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课内重点知识点梳理(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3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
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句子翻译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 ,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三、段落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是一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唐雎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名使者。
唐雎在外交使命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聪明,不辱使命,并最终成功地解决了一次外交危机。
以下是关于《唐雎不辱使命》的知识梳理。
1.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七个大国,齐国是其中之一、各个大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斗,外交使者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友好关系的重要职责。
2.主人公介绍:唐雎是齐国的一名使者,他并非出身世家,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却因为聪明才智和勇敢性格,被选为使者。
3.动身使命:齐国的国君派唐雎去越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齐国与越国之间的纠纷,维护双方的利益。
4.外交危机:越国国君听到齐国派使者来访后,故意刁难并且不给予应有的礼遇。
唐雎面对这个外交危机,需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化解。
5.智慧应对:唐雎在面对越国的刁难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暗器,利用大象顶住门板阻止越国士兵进入,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同时,他淡定从容地与越国国君进行交流,表现出自己的大义和智慧。
6.越国国君的认可:越国国君通过与唐雎的交谈,认识到他的智慧和胆识,表示愿意解决双方分歧。
他同时明白唐雎的来意和齐国的要求,并表示愿意与齐国建立友好关系。
7.解决纠纷:唐雎在越国国君的支持下,成功地解决了齐越两国之间的分歧,恢复了两国的和平关系。
8.家国情怀:唐雎在完成使命后,回到齐国向国君报告,并将自己在越国取得的友好结果呈现给国君。
他的行动充分展现了他对家国的忠诚和报效家国的情感。
通过学习《唐雎不辱使命》1.聪明才智:唐雎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外交危机。
这告诉我们,聪明才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不是身份和背景。
2.勇气和胆识:唐雎面对困难和挑战,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
这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胆识,勇往直前。
3.和平友好:唐雎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纠纷,实现了和平友好关系。
这告诉我们,和平友好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和睦相处,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初三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及课后解析参考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及课后答案参考?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依照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二、重点字词1. 重点注音雎(jū)怫(fú)然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缟(gǎo)素谕(yù)2. 重点词语说明。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加惠:给予恩惠。
(2)岂直五百里哉? 直:只,仅仅。
(3)以头抢地耳?抢:撞。
(4)秦王色挠? ?挠:屈服。
(5)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6)寡人谕矣? ?谕:明白,明白得。
3.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说明为安放,安置。
(2)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说明为青色。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承诺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专门好;尽管如此,但我从先王那儿同意了封地,情愿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快乐。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什么缘故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因此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然而他违抗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如此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儿同意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况且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气概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只是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无能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生字注音】唐隋不耻(J)ū(fū)使团秦王(fū)愤怒,光头(Xiǎn)用头(QI)ā(g)夺取土地休息(Jìn)下降到(g)每天ǎo)苏秦国王塞诺(nóo)[关键词的句意]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同义词:长跪致谢(古意:道歉,现代意:谢谢)3。
灵活使用词性:① 轻视少数人(轻视,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法,“轻视”,低估)② 请广宇君(宽,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法,“make expand”)③ 天下元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履行你的使命?易安玲(交易所)?有多少人(句子中用来强调语气的助词)(承诺)?陛下?好主意?因为唐居公使被派往秦国(当时)(被派去)(作为公使被派去)?反对寡妇?如果不是(那么)?虽然千里迢迢都不敢轻易(哪怕)?(只有)(只有)(只有)(只有)(1)秦王愤怒(愤怒)(2)布衣(平民)的愤怒(3)公爵也尝到了天子的愤怒(先生)(一次)(4)用他的头抢劫了地球的耳朵:打;(5)平庸之人(平庸无能之人)的愤怒⑹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⑺休:吉凶的征兆⑻秦王色挠(屈服)⑼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⑽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 我想把安陵改成500英里的地方。
安陵王有很多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 国王的恩惠很好;虽然俞先生得到了这块土地,并最终愿意保留它,但傅先生敢不敢!*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唐雎不辱使命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注释: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易:交换。
其:表示祈使语气。
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注释:加惠:施予恩惠。
翻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注释:翻译: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4.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注释:翻译: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我的,这是为什么?5.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注释:错意:在意。
错,同“措”。
翻译: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加以注意。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注释: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增广,扩充。
翻译: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7.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注释:翻译: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8.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注释:岂直:哪里只是。
翻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9.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注释:怫(fú)然:愤怒的样子。
v1.0可编辑可修改国思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全面梳理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重点字词句义复习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纟高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v1.0可编辑可修改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11)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12)布衣之怒(平民)(1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14)以头抢地耳:撞;罢了(15)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16)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17)休祲:吉凶的征兆(18)秦王色挠.(屈服)(19)寡人谕.矣(明白,懂得)(20)免冠徒跣(脚)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它是末年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体史书,共33篇,分12策,以记言为主。
