空中顺时针连续旋转;肩、肘、碗关节均放松,动作连贯、均匀(图a)。
2.同上,逆时针连续旋转(图b)。
3.按图c所示,在空中做运笔练习;手幸要有明显的旋、翻动作《旋转时手掌自然会有仰、粗的变化).各关节放松,运动轻松、连续。
书法入门歌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
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
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
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
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
纵横穿插势,揖让有分寸。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
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毛笔楷书口诀一、左右有竖右边长二、宝盖钩如鸟视胸三、左小当其上,右小当其下四、横短竖长撇捺宜伸五、俯仰钩者下钩长六、上下钩者下钩明七、上宽下不宽,上窄下不窄八、土竖对左身,卜竖对正中九、横短撇长横长撇短十、横长撇短右点成十一、密要匀疏要丰十二、身矮不瘦弱身瘦不短形十三、天富地载重撇不排齐捺多笔不重十四、并者右要宽重者下要大连撇撇头对胸楷书口诀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
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1.臂开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2.身直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
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
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3.头正头部端正,略向前俯。
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
欧阳询《三十六法》原文和译文1欧阳询简介和解题:欧阳询(五五七年——六四一年),唐初书法家。
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历南朝陈及隋,后入唐。
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
曾奉诏参修《陈书》,又领修《艺文类聚》。
擅长书法,初学二王及北齐三公郎中刘珉,后自成面目,於平正中见险绝,最宜初学,后人号为“欧体”。
与虞世南俱以书法著名於世,并称“欧虞”,又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旧唐书?欧阳询传》云:“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高丽甚重其书,尝遣史求之。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诏设立弘文馆,敕由欧阳询、虞世南教示楷法。
唐张怀瓘《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
”列其飞白、楷、行、草入妙品,大小篆及章草入能品。
传世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和《皇甫诞碑》等,存世墨迹有《张翰帖》、《卜商帖》和《梦奠帖》。
欧阳询书论著述有《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和《用笔论》。
《三十六法》,《佩文斋书画谱》在题后注云:“诸本都附欧阳询后,今考篇中有高宗书法、东坡先生及学欧书者等语,必非唐人所撰,故附於宋代之末。
”然历代皆视《三十六法》出於欧阳询,是注可能为后人依《三十六法》为蓝本而有所增损,故仍列此篇於欧阳询,但不作详注。
原文:三十六法排叠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不可或阔或狭,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类,《八诀所谓“分间布白”,又曰“调匀点画”是也。
高宗《书法》所谓“堆垛”亦是也。
避就避密就疏,避险就易,避远就近,欲其彼此映带得宜。
又如“廬”字,上一撇既尖,下一撇不当相同;“府”字一笔向下,一笔向左;“逢”字下“辵”拔出,则上必作点,亦避重叠而就简径也。
顶戴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轻者,顶戴,欲其得势,如“疊”、“壘”、“藥”、“鸞”、“驚”、“鷺”、“鬐”、“聲”、“醫”之类,《八诀》所谓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毛笔运笔方法毛笔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笔的运笔方法直接关系到书法作品的质量,因此学习毛笔运笔方法是每一个书法爱好者必不可少的基础技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毛笔的运笔方法。
首先,毛笔的握法非常重要。
正确的握笔姿势能够让你更加自如地运笔,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
握笔时,应该让毛笔的笔杆与掌心成45度角,食指和中指自然分开,拇指稍微用力,其余三指轻松自如地握住笔杆。
这样的握笔姿势既能够保持笔尖的稳定,又能够让你更加自如地运笔。
其次,毛笔的用笔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书法作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笔力度的掌握。
在毛笔书法中,用笔力度分为重、中、轻三种。
重笔是指用笔时施加较大的力度,中笔是指用笔时施加适中的力度,轻笔是指用笔时施加较小的力度。
在运笔时,要根据书法作品的要求和自己的掌握程度来灵活掌握用笔力度,使得每一笔都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再次,毛笔的运笔方向也是需要注意的。
