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人体体温及其调节
- 格式:ppt
- 大小:524.50 KB
- 文档页数:22
生物2000字论文关于体温变化规律和调节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恒定的意义:新陈代谢所必需的,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体温调节机制:产热过程散热过程调节过程:寒冷一冷觉感受器→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产热量增加,减少散热炎热→温觉感受器→下丘脑→相关神经兴奋→汗液分泌增加,血流量增加【全解】人的体温特点与测量T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人的体温特点是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一般清晨2~4时最低。
14一20时最高,但不超过1℃: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体温会因性别等面有个体差异: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但由于不易测量,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而口腔和窝由于使于测量而常被测量,人的体温恒定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恒定。
一般地说,口腔温度在37.2士0.5℃、败窝温度在36,7土0.7℃、直肠温度在37,4士05℃范围内变动。
病理条件下的体温升高叫做发热。
是机体免疫正常的一种表现。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原因是由于人感染了病原体,如患了传染病。
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可将发热分为以下四种:低热(38℃以下):中等热(38℃~39℃):高热(39℃~40℃):高热(41℃以上)2.体温恒定的意义生命的代谢速率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温度过低,代谢减慢甚至停止:温度过高,蛋白质将发生变性,酶的活性丧失,生命也就停止。
所以恒定的体温是新陈代谢正常进行所必需的,鸟类和哺乳类的体温是恒定的,能够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调整热能释放量。
使体温保持正常,被称为恒温动物。
其余动物的体温都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并且一般总是低于外界温度,这些动物被称为变温动物。
体温恒定的意义:①体温恒定,体内代谢活动才能有条不素地进行:②有了自主的体温调节,动物就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阴天或晴天、酷暑严寒,只要体温恒定,代谢活动就能正常进行。
体温及其调节一、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temperature)。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体表层最外层的皮肤温度,如足皮肤温度为27℃,手皮肤温度为30℃。
躯干为32℃,额部为33-34℃。
四肢末稍皮肤温度最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
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将变小,在寒冷环境中,随着气温下降,手、足的皮肤温度降低最显著,但头部皮肤温度变动相对较小。
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人情绪激动时,由于血管紧张度增加,皮肤温度、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便显著降低。
例如手指的皮肤温度可从30℃骤降到24℃。
当然情绪激动的原因解除后,皮肤温度会逐渐恢复。
此外,当发汗时由于蒸发散热,皮肤温度也会出现波动。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深部温度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这里所说的表层与深部,不是指严格的解剖学结构,而是生理功能上所作的体温分布区域。
在不同环境中,深部温度和表层温度的分布会发生相对改变。
在较寒冷的环境中,深部温度分布区域较缩小,主要集中在头部与胸腹内脏,而且表层与深部之间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
在炎热环境中,深部温度可扩展到四肢。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由于体内各器官的代谢水平不同,它们的温度略有差别,但不超过1℃。
在安静时,肝代谢最活跃,温度最高;其次,是心脏和消化腺。
第三节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恒定及其意义人的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临床上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表示,直肠温度最接爱人体内部温度。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自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1、产热:主要依靠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人体产热主要是来自骨骼肌和内脏。
剧烈运动时,产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点总产热量的90%。
安静时,产热量主要来自内脏,约占总产热量的56%,其中以肝脏产热量最高。
剧烈运动时的产热量要比安静时高10-15倍。
2、散热:人体的散热除随排尿和排遗散失约5%外,大多数是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而散失的。
1)传导散热:是人体的热量直接传导对与体表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的散热方式,一般通过种方式散热所占的比例不大。
2)对流散热:是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来散热的方式。
3)辐射散热:是人体热量以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出去的散热方式。
辐射散热与辐射面积有大小有关,夏天伸展四肢睡眠可以促进散热。
4)蒸发散热:是人体中水分以气体形式从体表蒸发带走热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是人体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量的大小,与环境气温、湿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发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蒸发散热是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
三、体温的调节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是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感受器。
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
当相当寒冷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颤栗,使产热量增加。
在上述过程中,有关神经的兴奋还可促进肾上腺的分泌活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炎热时: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汗液的分泌增加,汗液蒸发带走热,使散热量增加。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三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目的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
2.体温的调节(A:知道)。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2.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过程【板书】人的体温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及其调节体温的调节【注解】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一)概念: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口腔温度:平均为37.2℃(二)常用代表体温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相对恒定,有波动;直肠温度最直肠温度:平均为37.5℃接近机体内部温度。
(三)意义:是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二、体温的调节(一)体温的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二)体温的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同类题库】人的体温及其意义(A:知道).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C.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C)A.人的体温来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是指通过直肠所测得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测量人体体温的部位有多个,其中最接近人体体温的是(C)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掌心温度体温的调节(A:知道).人在15℃的环境里和5℃的环境里穿的衣服一样多时,体温是恒定的。
而且在这两种环境中既不出汗,也无寒战,这时体温的调节主要通过(B)A.增减产热量B.调节皮肤血管口径C.立毛肌收缩或舒张D.拱肩缩背以保温或伸展肢体以散热.关于体温调节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从而保持体温C.体温的稳定是机体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D.该调节可以使机体在任何环境下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天气变冷时下列哪项在体内的分泌会增加(B)A.胰岛素B.甲状腺激素C.黄体素D.生长激素.在温和气候中,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每日能量的输出(散热量与机械功)约为12552kJ,如果人体每日消耗的有机物按葡萄糖计算,最少需要分解葡萄糖(A)A.787.23g B.832.01g C.1322.04g D.1946.05g .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以降低体温。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口腔:36.7℃~37.7℃(平均37.2℃)1.体温: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腋窝:36.0℃~37.4℃(平均36.8℃)直肠:36.9℃~37.9℃(平均37.5℃)年龄:新生儿和儿童>成年人>老年人2.影响因素性别:女性>男性(0.3℃)一天时间:2~4时最低,14~20时最高,但昼夜差别不超过1℃3.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体温的相对平衡:1、体温来源: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具体来说就是呼吸作用。
2、机体体温相对平衡的机制:是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产热过程: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安静状态时: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特别是肝脏、脑。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产热器官。
(2)散热过程: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皮肤实现的,还有少部分热量是通过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而散失的,此外还有极少部分热量随着尿液和粪便的排出而散失。
通过皮肤表面散热可分为: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
辐射散热:以热射线形式直接向外界辐射热量①直接散热:对流散热:热量被周围冷空气带走传导散热:人体接触冷物体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表面和外界环境的温度差,而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的血流量来加以控制,如血管舒张、血管收缩等。
②蒸发散热:皮肤在出汗和不出汗的情况下都会蒸发水分而散热。
③不同条件下散热方式:a.常温条件下:人体无明显出汗,蒸发散热占皮肤散热总量比例不大,主要靠直接散热。
b.环境温度在28℃∽30℃以上时,汗液分泌增加,蒸发成为主要方式。
c.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温时,蒸发散热成了皮肤散热的唯一方式。
三、体温平衡的调节(记住):1、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动物体温恒定动物实验:破坏下丘脑:动物则不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2、温度感受器的分布(记住):温度感受器分布于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可以分为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用来感受温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