二、通假字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三、古今异义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休.祲降于天【】4.徒.以有先生也【】5.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四、一词多义1.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 徒①亦免冠徒.跣②徒.以有先生也3. 然①虽然.,受地于先王②秦王怫然.怒4.以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②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④徒以.有先生也五、重点字词1.不辱.使命2.其.许寡人3.大王加惠..4.因使..唐雎使.于秦5.非若是..也6.虽.千里不敢易7.怫然..8.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9.布衣..10.免冠..徒跣.11.以头抢.地耳.12.庸夫..之怒13.非士.之怒14.休祲..吉凶的征兆15.秦王色挠..16.天下缟素..17.请广.于君18.岂直.五百里哉19.寡人谕.矣20.夫.专诸之刺王僚也21.而君逆.寡人者六、句子翻译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七、关键问题1.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②与臣而将四矣2.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完整版)唐雎不辱使命_知识点总结22、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
为国别体史书。
二、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三、一词多义: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愿终守之(它)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四、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 年,秦国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
三、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之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故事的发展)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故事的高潮)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故事的结局)四、朗读节奏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 /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唐雎不辱使命一、翻译本文重点词句1.易安陵(交换)2.错意(通“措”,放置)3.请广于君(扩充)4.岂直(通“值”,价值) 5.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6.仓鹰(通“苍”) 7.休祲(吉凶的征兆) 8.色(屈服)9.长跪而谢之(道歉) 10.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11.缟素(穿上丧服)12.以君为长者(以……为/把……看作) 13.公亦尝闻(曾经)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寡人想用五百里的土地去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意交换。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换五百里的土地呢?二、感知与赏析本文相关知识点1.安陵君为什么要婉言拒绝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恩惠”呢?因为安陵君已经识破秦王骗局,但又不可当场拆穿,毕竟敌强我弱,要使自己有周旋的余地。
2.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引出下文情节与故事高潮开端,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
3.唐雎对秦王的步步逼近,说了一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却把安陵君的“弗敢易”做了一个反问句,有什么好处?表明自己态度沉着明朗,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拆穿秦王的狡诈骄横。
4.秦王的性格最突出的是“前倨后恭”,那“前倨”与“后恭”分别表现在哪两方面呢?前倨:自恃为大国、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恭:是迫于唐雎的强势,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
一倨一恭,形成对比,有力揭示秦王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色厉内茬,外强中干。
5.本文主要表现的是唐雎与秦王的角逐,但是又为什么提出安陵君这个人物呢?这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
安陵君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但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出走出险地的途径。
22、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
为国别体史书。
二、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三、一词多义: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愿终守之(它)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与: 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四、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知识点梳理(含答案)《唐雎不辱使命》【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理解性默写】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知识点梳理10.《唐雎不辱使命》【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22《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练习班级姓名考号得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积累:《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内容多记谋臣策士的活动,写了他们雄辩的言辞和机智的运筹。
文笔挥洒自如,描写人物活动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富有文学意味二、为加点字注音错.意(cuò)怫.然(fú)徒跣.(xiăn )抢.地(qiāng )休祲.(jìn )缟.素(găo )色挠.(náo )谕.(yù)韩傀.(guī)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
(2)、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
(3)、秦王不说。
“说”通“悦”,高兴。
(4)、轻寡人与。
“与”通“欤”,语气词“吗”。
(5)、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懂得。
四、一词多义(1)徒.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2)虽.虽.然,受地语先王(虽然,转折连词)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3)然.虽然.,受地于先王(即使这样)秦王怫然.怒(……的样子)(4)使.使.人谓安陵君(派遣)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5)怒.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动词)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6)以.以.大易小(以介词,用)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7)夫.此庸夫.之怒也(fū成年男子名词)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发语词无义)五、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交换今:容易,简单(2)、徒.以有先生也。
古:只是;今:徒弟(3)、休.祲降于天。
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原文及知识点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重点字词1.注音。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地缟gǎo 素谕yù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加惠:给予恩惠。
2岂直五百里哉直:只,仅仅。
3以头抢地耳抢:撞。
4秦王色挠挠:屈服。
5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
6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解释为安放,安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解释为青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刘向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整理编辑《战国策》,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
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3.写作特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公分运用对比手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这两个人物。