毛笔书法中的运笔方向分为横、竖、撇、捺、提五个方向。
在运笔时,要根据书法作品的要求和自己的掌握程度来准确把握运笔方向,使得每一笔都能够有力度、有节奏地书写出来。
最后,毛笔的提笔收笔也是毛笔书法中的重要环节。
在书写时,提笔和收笔的动作要轻缓、平稳,不要有急躁的情绪。
提笔时要适当停顿,让笔尖离开纸面,收笔时要适当停顿,让笔尖平稳地落在纸面上。
这样可以使得每一笔都有起伏、有节奏地书写出来。
总的来说,毛笔的运笔方法是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内容,学习好毛笔的握法、用笔力度、运笔方向、提笔收笔等技巧,对于提高书法作品的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希望每一位书法爱好者都能够认真学习毛笔的运笔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运笔十三法
书法,涂墨成点,引点成画,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章。
莫非都是由点画错综组织而来。
故乡、学书应先习点画。
习点画时,首先的问题是如何运笔?怎样使点画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象有变化?怎样才能准确体现?这要从毛笔的运动上来分析。
我们看一下:在实际行笔时,往往有两个方向的运动,一是横向,即笔锋就纸面后前后左右的运动,作用在涂墨成形;二为纵向,即笔锋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其作用在于渡墨与纸。
在我们运笔时,纵横交错,同时运动,还要用心、眼、手,相互配合而成点画。
这其中,会形成很多种笔锋的运动状态。
综述如下:
(一)落笔:笔刚着纸,谓之“落”。
是笔将动未动,运笔之始。
(二)顿笔:笔抵纸,力注毫端,水墨下注。
其势如锥钉地,唯恐不深,但不可过重。
重则点画肥滞。
(三)蹲笔:如顿但不重按。
蹲时,墨下如蜻蜓点水。
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
(四)提笔:拔笔高起即提。
顿笔、蹲笔之后,均需提笔。
提则墨由毫入纸。
其势如大鹏奋飞,离地初翔。
但不可过高。
过高则点画轻飘。
(五)过笔:提笔后直道而行。
不曲不折谓之过。
或曰走笔。
其势如箭离弦,贵于迅疾。
(六)挫笔:顿笔后略提笔,使笔锋略转动,微离顿处,谓之挫。
多用于笔画转折、变换方向时。
其势如错齿磨牙。
需掌握分寸。
过则脱节。
不及则牵拘。
(七)折笔:笔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谓之折。
折笔要藏头。
其势如曲指成拳,自然圆劲。
(八)抢笔:笔锋不落纸,盘空作折势,谓之抢。
其势如抽鞭作响。
折笔实而抢笔虚;折笔重而抢笔轻。
(九)回笔:笔驻,挫而复返,谓之回笔。
(十)衄笔:笔锋去而逆返,谓之衄笔。
其势如蜗牛入壳,缩而不折,与回笔不同。
(十一)转笔:笔锋回旋谓之转笔。
折必先转,始能不露棱角。
其势如循规作圆,斂而不放。
(十二)纵笔:笔锋且过且提,去而不返,谓之纵笔。
其势如纵鸟出笼,凡点画止处,露锋不藏者,皆纵笔。
(十三)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过,笔锋着纸,停以取势,谓之驻笔。
势如驻马四顾。
书法要诀
学习书法并不难,难在笔法学不全。
朋友若问学书法,执笔功用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
一管分为上中下,真书小字靠下拢。
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
结字如何用笔难,执笔运腕最为先。
五指齐力捏笔管,似有小物手中嵌。
指节外实成弓状,掌心空虚容蛋卵。
五指用力不动摇,灵动之处须捻转。
抬肘便觉力下沉,平腕才能毫不偏。
纵横牵制靠松肩,晃动恰如荡秋千。
运笔全靠腕出力,全臂用力注笔尖。
万毫发力平铺纸,莫把笔毫揉一团。
书法用笔贵用锋,全部技巧在其间。
提按顿挫是笔锋,调锋铺毫靠腕动。
逆入涩行与紧收,来往去回静动中。
智巧兼优善运笔,运笔之妙全在锋。
提按结合行与止,笔心常在点画中。
迟急擒纵尽其妙,竖曲实虚见书功。
静态书法皆方正,涩行笔笔用中锋。
动态书法中兼偏,枯湿浓淡八面锋。
笔毫圆周分八面,形同米字垫下边。
假想笔毫用刀剪,断面触纸是圆圈。
锋尖深藏不外露,仿佛秃笔手中掂。
笔落好似拍皮球,触纸起倒往又返。
转折即同笔另起,换法莫把意切断。
用笔之要贵提按,提按得宜性情见。
字形在纸法在手,笔意在心意乃潜。
分间布白巧安排,大胆落笔出自然。
笔势因人因体异,千变万化不离宗。
形体姿态均有别,俯仰映带奇趣浓。
平正险绝各有道,呼应照顾气贯通。
行间茂密直如弦,疏处走马密挡风。
大小错落章法好,八面拱心向中宫。
日临日悟砚磨穿,纸过千张形乃见。
临帖入帖要出帖,笔用万枝神渐现。
心手两忘高境界,勤练多悟始得全。
书法结构十四法
一:左右有坚右边长
二:宝盖钩如鸟视胸
三:左小当其上,右少当其下
四:横短坚长撇捺宜展
五:俯仰钩者下钩长
六:上下钩者下钩明
七:上宽下不宽,上窄下不窄
八:土坚对左身,卜坚则对中
九:横长撇短,横短撇长
十:横长撇短右点成
十一:密要匀,疏要丰
十二:身矮不瘦弱,身瘦不短形
十三:天富地窄,重撇不排齐,多捺不重叠
十四:并者右要宽,重者下要大,连撇撇头对上胸
书法结构变化的方法
书法结构变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改变点画在字形中排列次序,改变点画的粗细、点画之间的距离、角度等,从而产生结构形状的变化。
(2)变换左右或上下部分的位置。
(3)增减点画。
作为书法作品,为了要避免机械重复,常常要增减笔画以达到“变化美”的目的。
(4)有些字还可以用不同的结构书写。
(5)各种书体结合。
一个字如果在同一篇作品中重复出现,往往采用变换书体或渗进揉合其他书体的笔法来达到变异的目的。
不过,变换的书体,笔尖风格一般都比较接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隶书揉合篆书笔法,或变为篆体;楷书揉合隶书笔法;行书揉合楷书笔法,或变为楷书体;行草互杂法;篆、隶、楷、行互杂法(郑板桥常用此法)。
在以上几种方法中,用得最多,变化也最多的是行草互杂法。
宋朝米芾,可算得上是行草结合,追求结构变化美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