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体温及调节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24
第二十三章体温与体温调节第一节人体的温度一、人体的核心温度和表层温度不同核心温度:集体核心部分的温度,主要指心、脑、肺、肾及腹腔器官的温度。
表层温度:集体表层部分的温度,包括皮肤、肌肉。
皮下组织等部位。
核心体温和表层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其比例也发生变化。
(一)医学上所致的体温通常指机体核心部位的平均体温肝脏的代谢活动最强,产热量最大,温度最高,约38℃。
脑的接近38℃。
测量直肠温度时应将体温计插入直肠内6cm以上,平均温度为36.9-37.9℃;口腔温度为36.7-37.7℃,腋窝为36.0-37.4℃。
食管温度作为核心温度的指标。
鼓膜温度与下丘脑的温度接近,是反映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二)皮肤温度时机体表面温度的代表(三)平均体温可用机体核心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推算二、人体体温变化通常不超过一定的极限值超过一定限度可危及生命,超过42度引起细胞损害,尤其是酶活性改变。
超过45度细胞迅速坏死。
三、正常情况下体温可发生生理性波动(一)在昼夜间体温呈周期性变化机体许多功能活动呈节律性周期变化的特性,称为生物节律。
体温在清晨2-6时最低,在午后1-6时最高。
生物节律现象主要是由存在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中的生物钟来控制(二)体温有性别差异成年女性体温平均比男性高0.3度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升高与黄体分泌的孕酮有关。
(三)体温有年龄差异(四)体温随骨骼肌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增强而升高(五)体温在慢波睡眠时较低慢波睡眠中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机体发汗增强,散热增多。
(六)体温受环境温度、进食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节体热平衡体内所容纳的热量称为机体热含量。
机体热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体热平衡,取决于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平衡。
一、机体主要通过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产生体热(一)安静、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分别为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机体安静时主要是内脏器官产热,约占机体总产热量的56%。
机体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增强,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
举例说明运动中体温的变化及调节过程
在运动中,人体会产生热能,导致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的原因包括运动时肌肉运动产生的热量、代谢的增加以及心率和呼吸增加等。
人体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体温,包括神经系统和体液循环系统等。
以下是体温变化和调节过程的几个例子:
1.出汗:运动时,人体会通过汗腺分泌出汗液,将体表的热量
通过蒸发散发出去,以降低体温。
汗液蒸发是一种有效的散热方式。
2.血管扩张:当体温升高时,神经系统会对血管进行调节,使
其扩张,增加皮肤表面的血流量,从而促进热量的散发。
3.呼吸调节: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并加深,通过增加气体交换,将多余的热量通过呼吸道排出。
深呼吸也有助于将热量带离身体。
4.体液循环调节:运动时,心率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带走肌
肉产生的热能,将其分布到全身各部位,维持整个体温的平衡。
这些例子只是运动中人体调节体温的一部分机制,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体液循环系统等多个方面的调节作用。
而且不同的人体在体温调节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运动中,人体的体温变化和调节也会有所不同。
体温调定点学说
体温调定点学说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指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称为调定点或调温中枢。
这些调定点位于大脑下丘脑中枢神经系统内,控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从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调温中枢受外界环境和内部代谢状态的影响,可以调整身体的温度,使其保持恒定的基础温度、应激性温度上升或下降,以及恢复正常的温度。
在生理学中,正常的人体组织和细胞按照其自身的代谢水平保持一定的基础温度,称为基础代谢率。
调定点的作用就是监测基础代谢率,并根据体内外的变化来调整人体的温度,以保持代谢的平衡状态,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体温调定点学说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体温失调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中暑是因为人体温度调定点无法适应高温环境而导致体温过高;而低温症则是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调定点失灵,无法适应环境温度而导致体温过低。
通过了解调定点的生理机制,可以研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保护人体健康。
体温调定点学说是指人体内存在一种调节系统,能够自动调节身体的温度,使其保持在某一特定范围内。
这个特定范围就是体温调定点。
人体内部有一个叫做下丘脑的区域,它可以感知外部环境的温度,通过神经调节调节身体的热量产生以及散失,维持体温在恒定范围内。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会发送信号给身体其他部位,启动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来调节温度,以达到体内环境平衡。
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它确保我们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以下是关于人的体温调节机制的详细介绍:1. 恒温器人体的恒温器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它根据温度感受器传递的信息,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恒温器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实现这一功能。
2. 产热和散热人体产热的主要方式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热效应和身体活动。
其中,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食物热效应是指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
身体活动则是指身体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
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人体通过向外辐射热量来实现散热。
传导是指人体通过与外界物质的接触传递热量。
对流是指人体通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
3. 热保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保持体温。
例如,当身体感到寒冷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使身体产热增加,同时收缩体表血管以减少散热。
相反,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人体则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
4. 热适应热适应是指人体在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下,身体逐渐适应并调节体温的能力。
热适应可以减少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产热和增强散热,使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高温环境。
5. 行为调节行为调节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来调节体温。
例如,当感到寒冷时,人们会通过增加衣物、喝热水或运动等方式来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相反,当感到炎热时,人们会通过减少衣物、喝冷饮或寻找阴凉处等方式来增加散热和减少产热。
总之,人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确保我们的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环境在生命活动中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稳态。
如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维持生态平衡一样,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也需要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来维持。