(2)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上。
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
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处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
而唐雎出使秦廷,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
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
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难一举而战胜之。
但反过来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
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③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④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谕”通“喻”,明白(2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古义:即使如此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②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古义:交换今义:容易⑤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⑥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⑦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仅仅今义:徒弟⑧大王加.惠古义:给予今义:增加⑨以头抢.地今义:抢夺,抢占(3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的意思为“派遣”;第二个“使”的意思为“出使”)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②徒:亦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④然: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秦王怫然怒(……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⑤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介词,与“为”连词,可译为“把……当作”)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也(因为)⑥之:聂政之刺韩傀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结构助词,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代“它”,指土地)⑦于:受地于先王(从)唐雎使于秦(到)休祲降于天(从)仓鹰击于殿上(在)⑧而:剑而起(表承接,不译)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⑨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助词,的)愿终守之(代词,它,指代安陵的国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助词,取独,不译)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代唐雎)⑩者:以君为长者(代词,……的人。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一】:唐雎不辱使命_知识点总结22、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
为国别体史书。
二、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三、一词多义: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5.愿终守之(它)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然: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虽: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1于: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与:1.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2.与臣而将四矣(加)四、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
为国别体史书。
二、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黑色)三、翻译句子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大面积的土地来换小面积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把安陵君作为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是轻视我吗?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即使是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最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将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人将会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译: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四、课文梳理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答: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答: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答: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唐雎不辱使命》练习题
一、字词积累
1、给加粗字注音。
(1)秦王怫然怒()(2)以头抢地耳()(3)亦免冠徒跣()
(4)聂政之刺韩傀()(5)休祲降于天()(6)天下缟素()(7)秦王色挠()(8)寡人谕矣()
2、解释加点词语。
(1)唐雎不辱.使命__(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3)大王加惠
..___
(4)请广.于君(5)岂直
..怒_
..五百里哉 __ ( 6)秦王怫然
(7)布衣
.._
.._ (8)以头抢.地耳(9)庸夫
( 10)非士.之怒__ (11)休祲
..___
..降于天__ (12)天下缟素
( 13)秦王色挠
..(14)长跪而谢.之__ (15)寡人谕.矣____
(16)虽然
..,受地于先生(17)徒.以有先生也(18)安陵君其.许寡人__ (19)轻寡人与.__ (20)今日是.也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_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
(2)于受地于.先王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
(3)徒亦免冠徒.跣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______
(4)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_____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徒以.有先生也
(5)之愿终守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此庸夫之.怒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6)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7)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8)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9)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三、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2、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3、唐雎是如何一步步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4分)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②与臣而将四矣。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中考题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12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仓.鹰击于殿上()②天下缟素
..()
③长跪而谢.之()④寡人谕.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色厉内茬的特点。
(2分)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2分)
答案:
参考答案
1.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2.说明秦王害怕了。
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3、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4、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一)答案:
10.(4分)①通“苍”,青色②穿丧服③道歉④明白
11.(4分)①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2分,重点考查“虽”“易”“岂”“直”等词语的理解。
)②平民(老百姓)发怒,只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分,重点考查“布衣”“免冠”“徒跣”“抢地”等词语的理解。
)
12.(2分)怫然怒色挠
13.(2分)唐雎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并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表示要效法。
(1分)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1分)(意近即可。