本文将讨论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体温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6.5℃~37.5℃,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生命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人体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体温,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当体温过高时,神经系统会促使汗腺分泌汗液,以散发体热,同时血管也会扩张,增加散热面积;当体温过低时,神经系统会促使肌肉颤抖,以产生热量,同时血管会收缩,减少散热面积,从而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二、酸碱平衡人体内细胞和组织液的酸碱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至关重要。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pH值应该维持在7.35~7.45的范围内,偏离这个范围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人体通过呼吸、排泄和酸碱缓冲系统来调节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来维持酸碱平衡;肾脏通过排除酸性代谢产物和吸收碱性物质来调节酸碱平衡;酸碱缓冲系统则通过一系列反应来中和体液中的酸碱物质。
三、血糖调节血糖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活动非常重要。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浓度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在餐后和餐前有所变化。
人体通过胰岛素和葡萄糖激素来调节血糖水平。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会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葡萄糖激素会促进肝脏释放储存的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从而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四、电解质平衡人体内的电解质包括钠、钾、钙、氯等,它们在维持细胞功能和酸碱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通过消化、吸收、排泄等过程来维持电解质的平衡。
肾脏是电解质平衡的重要调节器官,通过排泄多余的电解质和保留需要的电解质来维持平衡。
五、水分平衡水分是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它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三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目的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2.体温的调节(A:知道)。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过程【板书】人的体温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及其调节体温的调节【注解】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一)概念: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口腔温度:平均为37.2℃(二)常用代表体温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相对恒定,有波动;直肠温度最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接近机体内部温度。
(三)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二、体温的调节(一)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同类题库】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C.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C)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多个,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C)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掌心温度体温的调节(A:知道).人在15℃的环境里和5℃的环境里穿的衣服一样多时,体温是恒定的。
而且在这两种环境中既不出汗,也无寒战,这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B)A.增减产热量B.调节皮肤血管口径C.立毛肌收缩或舒张D.拱肩缩背以保温或伸展肢体以散热.关于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体温C.体温的稳定是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该调节可以使机体在任何环境下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天气变冷时下列哪项在体内的分泌会增加(B)A.胰岛素B.甲状腺激素C.黄体素D.生长激素.在温和气候中,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每日能量的输出(散热量与机械功)约为12552kJ,如果人体每日消耗的有机物按葡萄糖计算,最少需要分解葡萄糖(A)A.787.23g B.832.01g C.1322.04g D.1946.05g .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以降低体温。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口腔:36.7℃~37.7℃(平均37.2℃)1.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腋窝:36.0℃~37.4℃(平均36.8℃)直肠:36.9℃~37.9℃(平均37.5℃)年龄:新生儿和儿童>成年人>老年人2.影响因素性别:女性>男性(0.3℃)一天时间: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昼夜差别不超过1℃3.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相对平衡:1、体温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具体来说就是呼吸作用。
2、机体体温相对平衡的机制:是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产热过程: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安静状态时: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特别是肝脏、脑。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产热器官。
(2)散热过程: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还有少部分热量是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失的,此外还有极少部分热量随着尿液和粪便的排出而散失。
通过皮肤表面散热可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形式直接向外界辐射热量①直接散热:对流散热:热量被周围冷空气带走传导散热:人体接触冷物体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和外界环境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的血流量来加以控制,如血管舒张、血管收缩等。
②蒸发散热:皮肤在出汗和不出汗的情况下都会蒸发水分而散热。
③不同条件下散热方式:a.常温条件下:人体无明显出汗,蒸发散热占皮肤散热总量比例不大,主要靠直接散热。
b.环境温度在28℃∽30℃以上时,汗液分泌增加,蒸发成为主要方式。
c.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温时,蒸发散热成了皮肤散热的唯一方式。
三、体温平衡的调节(记住):1、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动物体温恒定动物实验:破坏下丘脑:动物则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2、温度感受器的分布(记住):温度感受器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可以分为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用来感受温度的变化。
人体体温平衡调节方式
1. 出汗,当体温升高时,人体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来散热。
汗液蒸发时会带走体表的热量,从而降低体温。
2. 血管收缩和扩张,在寒冷环境下,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保持体温;而在炎热环境下,血管会扩张以增加热量散失,帮助降低体温。
3. 颤抖,当人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下时,肌肉会不自主地颤抖,以产生热量来保持体温。
4. 代谢调节,人体通过调节新陈代谢来保持体温平衡。
当体温过高时,新陈代谢会加快,产生更多热量;当体温过低时,新陈代谢会减慢,减少热量消耗。
5. 衣着调节,穿着合适的衣物可以帮助人体适应外界温度,保持体温平衡。
在寒冷环境下穿上保暖衣物,而在炎热环境下选择透气、散热的衣物。
6. 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体温,而在运动后,身体会通过
散热的方式来恢复正常体温。
综上所述,人体体温平衡是通过出汗、血管收缩和扩张、颤抖、代谢调节、衣着调节和运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调节的。
这些机制相互
配合,使人体能够在不同环境下保持恒定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